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活动教学模式
进入过程:教师给幼儿讲第一遍故事时,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词汇,并要时常提问,引起幼儿感兴趣。教师讲第二遍故事时,重点是复习词汇、学习句型。师要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为幼作扮演角色做准备。
强化过程:幼儿和教师一起看图讲述,重点是练习词组、句型。听故事录音,最后,教师从故事中选取简单情节让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
1.将故事教学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
故事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其方式有排图讲故事、拼图讲故事和构图讲故事。如排图讲故事,即教师提供给幼儿一组顺序打乱的图片,让幼儿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给图片排序,并且按排好的图讲述故事。大班教材《小兔家的窗》,幼儿须按照其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季节变化,先是秋天,后是冬天,最后是春天里发生的事)进行排图。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
故事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
此外,故事教学还可以与电视、幻灯、录音等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2.运用问题法进行故事教学
为改变导语雷同的现象,教师必须善于在开始讲故事时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幼儿注意,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导语一般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演示式、承按式、提示式、情境式、演唱式、描述式、讨论式、游戏式和问题式。
问题式最能调动幼儿情绪,在整个故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难于驾驭。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如采用重复启发式导入语的方法,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大班故事《小羊过桥》,讲完故事后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小白羊和小黑羊为什么会掉到河里?两只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平安地过桥?当小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幼儿可以不拘一格地发挥自己的 想象,这样的教学比模式化的提问效果更好。
儿歌活动教学模式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内容丰富生动、语言浅显、形象具体可感、音韵自然和谐、富于动作性,结合了词的韵律流动感,它们大多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明的音韵写成。它主要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听觉艺术。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指的是情和境的统一体,情代表人及其所有行为、心理,境则强调客观世界的构成和自然性。情与境的结合使幼儿处于一种宽松、自由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氛围中。情境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新的英语儿歌通过情境进行教学和操练,幼儿在情境中兴趣高、理解快、记得牢。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让幼儿能有兴趣地主动学习并学会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创设情境。
首先是利用自然环境,创设游戏情境。教师把幼儿带到花园里,让孩子们观察蝴蝶是如何飞舞和采花粉的,蝴蝶一会儿向上飞,一会儿向下飞,一会儿停在花蕊中。幼儿在学儿歌的过程中,边吟唱边在花丛中学蝴蝶飞舞状,他们且歌且舞,兴趣盎然。其次是利用角色扮演,创造模拟情境。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幼儿扮演儿歌中的角色,通过表情、动作来理解和表达所学的内容。如儿歌<<红绿灯>>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前,先观察生活中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学习了儿歌以后,幼儿可以根据儿歌内容分别扮演交通警察和汽车司机,以满足幼儿模仿的乐趣。
2.多通道活动法。
多通道活动法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用耳听、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让幼儿在看看、听听、闻闻、摸摸、想想、玩玩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儿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刺激,让幼儿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感知、理解,让幼儿在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参与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讲、做的方法。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英语描述、启发、引导、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和领会;所谓“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生动的客观对象,如实物、图片、情境表演、多媒体等让幼儿充分观察;所谓“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开口讲;所谓“做”是指教师提供给幼儿一定的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加深对所学儿歌的感受性和熟练程度。如儿歌<<大苹果>>幼儿在学习这首儿歌时,教师提供给幼儿红红的大苹果,让幼儿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尝一尝苹果的味道,画一画苹果的形状,最后大家把自己画的苹果挂到教师制作的大苹果树去。幼儿在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性活动中获得了英语学习的经验。
3.整体输入和识字相结合
在每一堂新课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儿歌,先由老师带着丰富情感领读,再由老师和幼儿轮读 (老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提高记忆速度),最后由幼儿齐朗读。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凭着字音记忆,基本能背诵儿歌或故事,实现了对儿歌或故事的整体输入。
老师指导幼儿朗读时只须开个头,幼儿就凭着字音记忆进行连贯地朗读了。他们对儿歌或故事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反复演。教师在幼儿读时要求手指点着,眼晴看着,动口读着,大脑想着,手、眼、口、脑并用,使听觉、视觉与动作协调起来,渐渐地,一些字就从完全陌生变得似曾相识。久而久之,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字就变得很熟悉了,甚至可以说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