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陕西公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调查分析报告

述职报告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3-14 09:28:2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人内在精神需求。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23陕西公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调查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3陕西公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调查分析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陕西围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聚焦“四个全面”,落实“五个扎实”,着力推进改革,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对陕西公众获得感的调查,主要了解公众对获得感的理解,对自身获得感状况的评价,以及影响获得感的因素和对未来提升获得感的信心。

  一、2023年陕西公众获得感整体评价

  为获取陕西公众对获得感的整体评价,在调查中,我们使用李克特10级量表来测量公众对获得感的评价。即如果获得感满分为10分,请对您当前的获得感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居民2023年的总体获得感得分为6.9分比2023年调查(5.8分)提高了1.1分,上浮19.3%。2023年持正面评价(回答“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比例(63.2%)显著高出2023年受访者比例(25.4%)37.8个百分点。同样,2023年持负面评价(回答“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受访者比例(30.1%)显著下降至2023年的8.1%。这表明,陕西过去几年实施的系列改革发展举措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大多数居民的高度认可和肯定。见图1。

  调查进一步发现,观察标准差的值,发现离散程度大,可见整体来说公众内部对获得感的感受不甚一致,不同群体的主观评价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受访者年龄越大,获得感越高,反之亦然。其中,20-29岁青年组和30-39岁中年组受访者在所有年龄段中的获得感打分最低。具体如图2所示。受访者婚姻状况不同,对获得感的打分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离异”和“再婚”受访者的獲得感评价最低。有无住房和医疗保险成为受访者评价获得感的重要依据,有房子和医疗保险受访者的获得感评价均显著高于无房、无医疗保险受访者。

  二、公众对获得感的主观感受

  当前,我们以获得感来评价改革成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检视改革成效的标准。然而,获得感并不等同于幸福感,它相对客观,更强调实惠,更具体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1、纵向比较,近半数受访者认为陕西居民的获得感得到较大提升;横向比较,陕西居民的获得感与邻近省份居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居民获得感的强度和烈度既来自于生活感受,也来自于对既往生活经历的纵向对比评价。基于此,在调查中,我们请受访者对自身获得感做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评测,请他们对自己近年来的获得感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9.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近年来的获得感“提升很大”(7.2%)或“有较大提升”(47.2%),另有接近四成(38.0%)的人表示“有一定提升”。相比之下,只有少数受访者认为其获得感近年来“提升不太大”(9.8%)或“没有提升”(2.8%)。见图3。调查进一步发现,若将陕西居民的获得感评价与邻近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则发现陕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调查数据表明,当问及“与邻省居民相比,您认为陕西居民获得感近年来的提升力度”这一问题时,不到四成(39.4%)的受访者认为“很大”(6.1%)或“比较大”(33.3%),近两成受访者认为“不太大”(11.4%)或“不大”(6.1%),另有43.1%的受访者持“一般”模糊态度。依据5级量表赋值方法测量并求取平均值的结果发现,在公众眼中,与邻省居民相比,公众对陕西居民获得感近年来提升力度的总体得分仅为3.22分(标准差:0.942),处于“一般”和“比较大”略偏向“较大”的水平,整体评价比较积极。见图4。

  2、居民在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旅游休闲、家庭关系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获得感越来越好,但健康状况、教育保障、心态情绪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获得感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

  如上表1呈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涵盖居民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精神/心理、社会交往、社会感知、社会保障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十六项评价指标中,相比以前,受访者在“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旅游休闲”、“家庭关系”和“养老保障”等方面感受“越来越好”,位次排在前五位,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此均给予认同,占比分别为58.1%、58.1%、57.9%、56.1%、54.3%。可见,陕西近年来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在全面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较高认可。相比之下,不少受访者认为“健康状况”(17.4%)、“教育保障”(14.2%)、“心态情绪”(12.3%)和“医疗保障”(11.0%)等呈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表现“越来越差”,已成为备受社会和公众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这值得我们深思。除此之外,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好”比较突出的还有:“归属感”(53.0%)、“人际关系”(49.2%)、“收入水平”(48.5%)、“住房条件”(48.3%)和“婚姻情感”(48.2%),这意味着随着陕西各项改革发展举措的落实和推进,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3、对各项政策、举措提升居民安全感社会作用的评价

  如表2所示,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以近年来陕西推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基础,针对陕西省实际情况,在问卷设计中围绕9个选项分“作用很大”、“作用较大”、“有点作用”、“作用不太大”和“没有作用”五个评价等级就陕西省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作用很大”赋值为5,“作用,较大”赋值为4,“有点作用”赋值为3,“作用不太大”赋值为2,“没有作用”赋值为1,从而得到综合加权比例,并据此对各项改革发展举措进行排序。见表3。如表3所示,在所列出的9项政策、举措中,影响力位居首位的是“省内多条高铁线路开建”,逾八成(83.1%)的受访者认为“作用很大”(49.4%)或“作用较大”(33.7%),只有极少数人(0.4%)认为“没有作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被受访者认为是对提升居民获得感产生较大影响的另外两大举措,受访者认为两者“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2.7%和73.3%。接下来是“加快教育改革”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受访者认为其对提升居民安全感“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1.2%和69.5%。尽管受访者认为近年来上述两个领域的改革举措对提升居民获得感有所贡献,但相较前述政策举措的社会效能仍然偏小,距老百姓的需求和预期尚有较大差距。此外,不少受访者认为“完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一带一路建设”、“整治秦岭违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举措对提升陕西居民获得感也有不小的作用,认定这些政策、举措“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依次是:67.7%、64.5%、65.2%、63.4%。

  三、公众对影响获得感因素的认定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近年来,您在如下哪些方面的获得感较为突出”这一问题时,“生活质量”和“交通出行”的呼声最高,提及率分别高达53.0%和52.1%;被受访者排在第三位的是“城市绿化、环境建设”,47.1%的受访者提及此项;接下来是“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保障”、“收入水平”和“人际关系”等三项,受访者提及率均在三成左右,分别为32.3%、31.3%和29.3%;受访者对“教育”、“住房”、“婚姻情感”、“食品卫生安全”、“个人就业及事业发展”、“旅游休闲”的提及率也在两成以上,分别为26.8%、23.5%、22.8%、22.1%、21.8%、21.2%;被受访者排在末位的是“政策性补贴、大病救助等福利性保障”,只有16.9%的受访者提及此项,折射出受访者在该方面的获得感处于最低水平。见表3。

  四、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影响人民获得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物质、精神、分配、安全以及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公众获得感该如何用力?又该从哪些方面/领域入手开展工作。受访居民在本次调查中也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对于“要增强居民获得感,当前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出的24項各类问题中,位居首位的是提高“收入水平”,选择比例为47.8%,高出第二个选项14个百分点;其次是“教育公平”,选择比例为33.8%。这表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促进教育公平是陕西增强居民获得感必须予以重点强化和关注的领域。接下来,“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环境污染”等直接关乎百姓生活与尊严的民生问题依然被重点提及,提及率分别为32.8%、32.5%、30.6%和29.9%。其他选择率较高的政府应重点关注的工作领域/方面还包括:“社会风气”(23.3%)、“贫富差距”(22.6%)、“就业创业”(22.5%)、“政府作风”(22.0%)。相比之下,如下工作领域/方面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居民心目中则均较低:“心态情绪”(8.6%)、“科技转化”(6.3%)、“发展动能”(5.4%)、“治理创新”(5.1%)、“国企改革”(3.1%)、“军民融合”(1.0%)。见表4。总体而言,“民生”议题依然持续升温,并呈现出日趋严峻的态势,成为陕西下一步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推动力。

  2023陕西公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背景: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xx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调查准备: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调查时间:***********

  2.调查对象:普通社区居民及及街道路人

  3.调查单位:中山市

  4.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当前居民的幸福感,加深对此社会问题的了解与重视,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问询法,网上问卷。

  6.内容概述:(1)被采访者所从事行业所对应经济收入多少。

  (2)被采访者的身心健康状况。

  (3)被采访者的居住环境。

  (4)被采访者的家庭关系情况。

  (5)被采访者对自身工资及生存现状感受如何(自身价值满意度)

  (6)被采访者对于影响自身幸福感因素排序

  四.数据统计:

  调查表共制了60份,收回60份。网上问卷76份。

  典型举例:

  1.身份:公民

  性别:男

  工作:企业职员

  年龄段:31~45

  婚姻状况:已婚

  对目前收入满意度:比较不满意

  幸福感较低

  影响因素:收入比较低,与周围人关系欠佳

  2.身份:学生

  性别:女

  年龄段:18~30

  收入:0

  幸福感较高

  影响因素:家庭和睦、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比重

  3.身份:普通居民

  性别:男

  年龄段:45~60

  收入满意度:一般

  幸福感较强

  影响因素: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态乐观

  五、调查结果分析:

  随着市区的改造,人性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城市中干净的免费公厕、环境优美的街心公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化、越来越齐全的健身设施、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这些都是对于政府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提高的依据。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经济收入和身心健康:

  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言而喻,是所有社会物质条件中对幸福感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古语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人们对幸福最根本的需求,自然对幸福感影响程度颇深,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来讲,能够拥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和健康的身体已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了。

  家庭和睦及社会环境:

  家庭生活方面上,家庭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影响人们幸福重要的因素,幸福的家庭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及理解支持自己的家人,这份安定感和家庭支持无疑会促进幸福感的提高。社会环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其中生活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居民的心情和生活方式,其次,交通便利会不仅可以方便

  居民的出行,还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外出旅游,购物逛街等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幸福感也会比较高一点。

  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实现:

  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缓解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居民在处理各方面的事情时,还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便利和一定的帮助,自然也就能提高社会幸福感。居民对自我价值实现充满信心或有较高预期,说明对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乐观的心态,自身优势多,能力得到发挥,内心的满足感会增加,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六、调查结果总结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从幸福率看,超过74.70%被访者感觉生活比较幸福。

  所谓幸福率,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群众中表示幸福的群众所占的百分比,是用来测评群众幸福广度的一种方法,其单位是百分比。

  幸福方程式:幸福指数=效用/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即幸福感越高。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常住居民中分别有11.76%和52.94%的居民表示生活的很幸福和比较幸福,35.29%的居民表示幸福程度一般,也就是说0%的居民认为自己不幸福。

  七.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感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感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对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

  八.改进建议

  虽然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有所提高,但是物价的疯长、工资的平稳态势也成为了大众的后顾之忧,政府应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制度,让市民“幼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样人民的幸福感增强了,政府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

  九.自身的总结与体会

  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个人力量的薄弱,团队合作才是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形式。在这次活动中,我也有了机会更深入的与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一捷径我能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虽然说我们在大学里已经不再扮演新生这一角色,但是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脸上的稚嫩把我们彻底的出卖了。在这里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东西,在这里没有你做不成的事,只有你不去做的事。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做事才是生活的真谛!

  2023陕西公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调查分析报告

  安全感是人们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包括认知评价、情绪反应、生理和行为变化等,如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对一定时期和空间下社会治安破坏力和控制力的综合主观心理感受等。在我国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会面临诸多不安全感的诱因,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事故、信任危机、道德滑坡等。提升公众的“安全感”是提高国民幸福感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开展的陕西公众安全感状况调查,主要围绕公众对安全感的整体评价;公众对个体安全、社区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评价;对各项政策、举措提升居民安全感社会作用的评价;对重大社会问题和影响安全感因素的判断;对提升安全感路径的建议等维度展开调查设计和调查实施。

  一、公众对当前社会安全的总体评价

  为获取陕西公众对安全感的整体评价,在调查中,我们使用李克特10级量表来测量公众对安全感的评价。即如果安全感满分为10分,请对您当前的安全感进行打分。调查结果显示,安全感平均得分为7.18分,安全感总体得分较高,处于“比较安全”水平。其中,近七成(69.0%)受访者表示当前社会“十分安全”(18.1%)或“比较安全”(50.9%)而认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受访者分别仅占3.8%和0.9%、,另有26.3%的受访者认为“基本安全”。见图8。不过,观察标准差的值,发现离散程度大,可见,整体来说公众内部看法不甚一致,不同群体的主观评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无住房和医疗保险成为受访者评价安全感的重要依据,有房子和医疗保险受访者的安全感评价均显著高于无房、无医疗保险受访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与前几年相比,逾八成(83.9%)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社会“安全感”“有很大好转”(17.3%)或“有好转”(66.6%),认为“和以前一样”的只占12.8%,只有极少数(3.3%)受访者认为“比以前更严重”。见图9。

  二、公众对安全感的认知与评价

  1、对社区安全评价很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所在地区“十分安全”(10.0%)、“比较安全”(52.3%)和“基本安全”(35.8%)的受访者比例高达98.1%,而认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受访者僅占1.5%、0.4%。见图10。

  2、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愈加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评价相对较高,被排在前三位,平均分值分别为3.64分、3.53分、3.52分。其中,近六成(58.5%)受访者认为“财产安全”“十分安全”(14.0%)或“比较安全”(44.5%);认为“交通安全”“十分安全”(7.7%)或“比较安全”(49.4%)的受访者比例占57.1%。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被排在后两位,平均分值均在3分以下,分别仅为2.91分和2.81分。认为“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不太安全”或“不安全”的受访者比例均占四成所有,分别为38.7%、39.6%。具体如表12、表13所示。可见,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网络安全案件、事件时有发生,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信息安全社会的构建已刻不容缓。见表12。调查进一步发现,对于生活、公共场所/区域的安全状况,受访者认为安全状况比较好的地方或区域分别为:“居住小区”(3.89分)、“学校周边”(3.74分)和“繁华市中心”(3.61分)。其中,高达75.3%的人认为“居住小区”“十分安全”(16.7%)或“比较安全”(58.6%);近七成(67.0%)受访者认为“学校周边”“十分安全”(12.7%)或“比较安全”(54.3%)。相比之下,受访者对“车站”和“娱乐场所”的安全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其安全状况一般,平均分值分别仅为3.19分和3.01分。尤其是“娱乐场所”,近三成(27.9%)受访者认为其“不太安全”(20.8%)或“不安全”(7.1%)。见表14、表15。

  三、对各项政策、举措提升居民安全感的评价

  要提升陕西居民安全感,有必要对影响居民安全感的各项政策、举措作出探究。我们以近两年来陕西推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基础,针对陕西省实际情况,在问卷设计中围绕7项政策、举措分“作用很大”、“作用较大”、“有点作用”、“作用不太大”和“没有作用”五个评价等级就陕西在提升居民安全安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作用很大”赋值为5,“作用较大”赋值为4,“有点作用”赋值为3,“作用不太大”赋值为2,“没有作用”赋值为1,从而得到综合加权比例,并据此对各项政策举措进行排序。见表16。如表16所示,在所列出的7项政策、举措中,影响力位居首位的是“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近八成(78.3%)受访者认为“作用很大”(46.2%)或“有较大作用”(32.1%),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没有作用”。“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和“完善治安防范设施”被受访者认为是仅次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可对提升居民安全感产生较大影响的两大举措,受访者认为两者“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6.6%和72.2%。除此之外,不少受访者认为“加强网络监管”、“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和“严惩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等对提升陕西居民安全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认定这些政策、举措“作用很大”或“作用较大”的比例依次是:71.0%、70.7%、70.0%。

  四、对主要社会安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判断

  1、对影响安全感社会问题/现象的认定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认为近年来如下哪些影响安全感的社会问题较为突出”这一问题时,在所列出的19项社会问题中,位居首位的是“电信诈骗”,选择此项的受访者比例达48.3%。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通信业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犯罪也呈现出快速高发态势,并成为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其次是“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提及率为41.6%;逾三成多(33.5%)受访者认为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的“非法集资”犯罪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日趋加重,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隐患。其他选择率较高的社会问题依次是:“青少年违法犯罪”(29.9%)、“交通肇事”(27.7%)、“盗窃抢劫”(25.3%)、“公共场所偷盗问题”(25.1%)、“制假贩假现象”(24.9%)、“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24.8%)以及“套路贷”(24.6%),这其中尽管是新旧犯罪问题交叉但却以新型犯罪形式居多,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此外,有少数受访者提到了固有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城郊及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问题”、“卖淫嫖娼”、“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和“机动车被盗”等,提及率位列后四位,分别为12.9%、11.4%、11.0%和9.8%。见表17。

  2、对影响居民安全感主要因素的认定

  对于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看法不一。其中,认为“居民法制观念淡漠”和“诚信危机,道德失范”是影响居民安全感主要因素的支持者最多,二者不仅被受访者排在前两位,且提及率相同,均为37.7%。“对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弱”和“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中选率也比较高,也都超过了三分之一,分别有33.6%和33.6%的受访者认为上述两项是当前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主要因素,也是今后社会治理中应该重点做的工作。约三成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新型违法犯罪增多”、“青少年犯罪率攀高”和“网络犯罪日趋严重”等是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影响居民安全感的新问题、新因素,提及率分别为29.5%、28.5%和28.0%。相对来说,以下因素的影响力在受访者心目中较低:“社会矛盾尖锐”(20.9%)、“政法队伍力量薄弱”(19.7%)、“新闻媒体的报道过于夸大”(9.8%)、“政府福利待遇少”(9.1%)。见表18。

  五、提升公众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居民安全感方面,受访者对政府有很多期待。其中,受访者选择率最高的是“加大打击违法犯罪力度”(50.6%),其次是“增强民众防范意识”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及率依次为47.0%和43.4%。接下来,不少受访者认为“严惩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变得越来越重要,提及率分别为33.8%、32.6%,被排在第四、第五位。受访者认为其他也应重点加强的工作还包括:“引入网络监控新技术”、“完善治安防范设施”、“加强网络监管”、“公共场所/重点区域加强巡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中选率均超过或接近了四分之一,分别有29.4%、28.4%、26.9%、25.2%和24.6%的受访者认为上述四项工作是提高居民安全感方面应予以重点加强和完善的。相对来说,“加强流动人口管理”(19.1%)和“深化城乡基层治理”(17.74%)在受访者看来则不太重要。见表19。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从社会和心理两个层面着手,切实提升公众的安全感。要树立大安全观,正确处理社会安全和公众安全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到公众安全感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公众安全作为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众安全感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根据公众的年龄、职业和经济收入等特点,注意点面结合、有的放矢。进一步完善财产、人身、交通、医疗、食品、就业、隐私和自然环境安全的法律规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需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帮助公众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接纳,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充实。

  六、对未来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态度

  陕西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新”战略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对追赶超越科学定位的积极响应,是对“五个扎实”明确要求的热切回应,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严格落实,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扎实推进。将有助于统筹施策、精准发力,走出一条贯彻中央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具有陕西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对个人将来生活前景的态度”时,近八成(77.4%)受访者表示“十分乐观”(12.0%)和“比较乐观”(65.4%),仅有1.7%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担忧”,另有两成多一点(20.8%)的人表示“有点担忧”;当问及“您对陕西将来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时,超过80.0%(84.9%)受访者表示“十分乐观”(17.3%)和“比较乐观”(67.6%),仅有1.9%的受访者表示“十分担忧”,另有13.3%的人表示“有点担忧”。总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全省未来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对个人发展前景则持谨慎乐观态度。具体如图11、图12所示。

  提升全省人民的安全感,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推荐阅读:

2023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报告3篇

教育整顿回头看工作报告

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报告三篇

党建工作述职报告2023 15篇

2023年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报告材料(通用10篇)

2023年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关于2023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自查报告三篇

标签: 分析报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