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

初中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02 08:58:1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读万卷书,知天下事,增长见识,提高修养,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打败竞争对手,享受幸福生活。下面是i乐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七年级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如此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河畔,都有一些在历史中永不磨灭的闪光足迹,也正是这样,注定要被后人传颂。

  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个人觉得,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对于青少年来说,《明朝那些事儿》一定不会陌生。众所周知,这是一本讲述明朝的史书,可它偏偏又不一样,为何?历史,历史,何为历史,曾经过去的岁月点点滴滴,被后人所道来,各朝的史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史记》、《明史底稿》、《清圣祖实录》等等,但是,作为青少年的你,一定会捧着那厚厚的史书去“死嚼”吗?是否身边时刻有一本《古汉语词典》,但《明朝那些事儿》是与众不同的,它对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伟大和传奇,在书中没有什么“之乎者,所以然”这些枯燥的文言文,没有像历史教科书的大白话,更没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相反,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文字都闪耀着无尽的光芒,蹦蹦跳跳的,都拥有着它存在的意义,这本书有着不一样的史家幽默,浑然天成,抑或来说,这是一本接地气的史学奇文。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当年明月对书中的每个人都做了全面的评价,有爱有恨,他用当代人多钟爱的语言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功过不混淆,从不一概而论。在书中,我不会像学教科书一样,机械的读,机械的背,相反,我会去享受,是自由的,我读自己喜爱的,没有人可以管得着我,我是自由的,慢慢走进一个个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的爱恨情仇。当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了解到,传说中的东厂和西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九千岁魏忠贤的真实身份,他如何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的……这一个个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做了很好的回答。

  本书有一种魔力的语言,带人们走进不平凡的时代,你是自愿去了解的,它只是的向导,你的老师,帮助你做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丰富你的“阅历”,让你不由自主地说,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作者用他那不一样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对一个人有公正而全面的评价,也教会了我应用怎样的一种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历史,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写有吸引力的文章,去激活那有生命力的文字!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着迷?

  因为————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啊!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二

  小时候,我爱看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入学后,我爱看充满奇幻色彩的科幻读物;现在的我,特别喜欢阅读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这个暑假我就读完了一整套7册,书中一段段精彩曲折的故事,一句句有理有据的解读,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像磁铁般紧紧地吸引着我,尤其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坚持与理想……

  第一部中,大明开国皇帝的艰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朱元璋的一生,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到一代帝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着实不易。这让我懂得:置身于安逸中,难成大器,只有周身布满荆棘,却不因艰难而退缩,不因前景黑暗而放弃理想,那总有一天,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光辉!这也是他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他十分勤勉,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直在案前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每次上朝都身穿补丁衣,还要用自家的银子去资助军饷。就是这样一个皇帝,最终仍是无法改变皇朝的灭亡。整整十七年的坚持,演绎着另一类人的生活,即便他的执着没有任何回报,即便大明终将灭亡,可崇祯仍坚持着。他的行动告诉我: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或许不知未来成功与否,或许结果只有失败,但我们仍旧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因为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历,因为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去前进、去攀登!

  由此,我又想到了徐霞客:他本是一介草民,但他却怀揣着游历天下的理想,征服了无数座高山,跨越了千万条沟壑,成为我国地理学的基石。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并不起眼,而徐霞客的故事却是本书的结尾,发人深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占据历史的至高点,光耀千秋,但只要我们坚持过、执着过、奋斗过,即使我们仍无所成就,可我们也无所遗憾!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i乐德范文网。一个故事,是一个哲理;一个人物,则是一段经历。《明朝那些事儿》中许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告诉我:用勤奋、坚持谱写自己的辉煌,以开拓、奋斗圆满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三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

  朱元璋攻打泸州的那时候,把至关重要的洪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侄子——朱文正。而那时,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的战争那是一触即发。洪都交给朱文正这样的命令谁都没有想到,每个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派一位威武勇猛的大将去镇守洪都,他们觉得朱文正才二十多岁,年轻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呢?凡是见过朱文正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纨绔子弟,成不了大事。果不其然,朱文正一到这洪都,每天是饮酒作乐,还自己谱曲让那些侍女们日夜排练。什么军事,布防,镇守城池啊,朱文正统统都不管,全让属下自己看着办去。看到他的人,只能是唉声叹气,心想着:这样的一个人,镇守如此重要的洪都,这洪都能镇守得住吗?

  可事事难预料,这陈友谅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洪都!陈友谅举国出动,动员了自己整个国家最强大的战阵武器,发动了所有的潜力,组成了60万大军,向着洪都浩浩荡荡地前进。

  而陈友谅却低估了朱文正,也不想想这朱文璋可是才智过人,这么重要的地方,让朱文正来镇守,必有原因!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朱文正那也收到了消息。再看朱文正,那整个是脱胎换骨。对着陈友谅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大战在即,朱文正聚集各大参谋师,商量战事。洪都当时是有八个门,而陈友谅的60万大军,可以分成八批队伍分别进攻一个门。关键这朱文正可是一位军事天才。要知道,城里能用来防守的兵并不多,可被这朱文正调配的井井有条。

  终于,大战拉开序幕。陈友谅最先进攻的是抚州门。

  城内的士兵把事先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头纷纷丢下去阻挡陈军来袭。陈军攻打抚州门三天三夜,也没攻下来,始终在原地,一步都没有前进。

  而朱文正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勇猛的大将和有限的人马,阻挡这60万大军一个多月,等待这朱元璋的救援。

  要想想,这朱文正从刚开始的饮酒作乐,看上去毫无用途的人转变成现在机智过人的军事天才。正因为他原来的特点,使陈友谅低估他,以为他没能耐,没想到,朱文正这家伙确实深藏不露,用心之深。

  无论什么事都阻挡不了一个人的才智,有些事只是没有到他该显露自己的时候,一旦显露出来,那可是一鸣惊人,惊天动地。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无需天天挂在嘴上,只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出来,这样就足以被大家铭记。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四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后人都记得清朝一号的情痴皇帝顺治,却不直早在顺治几百年前的大明,明宪宗朱见深就以起几近“母子恋”而惊动俗世,这“母”不真是母亲,而是一个年纪可为母的“保姆”。当年明月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在几个段落结尾,用同样一个句式,强调出了这段骇世恋情。相遇——“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患难——“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复荣——“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登殿——“这一年,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嫉妄——“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直至亡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去世,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

  另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此君以玩著称,说到玩,普通人家的孩子玩疯了,顶多也就一家之乱,皇帝玩疯了,就难免一国之乱了,哪怕不乱,也会慌。朱厚照其实有着男孩的天性——野、不愿受羁束。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鞑靼,竟然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堂号,更不理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土木堡被掳的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担任正印前锋,却出奇地将当年蒙古的头号偶像“小王子”打成“小丸子”。朱厚照还喜欢玩离家出手,玩失踪,奸臣在旁陪着玩、忠臣在后焦急地追。就这么玩了一辈子,这位要玩耍不要江山的朱同学,甚至也忘了给自己留下个儿子。

  这祖孙两人在位时,群臣之间、官宦之间、宫里宫外的政治斗争也都达到白热化,奸臣误国盗取国家为已用,忠臣坚守三纲五常鞠躬尽瘁,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常事,无论任何的社会体制都是如此。

  我反倒是关注明朝的那些皇帝,无论是爱情还是孩子气,说到底,他们虽贵为天子,但不过也只是个人而已,只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会被后人所唾垢。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其实倒是令人感动和唏嘘。我想起报上提到的80后的人的慨叹,这辈首批计划生育的一代人,曾被大家称为小皇帝的一代人,很辛酸地说“曾经我们被家族的长辈所围着宠着,现在,照顾几位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我们身上”。皇帝本来就是不好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包含着多少的哲理在里面。

  我还想起《一一》的结尾,六岁的小男孩在外婆的葬礼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皇帝不是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五 

  随着崇祯皇帝在景山上自缢殉国,《明朝那些事儿》也以第七册终结。当年明月历时数年,终将大明王朝的历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不管来自庙堂江湖的各种闲言碎语,仅以普及明史这一社会效应而言,作者功莫大焉!

  是该结束了,《明朝那些事儿》以无数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汇集成一个王朝的兴衰轨迹,大多悲剧多于喜剧,显然不符合大众“好人一生平安”、"皆大欢喜"等套路,但作者一直以其独特的幽默方式多方化解,让读者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扼腕叹息。但历史发展到最后,作者自己再也无法用幽默的方式来淡化明朝灭亡给读者造成的悲剧效果了,只能草草收尾。不是作者偷懒,我猜想面对这出最后的悲剧,作者也不忍多加面对。

  从孙承宗死后,作者笔下的明朝明显加速了灭亡的节奏。闯贼攻入北京和崇祯临死前的种种活动均未再加以详细描述,作者自己的一些主观文字明显增多,譬如“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因为他(崇祯)的故事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从中我读到了作者对明朝的深厚感情和对其灭亡的怜悯与不甘。但作者随即又自我解脱,将之归于气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随后作者指出了“以史为鉴”的不可行和反面案例的实质,说这决定于人性的欲望和弱点。这一观点有些偏颇,历史中的很多事还是可以给后人启示的!历史的丑陋和悲剧固然一直在重复,但也不能以此全盘否定历史的“借鉴”作用。比如“潜规则”从封建时代盛行至今,一方面这种“丑陋”一直在重复,但也正是以史为鉴有识之士才能得以总结和昭示天下,为其最终根除奠定理论基础。

  在最后一章中,虽然以徐霞客生平结尾,但实则作者借以自拟来体现一种生活态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套用一句以前时兴的话,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究其本质,就是执著和坚持。

  通观全书,作者非常推崇执著和坚持,具备该精神的人都不吝给予大量笔墨,如徐阶执著地打倒严嵩,张居正执著地改革,海瑞执著地两袖清风,王阳明执著地“格竹”致知,袁崇焕、黄道周执著地效忠抗金,崇祯执著地挽救残局,徐霞客执著地云游天下等等等等,在作者的眼里,这些人不管结局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荣辱沉浮,都在历史的车轮下或尘或土,而在人世间能相对永恒的,只有人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写完了,但我从中看到的那些人和事,仍时刻鲜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或为怜惜悯,或为敬仰,或为切齿,或为榜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六

  元月份买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到今天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书感觉是个明史老师的讲稿,敢讲,也还风趣,整一个京油子的味道。读起来比较轻松,但太油,有时有的片段略感有淹没主题的不爽,不多总体上还是不错。明史是很多爱好历史的人喜欢研究的一段历史。我对这也有点兴趣,但看的这方面的书不多且零碎。小时就看过姚雪垠的《李自成》,呵呵,和这本书里描写的可不一样,印象最深的是郝摇旗。

  一个穷苦人起家打下的天下历经270多年,期间演绎的悲欢离合忠奸邪正权谋党争实在是让人掩卷而叹。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女孩,有人说历史是政客的玩物,还有人说历史是权贵的妓娼,那是讲政治取用,但到我等老百姓就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功利性了,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一千个《王子复仇记》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了。

  这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篡位的朱棣、能干而贪财的张居正、奸相严嵩、魏忠贤、勤政廉政而又无力回天的崇祯、清廉敬业的奸臣温体仁、有战略眼光的孙承宗、忠贞的曹文昭、卢象升、有争议的袁崇焕、起义的流寇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

  这书讲的最多的是权谋党争,作者也认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的争夺史。他讲的明朝的那些事儿总的来说就是部宫廷斗争史。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历史算是讲的不错的,当然那里面的谬误我等非明史专家也就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了。

  作者最后用“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做结语,我觉得也许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的人极少。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二是主观条件的限制,三是绝大多数人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终绝大多数人是以失败告终。我看欲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生痛苦的缘由。就是心净的佛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欲望啊。

  看历史既有恍如隔世之感,又有身临其境之叹,一切如过往云烟,但一切又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人啊人!真不知道你是个宇宙的灵长,还是个貌似理性的食利的糟糠之物了。

  我看当年明月笑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用《三国演义》中的一首词来总结也是不错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就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七

  《明朝那些事儿》一套共七本,从高一一直读到高二,整整两年了。其间有过感动、愤怒、自豪……当合上那本大结局,回头看这两年的读书经历时,不由地感到自己已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因为那些人,那些事。

  “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

  成化年间,万贵妃凭借着自己与皇帝的不伦恋情,私自地使有身孕的妃子流产。可是,意外总是发生了。一位妃子生下了皇帝的儿子,后宫中所有人都尽自己所能保护这个孩子,不让万贵妃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皇帝正为自己没有儿子而烦心时。张敏,一位普通的太监,明知将那孩子的事告诉皇帝必将得罪万贵妃,只有死路一条,也明知这时是最佳时机,那孩子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在生与义中,他毅然地选择了义,将那孩子的事告诉了皇帝。事后皇帝高兴地去迎接那孩子,但张敏却选择了吞金自杀。而那孩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祏樘。

  我记得当时看完这一片断后,我流泪了,只因为感动。后宫,那个以利益为规则,良心早已被抹灭的地方,却有着这样一个人不为自己只为别人的普通人。太监或许是被鄙弃的,但张敏则是令人敬佩的。他的死并不是代表着向万贵妃那股黑暗势力所妥协,而是代表着宁死不屈,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为有时,尊严比生命还重要。

  “一个人应该坚持信念,至死也不动摇。”

  当看完东林党惨遭魏忠贤毒害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知应该用什么词去形容这些人。现在或许找到了一个——一群仰望天空的人。是的,东林党为了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仰望天空,哪怕最终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无怨无悔。

  杨涟,东林党的骨干分子,明光宗朱常洛的顾命大臣。在狱中遭到了阉党许显纯非人性的虐待。当他经历过所有肋骨骨折、体无完肤、铁钉入耳后,在濒死的状态,他用血写了一份遗书,“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他即将要死之际,只有坦然、从容、以天下为己任。

  这样的大义凛然,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屈原、文天祥、于谦……或许读书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介文弱书生,但是只要自己的国家开始衰败时,他们必定会坚定自己的信念,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这个人人为现实低头的社会,这些人的事迹读起来,总会令人感慨许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勇敢地走下去,这才是成功之道。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决不会忘记。”

  几十年前的日本曾夸下海口,三个月灭中国,可是历史竟然如此的相似,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也夸下海口说五年之内攻下明国。当时,丰臣秀吉刚刚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整个国家还没从战争中冷静下来,武器先进。相比之下,当时的中国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沿海城市因受倭寇的摧残,听到日本人就害怕,于是日本人有这样的信心。但是正如当年明月所说的日本人之所以在几十年前侵华失败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人。当他们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全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也不怕死。几十年前是这样,几百年前也是这样。日本的幻想最终破灭。虽然这件事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它深深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侵略者都是无法战胜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

  明朝那些事,其实很精彩,它让我看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或许明朝的人和现在一样为现实出卖良心,但也不缺乏那些有良知并为此舍身取义的人;或许明朝的官员很官僚,但也不缺乏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或许明朝的百姓很无知,但也会很团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缺点,但也有着无数的优点,它的潜力是任何统计学都无法估量的。

  明朝的那些事,那些人让我相信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人生法则,更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勇敢,令我深深地爱上了我们这个民族。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八

  有一天,我在QQ问问上偶然找到了“历史十大清官”,我浏览了一下,有两个排行,一是清廉程度排名,二是年代时间排名。其中有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

  这个名字,叫海瑞。

  海瑞,我们应该很熟悉。这位海青天在清廉程度排名中,位居榜首;而在年代时间排名,海瑞是最后一个。

  也就是说——“海瑞之后,再无海瑞”。(梁启超同志不要生气)。

  悲哀,一个民族的悲哀。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稀有的物种,至少和贪官比起来,是不成正比的。正因为这样,它才给人一种错觉——清官等于能臣。

  能臣,也同样是一个稀有物种。什么意思?哦,我来解释一下,所谓能臣,就是能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人,。说白了,就是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和清官是两个概念,就是说:能臣不一定是清官,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当然,两者兼顾者也有。

  在看完《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对这一观点更加赞同了。

  能臣不一定是清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张居正同志的伟大事例:张居正,万历年间最杰出的改革家,翰林出身,由于资质优越,升级超快,四十三岁进入内阁(不过排行老末),后凭其“高深”的政治手段,干掉了高拱,挤走了其他人员,自己当上首辅,而后又控制了皇帝,真可谓位极人臣。而后又实行改革,简称“张居正改革”。听了以上简历,可能觉得张居正同志是个完人,但人无完人,他不仅仅存在着严重的经济问题,还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个我非常不能接受)。虽然他的袖子不太干净,时不时还收点黑钱,但是,人家有能耐,他贪的那点人家还能挣回来,并且多倍奉还,朝廷还因此收益,有这么一位能臣,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都算不得什么。

  清官不一定是能臣,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瑞同志的伟大事例:海瑞,绰号海青天,嘉靖、庆隆、万历初年最著名的清官,不但自己清廉,手下那些人也不放过,而且工作起来极其认真,眼里容不得沙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各地官员都闻其名而丧尽胆,又称他为海阎王。据说,他死后的遗产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破衣服,还有几只装着破衣服的破箱子。遗言则更为雷人,他告诉他身边的老仆人,说:“明天你去趟兵部把这六钱银子送回去。”(具体的前因后果,请详见《明朝那些事儿》第五本)。

  有了两个真实例子,说起来就方便多了。

  主要看海瑞,他不象张居正,有着极深的城府,能够左右朝政,他资质平平,连举人都没中,虽然他比张居正的品行端正,什么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统统的没有。但是,有一方面,他绝对比不上张居正——政治方面。海瑞同学在政治方面应该算是个低能儿,他不懂得局势,不懂得什么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他的眼里,只有法律,规规整整的法律。

  所以,他只能做地方官,不可以入朝,更不可以入阁,(他要入阁皇帝就倒霉了,张居正同志也不会好过)因为他不是治国的料。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海瑞,虽然他是少有的清官,对于清官的印象,我都是比较好的,但没有非常好的(除了于谦,我超喜欢于谦),尤其是海瑞,他虽清廉,但无治国之能,用某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他是个好人,但是没有用处。”

  也许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我不想这么说,但我确实是这样想的,也许有偏差。

  就这样吧,毕竟是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九

  以前对王守仁这个人的印象只限于书本上对他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但是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各种事迹的介绍以后,发现以前实在是太低估他了。列宁说“聪明的唯心主义与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其实,我觉得王守仁的理论比“聪明的唯心主义”还要高一个层次。这一篇先写他理论的形成,下一篇写怎么用它来指导实践。

  王守仁早年和当时的其他书生一样,是学习朱熹理论的。朱熹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天理指世界万事万物中统一的规律,人欲指人的欲望、感情等感性思维。用现代的话讲,朱熹的思想是认为人欲是导致社会混乱、犯罪等不良现象的源头,应该加以克制。而天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能推动社会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认识、掌握天理,用天理来克制人欲中向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

  王守仁在学习朱熹理论的时候,觉得似乎这种理论和现实不能很好的吻合,但是又找不到具体哪里不对,于是就迈上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命名为心学。几乎影响了往后明朝的所有历史,并给现代人也带来无数启迪。

  这里无法说明王守仁的所有探索历程,只摘选几个我影响特别深的。

  王守仁在没有头绪的日子里,到处游历。又一次拜访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某个寺庙的方丈。两人聊了很久,交流哲学认识,可是总是谈不到一起去,最后陷入了长时间沉默。然后王守仁问:家里还有人吗?方丈答:有,老母亲尚在。王:想念否?方丈又沉默了很久,长叹一声:怎能不想?然后矛盾又痛苦得表示惭愧,因为他认为这表示自己修行不够。王大声叱之:思念父母是人之常情,你想念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为什么要完全克制并感到惭愧呢?结果,那个方丈直接卷铺盖,回老家,看母亲,不当和尚了。然后王守仁当然是遭到寺庙的反感:居然把方丈给说得还俗了,这还了得!然后被赶出门。

  通过这件事。王守仁认为,人的感情和欲望是很基本,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要完全抵制,做到去人欲,反而是不合乎客观规律的。

  那么什么是天理呢?为什么天理不能完全化解人欲呢?王守仁不知道,因为朱熹对天理的解释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含糊其词,让人意会。王守仁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断思考,终于在他人生很不得志的阶段中眼前一亮,哈哈大笑,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天理就是人欲,人欲就是天理,两者是一回事。心学由此诞生。

  大凡这种说万事万物统一规律的理论,表述方式总是似是似无,人们的理解也千差万别。比如对论语的理解一直有很多分支。真可畏“道可道,非常道”。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天理就是人欲”的意思是,“天理”(客观规律)是由人来认识到的,所以融入了人的思维,成为了“人欲”(主观思维)的一部分。通俗点,我们人都有理智和感情。理智就是人对“天理”的认识。但是理智和感情都是人的思考方式,两者本质上都是人的想法,所以在某种层面上应该是相通的。

  最初,小时候,我自己也很提倡理智,反感毫无理由地通过感情来做判断。后来,又发现其实感情是比理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因为理智的东西用计算机模拟比较容易,而感情基本无法模拟。所以觉得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认为,具体到细节的事情上,主要遵从理智的判断,在战略大方向的把握上,需要顺应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感情发展。不过我始终无法找到理智和感情的联系。在看到王守仁的“天理就是人欲”这句话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上是我现在的感想,不知道过若干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十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儿》全套看完了,多年来还没有看过让我觉得这么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书,有段时间都迷了,早上起来看,晚上看,上厕所看。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是自己真是差远了,人家作者还不到三十呢,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来,而且很多见解都特别有道理,佩服、敬仰。

  书里面也有很多让我特别感动的人和事。有两个情节让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一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皇后的故事。因为皇帝被抓后,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后来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瘸了一条腿(长期伏地痛哭),看到两人重逢的时候(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荒凉的南宫走去,虽然已经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还有一个人正在那里等待着他,等着他回来。他并没有失望,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看见了这个人。开门的声音惊动了里面这个坐着的人,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便站起身来,摸索着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应过你,我会等你回来的。 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我还会在这里等待着你。)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的感动。人一辈子,能有这样的一个老婆,夫复何求?什么皇帝,什么江山,都没有了只要还有这样一个对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杨涟。电视电影也看过很多英雄,为了信念视死如归的人,但他是让我的心灵最受震撼的人。单单看那些文字自己身体就觉得受不了(杨涟的下颌脱落,牙齿打掉,铁刷刷的“皮肉碎裂如丝”。用铜锤砸胸膛,几乎砸断了所有肋骨。布袋压身。然而杨涟还是没死,每晚在他身上压布袋,就当是盖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来。把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最后也是最残忍的一招。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还有他死前说的一些话“〖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当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眼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以前以为他是个昏君,现在才知道他原来是个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无法力挽狂澜。有时想如果在一个环境好点的时代,崇祯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时。

  袁崇焕的教训。以前对明朝历史了解不多,片面的认为崇祯昏庸把袁崇焕杀了,因为袁崇焕的死才致使清军那么顺利的入关。现在才知道袁崇焕该死,如果我是崇祯我也杀他。袁的死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信口开河,在皇帝那么器重的情况下,随口说出5年平定辽东;不请示直接杀了毛文龙(好像是一品),当时杀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与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让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让人家围着京城转了几圈。主要就是向领导请示少回报少,可见向领导多请示多汇报多沟通有多么重要,引以为鉴。

  假如没有满人入关的话,凭当时明朝的发展势头,咱们中国应该一直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不会有八国联军,日本侵华那些耻辱的事情。以前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太阁立志传》里面主角丰臣秀吉,还有游戏里的很多强人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什么的,以为都很厉害。看了万历年间在朝鲜,几万人打日本十几万人,原来那些家伙什么都不是,差的太远了。即使明朝后期打日本还是很轻松的,如果没有清朝,日本一万年也是中国的小跟班。还有关宁铁骑,估计是那个时代最强的兵种了。

  明朝的几个首辅,看了书之后感觉真是太强了。夏言、徐阶、张居正等,明争暗斗、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简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获还是收获了一个偶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说他的偶像是谁是谁,我有时候就问自己哪个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欢他唱的几首歌而已凭嘛当我偶像?高中疯狂的喜欢上足球,偶像?也没有哪个球星让我崇拜的,只是喜欢罢了。看到王守仁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谁了,我从心底崇拜他,这个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圣贤的人,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以后还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本好书。

推荐阅读:

想想母亲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笔记

《骆驼祥子》初一读书笔记10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以读懂为话题作文600字

我想飞

标签: 七年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