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1)论文

经济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2-04 13:52:5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论文摘要】 中国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且发展最快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和自身优势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并不很大,但是近年来的贸易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两国间贸易发展空间仍然宽裕。

所以,两国应共同寻求南南合作的新途径。从对两国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双方贸易商品做出合理安排,从而充分利用各自的禀赋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达到增强两国贸易紧密度和双方和谐利用外资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 国际贸易 商品结构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约2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1200多万平方公里,GDP总额约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1.5万亿美元。然而,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份量不到6%,从这些基本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双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互利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贸易增长潜力巨大。

事实也正如此,印度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合作伙伴,两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呈现出以较高的增长率逐年递增的态势。另外,由于两国领土接壤,在云南、西藏地区,两国边境贸易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境贸易在一段时间里面有所衰退,但是两国自身都客观具备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互补和合作的优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中印乃堆拉口岸的开放、胡锦涛主席2006年底成功出访印度等一系列增进双边交流合作的利好消息的到来,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对双方的经济腾飞具有战略意义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和印度在将来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也曾提议并探讨了关于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些都说明这两个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寻求某种共同的道路。

但是,在现实中,中印双方各方面的相互合作的确还存在一定困难,单从贸易方面来讲,由于受到政策、文化、历史、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印贸易的实际开展远不如理论上那样顺利。总结阻碍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首先,中印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对我国有一定戒备心理;其次,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在对外出口和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第三,两国陆运贸易不发达,虽然接壤,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目前两国之间大部分贸易的开展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路程远、费用高,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中印加大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明智之举,中印双方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寻求一种南南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中印贸易紧密程度的加强,是这种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中印贸易的紧密联系可促使中印两国在政治方面更加相互信任 同我国一样,印度也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之中,它的目的同样也是经济的迅速腾飞。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此十分感兴趣,印度也有意希望借助美国等一流发达国家的力量来迅速达到赶超的目标。但这样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如果能够使两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充分的合作,使双方都成为彼此不可缺少的伙伴,那么经济上的紧密性会影响政治的紧密性,在双方互为有利的基础上,稳定的双方关系应该不难创造。 2.双边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提高两国的经贸效益 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双边贸易,特别是陆运贸易,如果能适当降低关税,则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量。

但就目前而言,印度的关税依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对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不利的;另外,如果像许多学者提出的那样,中印自由贸易区能够建成,则双方获利会更大,根据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经济理论,不难推测出这个结论。 3.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可以给我国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几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这点成绩对于彻底改善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还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优惠政策也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应该发掘自身的禀赋优势,并能够将资源转化为资本。

西部地区应努力做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基地。首先,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从云南、西藏到印度都有公路到达,去年建成的青藏铁路,更是将内地和印度的陆地距离延伸到了拉萨,而且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青藏铁路的延长线已经被纳入重点工程,该延长线将现有的青藏铁路从拉萨延长到了日喀则,按计划,以后还会延长至亚东口岸,这将进一步拉近了与印度的距离,为中印贸易的开展,包括边境贸易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次,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廉价且众多的国家,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之一。

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方向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如果西部地区作为中印贸易的门户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那么随着该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会回归到西部地区,从而可以相应减少流动开支和一系列其他相关社会问题,使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分布不均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中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1.中印产业间贸易情况分析 在中印商品贸易中,双方的进出口产品类别有着较大差异,本文根据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编码的商品分类标准将参与贸易的商品进行分类研究,该分类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完善和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它将所有贸易商品共分为22类、99章,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在研究中印贸易商品时,剔除了第19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20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和21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几类商品贸易量太小,故本文以下只研究其他19类商品。如图1-图3所示,从2003年到200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印商品贸易有如下特点:

(1)中国和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

(2)多数类别的商品贸易量较小,但也有部分商品显示出较高的贸易额度;

(3)从印度出口方面来看,该国出口到我国的金额最大的商品是第5类(矿产品),且在该类商品中,印度保持了较大的顺差;第15类(贱金属制品)中,两国贸易量也较大,虽然在2003年,印度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随后2011年、2005年数据显示两国贸易差额不大;第7类(塑料橡胶制品)中,印度显示出略微强势的出口额,但两国这类产品的贸易量并不大;

(4)从我国的出口方向来看,我国在第6类(化工产品),第11类(纺织品)和第16类(机电产品)的出口中占有比较优势。 图1 2003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图2 2011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图32005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贸易量较大的产品类别中,进口或出口一边倒的形式十分明显,双方都有具备贸易比较优势的产品,显示了双方商品的互补性,这对于双方贸易的开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然而,这样的商品在中印贸易间只是少数,而且,由于诸多原因,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许多国家的一直保持了顺差形式,加之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所以,这种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合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甚至对两国吸收更多的国际投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2.中印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 学术界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在一系列统计指标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数(Grubel-Lloyd Index)简称GL指数,是迄今最常用的权威性测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某产业的GL指数表达式为: Xi-Mi Bi=1 - ———— Xi+Mi 其中,Xi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某国i产业的进口额;Bi在0-1之间变动,Bi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于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中印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中印19类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997-200

5) 数据来源:高校财经数据库 根据表2中的数据,本文只着重研究双方贸易额较大的商品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即第

5、

6、

7、

1

1、

1

5、16类商品),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在印度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5类商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逐年降低;第7类和第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大,且近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

(2)在我国贸易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1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平稳,且产业内贸易程度很小;第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逐年上升;第11类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下降。 可总结得到以下结论,如表3: 表3 中印贸易中适合不同贸易形式的商品类别

三、发展中印贸易对策分析 针对前文所研究的发展中印贸易的战略意义和双方贸易商品结构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发展中印贸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对双方具备比较优势产品要继续保持其优势 对于印度的矿产品和我国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虽然纺织品还有一定的产业内贸易成分,但是其趋势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对于纺织品贸易而言,中国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言,因为双方都有着较强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的具备前者是因先天禀赋后者是后天多年的积累结果,且都是不容易改变的固有优势,所以对于这两类产品双方应该进一步巩固各自的优势,而不必刻意弥补贸易差额,更不要恶性竞争和制定高额壁垒加以限制。

2.利用规模经济开展产业内贸易 对于塑料橡胶制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所以,对于这几类产品,两国应着重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在产品质量、档次、用途等方面,结合本国其他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展开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双方协作分工,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会相应减弱,这对于目前两国吸引FDI方面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3.大力加强边境陆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配套服务建设 目前,印度进口到我国的商品所经过的陆运途径主要是经缅甸到达我国云南。值得欣喜的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及已经纳入“十一五”工程的其延长线的修筑无疑对双边的陆运贸易往来是一个利好消息。

铁路的运力是陆运的数倍,这样一来既可减少以往绝大部分依靠海运的运输成本,又可以提高运输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另外,在陆运沿线也应该相应地建立服务于双边贸易的配套设施,如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设立货物装配和集散仓库、商品加工厂等;也可以不定期在这些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品博览会,针对双方的优势产品展开贸易洽谈,不论双边贸易还是地区经济亦可在会展经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参考文献: 罗文宝周金秦: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06

(1) 郑利:中印经济优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贸易,2006

(1) 张建红:中印两国贸易合作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9

(5) 斯瓦兰·辛格:中印双边贸易的基础探悉与前景展望[J].现代财经,2006

(3) 朱晶陈晓艳: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

(1) 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

(7)

推荐阅读:

浅议外贸出口代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1)论文

后ATC时期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结果的评价分析(1)论文

对事实的客观评估是世贸专家组裁定的基础(1)论文

中日韩三国之间贸易关系及结构分析(1)论文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防范模型初探(1)论文

跨国公司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分析(1)论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