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行政公文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5-25 20:29: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既否定了意识形态可以淡化的论调,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对各种意识形态可以同等对待的看法,指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我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决定性意义。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但就严格意义上说,它专指国家承认和倡导的思想体系。它的作用是帮助分散的社会成员组成共同体,以共同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指引他们进行有效的政治活动。意识形态的领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它与非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既相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形态给社会意识整体以重大影响。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一般意义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经济状况看成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他和恩格斯决没有因此而忽略意识形态的作用,相反,一贯与曲解他们的学说、过分看重经济的庸俗化倾向作斗争。恩格斯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恩格斯在1894年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又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不过是消极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7页。)

事实上,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是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有的公开强调意识形态,有的表面上不主张意识形态,而实际上却非常意识形态化罢了。例如,美国就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向其国民灌输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思想,并把这种意识形态作为普遍适用的标准去干预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社会主义国家决不可以淡化意识形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否则,将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面前自动解除武装,导致人心散乱,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

(二)特殊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历史选择的结果。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等,都在我国流行过,但是,它们都先后失败了,被历史淘汰了。我国广大人民终于接受了教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救中国。建国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过曲折乃至严重失误。建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与之相应的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而建国后某些时期出现的严重失误,也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所削弱。应该看到,历史的选择往往以其惯性使人们在现实中作出同样的选择。但是,历史的选择终究不能完全左右现实的选择。在历史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需要在变化发展了的现实环境下,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措施加以坚持和巩固。面对新的世纪,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于胜利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其特殊的重大意义。

具体说来,我国所面临的现实环境的变化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经济转型中一些人主导信仰发生变化

建国以来,由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党的有成效的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成为大多数人的主导信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所削弱。改革开放后,中国建设突飞猛进,在此过程中,又逐步形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到增强,并且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这是主流的方面。

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乃至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对人们的政治信仰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我国的经济体制已进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转变的关键阶段。为了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在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方面也必须实行相应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体制还需继续建立和完善,旧的体制则仍在许多方面发挥其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这种新旧交替的局面,导致一定程度的双轨运行和法规、制度的不完备,有空缺,从而使社会出现某些失范现象。这些现象虽经党和政府大力纠正和制止,但一时还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加之,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诸多意识形式,还需要在既定原则下在实践中进行具体探索。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有所反映,甚至使一些人丧失或减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利益多元化导致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以他们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利益格局单一的状况,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在分配结构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发生分化。这种分化,若不限制在一定范围,必将影响人们团结一致地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奋进。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社会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激化意识形态的竞争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使我国面临全球范围内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而且不可避免地迎来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严酷较量。因为当今的国际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其经济发展战略和管理同本国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特点的有机结合密切相关。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同样是综合国力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新标志。社会信息化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竞争提供了锐利的武器,使它广泛渗入我们的生活,形成短兵相接的态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面对全球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激烈竞争来求得自身阵地的巩固和发展。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带来意识形态强势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其科学性及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在本质上具有较其他意识形态的优势。但是,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陷入低潮,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经济社会某些方面还呈现一定的弱势。因此,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方面相对于我国仍有其凭借经济政治实力所形成的强势。

由上可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有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般意义,而且有其面临当前世情国情的特殊意义。它既是重要的、紧迫的,又是长期的、艰巨的。

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处于何等地位,固然有许多外在的原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它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反映了科学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它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然而,由于近一百多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践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由于曾经盛行的教条化、经验化倾向的影响,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出有创造性的符合实际的回答。这就提出了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的问题。

(一)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继承性

由于实践的迅速发展,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观点已经不适用了,有些人却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因此,要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下面举其要者进行扼要说明:

1.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形态内部诸要素的关系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82页。)这是对社会矛盾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的经典论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在分析社会矛盾时,无不遵循马克思以上的论述所提供的基本框架。毛泽东还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把它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作为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的合乎规律的运动,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也是一脉相承的。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反对英雄史观,十分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主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

3、104页。)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53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57页。)毛泽东不仅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且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邓小平进一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作为科学的历史动力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也是一脉相承的。

4.最终目标 当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的继承性,决不止上述几方面。但仅就上述几个方面来看,那种割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有说服力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继承性,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之中,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相继创立,正是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性的表现形态。列宁关于一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新结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个人当然作出了主要贡献,但它们同样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只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善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从而作出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也可以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一定的贡献。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特征和各国的实际结合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关。紧密结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努力回答实践所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其勃勃的生机、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

(三)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理论来源于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还吸收了人类有史以来的自然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丰富、发展,同样离不开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列宁精辟地指出:“如果你们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366页。)“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381页。)

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多样化和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激化的今天,马克思主义要在意识领域内巩固其指导地位,必须具有和发扬这种精神,把世界上以快节奏产生的一切新的文明成果都及时地批判吸收过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活爱好多样和思想认识有差异的广大群众保持其强大的吸引力,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起引导和整合的作用。如果割断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联系,就将使马克思主义蜕变为狭隘的、僵化的、与世隔绝的东西,完全丧失其科学性。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从工人队伍中自发产生的,必须把它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队伍中去。列宁就明确地指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和对‘自觉成分’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作用的任何轻视,都是——完全不管轻视者愿意与否——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341页。)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要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顾群众的意愿和接受能力,生硬地去进行。相反,要使这项工作做得富有成效,必须深入地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仔细地体察他们的要求,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说服力地去分析和回答现实生活中和他们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实践发展的迅速,有不少问题还来不及从理论上予以系统的总结,有待于进一步去探索。因此,我们切不可好为人师,强不知以为知,而是应该采取知之为知之的老实态度,对一些自己并不很清楚的问题,平等地开展讨论。我们既要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不断增添自身理论的营养,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有说服力地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坚定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

(二)唱响主旋律,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

一首交响乐曲需要有主旋律,它贯穿于各个乐章。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就要使以它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包含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大型交响乐曲中的强有力的主旋律。一首交响乐曲不能只有主旋律,而没有其他旋律和和声与之相配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只以与其他思想文化形式交织在一起,在多样化中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这中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单靠行政手段,是无法唱响主旋律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以质取胜,用优美的旋律赢得群众的倾心认同。

当前意识形态的传播,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大众媒体,采取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由于信息渠道的众多和畅通,增加了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只有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思想文化作品,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要,才能为他们所接受,在他们中间产生广泛的影响。何况,我国正面临意识形态的国际的激烈竞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传播媒体的规模和物质技术手段方面又占有强势。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的优势,寓教于乐,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大众媒体,采取多种表现形式,满足各层次群众多样化的需要,使主旋律自然地融入其中,这是需要我们长期致力解决的课题。

(三)倡导者身体力行

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特别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无疑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身教重于言教,倡导者是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倡导者自己言行不一,不按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办事,又怎么能使被教化的群众信服马克思主义呢?江泽民同志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坚定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言行一致,带领群众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除了坚持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加强国家支持和倡导的力度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在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逐步提升民众的素质,增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使自上而下的倡导与自下而上的认同统一起来、结合起来。

(一)加强社区亚文化建设,协调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

所谓社区亚文化是由该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反映该社区居民对一些初级社会联系自然认同的文化现象,它以地域性、直接性和一定的情感色彩体现该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和行为特征。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土地使用权向流通领域的开放、城市住房商品化的进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各社区居民的层次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了新的重大的变化,社区亚文化的特征不再表现为以往同质、同职化程度较高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是差异性、个性增强了。相对于国家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而言,这种社区亚文化是群众性的,它受社区特有的经济政治因素制约,并不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是如果对社区亚文化的变化认识不足,引导不力,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疏离,容易造成社区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突,并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影响社会主义信念的巩固。因此社区管理者必须着力培育和引导社区亚文化,使之既为社区广大居民所自觉认同,又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相协调,增强居民参与整个社会生活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点,就既不能单纯运用市场机制,又不能完全由政府包办代替,而是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切实走群众路线,利用好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借助各方支持,满足社区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得到高质量的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作用。

在城市,要努力培育社区意识,关键在于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和亲和力。在新形势下,要研究并寻找国家利益、社区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结合点并从政策和机制上解决问题;要注意发挥群众文化社团的作用,带动社区的自我教育和服务。与此相应,还应建立一定的社区文化团体参与社区亚文化建设的激励监督机制;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的情况,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调控手段,既重硬件设施又重人力资源,保证社区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在农村,则要在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疏导因城乡差别而出现的负面心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会起积极的作用。

(二)与利益分配制度相结合,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另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结合利益分配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工人下岗分流,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都是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有关企业的职工来说,更是面临政治信念的严峻考验。在暂时利益受损面有所扩大的情况下,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在即将加入wto,不少企业必将遭遇困难的关键时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如何做好?这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企业内存在的许多思想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益分配状况有关。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紧密结合经济工作。要从不同主体的利益差异出发,抓住利益调整和有关制度建设,以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切身利益为着力点,结合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要在关心职工个人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引导他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关心大局,参与政治。只有与调整利益分配、解决职工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富有成效;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去。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方略、发展战略不应是两张皮,而应水乳交融。职工思想上的问题有许多直接与企业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相关。管理的艺术可以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配合。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经济事务,善于经营管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善于体察民情,有虚事实干的本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针对企业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应有所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固然需要坚持一元导向,但其落脚点却是企业的实际。只有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与职工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越做越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拓展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领域,合理处理能力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学校(尤其是以青年学生为对象的高中和大学)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教育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学生围绕着对自我意识和前途的关注,对社会改革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观察和参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流无疑是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国家安全意识都有增强,支持改革开放、支持科教兴国战略,努力追求有发展前途、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也存在,如实利性的价值取向,主导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倾向,观察处理问题上的偏于个人的具体利益等等。在能力与德性之间何去何从成为他们选择中的困惑。这些都反映出学校人文素养和价值观教育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领域,打破仅限于政治观的范围,体现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培育的丰富内涵。生命的尊严和可贵、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化育、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爱护中华民族的情怀等等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内涵。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众多人文学科的共同参与。知道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贴近生存本质的现实,明白自己在社会纵横坐标轴中的位置,了解历史辗转曲折的过程,这对于青年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任何一个社会要想利用思想理论教育向年青的一代传递灌输主流的意识形态并维持其有效性,必须保证这种教育有相应的物质承当。否则,就容易丧失自身的价值取向,异化成狭隘的工具。要教育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市场经济的知识观、信息观、效益观、竞争观之所以被社会广泛接受,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与这些价值导向是一致的。物质承当问题不解决,健康的社会心态也难以真正形成。学校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社会生活接轨并辅之以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一味只强调精神的价值、理想的价值,而忽视现实的教育和物质的价值,忽视主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感,那就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人,他们的起点、视野和能量都不同以往,我们不能仅仅把他们看作被教育的对象。在指出他们的不足、引导他们前进的同时,应着力营造一个繁荣、稳定、民主的社会氛围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同身受。

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感召力量,一定能引导越来越多的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广泛地掌握群众,继续有效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推荐阅读:

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实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论精神需求

依据马克思“实践主义”思考“实事求是”存在论意义

10月少先队员入队申请书大全精选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