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整合”与生物学科改革
1.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生物学是门实验科学,当今生命科学发展迅猛,生物教学随之也融入了许多研究生命本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若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视频、动画、课件等,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2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案的编写从手写到键盘输入,从纯文本到多媒体,从线性结构构思到超文本结构构思。这样不仅提高了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还大大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从学习方式的变革看,信息技 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实现自主性学习。例如,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1.3信息技术可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关系的转变
信息技术隐蔽性的特点,可使学生将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例如,男女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就自己难于启口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查寻自身性发育过程中疑惑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就某些问题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不仅解决了多年来生物教师难以解决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中多年梦寐以求的分层教学和真正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
2、“整合”的外部条件与内在因素
专家认为: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工程比喻为“一张桌子”,那么它需要三条腿——第一条是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第二条是教育素材库;第三条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质的教师。每一条腿都是支好“整合”这张桌子的必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知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教学手段,如果教师观念先进,它就可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如果教师的观念很传统,那么也可能素材、课件就会变为教师“电灌”的工具。由此,除了需要进一步普及计算机及其网络设施外,更需加强的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3、“整合”的实践和研究
3.1“整合”的现状
自80年代中期起,就有一些生物教师与电教教师合作,开展CAI的工作,至90年代末,很多省市和地区的学校,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做出了一定成绩的生物教师。但是,当前无论是计算机在教室中配置的状况还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理念和素养,都与中央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2“整合”的实践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投入到“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课从整合的角度体现了三个特点:
①将微观世界或宏观现象,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思维的桥。
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传统教学也曾努力过,但通过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探讨空间。
3.3“整合”的环境
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个性化,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同样也体现在教师上,包括每个教师教育活动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我们需要发挥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探索验证多种整合模式的设想,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分析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环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A、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环境:将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
B、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环境:按学习内容它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和开放式的网络环境。
C、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
当然“整合”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既是一项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检验关于“整合”的各种认识,进一步理清观念,不断建设与改善环境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生物学科“整合”的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