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培育上海城市精神,铸造浦外校园精神”。
中国申博成功,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将在“世博机遇”下变得更加璀璨。举办世博会,除了将给我们以丰富的展示综合实力的机会外,对于上海精神文明建设而言,也是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指出,上海要十分注重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软件比硬件更重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当几年前上海人民提出“七不”口号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决心,有了提升自身素养,塑造上海城市精神的决心。通过几年的努力,上海的街道干净了、环境整洁了、人的言行举止文明了,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有了质的变化。今天申博的成功给了上海一次机遇,同时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要接纳世界各地的朋友,首先就要求上海人民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把世博*培育和铸就成全新“城市精神”的坚定决心与自觉追求。
在这种城市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看到了上海人的努力,我们欣喜的发现变化正在我们身边慢慢的发生,你是否注意过我们的苏州河变清了,你是否发现车厢内没有了吸烟的人、你也是否发现拥挤不堪的人民广场地铁站人们开始排队先下后上,等等等等。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你甚至可以发现自己也在慢慢变得更有修养。
前不久,朱校长向全校师生提出“培育上海城市精神、铸造浦外校园精神”,作为浦外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就是浦外的主人,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七年来,不断的有学生跨进浦外的大门,今年我们终于有学生要接受社会的检阅,跨出浦外的校园了,你们将是浦外的骄傲,我们希望每一位浦外的学生不但要有优异的成绩,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
上海城市精神的塑造需要全体市民的努力和长时间的积累,浦外校园精神的铸造同样需要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七年来我们初步形成了浦外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我们的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良好的气质、开朗的性格、开阔的视野。
世博给了上海一个挑战,也给了浦外一个挑战。离2023年还有七年,七年后在场所有的学生都将离开浦外,有的将踏上工作岗位,也有的将走上高一级的学府深造。那么你们将带着什么样的精神离开呢?
你们将带着浦外精神离开,浦外的校园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温温而雅的风度,以及文明典雅的高度。浦外的学生应该佼而不傲,意志坚定,勇于奉献。在全市人民为了塑造上海城市精神而努力的同时,我们希望浦外的师生也能借着这一机遇铸造浦外的校园精神,在校园内兴起一股“浦外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校园精神”的大讨论。若干年后,当你们一批批离开浦外校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欣喜在你们身上找到浦外的精神,看到上海的精神。
作为浦外精神的一部分,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处、团委将重点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这两项工作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发扬学生的奉献精神。本周我们将成立浦外志愿者服务队,在这里我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全体浦外学生共同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共同铸造浦外人勇于奉献的精神。
展望20xx年,上海将因为它的城市精神更加美丽,浦外将因为他的校园精神更加成熟,你们将因为这两种精神的融合更加完美。
谢谢。
篇二
我校自1988年开始“国旗下演讲”这项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十多年。这期间,学生换了xx届又xx届,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项活动始终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保持着良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演讲”的独特魅力在哪里?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的说教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开始用审视、挑剔、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除此之外,当代中学生还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1.思想解放,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说敢想,评人论事不拘一格。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不崇拜*。这样的思想特点是以往几代中小学生所没有的。
但在思想开放活跃的同时,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同50~60年代的中学生相比,当代中学生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统一的标准。
在奉献与索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无私奉献在当代部分学生头脑中已经淡化,甚至难以理解了。老师们反映,当代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生活条件优越得多,他们拥有过去几代学生所不曾拥有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然而他们的不满足感却比任何时代的学生都要强。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得要为别人作出奉献和牺牲,对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缺乏正确的、深层次的理解,渴望得到别人理解而不懂得体谅别人,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爱人,这是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2.求实求真,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
求实求真是当代中学生又一明显的思想特点。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就是对于报纸宣传、学校教育也持审视和怀疑态度。然而,这种求实求真离开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导向时,又难免陷入追求实惠的狭隘圈子。社会观念中经济意识增强、人生理想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是中学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趋向。
3.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
当代青少年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这种独立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有人作了这样的归纳: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平等探讨;在集体生活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审美需求上,从他择转向自择;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由听从父母转向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办。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年龄尚小,他们在思想上、言论上崇尚主体的能动性,而在行动上却有很大偏差,出现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的不一致。在顺利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往往表现得很充分,当遇到挫折或大是大非时,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依赖性,尤其独生子女更是如此。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的意志相对薄弱。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承认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是意志力差的占三成多,居于首位。这种独立意识增强、自主能力滞后的矛盾,正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具体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要求学生“不能做什么,只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教育方式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应该是开放的德育,是内容丰富而生动的德育,能引起学生心灵震动的教育。
二、开放的德育应让受教育者主动参与
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德育活动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德育,而不应该是封闭式的、灌输式的、居高临下的德育。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接受锻炼,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接受熏陶。我校的“国旗下演讲”活动也是开放德育的成功尝试。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收集资料,自己写稿自己讲,能不能成功,就看你的题材、内容、演讲技巧等能不能打动听众的心,你阐述的观点能不能被听众接受。这种参与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既让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参与愿望得到充分满足和体现,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每名参赛选手代表了一个集体,往往是通过选拔产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注和支持。从表面上看,演讲是个人行为,而实质上则是集体行为,成功了是集体的成功,失败了是集体的失败,这就对全班学生进行了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如果演讲者的观点能引起大家共鸣,就让更多的人受到了教育。这比老师只靠口头说教要求同学有集体荣誉感效果好得多。
三、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
8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面对变化和挑战,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明显地显露出来,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造成德育效果不如人意的原因,我认为除了德育的途径、方法和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外,德育内容过度单一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而“国旗下演讲”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个弊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取材,不拘一格,各抒己见。因此,演讲的题材相当丰富,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爱国主义题材,如《为了这片疆土》、《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不悔的选择》等,有谈人生观、价值观的题材,如《诚实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人的力量》、《金钱并非“罪恶的渊薮”》、《什么是潇洒》、《扬起理想的风帆》等;有谈友情的题材,如《真情在你我身边》;有谈学习的题材,如《用进取托起明天的太阳》、《要珍惜今天》等;有谈中学生热点问题的题材,如《吃苦是一种资本》、《请表现你的才能》、《坚强些,中国的新一代》等;还有谈论时事、评述新闻的,等等。这些题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同学们不再感到内容抽象陈旧。用中学生的眼光,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评说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同学们倍感亲切、真实而生动,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说教和领导的报告。
四、同龄人的心声更容易被同龄人认同
几乎所有中学生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学生不愿跟老师和家长讲心里话,他们总认为老师和家长不理解他们。不管你作出多大努力,真正把心里话讲给家长和老师听的学生也是不多的。这很正常,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有些想法,看法与家长不一致,这就是有的学生经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水平、社会阅历和成长经历的不同,所处的角度不一样,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肯定有较大差异。这就使得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难以真正沟通。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代沟”。
但是,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愿意把知心话讲给对方听。这也正常,因为他们的年龄相近,成长经历和知识层次相似,心理活动有较多的相似性,对问题的看法接近,“共同语言”就多。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许多问题,谈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其教育作用远比老师和领导的说教好得多。
在一段时间内,校内有少数学生大把花钱以显示“潇洒”,有的学生则以入时的打扮来显示时髦,有的同学盲目模仿明星的装饰、动作来显示新潮。针对这些现象,有个叫张玉琳的*作了一次题为《什么是潇洒》的演讲,她声情并茂地讲道:
在当今的中学生中,潇洒已成为热门话题,而潇洒也成为时髦的代称,但对潇洒的不正确认识,把我们一些同学带入了误区……
有的同学把大把花钱看作是潇洒,无非是让别人瞧一瞧:我很富有,我可以随意花钱而不必为钱担忧。但是,这种同学不知意识到没有,我们花的钱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劳动才换来的。我们没有权利用父母的钱来挥霍无度充潇洒,我们不需要这种追求虚荣的“败家子”式的潇洒!
有的同学把打扮入时看作是潇洒。诚然,打扮得漂亮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一味追求外表上的漂亮,像有些人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种潇洒,我们更不需要!
真正的潇洒,应该是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品质的外在表现……
整个演讲一次又一次被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打断。这说明,这种肺腑之言既打动了她的同龄人,也被广大教职工赞同。
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新学期的第一次国旗下集会。首先我祝大家在新的学期里学习、生活、工作取得新的成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人生的辉煌。
新的学期、新的希望、新的要求、新学期,全体同学都要思考、要计划、要奋斗、要拼搏,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新学期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深化“做发展时期优秀八中人”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道德素质,使我们学生进一步规范行为习惯、着力培养我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展示我们八中学生崭新的形象。我们学校将在新学期中以抓“一日常规”为立足点,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
在二、三月份学校将开展《学生一日常规》达标竞赛活动,通过对各班检查评比,来落实学习常规、早锻炼常规、集会两操常规、教室卫生常规、寝室纪律卫生常规(住校生常规)、文明礼仪常规等,届时进行表彰奖励常规达标竞赛优胜班级和班级常规达标积极分子。先进事迹材料在宣传窗内展示。当然,这些是硬的举措,是外在的要求、外在的约束、外在的引导。我想:要落实《一日常规》更主要的是靠我们学生自我的内在约束,自觉的行动。我们学生应多思考“我应该怎样做,这样做对我有什么益处”。我们将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一日常规”学习讨论活动,在高一、二年级中开展“学生是否应落实(学校是否应抓)'一日常规'的辩论赛,真正将落实一日常规内化为我们学生自觉的行为。
同学们,去年六月,东南大学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毕业生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竞聘,却输给了成绩一贯不如自己的同班同学,原因很简单,他在上楼时无意吐了一口痰,正好使企业一个负责人观察到了。因此,我们平时应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起床、锻炼、集会、自修、就餐、就寝、进出校门等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认认真真做到排好队、唱好歌、扫好地、做好操、走好路、吃好饭、写好字、语言文明优雅,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认真思考并做好这些并非小事的小事。为什么这么讲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的说明。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身心健康,祝全体教师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祝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孙校长的率领之下,有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团结拼搏,萧山八中的明天一定会更新、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