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教案
《基础写作》课开篇的话
关于基础写作课程
一、与作文课的联系与区别
1.是高中语文作文的延续与深入
公民写作与大学写作
2.大学基础写作,是一门基础课,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教学目的,不是使每个同学成为作家,而是训练同学们的生存本领。
三分理论七分训练(本科生入学到毕业百篇文)
二、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安排
总时数为68学时分两学期上
第一学期:基础理论
第二学期:文体写作
课堂讲授与训练相结合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研究、课堂写作训练)
课堂训练
教材35页,7——11题,任选一题,做到作文本上,下课前完成。
作文讲评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
文字表达,需要“耐心”,循序渐进,把基础夯实。
注重一个“实”,朴实、真实、充实。
二、材料要用心选择,既充实,又不贪多
挑确实感动过自己的事例,把事情说清楚,把感受写透彻。
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流水帐。
三、结构要完整、合理,苦心构思,巧妙、严谨。
必须有标题,居中排列。书信的上款、下款。
四、文体要准,写啥象啥。
书信,要心贴心地交流;散文,托物言志,缘情而作,缘事而发。
写给父母的信,从头至尾,没有“父母”字样。
五、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合乎语法。
病句:
整理完了一切锁碎的事情……
我知道他将会是一个跟我很好相处的朋友。
有些人怀着两三本书,有些人载着自行车……
的、地、得的用法:
总得说来
学校很大,出奇得大
愧疚的窒息
痛哭的歇斯底里的我
其它:
在人生道路的分歧口
一点一点地消失不见掉
他们有拥有一计之常
终于,不比古时圣人12年寒窗苦读轻松的义务教育随着高考的结束,也悄然拉上了帷幕。
报道——报到
如果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对于我的录取通知书。
极具优秀的档案没有。
如同打翻了装有各种味道的瓶子在自己的心中。
一个人在东北三省——沈阳待着貌似也不无聊。
面对大学是新鲜而又好学
我的所有过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
进入了一个个不一样的大学
当我填好志愿时的那一刻
第一章 绪论
一、 教学目的要求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学习本章内容,主要是为了对写作的基本理论问题获得总体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写作活动。
二、 教学重点
1.弄清“写作是什么”
2.明确“应当怎样写”
三、 教学难点
“立文”的过程中实现“立人”
第一节 写作内涵辨析
一、写作概念
写作:用有组织的文字,按照作者的思维轨迹,从不同角度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
写作学:研究所有写作行为,探讨一般写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
弄清几个关系
一、写作与工具的关系
二、写作与说话的关系
三、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二、写作与工具的关系
工具对于写作活动不具备决定意义。
写作活动质量高低、成败,是由写作主体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决定的。
三、写作与说话的关系
朱光潜:“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
朱自清:意脉 语脉 文脉
不应当把“作文如说话”当作指导写作的准则,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在写作活动上多花功夫。
四、“写”与“思”的关系
1987年,荷兰提尔堡国际写作讨论会:
在写作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朱光潜:“语言思想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生发的,在生发中,语言和思想密切联系从而互相推动着……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其它文章写作也是如此)
五、写作完整过程
写作完整过程从积累、构思,到文字表达、修改,传播、阅读、反馈,然后才算最后完成。
要提高写作水平,要以写作来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重视写作的完整过程,把作文与做人、表达内心与认识生活、写作与社会传播联系起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第二节 写作活动的特点
一、人文性
人文:1.指礼乐教化。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写作人文性的体现:
无论何种类型的写作,都是人文活动。
写作的目的既是“为己”,也是“为人”。
写作不是一项纯技术的活动,它本质上是人的文化行为。
二、综合性
综合性特征的体现:
就写作学科来看,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密切联系着。
就写作活动的过程来看,精神劳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合力”的推动。
就个人的写作能力来看,它的强弱不是由单项因素决定的,而是知识、理论、生活经验、智慧、趣味、感受、语言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发挥作用。
三、个体性
写作的个体性则是体现了写作主体自身的能动性,是由人的个别性所决定的。
从写作的行为方式来看,它是一项个体化的劳动,它的劳动过程,主要都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
从写作的成果来看,也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四、创造性
写作作为精神劳动,其创造性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之中,分布在写作的不同环节之中。
2.写作的创造性既体现在作品上,也体现在对写作主体的塑造上。
3.写作的创造性体现为不同层次。
五、实践性
写作的实践性有其特定的含义:
1.写作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产生劳动产品。
2.写作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效地锻炼提高。
3.写作学的知识、理论,需要在写作实践中体认和内化。
第三节 写作在高科技时代的文化价值
一、“电脑写作”辨析
所谓“电脑写作”并不是电脑的自动化写作,而是指写作者使用电脑进行写作。
“电脑写作”会改变写作的习惯,但它并未改变写作的主体、客体和受体,也未改变写作的本质、规律、技法、技巧和各种文体的写作规则。
“电脑写作”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形式:
1.把文字输入电脑,思维还是在头脑里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在稿纸上写好,只是把手写字迹换成了电脑打印的文字。
2.利用电脑从网络上获得丰富的材料,甚至穿插使用音像媒体、声音媒体,实现“多媒体写作”。
3.用电脑实现辅助写作,即输入一些基本数据,由电脑进行编程,产生初步的写作产品,最后再由作者加工成最终的文本产品。
二、写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价值
(一)从个体生命文化的角度看,写作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的延续,精神的流传。
(二)从个体学习、成长的角度看,写作能够有效地增强记忆,促进思维深化,促成人的精神发展。
写作具有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价值,写作能够通过“立言”而达到“立人”。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
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影响?
如何克服负面影响?
第四节 现代高科技对写作的影响
一、高科技对写作活动的积极影响
工具的变革引起写作主体观念的变化。
增强了汉语写作融入世界文化大潮流的信心。
有助于形成开放、交流的写作观。
技术的优势为写作带来诸多便利。广义地说,写作就是处理信息,信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写作者利用电脑存储和网络链接的优势,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首先,存储和采集信息非常方便、快捷。其次,修改也更便利、更迅速、更整洁。另外,在电脑上还可以进行编辑、排版,借助网络可以将写作产品交流、发表,更是传统写作无法比拟的。
新型的写作方式影响主体的写作习惯。
二、高科技对写作活动的负面干扰及对策
(一)沉湎于虚拟世界,忽略“读书”和“阅世”。
(二)“空心化”的“文字制作”消解写作的个性。(缺少灵魂、贯通文气)
(三)技术手段的便利导致写作修改的缺失。
(四)抄袭的孳生冲击写作规范和道德。
排除负面干扰的对策
第一,并非存在就是合理的,不能参与,更不能推波助澜。
第二,坚守人文精神的阵地,坚守写作信念:
1.网上信息不能取代读书,更不能取代“阅世”、“读人”。仍要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杜绝照抄照搬。
3.在修改上下功夫,追求“精益求精”。
思考与训练
宋代大诗人陆游对其儿子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怎样看待在“诗外”下工夫?
作业互改
一、文从字顺
二、观点鲜明
三、论证有力(有理有据)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写简要评语,适当量分
评完签名
成绩可分:优、良、中、及、不及五级
第二章 写作活动中的主体因素
一、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弄清: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必须先从全面提升主体的综合素养入手。
二、 教学重点
1. “写作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2.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3.写作主体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大小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
4.主体因素对写作活动的绩效产生根本性影响
三、 教学难点
1. “写作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2.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第一节 写作主体主宰着写作活动
作者:是文章或著作的撰写者,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该文章或著作的知识产权拥有者。作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关、法人、组织等。
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的直接启动者、策划者、操纵者和实践者。写作活动一旦结束,写作主体的使命也结束,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作者”存在或者说已经不存在了。
比作者的概念更宽泛,更具有动态特征。
一、写作活动的缘起
(一)缘情而作
情和欲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也是写作活动发生的首要原因。
(二)因事而作
出于处理事务的需要而作。
(三)受命而作
写作主体是在接受了外来的而不是自身情志发出的指令之后进入写作活动的行为。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
一、写作主体与作者的关系?
二、怎样理解“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的真正主宰”?
二、主体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宰作用
(一)主体在聚材中的主宰作用
英籍奥地利学者 卡尔·波普尔 (Karl Raimund Popper)“三个世界”的划分理论,世界由物质世界、人类的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人类的思想内容的世界组成,它们都是写作主体聚材的领地,无一不可入文章。但最终如何处理材料,要由写作主体决定。(知识、阅历、能力等)
(二)主体在构思中的主宰作用
写作中的构思是写作主体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思考谋划的思维过程。
写作主体关于文章或作品的思考,直接影响着文章或作品的最终效果。
(三)主体在表达中的主宰作用
表达就是将构思的结果用书面语言表现出来。
汉语语词极为复杂,取舍完全取决于写作主体的表达需要。
表达过程的各环节,无一例外地取决于写作主体的表达意志。
实用文写作过程,具体表达也要靠写作主体去把握。
(四)主体在修改中的主宰作用
怎么改,完全取决于写作主体对接受主体能力的判断和把握,对自己的文章或作品的传播效果的判断和把握。(45-46页大师们修改文章的故事)
三、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
决定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写作主体的各种因素形成的一种合力的大小。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意志、毅力、兴趣、情感、性格等。
在写作活动的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总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
※主体活动对写作绩效产生根本性影响。
写作主体的情感或情绪的类型、特征、高下、强烈程度等,直接影响着写作活动的绩效。其他如责任与道义、素质与人格、经验与体验等,也莫不如此。
第二节 写作活动对写作主体的要求
一、思想理论要求
一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的起点的高低。
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不同的写作主体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现象,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至文章思想境界的差异。
二、知识结构要求
写作主体必须具备相当的综合基础知识和某种专业知识,必须具备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思维能力要求
思维能力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等。
不同文体写作时的思维方法和特征,应该强调思考的角度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和实用文中的想象有本质的不同。
四、表达能力要求
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使用规范。
掌握一定的职业用语、行业术语,熟悉专业表达习惯等。
善于向生活学习语言,向民间学习语言。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准确、简练、生动、通俗,应该是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和不变的追求。
叙事:语言简练、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角度恰当。
阐释:有条理、详略得当、通俗易懂、生动流畅。
五、审美能力要求
写作活动是一种审美创造。
写作主体必须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对真善美和假恶丑有明确的判断,将自己的审美个性与时代的审美取向、大众的审美情趣、社会的审美风尚、民族的审美传统有机结合起来。
对审美对象的判断和思考是审美能力的体现。
(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表现)
思考题
比较文学类文体与实用类文体对主体要求的异同。
第三节 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主体因素
一、情感与情绪
写作主体的情感和情绪因素总是内在地影响着写作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防止把庸俗低级的情感、消极颓废的情绪宣泄在文章中。
第二,情感、情绪流露要真实、自然,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者虚张声势,故弄玄虚。
第三,即使是挚的情感、真实的情绪,也要根据不同的写作任务区别对待。(文学作品与新闻、学术文章不同)
二、责任与道义
责任与道义两层含义:
一是责任和道义深刻地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写作行为;
二是写作主体要用责任和道义去赢得读者的心,进而去影响时代与社会。
三、素质与人格
素质是一个人的学识、阅历、修养、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综合表现。
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称为人格,也叫个性。包含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
四、经验与体验
经验是信息的积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的积累。体验是身体力行、感同身受的体会。
经验的获得离不开体验,体验是经验的前提和基础。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多一点儿思考,增加一点儿主动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思考与训练
训练内容:
68页第9题
第三章 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
一、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用“写作客体”取代“生活”,对于认识写作活动的意义;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的转化;网上取材应注意的问题等。
二、 教学重点
1.内容线索的梳理。
2.相近概念的分辨:“社会生活”与“写作客体”,“写作材料”与“写作题材”。
3.基本原理的认知:写作客体的类型,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获取写作材料的方式,由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写作题材的转化途径。
三、 教学难点 由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写作题材的转化途径。
第一节 多方位认识写作客体
一、写作客体的含义及属性
(一)写作客体的含义
写作客体,是指进入写作主体视野并激发起写作欲望,经过写作主体选择和整合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世界。(72页)
“社会生活”与“写作客体”区别
其一,从与写作主体的关系上看,相当一部分社会生活并不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算是写作客体;而写作客体则是指进入写作主体视野并引发写作动机,经过写作主体加工改造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或主观世界。
其二,从各自所包含的内容看,由于写作客体可以包括对象化了的精神产品和对象化的主体精神世界,因此它的外延似乎比社会生活宽泛。但从存在形态看,由于社会生活包括了纳入主体视野的全部对象,无论这些对象是否成为写作行为的描述对象;而写作客体不仅要求“纳入写作主体视野”,还要求成为写作行为的描述对象。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生活的外延要比写作客体的外延大。
(二)写作客体的属性
1.客观性
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独立存在,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
2.对象性
所谓写作客体,必须是写作主体指向和描述的对象。
3.动态性
一是指人们对客体的认识;二是指客体本身的变化。
4.历史性
(两层含义:73页 其一、其二)
历史性两层含义:
①写作客体是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必然带有历史影响的痕迹。
②写作客体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二、写作客体类型的多样化
形象客体、抽象客体;实在客体、虚拟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依照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写作客体分三类:
第一类,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第二类,对象化的精神产品。
第三类,对象化的作者自身。
思考题:认识客体类型多样化的意义?(74页)
三、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地位
1.写作客体是写作系统的基础要素
2.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前提条件
3.写作客体是写作传播的信息源
(二)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
1.触发写作动机
2.规定取材的质量
3.激活写作运思
4.检验写作成品
第二节 多层面把握写作客体
一、写作客体与材料题材
“写作材料”与“写作题材”的区别
材料是可能、可以或已经写入文章的生活现象、理论依据等;
题材是已经写入文章的材料或生活现象。
二、聚材:从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
(一)聚材的方式
1.有意思采集
2.无意识储备
谈无意识储备在写作中的作用。
①什么是无意识储备?
无意识储备是指在没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或写作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获取材料的工作。
②无意识储备的特点:
接触材料时,主体并不清楚材料将来用在哪里,但觉得有价值,储存起来备用。
③无意识储备是在不经意间给主体印象深刻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在写作中会自动涌现;存储上最大优势在于数量上的无限性和类别上的多样性,材料和写作需要之间有较宽的接口;可以使写作主体更好地发挥材料运用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积累中的分类与归类
储备与分类的方法
三、选材:从写作客体到写作题材
(一)选材中的多种制约关系
1.写作对象与选材的关系
2.写作目的与选材的关系
注意相关内容的思考题
试论写作目的与题材的关系
试论写作目的与题材的关系。
①概念:写作目的是通过写作活动及其成品所要实现的预期目标(没有无目的的写作行为);题材,写入文章、构成文章整体内容的材料。(选材的过程就是确定题材的过程)
②写作题材的选择受写作目的、读者意识、文章主题和文章体式等因素的制约。
③写作目的与题材的关系:题材具有“合目的性”,是表现和实现写作目的的材料;主题表达了写作主体的主要意图,正是因为有符合主体主要意图的题材。
3.文章体式与选材的关系
(二)如何选择写作题材(84-86页)
(三)题材选择中的主客体融合
主客体融合中的问题表现为两种类型:
1.“主体缺位”:不涉及个人的体验与感受。
2.“客体闲置”:无由头的自我宣泄。
实现“主客一体化”一般的思维顺序:由眼前所见之物的特征联想到主体以往的生活经验,再挖掘、概括其中的生活意蕴,最后进一步升华为广泛的生活哲理。
实现“主客一体化”主体要遵循的原则
1.“主客一体化”是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规律的顺应。
2.将“自我”当作客体,即将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作为对象来认知,需要从深入挖掘和捕捉自己的感受入手。
3.“主客一体化”除了作者要融入客体之中以外,还要处理好“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度 。
参考:客体主体化、主体对象化。
试论写作过程中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对象化”
客体主体化: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主体对象化: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写作主体对象化是写作题材形成的特殊形式。(教材第86-88页)
所谓“主体对象化”,就是写作主体将自身置于客体之中,或把自己当作客体,用客体的规律来约束、检验、完善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出可写入文章的、完整的生活现象。(主要体现在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主体对象化”主要内容
(一)写作主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思维活动作为对象来认知,使之获得客体的属性。(“内宇宙”意义上的“主体对象化”)
在“主体对象化”过程中,写作主体采取“内省”的方式,对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行认知,从中提取写作材料,其认知的方式主要是感受、体验和判断,表现的对象也以自己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为主。
“自我”感受和判断是无限丰富的:感情层次的变化,以往经历的回忆,当下内心的波澜,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幻想与现实的交错,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真理与谬误的对比,对事物外形的感觉与对内在意义的咀嚼……都可以千头万绪涌上心头。[86页末例文]
(二)写作主体将自身融入写作客体之中,使之成为写作客体的组成部分,在观照写作客体的同时观照自身。(“外宇宙”意义上的“主体对象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的“情”、“意”、“思”都与写作客体合为一体。
在“主体对象化”前提下,认知写作客体的原则:
第一,“主体对象化”是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规律的顺应。
第二,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统一起来。
第三,处理好“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把握好二者的“度”。
第三节 网络世界中的写作客体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即: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一世界);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第三世界)。
现在我们可以把网络世界看作是“三个世界”在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集成。
网络既是一种认识对象,又是一种认识工具,这与传统认识中的客体大不相同。
一、“虚拟实在”与网上取材
(一) “虚拟实在”作为写作客体
“虚拟实在”作为写作客体,其认知特点?
网络空间中的写作客体,即“虚拟实在”,被描述为“是人类重新组合信息的一种方式”。认知特点:
(1)写作客体认知对象由单一的世界,变为“三个世界”。
(2)写作主体对写作客体的认知方式由“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主客体的交流由“点对点”变成“点对面”。
(3)在写作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上,在不同的思维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写作观念。
(4)过去不可能认识的事,变得可以认识了,延伸了主体的心智。
(5)虚拟实在只能作为实际认知的补充。
虚拟实在:“亲眼所见非所见,亲耳所闻非所闻”。
所以,这种虚拟实在只作为实际认知的补充。
(二)网上取材的方式
网上取材的四种方式:网上搜索与浏览;网上阅读;网上观察;网上交谈。
二、在网络空间中把握写作客体
处理好四组关系:“在线”与“涉世”;“界面世界”与“真实世界”;材料的共性与个性;信息的“ 无限”与题材的“有限”。
网上取材的特定要求
与实际写作客体相比,网络空间中的写作客体有如下特征:
在网络空间里,主体虽不直接在场,却可以身临其境;主体的实践活动只与界面发生直接关系,而与认识对象之间只有间接联系;网络空间总体上为人们提供了共享资源、共享记忆、远程显现的超文本客体。
鉴于上述特征,网上取材有特定的要求:
1.处理好网上认知与现实认知的关系。
2.处理好“信息库”与“生活源”的关系。
3.处理好网上材料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处理好网上信息的“无限”与题材的“有限”的关系。
思考与训练
见教材94页:
研究第1题、第4题。
研究第8题。
把第6题做到作业本上。
下周上课前做完,但不要上交。课堂上检查。
第四章 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活动中读者和写作受体的区别,明确对“写作受体”研究的意义。
2.进一步强调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强化对写作受体的关注和把握,一方面尊重写作受体、顺应写作受体,一方面通过写作活动征服写作受体、提升写作受体,使主体走向成熟。
二、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受体心理特点;把握写作中顺应写作受体和征服写作受的体的辩证关系。
三、 教学难点
1.为什么格外重视“受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影响作用?
2.受体因素对写作活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主体除了顺应受体需求,还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4.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写作主体与受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写作活动的质量?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受体意识”
一、“受体”的含义及“受体意识”的作用
小组自主学习:读者与受体之比较;“受体意识”的作用。
读者,是文章或作品的阅读者、消费者。
读者是相对于文章而存在的,其阅读习惯、审美趋向等直接受制于写作主体的表达,尽管他们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反馈到作者那里,但其阅读与反馈带有“滞后性”。
受体:写作主体服务的对象,即写作主体“为谁写”的问题。
受体是相对于写作活动中的主体而存在的。
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参与虽然同样具有被动特点,但他们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为特征更加明显,并且他们介入的时间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阅读后”,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他们甚至可以在写作行为中实施自己的介入。
“受体意识”的作用:
注重对写作受体的研究,是为了将“后写作”纳入写作活动的有机整体中,这将更加有助于全方位、科学地研究写作活动的规律,对初学者有着更具体全面的指导和更有效的帮助。
现代写作学把受体作为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写作主体必须具有明确的“受体意识”,写作活动中必须考虑受体因素,对于学习写作和研究写作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受体意识”表现之一:传输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写作对受体的影响首先就表现在传授知识上,既有文章内容承载的知识的传授,也有文章形式承载的语言文字技能的传授。
受体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从“写什么”获得知识,充实心灵,还能够从“怎么写”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三、“受体意识”表现之二:向受体发出指令,施加影响
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文体,以直接、明显的知识信息对受体施加影响:如公务文书、新闻作品、产品说明书、日记、笔记、学术文章、调查报告、评论文章等等。
参见102、103页例文。
四、“受体意识”表现之三:以高尚的写作陶冶受体情操
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写作主体,会通过写作的文章作品传达对真善美的发现和颂扬,对假丑恶的揭露和鞭笞。鼓舞人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亲近大自然。对各种是非曲直爱憎分明,对各种悲欢离合感同身受。自己纵使身处逆境,遭遇不幸,也向读者宣示着乐观精神和美好的希望。使受体在阅读接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操上的陶冶。
参见106页例文。
第二节 受体的心理特征
写作主体必须尊重受体的存在,研究受体的心理特征,既要顺应受体,又要征服受体,提升受体的阅读鉴赏水平,最终使主体走向更加成熟。
受体接受心理的几种表现:
一、求知受益心理
写作主体应当用正义的、公正的、诚实的社会准则引导自己的写作,使受体在阅读中获得新知,有所收益。
二、猎奇探秘心理
1.猎奇、探秘都会引起受体的阅读兴奋点,写作主体应该把取材目光投注在最能集中体现受体关注的兴奋点上。(比如“三点”)
2 .准确掌握并利用受体的猎奇探秘心理,对于发挥写作技巧优势、提高文章的阅读效应有直接的作用。
3 .对受体的猎奇探秘心理的掌握和利用,在不同类型的写作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114页)
三、平等对话心理
在阅读过程中,受体的平等对话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而且总是在发生着特殊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受体的身份和话语权在阅读欣赏过程中是否受到尊重的问题。
写作主体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受体的感受出发约束自己的表达,在作品中要有意识地留下“空白”,给受体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和话语可能。
四、介入互动心理
1.受体希望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能够与写作主体产生对话。
2.他们希望与写作主体产生互动:
一方面自己愿意是“被关注者”,希望从文章作品中读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我观照;
另一方面自己也愿意是“关注者”或者“关注关注者”,希望把自己对生活的关注或者对写作主体的关注及时准确地投射出来。
第三节 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
一、媒介传播方式改变着受体与写作活动的关系
(一)变化之一:追求零距离;
(二)变化之二:追求超前介入;
(三)变化之三:追求可读性。
二、受体影响写作活动的方式与要素
(一)阅读反馈的影响。
受体对写作活动的影响,表现为阅读之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思考、阅读质疑等反馈给写作主体。
(二)年龄与性别意识的影响。
从年龄的角度来认识受体,处在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各有其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趣味。
男女性别不同的受体,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情趣也自然是不同的。性别意识的差别,会在阅读物的选择和阅读心理的反应中直接显现出来。
(三)职业与文化差异的影响。
受体分属不同的职业群体,这是受体的职业因素造成的对自己阅读的影响;
不同受体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对写作主体的写作活动产生影响,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显著。
从文化角度来认识受体,可以把他们划分为专业读者、业余读者、通俗读者。专业读者的文化层次最高,对作品的专业性要求最高,经常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作品发表意见。
思考与训练
124页思考与训练
研究讨论第4题。(作为网上作业)
第五章 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
一、 教学目的要求
(一)熟悉写作活动中的载体因素,了解文章的体式和特点。
(二)加强写作中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写作中把握文章体式意识,增强书面表达和修辞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强化写作中把握体式的意识;训练表达和修辞的基本技能。
三、 教学难点 1.体式对于写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2.是否有第二人称叙述方式 3.描写有哪些构成要素 4.修辞与语体风格具有怎样的关系 5.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第一节 文章体式
文章体式是写作实践中反复出现的、被遵从或恪守的文章类型,是文章的体制、结构和格式这三方面的总体要求的概括。
任何文体的撰写和制作,都涉及到文章的体制、结构和格式。
体制、结构和格式在文章撰写中各司其职:体制主要解决的是文章“依体撰写”的认识问题,结构主要解决的是文章如何“言之有序”的方法问题,规格主要解决的是文章格式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问题,层面不同,功能也不同。
二、文章体式的特点
(一)规范性。
(二) 流变性。
(三)综合性。
三、文章体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文章以体制为先。体制在写作上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依体制确定形态特征。
2.依体制确定内容构成要素。
(二)循型范规矩而为之。
结构模式在写作上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依模式确定要素组织形式。
2.依模式确定结构类型。
(三)立范运衡明体要。
格式主要指文章的文面格式和体例。
规格在写作上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依规格掌握格式构成要素。
2.依规格掌握标识规则。
第二节 表达方式
所谓表达方式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基本手段,它是由写作目的所决定的。通常将表达方式分为五种,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一、叙述
叙述是对人物的出身、经历和事实、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记叙和述说。
(一)叙述的要素。叙述通常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涉及对象、事件、原因、结果。
(二)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就是观察点或视点,它表示叙述者以何种身份来叙述,通常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两种类型。
(三)叙述的类型。叙述有详叙和略叙之分。详叙是对事件的过程或某个片段做详细、具体的交代,节奏较慢,有时与描写相结合。略叙是用精练简洁的语言,对事情或事件经过作概括简略的叙述,删除细节或只保留个别关键细节,对事件只写大致经过,但保留叙述的基本要素,以保证叙述的完整性。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实态具体地、逼真地描摹、刻画出来,展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造型性、可视性。从思考类型来说,描写要回答“什么样子”、“什么状态”、“什么感觉”这类问题,其基本功能是“以形示人”。
(一)描写的类型。本书从感觉的角度划分,把描写分为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味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描写、生理反应描写。
(二)描写的要求。
1.确定视点。
2.把握特征。
3.言之有序。
三、说明
说明是对某种事物或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平实的解释、介绍或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解说性。从思考类型来说,说明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如何办”、“怎样操作”、“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这类问题,其基本功能是把相关的知识、方法、技巧、规定、要求等传授或告诉读者。
构成说明的三个要素是说明中心、说明材料和说明方法。
四、议论
议论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判明是非,阐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说服性,从思考类型来说,议论要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其基本功能是“以理服人”。
(一)议论的要素。一段完整的议论文字或一篇议论文章,一般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四个要素 组成,分别回答“论证什么”、“有何见解”、“有何依据”、“如何证明”的问题。
(二)议论的类型。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前者的目的是证明“我对”,后者的目的是证明“你错”。
立论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这些在中学里都已经学习过。
第三节 修辞与语体
一、修辞
修辞是依据文章的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文章内容的一种活动。
修辞的手法多种多样,举凡语音的配合、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意境的描绘、辞格的运用等等,都属于修辞的范围。
文章修辞大致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
二、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类别文章的表达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系,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写文章必须按文体的要求写,不同的文体在语言的运用上各有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词汇选择、句子构造、辞格(修辞手段)运用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差别,形成不同的风格和体系。
文章语体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功能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科学语体、法律语体、事务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新闻语体、网络语体。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
一、研读教材162页—166页“语体”部分,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
(科学语体 法律语体 事务语体 文艺语体 政论语体 新闻语体 网络语体)
二、研讨以下问题:
1.体式对于写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
2.修辞与语体风格具有怎样的关系 ?
3.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
思考与训练
教材167页,第2题,阅读文后任选一题,作为网上作业。要求一周内完成。
第六章 写作过程 (上)
一、 教学目的要求
(一)熟悉写作过程准备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观察、调查、阅读、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等采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基本方法。
(二)加强实用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实际技能;培养深入体验、形成独特感受的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学习采集材料的各种基本方法;训练采集材料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
三、 教学难点
1.观察时如何洞悉人物的心理?
2.采访时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3.回忆中如何寻找动情点?
4.想象时如何激活沉睡的表象?
5.分析问题如何层层深入?
第一节 积累、采撷
写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准备阶段和运行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指搜集和整理材料,需要观察、调查、阅读、回忆、体验、想象、整合等多种能力;
运行阶段主要指内部运思和外部表述,包括立意、选材、构思、赋形、表达、修改诸环节,还包括写作成品传播过程的反馈与吸收。
一、观察
观察,原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属于知觉的范畴,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用专业话语来说,是一种伴随着积极的思维运动,有意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活动,相当于持续性的有意注意。
写作的观察有它特定的内涵:
其一是受写作动机的驱动,为写作搜集第一手材料,观察的范围与写作的范围具有一定的对应性。
其二是有情感的渗透与参与。
其三是以新的发现为质量标准。
(一)观察的类别:根据观察的心态和目的,观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它们分别用于不同文体的写作。如实用观察、 科学观察、 艺术观察、 日常生活中的准科学、亚艺术观察。
(二)观察的方法:
1.敏感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具体的方法是从整体到个别再到细节的步步深入:第一,以点带面。观察事物要抓住重点,也要具有整体感、立体感。第二,着眼特殊。观察事物要抓住特征。第三,把握细节:追求细节的圆满。
2 . 深入透析人的心理。窥探人心灵的基本路径:第一,以习惯性来透视人的心理倾向。第二,以反常化来透视人的真实性情。第三,以多重性来透视人的复杂品格。
二、调查
所谓调查,是一种通过向他人了解情况来获得写作素材的采集方式。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调查的类别按调查对象的性质分,可以分为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按调查的具体方式分,可以分为口头调查、书面调查和实地考察三种。
调查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1.有的放矢。以目标为导向,设计调查提纲。
2.善于质疑。以问题为中心,注意谈话方式。
3.勤做笔记。以数字为依据,健全统计环节。
(二)调查问卷的编制方法:
1.调查问卷的题目类型如:⑴简单判断题,也称“是否式”。⑵单项选择题。⑶多项选择式。⑷表格组合题。⑸主次排序题。⑹文字表述题。
2 . 调查问卷的编排原则:调查问卷的题目编排应符合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便于回答。
第二,易于操作,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第三,经受检验。
(三)调查材料的鉴别整理
鉴别和整理调查材料的具体方法是:
第一,根据调查目的进行筛选,剔除与本次调查无关的材料。
第二,在调查笔记中对可用材料进行分类和概括,理出头绪,形成关于材料的清晰脉络,有必要的话,可以编排次序,注明序号,以便写作时随时取用。
第三,在材料上用笔勾画,在材料边上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想,为材料注入思想的力量。
三、阅读
阅读是一种依靠读书、读报、浏览杂志、检索光盘和网络资源来获取写作材料的聚材方式。
阅读可以增加作者的文化底蕴,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形成“广征博引”的写作特色;阅读还可以为写作找到范例,向经典文本学习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水平要有巧思,而巧思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文化底蕴。
(一)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
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2.阅读是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动力之一。
3.写作促进阅读的深化与活用。
(二)阅读的策略
1.利用文献检索与数据库“导航”。
2.细读与品味。
3.摘录、储存与整理。
4.网上浏览与信息过滤。
第二节 回忆、体验
一、回忆
(一)回忆在写作中的特定内涵。心理学上的回忆指表象的目的性的再现。而写作中的回忆指特定情境的复原。著名心理学家布兰斯基将记忆分为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运动记忆、词汇记忆。就写作而言,几种不同的记忆各有其作用:情绪记忆为回忆“释因”,形象记忆为回忆“赋形”,运动记忆为回忆“构史”,词汇记忆为回忆“提要”。回忆的离散聚合、此起彼伏都是四种记忆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回忆的方法。寻找“动情点”。
(三)捕捉“动情点”的关键:对“遗忘”的恢复。
二、体验
体验指作者的情感、思想与客观生活相碰撞之后所形成的独特心理感受。
(一)体验的独特性一般的体验仍然不能产生写作的独特效果,体验要努力超越“人之常情”的体会,追求个性化的特有感受。
(二)独特的体验需要“善感”的心灵。
“善感”首先表现为开放的心态,一种“活”的思维状态,也就是“经常用心体会”。其次,“善感”表现为强烈的期待心理。
第三节 想象、整合
一、想象
(一)想象的特性。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意象的过程。想象需要三个要素:表象、重组、新意象。想象具有受制约性、变异性和反逻辑的特点。
(二)想象的方式:
1.象形想象(抽象──具象)。
2.象征想象。
3.类比想象(具象──别的具象、具象──抽象)。
4.推测想象(已知──未知)。
二、 整合
分析:今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分析的基本方法:1.矛盾对立分析法。2.两极交叉分析法。3.意义类型分析法。
(二)综合的一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三)以反例为切入点,推进思维深化。
想象与整合,一属形象思维,一属抽象思维,前者讲究思维的多向与拓展,后者讲究思维的定向与收束。
思考与训练
参见203页思考与训练
研究其中第2题。
第七章 写作过程(下)
一、 教学目的要求
(一)熟悉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把握立意、选材、构思、赋形、表达、修改、反馈、吸收各环节的基本情况。
(二)把握写作活动“三个链环”的内涵,明确写作活动中的“三环互动”,深入理解强调写作活动全过程的意义。
二、 教学重点
学习把握写作实践过程的基本环节;训练从立意到修改的写作实施过程基本技能。
三、 教学难点
1.“前写作”“后写作”对于写作过程的意义?
2.“后写作”需要写作主体做哪些工作?
第一节 立意、选材
一、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有了主题,写作就有了“聚光点”,整个作品就会贯注生气。
根据写作时不同的运思方式,确立主题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感悟,主题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来自生活经验给作者的启迪和暗示;
二是提炼,主题来自作者对所得材料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二、选材
选材,顾名思义,即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选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发现新鲜材料。
第二,替换平庸材料。
第三,增减原有材料。
从选材的方法来说,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第二,统一与突破的关系。
第三,新颖与平实的关系。
第二节 构思、赋形
一、构思
构思,就是作者在大脑里勾画“草图”,从内涵到体式对写作进行全面的预构,即梳理思路,描画轮廓,构建框架,并策划可操作的程序。一句话,就是设计完整的写作蓝图。
(一)构思过程的特征
构思过程是写作的酝酿和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大体是由“浮想”到“深思”再到“收束”。构思的“草图”从孕育到完成,还表现出由零星的思绪逐渐趋向整体性的特点,大脑中丰富的意象元素逐渐构成像生活一样完整的、立体的整个世界。
作者构思的“心理流”从部分趋向整体时,有时还带有“自律运动”的特点,或摆脱作者主观意志的控制,或抛开预定计划的束缚
(二)构思中的策划
顾名思义,指的是决策和筹划,它是整个行动的战略性思考和技术性操作的结合。引申到写作上来,主要指对写作程序的设计、对写作效果的预期和对写作传播方式的运作。策划是构思的后期制作。
二、赋形
赋形即在心理上为“意态文”勾画具体形态,对写作的体式、结构、语言以至每一个细节,作出大致的安排。要提高“意态文”的质量,就要加强“成品意识”,要加强“成品意识”,就要安排好内部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表达、修改
一、表达
表达就是将构思的成果书面化、外观化。即通过语言文字对构思中孕育的“雏形”进行表述和传达,用词语、句子、标点、体式和语言色彩使“心中的文章”最终成为书面的文章。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表达要重视语言的锤炼
(二)表达要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表达要善于“修辞”
二、修改
修改是指对文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加工、调整和修订。修改主要体现为深化认识、调整结构和润色语言。
第四节 反馈、吸收
一、反馈
(一)反馈对写作诸因素的影响。
首先,作者应重视反馈对写作立意的影响。
其次,作者应重视反馈对写作选材的影响。
再次,作者应重视反馈对写作体式的影响。
二、吸收
(一)适应读者与调整自我。
作者在接受了读者反馈的信息之后,有三种反应方式:
一是以严谨的态度重新深入调查,考证读者意见的正误,而不是轻易认同读者观点。
二是及时吸纳正确意见,调整写作方法。
三是认准目标,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和培养读者高尚的阅读趣味,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
(二)引领读者与超越自我。作者要尽量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但最好能突破读者的期望价值,给读者以超值享受。
第五节 “前写作”、“写作”、“后写作”
一、“三个链环”的不同内涵。
(一)“前写作”:资本积累。写作需要原始积累,意味着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蓄,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
(二)写作:自我实现。一次写作行为是从写作意念的萌发开始,到写作成品的完成结束,其间经过了写作动机的发生、构思的内部整合和表述的符号化这几个基本阶段。
(三)后写作:与读者互动。这个效果与自己的写作动机之间是否能够统一,等等,并以此来调整、矫正写作行为。
二、写作活动中的“三环互动”。
“前写作”、“写作”、“后写作”像是三个链环,成为一个自足自洽的系统。
三者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为因果。
一般来说,三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呈正比关系,具有相对和谐的特点。
思考与训练
参见236页思考与训练
重点研究其中的第1、6两题。
推荐阅读: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作文500字]《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及精彩影评【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