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坐车去看新家装修的情况。我们上了车,车上并不拥挤,但是位置已经坐满了。我和妈妈找了一个离下客门比较近的位置站了下来。车子开动了,过了几个站点后,车里的人越来越多,本来就不大的车厢被人群塞得满满的,显得十分拥挤。又到了新站点,人群还在不断地向车上涌。这时,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地上了车,只见她身穿粉红色的外套,戴着一条咖啡色的头巾。从她的穿着,我可以肯定,她是一个外地人。
她艰难地挤进车厢,只见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一个穿着蓝色外套的中学生,一个手里拿着许多东西的青年女子,三个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要给老奶奶让座。或许是语言不通,或许是老奶奶由于上了年纪,说话不方便,她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在她抬头的那一瞬间,我看清了,老奶奶的眼眶红了,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着转。最终,老奶奶慢慢地走向离她最近的中学生的座位坐了下来,并且不住地向中学生点头道谢,中学生也一边不停地摆手,一边不住地说:“不用谢,不用谢。”这一幕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其中也包括我和我的妈妈。
我想,这三个让座的人是值得敬佩,值得学习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为别人着想。我也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辆人比较少,有许多空位的公共汽车上,一个佩带着红领巾,身穿校服,大概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和一位驼着背,弯着腰,手里提着一个大书包的奶奶上了车。很明显,他们是祖孙俩。在上车时,小孙子借着身体比较壮实,用手一推,使本来就站不稳的老奶奶险些从车子的台阶上摔下去。到了车厢里,小孙子立即奔向离下车门最近的位置,而老奶奶因为站不稳,选择了离上车门比较近的位置坐下了。这时,小孙子提出了“抗议”。“坐到这里来,快点。”小孙子一边说,一边指了指离他比较近的一个位置。老奶奶无可奈何地走了过去。一个急刹车,老奶奶险些摔倒,而这时候,小孙子做的,并不是过去帮助老奶奶,而是在那里大发牢骚:“ 看,看,看,你怎么这么没用,走路走快点,别老磨磨蹭蹭的。”老奶奶好不容易走到了小孙子面前,小孙子却把脚一伸,在脚和扶手之间,留下了一条狭窄的缝:“从这里过去。”小孙子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老奶奶小心翼翼地从小孙子的脚和扶手之间穿过,好不容易走到了位置上。
小孙子却又发起牢骚来:“以后做事快一点,知道了没有。”老奶奶默默地点了点头,她的眼眶红了,脸上留下了一串晶莹的泪珠。她悄悄扭转身,偷偷地擦去了脸上的泪珠……
同样是在公共汽车上,同样是对待老奶奶,但是,故事的内容却完全改变了。是什么让两个故事中的两个老奶奶有着不同的待遇呢?是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三个让座的人,心地是善良的,美好的,使他们能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那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而第二个故事中的小孙子,心中善良的那部分粘上了邪恶的尘土,他对自己的亲奶奶呼来呵去,毫不尊重,使年迈的奶奶伤心。愿我们的心永远善良,永远美丽,永远别让心中的善良粘上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