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

职业工作总结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2-10-06 11:00:0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i乐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提供工作总结范文,工作计划范文,优秀作文,合同范文等等范文学习平台,使学员可以在获取广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写作决定,帮助大家在学习上榜上有名!!!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工作总结(精选5篇)由i乐德范文网整理。

第1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常用长度量具及其测量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案

任务一

常用长度量具及其测量

【课题名称】

常用长度量具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常用长度量具的种类、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正确选择长度量具的种类,并准确测量出零件的实际尺寸。

三、素质要求

会使用长度测量工具,掌握量具的保养方法,养成爱护工量具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工业常用使用长度单位和各种量具的测量精度。 2.了解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会正确地选择与使用测量工具。

3.能够准确地读出测量的长度值。 【教学重点】

1.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 2.正确读数。 【难点分析】

1.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 2.千分尺的使用与读数。 【分析学生】

学生可能对量具的使用与测量技术不够重视,实际上这是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上岗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应克服轻视实践的错误观念,切实学好技术测量。 【教学思路设计】

先讲授,后课上练习量具测量身边的文具或工件,达到初步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目的。 【教学安排】

2学时,应配以1学时的量具使用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内容是对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而这些公差及基本尺寸要求要经过量具的测量才能反映出来,了解和使用量具即成为本章的主要内容。

二. 导入新课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项目很多,概括起来包括长度和角度两个方面,所以常用的测量工具也分为这两大类。

三.讲授新课

在机械制造业中,长度单位是米,但在图样上的规定以毫米作为计量长度单位,且不注单位符号。

1.钢直尺

钢直尺是最简单的常用量具,其精确度一般为0.5 mm,其长度常见为150 mm,300 mm,500 mm等。一般可直接测量工件的长度。

2.卡钳

卡钳是一种配合其他量具间接测量工件内、外径的量具,分为内、外卡钳。卡钳特别适用于测量某些量具不方便使用的场合。目前,卡钳应用较少。

3.游标类卡尺

游标类卡尺是目前应用较广的通用工具,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较高。游标类卡尺分为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和高度游标卡尺三种。但它们的刻线和读数原理都是一样的,近来新出现的数显式游标卡尺,数码显示精度为0.01mm,使测量结果更为精确,读数更简单。

(1) 游标卡尺的结构

游标卡尺由尺身、游标和辅助游标三大部分组成。 (2)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及读数方法

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分为0.10 mm、0.05 mm和0.02 mm三种,在机械加工中常用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

精度为0.1 mm的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尺身上每小格为1 mm;游标上的刻线每小格为0.9 mm,共有10个刻线,每个刻线相差1 mm -0.9 mm=0.1 mm,当尺身和游标零线刻度对齐时,游标上最后一条刻线与尺身的9mm 对齐,其他刻线都不与尺身上的刻线对齐;当游标右移0.1 mm时,游标上第一条刻线与尺身上面的刻线对齐;当游标右移0.2 mm时,游标上第二条刻线与尺身上面的刻线对齐;依此类推,如果游标上的第6条刻线与尺身上的刻线对齐,则表示右移了6×0.1 mm=0.6mm。游标卡尺的读尺方法为:游标零线左侧尺身上的毫米数与游标上和尺身上刻线对齐的刻线数值乘以0.1得数相加即是工件的实际尺寸。

对于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的刻线与读数方法和0.1 mm的 精度相同,只不过它的游标上每格刻线为0.98 mm,共有50个刻线。

(3) 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检查尺身和游标的零件是否对齐;不能用以测量旋转的工件;卡平面要与外径垂直或平行于被测平面,保证测量准确;用300 mm的游标卡尺的下卡爪测量内孔时,应将测量值加上10 mm卡爪的宽度才是内孔实际尺寸;使用后应及时将卡尺放入盒内。

4.螺旋测微量具

螺旋测微量具通常称为千分尺,是一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精度可达0.01 mm,分为11种不同测量用途的千分尺,但其刻线原理都是一样的。为了保证量具的准确度,其测量范围仅为25 mm,常用规格有0~25 mm,25~50 mm,50~75 mm和75~100 mm等。

(1) 外径千分尺的构造

尺身支持固定测量砧座和活动砧座;活动砧座与带刻度的活动微分筒固定在一起,由螺距为0.5mm的外螺纹与固定套管内的螺纹轴套配合,以调整测量工件的长短;活动微分筒右端有测力控制装置,以控制测量工件夹持的松紧。

(2) 千分尺的刻线及读尺方法

微分筒左端圆周上刻有50个等分的刻线,由于外螺纹的螺距为0.5mm,活动砧座每转动一周,轴向移动0.5mm;而每转过一小格,活动砧座轴向移动0.51mm0.01mm,即为每小格的分度值,也是50千分尺的精度。读数时应将微分筒左端面的毫米数加上微分筒上转过刻度的毫米数相加,即为实际尺寸。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固定套筒上的长毫米刻度上方露出一短小刻度,说明微分筒已转了一周,应当将测量的结果再加上0.5mm,才是工件的正确尺寸。

(4) 使用千分尺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测量前要先对齐微分筒和固定筒的零线;测量时应保证砧座与工件的垂直或平行,并用测力装置调整活动砧座与工件的接触,直至发出“卡、卡”声为止;测量后即将量具放入盒内。注意不得用千分尺测量毛坯或旋转工件。

其他种类千分尺的使用方法相似,可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掌握。

四. 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两种常用测量工具,即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刻线原理和使用方法,介绍刻线原理使学生懂得了该量具的精度是怎样来的;而掌握使用方法是学习的根本,是为了将来工作的需要,是必须掌握的技能,要通过反复训练方能达到准确测量工件的目的。

五. 作业布置 练习用两种量具测量。

第2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极限配合课程教学总结

极限配合教学总结

姜宇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类专业必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较强的理论性基础上,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学科知识是生产一线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在职业学校从事《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从几个方面总结了优化教学的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较好的提升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具有概念多,述语多,公式多,内容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而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是基础知识薄弱,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概念不能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但愿意动手学习技能。职业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教育宗旨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减少学术性强,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抓住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关系到学生技能水平的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三个章节上,其中“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一章的重点突出在与一线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基本概念及国标规定上,弱化与精度设计相关的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内容;“形状和位置公差”一章的重点放在对公差项目的理解和标注的识读上,“表面粗糙度”一章重点放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的理解和标注的识读上。这样经过合理整合了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联系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

二、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对于《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这样一门多概念、多术语、多公式的课程,如果只是教师平铺直叙地讲,学生按部就班地听,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就完全不同。启发式教学除了重视课前提问,还可以在课中、课后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知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最后教师再在总结学生方案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引出正确结论。例如:在讲解完有关尺寸的概念后,学生通常很容易理解:判断零件是否合格的方法就是比较实际尺寸与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实际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是零件尺寸合格的判断条件。紧接着给出学生一个问题:如果给出已知条件:实际尺寸=基本尺寸,能否判断出零件是否合格?这时不少学生会轻率地给出“合格”的结论,教师就在实际尺寸=基本尺寸的基础上增加条件: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这时学生自然又会得出“不合格”的结论,这样两个结论就自相矛盾了,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基本尺寸,工件不一定合格。

三、重点、难点的优化教学

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提升教学方法,用最简单、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带领学生巧妙地抓住重点、跨越难点。

“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一章是《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概念和公式比较集中,如果不理解概念的本质和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单凭死记硬背,很难掌握所有概念和公式,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也毫无益处。因此,掌握概念和公式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公式自然而然地就会记住了。比如在关于极限尺寸、极限偏差与公差的概念中,极限尺寸是由设计人员给出的用来控制实际尺寸的两个界限值,这两个值在图样上是不直接注出,而通过偏差的形式给出的,这就形成了极限偏差的概念:实质上是以基本尺寸为基数,反映了极限尺寸偏离基本尺寸的方向和大小,极限尺寸有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两个值,那么偏差随之就自然有两个:上偏差为最大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下偏差为最小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之差,为了反应极限尺寸与基本尺寸的大小关系,所在一定是有正负之分,也可能为零。而与之相比较,公差的概念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由于误差的客观存在,因而这个允许的变动量一定是一个客观上能够实现的绝对值,因而不能为负,也不能为零。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程中另一个容易让学生产生困扰的地方就是三种配合类型中的特征值的计算,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路,公式记忆就会非常困难和混乱。这里可以这样来梳理:由于工件加工误差的客观存在,每一种配合类型的实际实现结果都会产生松紧的差别,特征值的计算其实就是计算最松和最紧状态时孔与轴尺寸之差。那么允许的最松状态一定是在孔的尺寸最大轴的尺寸最小时出现,所以最松状态的特征值就是孔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小极限尺寸,又等于ES-ei; 而允许的最紧值一定是在孔最小轴最大时出现,所以最紧状态的特征值就是孔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最大极限尺寸,又等于EI-es;再进一步理解了间隙配合的最松值为最大间隙,最紧值为最小间隙,过盈配合的最松最紧值为最小过盈和最大过盈,而过渡配合的最松最紧状态为最大间隙和最大过盈,这样一来,特征值的计算公式就不须背记自然形成,而且也不会忘记了。

关于配合类型的判断,理论上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比较孔与轴公差带的位置,孔的公差带在轴以上为间隙配合,在轴以下为过盈配合,孔轴公差带交叠为过渡配合。第二种是通过比较孔与轴的极限偏差,EI≥es时为间隙配合,ES≤ei时为过盈配合,两个不等式都不成立则为过渡配合。这两种方法需要画出公差带图或知道孔和轴的极限偏差,在实际的读装配图应用中不太方便,因为装配图中通常只会给出配合代号。通过观察比对孔轴的常用和优先配合代号表,可以总结出仅通过配合代号来判断配合类型的方法:在基孔制(H)中,如果轴的偏差代号为a~h区间时为间隙配合,代号为js、k、m、n时为过渡配合,代号为q~zc区间时为过盈配合,只有代号为p时,配合类型与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级有关,可能为过渡配合,也可能为过盈配合,需查表确定;而在基轴制(h)中,如果孔的偏差代号为A~H区间时为间隙配合,代号JS、K、M、N时为过渡配合,代号为P~ZC区间时为过盈配合。

这种判断方法只需记住偏差代号的三个区间的分界点H(h)和P(p)就很容易记住了,利用这种方法来判断配合类型方便快捷,学生使用起来效果很好。

四、理论联系实际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理论学习得再好,不会应用于生产实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而其教学过程离不开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可以用实际的零件图和装配图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实习课题、工艺过程,再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优化教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方法,抓住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教学目标得到充分实现。

第3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方法

项目一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36(理论教学:26 实训教学:10)

教学目标:

1、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

2、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常用术语;

3.掌握配合制的相关知识,

4.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及其查表方法; 5.了解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6、学习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结构、读数原理、使用方法、校队零位方法;

7.掌握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的使用。

教学内容:

1.互换性的概念和作用 2.零件的加工误差、公差和检测 3.计量标准

4.公差与配合的常用术语 1.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2.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配合制

4.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未注公差) 5.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6.光滑极限量规 7.光滑环规的检测 8.内孔及中心高测量 5.能力拓展测量技术及应用

实训1: 尺寸公差的检测

教学方法:

参观、演示、讲授、讨论

实施条件:

专业教师、机械加工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考核方式:口试、操作

项目二:形位公差及检测

计划课时:40(理论教学:30 实训教学:10)

教学目标:1.掌握形位公差的项目;

2.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形位公差的选择

3.掌握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半径规等量具和量仪。 教学内容:

1.形位公差有关基本概念 2.形状公差与公差带 3.位置公差 4.形位公差的选择 5.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6.形位误差测量

实训2: 形位公差的检测

教学方法:

参观、演示、讲授、讨论

实施条件:

专业教师、机械加工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考核方式:口试、操作

项目三: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计划课时:10(理论教学:8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主要术语;

2.掌握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及选择; 3.掌握(利用粗糙度标准样板)目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技能; 4.掌握双管显微镜和电动轮廓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表面粗糙度相关知识 2.实训: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教学方法:

参观、演示、讲授、讨论

实施条件:

专业教师、机械加工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考核方式:口试、操作

项目四: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10(理论教学:8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掌握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2.掌握普通螺纹的合格性判断及其公差与配合

3.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中径、牙型角、螺距等 教学内容:

1.普通螺纹及公差 2.螺纹千分尺使用方法 3.三针测量方法 4.螺纹量规的使用方法 5.实训1:螺纹中径测量(螺纹千分尺、三针量法)

实训2: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基本几何参数 教学方法:

参观、演示、讲授、讨论

实施条件:

专业教师、机械加工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考核方式:口试、操作

第4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a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包括:“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公差配合”属标准化范畴;“测量技术”属计量学范畴。本课程是将公差配合和计量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互换性角度出发,围绕误差与公差这两个概念来研究如何解决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合理确定公差配合和采用适当的技术测量手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测等教学环节,掌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基础知识,应会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量仪,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会设计常用量规,为正确地理解和绘制设计图样及正确地表达设计思想打下基础,并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清楚关于互换性、公差、精密测量及其误差处理等方面的术语及定义; 2.了解相关公差标准的内容及特点、标注代号; 3.熟悉典型几何量的精密测量方法及量器具使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从互换性角度出发,通过系统简练地介绍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选用方法和误差检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到有关精度设计和几何量检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1) 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1.系统、简练地宣传贯彻国家颁布的几何量公差的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2.从保证机械零件的互换性和几何精度出发,介绍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有关互换性、公差、检测及标准化的概念。

4.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标准的规定并能正确选用及标注。 5.基本掌握常用件的互换性规定及常用检测方法。

6.理解计量器具的分类、常用度量指标、测量方法并能正确应用。 (2)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掌握有关尺寸公差配合制度、国家标准。 2.能标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3.能熟练使用游标卡尺、千径外分尺、内径百分表等通用量具测量几何量误差。 4.能使用螺纹千分尺、三针法、工具显微镜、螺纹量规等测量螺纹中径、螺距、牙型角和综合检验

5.能使用百分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等测量平行度、垂直度、圆跳动、同轴度等形位误差

6.能使用公法线千分尺、齿圈径向跳动仪、万能测齿仪等测量齿轮的误差项目 7.能使用光学式坐标测量仪精密测量几何量尺寸误差和形位误差 8.能设计简单的光滑极限量规和位置量规 (3)社会能力培养目标

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机械专业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与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设计等课程有密切的关系。它以互换性内容为主线,围绕零部件的制造误差和公差及其关系,包括尺寸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技术测量等几部分,研究零件的设计、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懂得这些基本知识,能够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课、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模块一 长度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10(理论教学:6 实训教学:4)

教学目标:1.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

2.掌握公差与配合的常用术语;

3.学习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结构、读数原理、使用方法、校队零位方法;

教学内容:1.互换性的概念和作用

2.零件的加工误差、公差和检测 3.计量标准

4.公差与配合的常用术语 5.能力拓展测量技术及应用 实训1: 外圆和长度检测

模块二:圆轴尺寸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8(理论教学:4 实训教学:4) 教学目标:1.掌握配合制的相关知识,

2.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及其查表方法; 3.了解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4.掌握内径百分表和机械比较仪的使用。 5.掌握光滑极限量规设计的技能。

教学内容:1.尺寸的公差与配合

2.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配合制

4.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未注公差) 5.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6.光滑极限量规 7.光滑环规的检测 8.内孔及中心高测量

模块三:形位公差及检测

计划课时:8(理论教学:4 实训教学:4) 教学目标:1.掌握形位公差的项目;

2.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形位公差的选择

3.掌握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能正确使用指示表、平板、角尺、偏摆仪、V型铁、厚薄规、半径规等量具和量仪。

教学内容:1.形位公差有关基本概念

2.形状公差与公差带 3.位置公差 4.形位公差的选择 5.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6.形位误差测量

模块四: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计划课时:4(理论教学:2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了解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和主要术语;

2.掌握表面粗糙度的主要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及选择; 3.掌握(利用粗糙度标准样板)目测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技能; 4.掌握双管显微镜和电动轮廓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1.表面粗糙度相关知识

2.实训: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模块五:键的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2(理论教学:1实训教学:1) 教学目标:1.掌握平键公差基准制

2.掌握花键公差与标注

3.了解键的基本知识、评定与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1.单键联接

2.花键联接

3.轴和轮毂键槽及公差

4.实训:花键的单项检测及综合检测

项目六:螺纹的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4(理论教学:2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掌握普通螺纹的基本几何参数及其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

2.掌握普通螺纹的合格性判断及其公差与配合

3.能用螺纹千分尺、三针、螺纹量规测量螺纹中径、牙型角、螺距等 教学内容:1.普通螺纹及公差

2.螺纹千分尺使用方法 3.三针测量方法 4.螺纹量规的使用方法

5.实训1:螺纹中径测量(螺纹千分尺、三针量法)

实训2: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基本几何参数

模块七:滚动轴承的公差配合及检测

计划课时:4(理论教学:2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掌握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标准

2.掌握轴承标准

3.能测量轴颈与箱体孔的尺寸、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教学内容:1.轴承

2.轴颈与箱体孔要求

模块八: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精度及检测

计划课时:4(理论教学:2 实训教学:2) 教学目标:1.了解齿轮的四个基本要求;

2.理解三个公差组;

3.掌握齿轮与齿轮副的对应要求与标注以及公差组的组合原则

教学内容:1.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

2.渐开线圆柱齿轮相关参数测量

五.教材的选用

使用教材: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李新德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公差与配合技术手册》方昆凡等编 北京出版社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姜明德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黄云清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教授要求

教学方法:

参观、演示、讲授、讨论

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2.作业:多采用笔头作业、适当采用习题课集体批。

3.实验环境:利用技术测量实验室的各种量具、量仪,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 4.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使用一般量具的能力。

5.先修和并行课程: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专业教师、机械加工中心、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 八.考核方法与考试题型

(一)考核方法

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每个课程模块既考核学生所学的知识,也考核学生掌握的技能及学习态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制作作品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外作业、期中测验、课外辅导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考核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实训考核占40%,创新活动占10%。

实训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劳动态度、检测零件的质量、笔试和实习报告等内容评定实习成绩。

实验教学部分 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定实验成绩。

(二)考试题型

试卷 :(闭卷)概念 20% 应用80% 九.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的重点:

1.光滑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及检测:公差配合的选用,相关标准; 2.形位公差及其检测: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标注及检测,公差原则。 3.表面粗糙度及检测: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及标注。 2.课程的难点: 1.公差配合的选用;

2.形位公差公差带形状、方向和位置的确定;最小条件;公差原则。 3.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 3.解决办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突出“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验、实训教学,创造真实的加工、使用、检测氛围,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相辅相成。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教具、挂图等工具,并使用动画等手段,将“形位公差的公差带”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立体化;通过学生自行对实验进行分析、设计,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开设综合测量项目,组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块化进行递进实施,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测量器具及方法。

第5篇: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材料]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方案

系(部):机电工程系

教研室:机电教研室

期:2011年3月1日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目标;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础知识和几何参数检测的基本技术,是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形位公差和互换性的基础知识,理解检测的基本工艺过程,为学习其它有关课程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能力教学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典型零件的形位公差标注及检测方法,能够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3、思想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起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三、围绕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改革举措

1、现场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现场教学安排原则为:互换性的初步认识和操作-->基本理论讲解-->理论验证性实习操作-->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提高。

例如对于形位误差的检测可先让学生认识了解并且掌握量具,量仪的使用方法,然后讲接形位公差的基本知识,公差带的形状等。在这之后再根据误差项目和检测条件制定方案,选择器具,确定测量基准,然后再进行测量,处理数据,按最小条件确定最小包容区域,得到形位误差的具体数值。最后,再把合格的零件拿到现场组装使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堂理论讲授, 对所讲内容进行体会、验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又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验证,大大提高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

2、各种辅助手段的完善

(1) 教材建设和试题库建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材选用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教材,保证了教材的高质量。

(2) 多媒体教学: 机械零件几何量检测方法多且各种新工艺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现代工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方法。它能将抽象的检测工艺过程分解,便于学生理解,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检测方法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

(3)参观观摩:到有关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工艺检测方法,并了解实际生产环境和社会现状。

3.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驱动法为导向,围绕如何打破原课程的学科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进行知识重构。

在课堂教学和零件加工和检测实习中,学生们分别对每一种检测工艺进行学习、讨论和作习题。但在实际生产中几乎每一种零件的加工和检测都需要多种方法的结合才能加工制造出合格品来。因此对学生进行各种加工和检测方法的综合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生产选择典型产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拟定合理的工艺过程,编制机械加工和检测工艺过程卡片。通过这个综合练习,学生们对所学的各种加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应用,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对各种加工方法之间的联系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4.工学交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结合实际的生产会使得教学和实习内容丰富、生动。学生们在接受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同时还可了解生产现状、了解新技术的应用状况、了解理论知识与生产的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6、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丰富课堂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7、开展以 “启发式教学”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等为主题的多项教学改革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四、围绕课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及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现场教学等一系列改革对教师、实习环境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实习环境的改善。

1、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不怕辛苦,端正教风。

(2)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

(3)积极进行教学研究。

2、改善实习环境,保证实习和教学的要求。 (1) 增加实习设备的, 齐全实习种类。 (2)扩展实习基地, 引进最新技术。

3、加大教材整改力度,内容上以机械制造工艺和检测系统为主线,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及相关课程进行重组,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叠;安排上,以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知识链结构,作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赋予学生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时间上留出更大的空间用以讲授机械工程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

4、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多媒体课件,要进一步更新完善课件内容,不断丰富课件内容,提高课件实用性。

5、不断充实和完善课程网站建设 ,通过努力,全部课程录像上网,达到能开设网络课程,能进行网络辅导和在线答疑,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考试的远程教学要求。

五、围绕课程开展的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活动

增强综合性课程设计、训练环节,组织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荐阅读:

露天测量技术员工作总结(精选6篇)

服装专业教学工作总结(精选3篇)

油田采油技术员工作总结(精选6篇)

热泵技术员工作总结(精选6篇)

口腔医生业务技术工作总结(精选5篇)

土木技术员工作总结(精选8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