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课程的理论程度和难讲程度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认识,内容的前半部分主要探讨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模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后半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资源配置展开,从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开始讨论宏观经济面临的问题,从封闭型经济扩展到开放型经济,再到宏观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其中的理论、概念、原理晦涩难懂,感到这门课程理论性太强,对经济学抱有畏惧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文学手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形式将理论语言和文学语言相结合,比如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谷贱伤农的经济原理,借助诗词歌赋描述生产论、成本论,借助悬疑推理描述博弈论等等。理论是抽象的,文学是形象的,利用文学语言将抽象的逻辑语言表达成形象的状物语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疑团的铺垫经济理论的阐述是一种叙述性的阐述方法,是按照事物内在规律、内在的逻辑层次步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枯燥的理论可以进行前期铺垫,提出悬念先让学生尝试着揭秘,将理论以设置悬念、设置疑团的方式展开,由于探秘心理的驱使,学生往往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解决经济困境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得出理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揭秘,老师要不紧不慢地给出谜底答案,并且要对学生揭秘的结果--做出点评,对于荒谬之处要加以指出。悬念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从根源讲,就在于人类的好奇心理的驱使。层层制造的悬念使得读者欲罢不能,沉醉于其中、痴迷于其中。此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在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的心理规律,掌握恰当的时机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比如在讲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设置风云突变的经济环境,增加学生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障碍,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于结果公布的形式教师可以延续到下一节课,吊足学生的胃口,在等待揭秘的时候,在学生聚精会神盼望答案揭晓的时候卖个关子,以下节课公布结果!理论下周揭晓! 等方式将内容延续到下节课,既增加了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分析的时间,又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所学内容。
二、幽默的风格经济学是探索个人、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追求的严谨的理论,是科学的真理,所以,经济学教材表达的也是庄重、严谨的科学思想。但教师不能受困于教材,庄重、难懂的语言并不助于学生的理解。诙谐幽默是智慧的展现,严谨庄重的经济学并不排斥在解读它时采用幽默的风格。亦庄亦谐的教学艺术手法,会收到较好的讲授效果。纵观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无不在演讲时体现出其幽默诙谐的一面,学生在笑声中既学习到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又直观的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思想。教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笑声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听课的疲劳,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关系,增强好感,形成愉快教学,在笑声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浅显的表达经济学中有些理论比较苦涩难懂,采用浅白易懂的方式解读深奥的理论,将深奥的经济学理论解读成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才是真正高水平教学的体现。然而,现在很多教师认为讲的理论越难懂,越深奥,越体现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这是很荒谬的想法。就连经济学界最高奖项-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回归了现实,201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尤金法玛、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3位因资产价格问题的实证分析而获奖的学者,他们属于微观实证范畴,研究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通过踏踏实实的实证分析把科学道理告诉公众和政策制定者,可见谁玄而又玄,谁能将浅显道理演绎成复杂高深的数学公式,谁的水平就越高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复杂的经济模型用通俗的语言、易懂的形式阐释出来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下苦功夫,深入钻研理论蕴藏的道理,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理论的前提下,用口语化的、通俗的语言表述高深的经济学知识,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欧化的语言,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不要使用这些欧化的书面用语,尽量使用浅白的语言讲解其中内容。同时要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模型与现实生活案例结合起来,教师根据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例如可结合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描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能够形成开放型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