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搞产业、办教育、抗天灾、保丰收、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下面是i乐德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 我们是第一书记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1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贯彻“坚守初心、敬业奉献”的精神,12月23日下午,瑞幼党支部的部分党员教师去影院观看了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
影片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第一书记们的群像,他们扎根扶贫一线,用热血挥洒青春、用行动诠释奉献,勾勒出一幅有关青春、奉献、责任和勇气的时代画卷。
◎学习勇于开拓,做群众的致富领路人
影片开幕用黑白色调呈现了青藏高原的壮美但发展状况严峻的现状,面对这里的酷寒环境和部分村民的不信任,旺青罗布书记苦思出路,苦口婆心地劝说村民兴办养殖合作社……两年多的奋战,旺青罗布书记带领全村如期脱贫,在贫瘠的高原上开拓出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时刻学习旺青罗布书记敢为人先的精神态度,拥有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勇气,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理念、激活动力。
◎学习关怀备至,做群众的暖心劝学人
“村里家家户户都认识他,他也了解家家户户的情况”,胡小明书记对村情知根知底,和群众心贴心,对工作鞠躬尽瘁。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兴教育、练内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达,才能让这个曾经一度只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的彝族山村拔穷根、挪穷窝,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胡小明同志不仅仅是一名令人敬佩的书记,更是一名伟大的“教师”。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用更高的师德规范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时刻做道德上的模范、情操上的模范、责任上的模范……
◎学习栉风沐雨,做群众的家园建设人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是属于黔西南大山深处坡头村的真实写照。易地搬迁,成为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然而,当地村民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以及对搬迁的未知与不安,并不愿意离开大山,劝离难度极大。刘恭利书记带队走遍全村,晓以利害劝说,逐一解决困难,还带着村民们去看新居,直观地了解搬迁的好处。在她的努力和带领下,坡头村的村民们终于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家。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岗位虽小,但同样意义重大,我们要不断学习刘恭利书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做好我们的教育事业,用心感受幼儿,用爱呵护成长。
观影结束,老师们纷纷表示,真切的体会到第一书记们艰辛的付出、执着的坚守和攻坚克难的勇毅,深刻感悟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应当具有的奉献和付出的精神,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2
2021年12月18日下午,南宁市银海三美学校党支部XX书记组织学校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该电影由任杰导演的电影,影片采用分段集锦式叙事手法,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第一书记们扎根扶贫一线,搞产业,兴教育,异地扶贫搬迁,抗台风保丰收,用热血挥洒青春、用行动诠释奉献的动人事迹。
西藏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为了说服56户村民集中饲养珠峰绵羊,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讲清养羊合作社的好处,分析收入效益;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第一书记罗洪,针对博作村严重的失学辍学现状,多次挨家挨户地对家长及孩子进行劝导,苦口婆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将孩子送回校园;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驻村书记刘恭利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
当影片播放到一幕幕牺牲英雄生前工作的片段时,播放了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脱贫攻坚殉职人员的付出和贡献彪炳史册,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观影后,党员教师们眼眶都带有感动的泪花。党支部书记XX表示:毛主席在《七律·到韶山》诗词中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他们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这句诗词同样适用于我们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功,在这成功的背后是无数共产党员的坚守和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交付。让观众在感动之余,看到我们年轻共产党员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伟大和不凡,以此激励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奋斗的普通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的殷殷嘱托,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3
最近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上映,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中国脱贫攻坚的电影,我抱着敬畏之心前去观看,观影之余对于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们愈加钦佩。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解决贫困,这不仅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也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古人云:知行合一,中华大地上绝对贫困的消除,既离不开共产主义指导思想在“知”上的指引,也离不开广大干部带领群众在“行”上的实践。《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着眼于最基层,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揭示了为什么中国人能够完成这场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搬迁。但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传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为了实现脱贫摘帽,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贵州黔西南州大山深处坡头村的刘恭利书记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站在百姓角度想事办事,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坡头村的村民们顺利搬出大山,住上了新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尼辖乡宗措村,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使这里的村民被贫困困扰了数百年,书记旺青罗布选择绵羊养殖作为突破口,带领村民们发展养殖合作社,解决饲料、防狼等重重问题,最终让宗措村成功摘帽,通过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四川省彝族自治州的博作村过去交通落后,知识贫乏,思想保守,村民们认为小孩就应该向上一代那样放养放牛。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胡小明书记决定改变村民们的旧观念,只有先从思想上根除“愚病”,才能解决多年的“穷病”。他一家一户的走,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帮,“一个也不能少”,只有成人成才后,走出去,带进来,才能完全改变过去的某些陈旧观念。
平凡之处见证伟大,正是由无数像影片中的几位主人公一样的党员干部们的在脱贫一线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中国才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影片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员干部们艰辛的付出、执着的坚守和攻坚克难的用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也将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拼搏,在最美好的年华写下洋溢青春活力的篇章。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4
近日,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热映。作为亲历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自然想对反映我们自己的影片格外关注。未及看完,依然泪眼朦胧;看完电影,心情久难平复。该片真实讲述了四位扶贫第一书记通过搞产业、兴教育、抗台风、保丰收等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先进事迹,讲述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脱贫攻坚时期各地驻村第一书记恪尽职守、担当实干、吃苦耐劳、牺牲奉献的精神本色,直击人心、令人震撼。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接棒而行,赓续“第一书记”精神品质,勇担重责,奔赴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路”。
怀揣为民服务“初心”,一往无前勇担当。“第一书记”这副担子不是谁都能“担”,得有为民服务的真心实意,得经组织考验选派,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重托。但当好“第一书记”角色,要像西藏日喀则市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一样,身入乡亲、心系群众,为省下五千元运费和小一万饲料费,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开车十几个小时拉回村民养羊所需草料,不觉辛苦反而认为占了天大的便宜。“第一书记”角色要在村民心里立起来,就得付出时间和真心,带着情怀,扎根乡村,不以第一书记自居,反以当好公仆自豪,一以贯之融入群众中间,为民代言、为民办事,义无反顾站在群众一方,知民所盼、纾民所困,接过“振兴棒”,跑出“加速度”,书写“为民服务”真章实迹。
磨砺担当实干“恒心”,爬坡过坎强韧劲。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乡村振兴也绝不会一蹴而就。“第一书记”活跃在一线战场,是村民战贫脱困、奔赴振兴的主心骨,是确保上级决策部署落实的尖刀兵,就是要担当干事的,必须要做好吃苦迎战的准备,锤炼迎难而上的自觉主动,磨砺担当实干的恒心毅力,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博作村第一书记胡小明一样,为了改变彝区孩子教育,一户一户走,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帮,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练就“想干事、能干事、不怕事”的过硬本领和乐观心态。
坚定攻坚克难“决心”,不破楼兰终不退。“勇担当”“善作为”是基础,敢于破难题才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法宝。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多变经济形势及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第一书记”要敢于接“烫手山芋”,不怕做“热锅上的蚂蚁”,像贵州省望谟县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一样,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历史难题,一轮接一轮地攻坚,一次又一次地动员,不达目标不放弃,不破楼兰终不退。新时代“第一书记”要紧扣“五大振兴”总目标,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拿出“赶考”的姿态,实打实、硬碰硬,破解乡村振兴关键性难题,争取更大功绩,擦亮“第一书记”名片,敢于创优争先,无愧“第一”称号,为“我们是第一书记”而自豪,让我们共同续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荣光,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再立新功。
自豪,我们依然是脱贫攻坚巩固拓展期的第一书记!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5
沈浩,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2009年11月6日凌晨,于凤阳小岗村党委书记任上心脏病突发去世。他是大写的人,是全社会的好榜样,更是每个党员干部的楷模。
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再现了沈浩在小岗的生平事迹,将一个伟大的党员干部形象,演活了。在场的观众,望着荧屏上的沈浩,无不潸然泪下,他无私奉献的品格,不是谁想做就做得出的。他在影片中放光,升华;这是他共产党员的本性使然,坚定的、博爱的、负责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大小事,他做好了他自己。他的人生是光荣无悔的,我们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艺术的大洗礼,于是也幻灯片似的反醒自己,感觉惭愧。相比之下,那么多人成了“渺小的苟且偷生者”,我的脸也在发烫,觉得自己很卑微。身为党的一员,而没有施展开自己,没有发掘出自己。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副调研员,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许,这正是他光辉人生的开始吧?在这里,他获得了许多赞誉,比如,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及“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称号。他珍爱自己的荣誉,一分荣誉,代表的是一分耕耘,甚至更多的付出。
从沈浩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写意的党员人生,是的,生命的质量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密度。村里的人由开始的不信任,到犹豫和迟疑,再到佩服和尊敬,这是一个较量的考验的过程,也是“漫长”的过程。沈浩的心“冷”过,这“冷”是看到小岗的落后而着急的“冷”,是责无旁贷的“冷”,是他到来的第一天,就把“让小岗富裕起来”当成了使命;把工作当成了事业。是他看到了内心真正的自己,在这一宏大愿望和召唤下,他横下一条心,铺下身子,扎根基层,实实在在地为小岗做事了,小岗人好感动。
终于小岗发展壮大了起来,村子存在多年的矛盾也由此化解了,这是沈浩的作用和成绩。到2006年,是小岗起色的第一个台阶,是他为小岗的进步殚精竭虑的第一季,小岗以他为荣,小岗人要挽留他。他们都说:沈浩是小岗发展变化的第一人!小岗不能没有他,他“舍小家,顾大家”,他是小岗的恩人。他来了,小岗才开始前进。过去的小岗是死气沉沉,他好像专门为了小岗才来,又好像他的个人价值在这里才得以实现。现在,小岗活了,活色生香,小岗人也活泛了。沈浩是这一方沃土的带头人,开掘了大家的潜质,凝聚了大家的力量。
三年很快过去,他们舍不得他回省城,乡亲们要摁手印留下他。他们的日子眼见得好转起来,气氛多么融洽呀,他们在心底里暗暗感激他,至此,他成了小岗的一个重要支柱。甚至,在春节,人们也舍不得他走,大家要留下他吃年夜饭啊,这是小岗的心意。
在小岗有一句话说得响: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儿。改革开放三十年,沈浩的到来,是小岗的福气,他的公仆精神在这里浩气长存。2005年他在日记中就说: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如何度过怎样才能使这有限的时间里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这是要好好思考和努力去做的!2008年,他又在日记中写到:母亲一再嘱咐,听党的话,听领导的话,不花公家的钱。
那几年,他不断地写着日记,不断地勉励自己。对于他来说,肩上的担子很重,事业也才刚起步。第六个年头,他打算回家了,妻子需要他,孩子需要他,年老的母亲更需要他。妻子也有许多怨言,孩子的功课需要辅导,母亲需要照顾……妻子身边没了依靠。2009年,他考虑了一下,真想回家陪陪家人,但更多的小岗人按了手印,他觉得他走不开,可还是想回家看看。时日如剑,只是,只是这一次,他真的回家了,他太累了。要知道六年来,沈浩从没动摇过啊。一心扑在小岗上,当妻子埋怨时,他就说“就当用小岗的荣誉弥补了吧”。其实,家人只是心疼他,他深深懂得若没有家人的支持,也就不会有他的功劳。
步入小岗的那一刻起,他就用实际行动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走访了每一户。他想尽力做得更出色,他要做出点样子来。他是这个时代的楷模。影片给每个人上了一堂政治教育课和人生哲理课。人生短暂,嘱托我们要好好善待它,珍惜自己的事业、工作、友谊,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时日渐远,你回望,或会发现,曾以为不可放手的,只不过是生命瞬间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与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可变精彩。什么是无悔的人生?沈浩是。他让我们淡然面对,积极把握,在有意义的选择中做自己。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他是踏着时光铺就的一段路走的,但他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到现实中来,以别一种方式返回人间。
【观看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1000字 我们是第一书记心得体会5篇】
推荐阅读:
同心共筑中国梦观后感500字2022 同心共筑中国梦观后感500字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