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热门5篇)

学校工作总结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1-12 20:22:4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1

永安乡撤并村小毕业班工作方案

根据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关于撤并部分村小毕业班工作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永安乡撤并村小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正军(永安乡人民政府乡长)

副组长:冉达(永安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刘志华(永安中心校校长)

成员:张剑锋(永安中心校副校长)

卢道兵(永安乡完小校长)

田茂良(白岩完小校长)

雷富远(木盆村小校长)

郑林(辽木村小校长)

唐仕发(大溪村小校长)

杨通吉(地茶村小校长)

皮玉红(团堡村小校长)

张忠永(茶元村小校长)

二、工作措施

1、撤除全乡各村小四至六年级,合并到永安乡完小集中上课。将永安乡完小办成永安乡小学中心校。

2、统筹安排师资,抽调各村小骨干教师到永安乡完小

任课。同时统筹安排好村小一至三年级任课教师。

3、永安完小要极积准备,为集中上课做好全方位安排。

三、启动时间。

因永安乡完小学生宿舍楼尚在建设中,目前不具备集中上课条件。拟定为20_年9月启动撤并工作。

永安乡人民政府 20_年3月12日。

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2

****撤乡并镇情况说明

********:

根据安排,现将我县撤乡并镇情况简要说明如下:

我县原有乡镇数12个(3镇9乡),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我县应撤并乡镇3个,截至去年年底,我县撤乡并镇工作已全部完成,乡镇数量由3镇9乡撤并为6镇3乡,整个过程扎实平稳,彻底到位,确保了乡镇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人心不散和干部队伍稳定。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认识明确,高点起步。面对市委市政府“撤乡并镇必须搞,百分之三十比例不打折扣”的要求,县委、县长多次在会上强调,既然市上的态度很明确,我们就要严格按照市上要求,不等不靠,不观望,并提出了“迟撤不如早撤,要做就要做第一,要干就要出经验”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的重视、机构的成立,为我县的撤乡并镇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强化调研,过细工作。一方面根据各乡镇地域、产业、人文等特点,科学合理确定撤并乡镇方案,如:在**乡的撤并上,是与**镇合并还是与**镇合并,我们充分征求基层意见,大家认为**乡的大部分面积位于塬区,风俗习惯与**镇相近,我县决定

- 123 -

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3

甘肃山丹撤点并校后现辍** 寄宿生有自残现象

育才中学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画的画。该校有寄宿生自残。

撤点并校后,山丹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多在育才中学读书。

学校撤并后,陈户乡周坑小学闲置,村民呼吁重新利用校舍。

学校撤并后,李桥乡中心小学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住校。

5月29日,杨伟荫(音)在霍城镇中心小学看学生准备六一庆典;撤点并校后母亲嫌上学路远让杨伟荫辍学。A18版-A1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超

撤点并校后甘肃山丹的辍**

该县育才中学学生反映有班级辍学率达20%,学校乱收费加重上学负担;县教体局称无人辍学

核心提示

教育部7月23日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等问题。这让公众重新审视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

甘肃山丹县撤点并校后,该县7个乡镇的初中生,大都集中到育才中学。该校去年9年投入使用,即出现学生辍学。学生反映,初三有班级辍学率达20%。学校乱收杂费、克扣挪用学生补助,致使上学负担加重,引发辍学。学生和家长告诉记者,老师曾解释因为要建设高标准学校,才收取各种费用。新建学校办学压力大,有老师体罚学生。

山丹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否认有学生辍学,并说,据他了解学校也不存在乱收费和克扣学生补助现象。

当全校学生在操场彩排时,杨伟荫(音)一人站在远处,问她为何不念书,女孩没说话。那是今年5月29日的一个下午,张掖山丹县霍城镇中心小学,忙于准备六一庆典。学校锣鼓喧天,操场上杨伟荫的两个妹妹在彩排,杨伟荫看着看着,忽然用手挡住眼睛,哭了。 杨伟荫的学校生活一直不顺利。

甘肃省实行撤点并校,杨伟荫所在的学校被依次关闭。

原先她在村小“杜庄小学”,之后迁往东关小学。去年秋季,她本该迁至霍城镇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但杨伟荫母亲决定,让她辍学。理由是,一来上学路远,二来读书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撤点并校在全国已实行10年。山丹县在20_年之后,大规模撤并学校,村小撤并到乡镇,乡镇初中撤并到县城。

截至去年,山丹县的中小学从20_年103所,减至28所。如今,撤并进程还在继续。 学校撤并中,出现上学难、上学贵,并引发辍学现象。记者随机调查山丹县4所中小学,均有学生辍学;其中,育才中学学生反映,有班级辍学率达20%。

辍学率20%还是0?

育才中学去年9月投入使用,学生反映有班级辍学率达20%,该县教体局局长称,辍学的没有

王晓虽然一直发现班上同学在减少,但今年春季开学,班上情景还是让他有些吃惊,原先51名同学中,有13名已不来读书。“8名同学辍学外出打工,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王晓是育才中学904班学生,正在念初三。

育才中学,是在山丹县城荒漠上,新矗立的一所现代化学校。政府投资亿,学校有高标准化的实验室、全塑胶的400米跑道等现代设备。

育才中学于去年9月正式使用。

因为撤点并校,山丹县的大马营乡、霍城镇、李桥乡、位奇镇、陈户乡、老军乡、东乐镇等7个乡镇的初中生,大多集中在这所学校读书。

王晓注意到,从去年9月起,就有同学辍学。6月4日,育才中学校长梁积功告诉记者,整个学校大约有三四十人不读书了。

据记者调查,该校学生辍学数量不只这些,仅初三年级的辍学人数就在60人以上。 该校初三共有17个班,记者从学生处了解到,其中11个班有辍学现象。904班辍学人数最多,之后依次为905班辍学11人,908班9人,907为8人。

记者在初

一、初二随机抽查几个班,也都有学生辍学。

育才中学的宣传资料显示,去年开学初,学校有学生2562名;第二学期,学生数为2300多名。对于减少的260余名学生,育才中学财务处负责人许多荣解释说,他们转学了。

在山丹县,南关中学、老君乡中心小学,记者也发现有学生辍学。

5月29日,霍城镇中心小学校门口,记者看见杨伟荫在玩耍,后来从她奶奶处得知,“撤点并校后,杨伟荫母亲便不让女儿读书,但杨伟荫有事没事,还会往学校跑。”

那天,记者向该校校长王小军询问辍学人数,得到答复是:“学校没人辍学”。 当地一位老师说,辍学率很敏感,学校不会对外公开。

6月5日,山丹县教体局一位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表示,他们对辍学率有严格统计,学籍卡上的学生名单,会与实际在校名单比较,甚至还统计到在外地上学的学生。

这名副局长说,该县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在1%以下。

而该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则给出另一个说法,“辍学的没有,我们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辍学。”

交不起的班费

因学杂费高,初三学生马淑静辍学;家长称,老师解释“要建高标准学校,才收取各种费用”

对于是否辍学,马淑静曾犹豫许久。今年整个寒假,这名育才中学的初三学生,都在盘算这个问题,一面是居高不下的学杂费,一面是始终上不去的成绩。最后,她跟父母说,不去上学了,“因为学校花费太高。”

马淑静家,6口人,父母务农,农闲时,父亲会外出打工,一年全家收入刚超过2万元。 马淑静15岁,她能记得,在育才中学支付的每笔学杂费。原先她在位奇镇读书,去年9月,学校撤并,迁至育才中学。 第一学期开学,马淑静交了200多元班费。班级用于购买教室里使用的桌套、窗帘、扫帚、拖把、水桶等物品,还买了一些体育用品。

“篮球坏了,也要班级出钱买。”马淑静说。

由于育才中学是全寄宿制。马淑静又向班里交了100元,购买宿舍的床单、被套、水壶、脸盆。之后,她又交100元,买了两套校服。

马淑静说,以前在位奇镇读书,没交过那么多班费。“而在育才中学,5元的班费,还收了好几次。”

山丹县陈户乡一位家长也抱怨,儿子在育才中学读初三,常向家里要钱,每次要七八十元,有时候会上百元,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材料费。

他告诉记者,家长会老师解释说,要建高标准学校,才会收取各种费用。

而国家从20_年起实施“两免”,到现在为止,西部所有农村学生都免收书本费和杂费。比如“窗帘费”、课本资料费、学校使用的体育用品等,都属杂费范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学校以班费形式征收杂费,属于违规。”

育才中学党委副书记兼教导主任何珊说,每个班都会收班费,但数量不多。家长提到的窗帘、桌套以及清洁工具、文体用品,都由学校配发,“如果不够的话,会由班级购置”。对于材料费,是由学生和老师商定的,“学校不会收这笔钱”。

该校的班主任冯钧说,窗帘是学校出钱买的,桌套是个别学生出钱买的,班上也没有买过乒乓球等文体用品,而材料都是学生自己去外面书店购买,学校发的材料从来不收费。

学生补助被挪用?

育才中学学生家长反映,因老师工作量大,学生补助中200元被交了“补课费”;校方否认

马淑静考虑辍学还有一个因素,伙食费难以承受。

马淑静到育才中学后,每月生活费约500元,其中300元充入饭卡,她的伙食费比在位奇镇中学高出50%。 现实中,光靠饭卡里的钱,还吃不饱。马淑静说,凉面分量少,很多男孩一吃就是两碗。每天晚自习没结束,她就会觉得饿,“有时一天要吃四五顿”。

为防止学生消费过度,学校规定每天饭卡消费不超20元。马淑静有时吃不饱就用现金,一个月的现金消费约60元。

马淑静在位奇镇读书时,能领到国家发放的生活补助,到育才中学后,补助没了。 马淑静所说的补助是指国家推行的“一补”。

从20_年起,国家对寄宿制贫困生进行补助,标准是“中学生每天5元”。一学期补助约为625元。

马淑静父亲曾向学校讨要第一学期的补助,得到答复是,“马淑静已辍学,就没补助。” 育才中学财务处负责人许多荣告诉记者,学校中有80%的学生能拿到补助。除特别困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要去乡镇政府开贫困证明,同时接受同学们监督。

调查发现,该校学生并未领到足额的625元补助。

该校初三学生苏林说,第一学期,班里公认的贫困生领到补助300元,其他同学领到200元。班主任告诉他们,补助共500元,扣除200元,用于交周末上课的“补课费”。

今年的第二学期,他们班上所有同学领到补助400元,依然被扣除200元的补课费。 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学校老师曾解释说,目前两周放假一次,教师工作量增加,学校从这笔费用中扣除部分资金,用作教师补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说,补课费绝对不允许交,国家对学生在校时间有明确规定,学校不能在此之外给学生补课,更不能收费,这是剥夺学生休息的权利。

苏林的班主任冯钧否认,自己在课堂上说补课费一事。对学生最后拿到多少钱补助,他表示“记不清了”。

7月24日,育才中学许多荣否认收取补课费,他说,学校足额发了625元。对为什么有学生没领到足额的补助,他以“有事”为由挂断电话。 采访中还发现,无论是马淑静父母还是苏林父母,都不知道孩子该领多少补助,也不了解政策是怎么规定。

“被老师打怕了”

育才学生许建城怕老师体罚而辍学;该班班主任承认撤点并校后压力大,会体罚学生 许建城也辍学了,理由是“被老师打怕了”。

他在育才中学念初一,因记性不好,总背不出课文。他说,每次背不出,就会挨语文老师打。老师拿着1米长的PVC管,抽他的腿或手,“有时手被抽肿,像个馒头。”

许建城告诉记者,老师一天打他一次,有时一天两次,他觉得很没面子。班上常有几名学生挨打,有几个同学跟他一样,也不上学了。

许建城的语文老师叫陈多伟,是初一1班的班主任。他承认体罚过学生,但否认体罚过许建城。

“有些学生必须惩罚,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老师体罚学生,也有震慑作用。”陈多伟说,教研组老师经常讨论,最后发现,不打学生教不好学生。所以,老师体罚学生现象,在每个班级都会存在。

陈多伟用“无力”、“无奈”形容自己的生活,他觉得自己“生存在夹缝中”。 下面,学生总不听话,比如学生不统一穿校服,就让他苦恼许久;上面,年级组、政教处会对班主任有各种考核。老师们要签订各种目标责任书,若没完成目标,要被处罚。

33岁的陈多伟坦承,精神压力很大。他的班有好几门课,在年级组排名倒数,这会影响评优。如果三年没评上优,就不能评职称。

陈多伟有时会怀念撤点并校前的生活,那时,他是老君乡中学的语文老师。一个年级只有1个班,30多人,“一个人带一个班,没什么压力”。

陈多伟明白,现在校领导压力大,学校刚合并,新学校成绩不能比合并前差。陈多伟也明白,校领导压力来自县里。

山丹县的教育曾被一人大代表痛批。从20_年开始,该县教育部门每学期都会制定各校之间的综合成绩比较,排名靠后的校长要被免职。 体罚学生现象不只出现在育才中学。

老君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冉反映(化名),老师越来越凶。老师会用木板打学生。木板约3公分厚。这些学生要么作业完不成,要么打架或者上课有小动作。

李冉有时候做梦,会梦见那块木板。 寄宿低龄化隐忧

撤点并校后,李桥乡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要寄宿;专家表示,过早寄宿孩子会有不安全感

撤点并校后,郭海霞愈发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她是育才中学心理咨询老师。她发现学生中有人自残。

一天,郭海霞在校园,看见一男生手臂上有利器划过的伤痕,她想细看,被男生阻止。这名学生告诉她,“划了几刀后,感觉轻松一些。”

事后郭海霞了解,该学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学校没有学会与同学一起生活,孤独感无法排遣。

郭海霞分析,学校撤并后,农村孩子由乡村走入县城,一些心理问题开始集中显现。他们多出自离异家庭,性格封闭,自卑感强,在寄宿制环境中,不知如何与人相处。

5月31日,记者在育才中学随机访问,很多女生表示“学校不好,还是喜欢原来学校,在这里很想家人。”

郭海霞说,学校早恋现象突出。孩子住校后内心孤独,他们会在学校里寻求一种新的关爱。

郭海霞会让学生画画纾解内心压力。有孩子画了阴云密布,显示内心压抑;有孩子画一棵弱不禁风的树,显示内心脆弱;有孩子画了个丑陋的自己,说明没自信;也有孩子画一家人围桌吃饭,说明孩子缺少关爱。

撤点并校后,山丹县出现寄宿制低龄化。有教育专家认为,寄宿学生的年龄至少要在小学四年级以上,否则对孩子身心成长不利。

山丹县,有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寄宿。 李桥乡在20_年有小学10所,经过合并,现只剩下李桥乡中心小学。

这是所寄宿制学校,一年级学生就要住校。学生宿舍是排平房,每间宿舍有6-8名学生。该校生活老师何金莲说,有些睡惯大炕的孩子,晚上“闹床”,会从上铺摔下来。

合并后,山丹县老军乡只留下老军乡中心小学。学校低年级学生走读,高年级学生寄宿。一名学生说,从宿舍到厕所要8分钟,没路灯,晚上上厕所“很害怕”。为了晚上不上厕所,他们就不喝水,少吃高水分食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不赞成低龄化儿童集中住宿,这些孩子过早离开家庭,心理上会造成陌生感、不安全感。

“谁克扣,谁丢饭碗”

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表示,学校没有乱收费和克扣补助现象,可能学生和家长没沟通好

山丹县教体局局长唐克宽,注意到撤点并校后产生的问题。

唐克宽介绍,教育部门原本不允许低龄儿童住校,但由于撤点并校距离变远,李桥乡很多家长反映,希望学校能安排住宿。他们要求家长与学校签住宿协议,但若出问题,家长、学校各要承担什么责任,“他们目前还正在探索。”

唐克宽认为撤点并校是必须的。

近十几年来,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中小学人数急剧减少,农村出现许多“麻雀学校”和“空壳学校”。50人以下的小学41所,占全县小学总数的47%。

有学校学生数在30人以下,教师数量却在6人以上。每个教师身兼多职,“包班教学”,有限的教育资源被分散。

20_年,张掖市人大会上,山丹县人大代表痛批当地教育。

上任没几天的县委书记和县长决定,改革山丹教育。20_年初,唐克宽参加甘肃省在酒泉召开的会议,学习调整学校布局。20_年起,山丹县大规模撤点并校。

从20_年到20_年,山丹县学校由103所减少到28所,减少的学校占总数70%。 唐克宽说,据他了解,撤点并校后,学校都没有乱收费,也不敢乱收费。县物价局、纠风办以及教育部门会定期检查。如果学校乱收费被查实,会全县通报批评,“不让当校长,哪个校长也不敢干这事(乱收费)。”

从补助款中拿出200元用作补课费,这也是不允许的。唐克宽说,“谁敢克扣,谁就要丢饭碗”。

国家审计部门曾专门对山丹部分学校的经费问题进行审计,查了45天。唐克宽说,每学期625元(贫困寄宿生补助),学校都会一分不少地打到卡上。

对家长和学生的反映,唐克宽说,可能是学生和家长之间没沟通好,学生没有将真实情况反映给家长。

对于体罚学生,唐克宽认为,“各个学校都存在,但不普遍。” 教育部门禁止老师体罚学生,后果严重者要追究责任。

马淑静辍学后,学校老师家访,并推荐其上当地职校,被马淑静父亲拒绝。

马淑静父亲一直对“克扣”补助耿耿于怀。他抽着烟说,负担实在太大,要是还在位奇镇读书,会让孩子读完。

(文中王晓、苏林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李超 甘肃张掖报道

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4

吝店镇中心校撤校并点工作

汇 报 材 料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学校生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逐步减少的态势。合理调整布局、实现优势教育资源共享、防止教育教学质量效益低下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一、目前吝店镇辖区内义务段教育现状

吝店镇中心校辖区义务段公办学校共9所,其中小学7所、初中2所。在校生274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465,初中在校生1277。在编教师共有197人,其中小学段教师105人,初中段教师92人。另有民办学校一所,在校生610人。

吝店中心小学在校生834人,占公办小学在校生总数的%,百人以上完小一所,其它5所小学在校人数均不足百人。

吝店一中在校生858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在编教师67人,占初中在编教师总数的%;吝店二中在校生126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在编教师25人,占初中在编教师总数的%.

二、现状分析

(一)小学段

1、年级数多、学生数少与教师配备不足之间的矛盾。尽管绝 大多数小学在校人数不足百人,但由于年级全、课程开设标准的要求未降低,因此各小学普遍教师紧缺。

2、教师跨学科、跨年级、包班情况与专业成长之间的矛盾。目前,各小学普遍存在一个教师带同年级所有学科或一个教师带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现象,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所带学生数过于悬殊,平行班少,导致在科学评价教师的机制建设方面实施困难。

(二)初中段

1、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目前吝店一中在校学生858人,在编教师67人,师生比:1:;吝店二中在校学生126人,在编教师25人,师生比:1:。

2、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失衡。目前吝店一_17个教学班,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为:1:;吝店二_设3个教学班,班级数与教师配备比例为:1:。

3、人浮于事与教师紧缺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吝店一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12节以上,吝店二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在6节左右。

总之,受教学点设置多、教师平均分布广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我辖区内各校普遍出现教师紧缺,优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

三、撤并任务

根据目前我镇义务段教育的现状,中心校拟撤并两所学校: 20_年底完成吝店二中的撤并、20_年底完成李十三小学的撤并。

目前撤并吝店二中的条件基本成熟:

(一)撤并条件分析

1、从生源方面来看,吝店二中辖韩家、高庙两所小学。今年秋季开学,吝店二中的七年级新生仅有15人,下学年招生数会骤然减少,预计在校人数不足百人。

2、从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生源少、经费少、教师多,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难以保障。

3、从两所学校的距离来看,吝店一中与吝店二中仅相隔4里,撤并后对学生的入学不会造成大的困难。

4、从办学条件来看,吝店一中新增一幢学生公寓,可容纳600多住宿生,可解决离校较远的学生住校问题。

5、从班额设置来看,吝店一中可开设18个教学班,容纳学生1100多。目前,吝店一中有17个教学班,各年级平均班额在50名学生,在校生858。吝店二中在校生126人,并入后吝店一中完全可以容纳。

(二)撤并的具体任务:

1、吝店二中所辖自然村群众的稳定工作。

2、吝店二中的教师安置与学生的分流。

3、吝店二中的资产、帐务核查。

4、吝店一中的并入准备工作。

(三)解决办法:

1、争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协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2、根据区教育局安排意见,制定科学的教师分流实施方案。

3、中心校核算中心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撤并学校的资产、帐务核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4、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并入学校各项准备工作。

四、群众调查

1、依靠镇政府,由村干部开展对群众的意见调查。

2、必要时可发放调查问卷,客观、实事求是地取得群众的一手意见。

3、以稳定为前提,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撤点而失学。

五、并入学校的建设任务

1、深刻理解撤校并点对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2、制定好接收分流学生的实施方案。

3、加强学校部室、教师宿办楼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六、撤并困难及问题

根据目前掌握情况,在撤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以下两个:一个是群众意见。根据目前掌握信息,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吝店一中就读;另一个是撤并学校的教师分流安置。吝店一中初步决定将学生公寓的一层用房,用于解决分流后 的教师住宿。我们相信,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促进教育发展为出发点,就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完成撤校并点的艰巨任务。

学校撤并后工作总结5

爱心善款遭遇隐性糟践 希望小学建后撤并或路尽

年02月23日 10:46郭丽萍时代周报

在昆明市东北部的东川区寨子山村,村民指着一栋不起眼的农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那里曾经是村里的希望小学。昔日的校舍如今已是村里一农户的家,围墙里羊圈圈走了空地的一个角落,这里再也不会有琅琅书声。

“普九”时期,为保证“村村有小学”,希望工程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兴建这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并命名为“寨子山希望小学”。几年时间,村里一到六年级十几个孩子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

而后,因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流动至城镇,农村中小学生源骤减,20_年起政策开始逆转,全国上下又紧接着开始大幅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据官方公布的数据,从20_~20_年10年间,近半数小学在“优化资源配制、改善办学条件”思想的指导下被撤并—平均每天约有64所小学被撤并。投巨资兴建的教学资源被大量闲置,这其中就包括散布于全国各个角落里的希望小学。

寨子山希望小学虽然使用不到10年,但作为“一师一校”教学点,在20_年即首当其冲被撤并。

在昆明市东川区,23所希望小学已有8所被撤并。按照云南省、昆明市计划中的撤并力度,到“十二五”计划完成后,这些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共同铸造的希望小学,最后能够不被撤并的,可能不超过5所。

造价60万仅使用两年

云电集团肯定未想到,其投资40万在东川区因槽子街村援建的小学,仅使用了两年,即因生源减少被撤并。

如今,校舍作为村委会的办公用地,大门紧锁。校门上原有的烫金字也剥落得只剩斑驳的印痕,隐约可辨识出“槽子街云电希望小学”字样。一面褪色、破旧的红旗,被留在旗杆上,在呼啸的山风中翻卷。

云电集团是民镇槽子街村挂钩的扶贫单位,因为村里原砖瓦结构的校舍在使用多年之后,成了危房,云电集团遂在20_年提议为槽子街村援建新校舍。

当时距_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已有5年,“撤点并校”已经使得农村大量的“教学点”和“完小”人去楼空。而东川区教育局也在20_年作出《中小学布局布点调整规划方案》,指出“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成本高”,因此,计划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拟将全区中小学总数由207所减少为137所,撤并70个校点。

东川区教育局基建科科长蒲大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教育局跟云电集团沟通协调过,建议云电集团不要建这个学校,改将资金用在中心学校上;但是作为槽子街定点扶贫单位的云电集团未同意。

当时槽子街小学还有80多人。教育局安排将槽子街背后山上的青龙山小学收并过来,两校学生进行集中办学。最终,云电集团投资40万,地方政府配套20多万,在一座山腰上建了4间教室、3间教师宿舍、田径场和厕所,20_年投入使用。在槽子街村那些土夯的农房里,这座水泥屋顶、白色墙壁、并嵌有红色瓷砖的校舍,至今还是村里最“豪华”的建筑,没有之一。

青龙山小学的学生收并至云电希望小学后,学生最多时达到120多人。蒲大力说:“一百多个学生建一所希望小学还是可以的。但是20_年、20_年铜价上涨,不少父母到镇上的矿区打工,孩子也带了出去,生源一下少了。”

此外,20_年,槽子街村一个居住在山洪、泥石流高发区的村民小组集体移民到东川城区,总共不到200户的村子又少了35户。

一位学生家长透露,到最后,全校只剩三四十个学生。20_年,总投资60多万的槽子街云电希望小学成为云南省规定的“300人以下的学校”的撤并对象,学生转入10多公里外镇小学。

同样因为生源减少而被撤并的还有阿旺镇的大石头(有色外贸)希望小学。20_年,大石头希望小学部分高年级率先并入阿旺镇中心学校,第二年,四到六年级全部并入中心校。

20_年到该小学执教的陈勇校长介绍,20_年,新修公路要经过原校址,因此小学搬迁新建。云南省有色外贸总公司捐了万元,地方匹配2万元,建了这所希望小学。并校前,全校尚有一百多名学生、9名老师。

如今,教学楼墙壁上的“年级评比表”只有一到三年级的各项评比项目下,还有歪歪扭扭的粉笔字写着“优”或“良”,四到六年级已经是空白。

陈勇说:“未收并的低年级也有学生随高年级的姐姐一起转入中心学校,一起上学好照应。”新学期,三个年级只有56名学生,3名老师。

20_年,一场严重的森林火灾在大石头村蔓延。阿旺镇吸取教训,从此,在每年的防火期都安排防火队入驻大石头村。大石头希望小学一楼空置的三间教室就作为防火队队员的宿舍。

东川区23所希望小学,已经撤并的8所,规模都比较小。除因为学校生源减少,根据布局调整规划要求被撤并,有些是由于校舍成危房而被撤并。

“1990-2000年期间建的学校,标准和抗震设防力度都不是很高,到现在校舍已成危房,B、C级危房可加固,D级就没法加固。”蒲大力说,“建于1997年的舍块乡新山红盾希望小学,校舍由空的小砖墙建起来,到后期成D级危房,所以,20_年也撤并了。”

撤并后的上学难

普九时期的歌谣“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里的意境,对于寨子山村今年已经上初二的杨正彪来说,很是陌生。在他到了上学年龄时,村里的寨子山希望小学刚被撤并至6公里外的完小。杨正彪依然记得,在上小学的这六年时间里,他每天早晨五点多天未亮就举着手电摸黑翻过两座山去上学,下午放学到家天已漆黑。

同村的杨国德,提起被撤并的小学,也叫苦不迭。在村外打工的他,每天早上需提早将6岁的女儿和两名邻居委托的孩子送至学校,傍晚收工再把孩子接回家。

由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过快、相关工作不配套,上学路途遥远,农村家庭负担增加,形成了新的“上学难”。近年来,关于农村出现的新辍学现象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希望小学多分布在最贫困、偏远的山区,被撤并后,对于这些地区孩子的上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小高只在槽子街云电希望小学上了一年级,就遇到学校撤并。此后,他得每周日下午跋涉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的学校上学,周五再步行回家。

一位村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娃娃小的时候,上学走一趟路,要哭好几次”。从村里通往镇上的那条唯一的山路,仅两米宽,多数路段坡度大于45°,并且布满了从一侧山上滚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尖利石块,而另一侧就是万丈绝壁。村民得技术足够好,才敢骑摩托车。逢下雨天,路上还有滑坡和塌方的危险。

不少父母只能选择在镇上租房子。槽子街村名为花椒寨的村民小组,总共160多人,就有40多人在打工时或伤手或伤了眼睛,或在矿场放炮时震聋了耳朵,落下不同程度的残疾。虽然义务教育阶段早已实现“两免一补”,但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来,每个学期几百元的住宿费或者租金,对于这些社会福利还覆盖不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难以承担的开销。

在收并了大石头希望小学高年级的阿旺镇中心学校旁,今年56岁的张兴友就看尽了并且尝尽了为照顾孩子上学而租住到学校附近的辛酸。

为了照顾在镇上就读的小儿子和孙女,三年前,张兴友夫妻二人,在中心学校旁租了房子,顺便开了个小卖铺,做点小本生意糊口。

就在张兴友搬来镇上的这三年里,越来越多山上的小学被撤并,越来越多的家长租住到镇上。张兴友看到,中心学校周边不断地有新房子盖起来,并不断地被租满,“有的是一个家长帮带好几个孩子”。

张兴友告诉记者,最远的村子离中心学校有六七十公里远,根本没有公交车,一些学生在周末只能结伴包私人面包车回家。而去年发生在云南丘北县,学生2死23伤的马车事故,让他依然心有余悸。“撤并学校,确实是方便政府集中管理,但是农村太吃力了。”张兴友多次叹气。

集中打造航母式中小学

2月初,昆明市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今年昆明市将全面完成322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自20_年仇和担任昆明市委书记起,昆明开始集中打造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政府共投入40亿元。

蒲大力说,东川区从20_年开始着手准备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但那时候没有专门的布局规划。20_年,东川区教育局根据云南省和昆明市对于设立校点的目的和要求,即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学校,做了“东川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拟将当时的155所小学,撤并至85所。

此后,云南省再次出台了关于“两集中”的文件:要求中学集中到区县,小学集中到乡镇。东川区重新做了第二次规划:“十二五”完成以后,东川区只保留中学6所,小学24所,其间,资金和资源的大头将集中在这些重点项目上。

从1994-20_年间,东川区在普九上总计投入1个亿,到目前仍有欠款未彻底还清。但相对于“十一五”标准化建设和“十二五”布局调整的投入,这是小巫见大巫。

前期“十一五”的标准化学校建设,市、区两级政府总投入亿,其中东川出3亿。学校的主体工程,市级投80%,20%由地方区级配套,其他的附属工程,从征地到围墙、厕所、运动场、绿化等,由地方自己承担。到最终学校建成,实际上的总投资,市级为40%,地方为60%。

由于东川山高坡陡,在建设过程中,投入比别的区县大得多。由于路远、山多,东川需要花大力气把山铲平,这上面花费的附属工程量比其他区县大出3-4倍,甚至5倍。蒲大力表示,东川的缺口资金比较大,现在是请老板垫资,我们再通过贷款或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十二五”期间,初步预计需要投入亿。蒲大力说:“我们是希望能争取到一些银行贷款,但是几年做下来,基本上不是很成功,原因可能在于东川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还款能力上有些差距。东川在尽力争取得到中央、省、市的资助。如果得不到资助,东川最少还要承担3个亿。”

规划中的东川新三中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预计要投入个亿,设72个班,约容纳3600人。它被称为“一个控制性的工程”:可以收并周边的5个中学,5个中学收并后,才可以把小学的学生分转到这些中学闲置的校舍来,就像一个连环扣。被收并的5个中学有5000多学生,新三中吸纳后剩下的1000多学生则计划被收到扩建后的东川一中、铜都中学。

“目前仍保留的十几所希望小学相对来说都大点。‘十二五’最后布局调整完成以后,这些希望小学不是中心校,基本上就没法保留了,只有少部分可以保留。”蒲大力说。

除了顺应省市“两集中”的要求,东川区提了第三个“集中”—村办幼儿园。小学被收并到镇中心后,这些闲置的校舍,将用于村上办幼儿园的地点。“不用再置办校舍,只要再投一二十万的设备,小孩就可以在村上接受学前教育,这些都是一个理想化的规划。”

6岁住宿生揭示的问题

2月19日,是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6岁的陆自蓉背着塞得鼓鼓的书包、提着脸盆,早早从村里同伙伴坐公交来学校。在9人一间的宿舍里,陆自蓉与同铺的同学及其妈妈三人一起铺好了床。爱吃零食的陆自蓉把读初中的哥哥为她买的零食藏进小橱柜后锁好,从宿舍小桌子下找到吃饭的碗,到楼道尽头的水龙头下洗起了碗。

陆自蓉目前就读的东川区铜都镇绿茂村大益希望小学,因为原学校属于危房,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由昆明市、东川区两级政府投资万元,大益爱心基金会捐赠36万元用于购买图书与计算机设备。新校舍于20_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包括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设施,属于昆明市规划的300多所标准化的中小学行列。

随着新的标准化学校的投入使用,周边村子的小学也逐渐被收并至此。上学期起,二年级的陆自蓉便从河里湾村小转入大益希望小学,并早早地开始了住宿生涯。

陆自蓉娴熟地自理了自己的衣食住行。当她探着小小的身子与同学在水池边的水龙下洗碗的时候,才让人恍然觉得她才6岁—一个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孙亚玲教授,对这种教育模式表示担忧。低年级孩子过早在学校住宿,这将导致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而这对于一个小孩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伴随中小学布局调整而来的是,山区学校的空置和城区学校的爆满。东川区教育局一名负责人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0_年建的东川三小,也叫明德希望小学。台湾的台塑集团捐了160万,后来归入标准化建设行列,昆明市政府下拨290万。迄今为止,该小学已投入619万。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以下。明德校舍采取的正是小班式的格局,最多容纳45个学生。

这名负责人表示,45的容量,在东川城区根本不好用,到最终基本都安排了55个学生,超出教室本身的容量。

类似大益希望小学、东川三小这种政府投大钱建设的标准化学校,并不能得到一些教育学者等相关人士的认可。

20_年在美国访学期间,孙亚玲教授走访了7所美国的中小学,包括城市的、农村的,发现班额都在20人左右。“20~25人的班级,这是最理想的,一方面能够保证孩子的社会化交往,适合老师的管理、教学。”孙亚玲说。

云南省人大代表杨启发在近日亦建议,教育部门应结合云南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不同区域的具体实施办法,兼顾不同情况学生及家庭的需要。他还建议,为照顾到山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妨研究制定合理、完善的办法,在这部分孩子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就近就便开设班级,并能保障中心学校老师来按学校统一的教学大纲上课。

新建希望小学20年内不撤并

20_年,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青基会)在云南省总共援建了46所希望小学。

云南省青基会项目管理部主任倪志伟表示,“建一所能满足基本需求的学校,至少得200万,实际上我们说的建希望小学,都是帮助这个学校建它急需的、跟孩子有关的教学设施。而不是就是30万,没有政府资金,这是肯定不够的。捐方投了钱以后,我们还要求当地政府也要有相对的投入,至少要按1:1的原则来投入配套资金,实际上政府投入的钱不止。”

倪志伟说:“这几年,在昆明建的希望小学很少,一个标准化学校动则投资四五百万。我们捐方才捐30万~50万元,这个比例还很小。”

槽子街云电希望小学造价60万仅使用两年,经云南当地媒体报道后,云南省青基会经过调查,确认不是希望工程经手援建的学校,而是扶贫单位直接与当地合资建的爱心小学。

倪志伟说,希望小学分为两类,一是“体内循环”的希望小学,即由共青团系统经手援建的学校;另一个是“体外循环”的希望小学,由捐方直接和当地联系来办的学校。

据共青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_年底,社会各界累计筹款6亿元人民币,援建希望小学1400多所、希望工程一村一校教学点539所。有媒体报道,截止到20_年上半年,云南省有115所希望小学和318所希望工程一村一校被撤并。

20_年,云南省青基会在向云南省政府递交《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被撤并希望小学情况报告》。报告中列举了一些问题:“如希望小学是否应当被撤并,被撤并希望小学的资产如何处置,并入新学校后原希望小学校名及捐赠人的捐赠义举如何继续体现等”,报告担心,“这些问题如不得到妥善处理,势必伤害捐赠人的感情,影响希望工程的声誉和进一步发展”。

其实,为避免一些地区将撤并后的希望小学被变卖,各地教育部门都出台过相关文件。其中,早在20_年,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教育厅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合理处置被撤并希望小学财产的意见》。

今年7月27日,团云南省委和云南省教育厅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撤并希望小学捐赠资产的处置意见》,要求各州、市、县团委和希望工程办公室全面掌握已建希望小学的发展动态,妥善处置撤并希望小学的相关工作,提出了坚持预先报告制度,坚持希望小学牌子不丢、捐赠资产不丢的原则。《意见》还强调:“杜绝新建希望小学被撤并的现象发生。今后,凡新立项希望小学,在项目申请、规划设计阶段,要由县级教育部门出具意见,务必保证新建希望小学的选址符合当地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计划,保证20年内不被撤并。”

在各地希望小学频频被撤并的背景下,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邹蓝曾就希望工程援助重点撰文指出:在硬件援助方面普遍展开后,希望工程或广义上对乡村教育的援助,应及时转向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其继续存在价值。

推荐阅读:

考勤文员年终工作总结(通用41篇)

团学校战线工作总结(优选12篇)

员工个人年终总结范文(优选41篇)

党务部工作总结学校生活(7篇)

锅炉车间检修年终工作总结(必备4篇)

硫磺岗位年终工作总结(实用21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