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些自己的原则。每个人的准则或有异同,但都不外乎有关自由、理想、信仰。
准则,说白了也就是处事之道,这些准则大都源于生活,符合社会主流的观念和具有时代的特征。
在封建制时代,百姓想得是安居乐业,有田耕有地种;士族想得是巩固地位,获得好处;官员则是与今大体相同,只不过那时古人信奉忠君体国,所以才有了碧血染玉阶,屈原投身江水中,这些准则在民国时期仍有,曾听闻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未名湖,当时相当震惊,在离我那么近的时代,有一个人愿意以这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当今社会,因为它的相对和平与富足,我们并不需要考虑三餐温饱,所以所谓的生活准则更多的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人与人的交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人际交往中有一条底线,一些准则,是有很大帮助的。有的人落魄而居无定所,四海飘泊,但无论飘到哪一处,皆有朋友,他们可能相交于富贵仍能相扶相持于贫寒;他们也可能是志同道合,相见言欢。他的落脚处可能是竹编茅舍,也可能是玉堂琼榭,他获得更多的也许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归属,他的生活准则可能是自由,高于理想且满足于已拥有。可那样的生活毕竟过于理想化,于我而言,不现实。
我是一个中学生,这是我的社会定位,我要履行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的准则之一。
我愿意与人为善,不想树敌于己。我希望广交朋友,不困于自身。我想要善待亲人,感谢他们给予我的温暖。
生活,实在是一个生动多彩的大课堂,你不可能不犯错,但有机会可以弥补;你初进时什么都迷迷糊糊,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老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她并不指出你的错误,而是让你自己在发现并反省。你会在一次次经验教训中成长,累积并修正自己生活的准则。
准则是一条线,它规范了每个人体的处事,并在时间的潮流中不断变化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