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由于长期奉行出口至上战略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必须进行战略转型。
一、我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确立 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亚洲“四小龙”通过大力实施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较短时期实现了经济腾飞。借鉴它们的经验,东南亚其它国家也纷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这一战略。
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以“四小龙”为中心的东南亚诸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率为28%~38%,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4%,除印度尼西亚以外,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率也达到了18%~24%,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水平。
1978年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行,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商品经济体制,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开始变化。借鉴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我国确立了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的贸易战略,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扩大出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我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是第32位,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1000亿美元,外贸顺差2700亿美元,出口总值稳居世界第3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截至2008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7万亿美元。
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带来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在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成绩的同时,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 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其中,我国铁矿石、氧化铝、原油和成品油进口依赖度都非常高,石油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当然,造成我国资源、能源紧张的原因并不都是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相当一部分为大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增长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快,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我国目前已经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国,如果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以高耗能、高耗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出口增长,那么我们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就不是为我国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而是为其他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所消耗的,让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资源和环境来承担这种高消耗的发展道路,无疑是一种只顾短期利益的“饮鸠止渴”。
‘ 2.对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大,人民币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频繁且形式口趋多样的贸易摩擦。
近10年来,我国不仅连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一些国家还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辟皇对我国商品出口设限。我国已成为被发起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成员。
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蔓延和升级,使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焦点。从2002年开始,美国一直在向我国施压,要求我国对人民币币值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我国政府在2005年7月1口开始汇率改革,同时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1%,并在二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币出现持续升值。但美国总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人为低估,从而造成美国对我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所以一直不断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长,人民币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升级。 截至2008年4月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经突破7元大关,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高达15%以上。
三、日本贸易成功转型给我们的启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跟我国现在同样的情况,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从出口国向进口国转变的目标,同时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成功转型,日本官方贸易促进—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职能也一变再变:从促进日本出口,到促进日本进口,再到现在以促进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为主。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措施: 1.日元升值 日元不断地升值,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一改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实行扩大内需放宽进口的方针,引导日本的加工贸易业务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
日元升值后,亚洲地区汇率降低,以低工资为核心的成本优势日益突显。同时,亚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特别是东盟等国家政府正在鼓励企业发展外向型生产,吸引日本的企业来本国进行加工贸易生产。
根据比较成本优势的原理,日本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置加工装配点,促进了当地加工贸易的发展。 2.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日本企业首先向亚洲地区转移加工组装业务,在亚洲一些国家设立出口加工据点,面向以美国市场生产低中档为主体的电子产品、组合音响、彩色电视等电器。
其次,针对亚洲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企业对加工装配据点安排生产的产品范围逐步扩大,并逐渐高档化。一是加工装配产品向中高档转移,二是加工装配产品由音响向高技术含量的彩色电视机和录像机转移,由民用电器向办公用的复印机、传真机等转移。
3.国内发展高新产业 鼓励本国企业自主研发,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加工技术决定着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品的竞争力,没有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就不会有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同时创立自主品牌,提升传统加工产品档次。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日本的一些品牌逐步走向世界。
4.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消费 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的出口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人民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出口下降给经济的影响。
四、我国贸易转型的政策建议 1.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会带来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也最主要的是,出口行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他们会失去价格优势。但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改善贸易条件;抑制通货膨胀;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口部门能够到国外购买更多的资产,同时迫使劳动密集型的出口部门到国外去投资。
所以人民币升值短期来看,受影响的是出口行业,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贸易的成功转型。 2.通过政府政策的及时调整,引导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以日本加工贸易的发展来说,开始时,日本政府只是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即顺委托加工出口业务,限制逆委托加工贸易。
但是自1985年开始,由于日元连续不断地升值,日本政府调整了外贸政策,一改过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实行扩大内需放宽进口的方针,引导日本的加工贸易业务步入“向国际发展的时代”。日本企业纷纷在海外设置加工装配点,开展逆委托加工贸易。
以我国家电行业为例,应该积极鼓励一些大企业到国外开办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 3.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发展高新产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通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的合作,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我国也应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国的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发展高新产业。 4.构建贸易转型升级的支撑基础 除了前面提到的政策环境以外,实现贸易转型升级成功的条件还必须包括技术水平、人才、本地企业的配套生产能力等多个方面。
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虽然贸易在某个方面的转型升级己成为必然,也无法取得成功。如为实现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应当设立产品发展资助计划,刺激企业加强产品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强同跨国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实现了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产业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我国应建立起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政府指导机构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战略转移,这和日本政府成立了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政府指导机构有着很大关系。政府指导机构一方面帮助企业在海外寻求转移机遇,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就各国的相关政策进行协调,帮助企业实现海外战略转移。
从而把一些低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制造产品业转移海外,这样不仅能减少贸易顺差,而且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新的《劳动法》的实施、我国对环保、能耗方便的日益重视,我国在制造业成本低的优势逐步消除,因此,寻求海外战略转移已经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