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小结一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开题报告《中学语文结题报告》。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4.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
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整理提供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2.反思实践法
反思实践法是在行动研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采用反思实践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子课题、形成假设,建构研究方案,从学情和理论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预案,严谨细致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同步进行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用理论改进实际工作的双重目的。反思实验法的方案和假设来自教育实际,又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和完善,再用来指导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反思实践法的起点是对教育实践的调查和总结,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建构理论框架,然后在实施中进行评价和反思调节,完善研究的理论和方案,再进一步实践和反思,整个研究是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循环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建构、实施、评价和反思。“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计划实施和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它包括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及共同反思等三个层次。研究人员的反思所追求的是发现问题和一般的结论,在必要时对研究方案作出调整、修改。而实验教师反思是反省自身行为与设计要求的差距,使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重构,追求的是教育活动的合理化、理论化。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深入思考后再开始新一轮研究。所以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结束,又是新循环圈的开始,处于中介状态。这个课题中,我既是研究人员又是实验教师,所以理性思考和实际反思操作都由自己承担,虽然对自己理论储备和反思归因上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减少了两级层次中人员沟通可能带来的误读,利于课题顺利迅速的开展。
3.文献研究法
在我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初和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样的,理论界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面对这些文献资料,我认真学习,细致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论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了一些对于本课题而言是有价值的、可供课题研究参考的意见。但是,我也发现直接将这两者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思考与探索还不十分充分,于是我就着手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存在问题,加以进一步梳理,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可资课题研究的规律性和指导性的东西。我利用文献研究法,将搜寻掌握的多达上百篇的资料整理成网络与教育理论、网络与建构主义、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网络与语文教学、网络与阅读教学和网络与写作教学等多个专题,一方面做文献综述的研究,一方面做主题提炼和寻求依据的研究工作,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从中也获得了一些直接有益于本课题开展的宝贵财富。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以网络阅读教学为例
在研究性学习刚刚被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摸索中发现,它所追求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理想境界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理念。由于当时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正与日俱增,于是很自然的将互联网的种种好处与建构主义学习、研究性学习接合起来思考,我发现它们三者之间的契合实乃天成。在我的思考与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与互联网便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中,互联网成为学生探索、体验、建构、交谈以及思考的工具,他们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下面将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课题的开展及反思实践的探索过程。这个探索过程中的实验研究对象为20__年入学的高二(9)班学生和20__年入学的高一(13)班学生。实验在两届学生当中持续,中间有一个融合过渡的阶段,其中第二届学生进入持续阶段之前的一段受培训过程略去,只陈述关于探索发展的这条线索。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后期所大力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在网络文化冲击下,作为人类社会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网络的文本阅读的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
基于文本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笔者常常将自己网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品资源推荐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上网浏览。这些精品资源主要是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网上评论和具有时尚或时事性质的文字等内容。在笔者的个人主页上还保留了第一批实验对象阅读篇目的某些痕迹(参见个人主页页面),只是这两个表格中的有关篇目是后来组织研究性,学习时根据需要重新编辑过的。因为当初本地互联网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始有雏型,家长和学校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还持有观望态度,所以当初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和对网络资源的接受心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在网络里成为一个可视的小小的村落,这个村落里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广泛阅读,使得当时的实验对象几乎熟知网上所有的知名写手及其作品,他们在同龄人当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拥有非凡阅读经验的优越感。他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网络阅读课。
对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网络阅读是不是必要的阅读形式,传统平面媒体阅读是否需要网络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的网络阅读才是积极高效的,语文教学需要怎样的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如何有效介入传统语文教学而不流于形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开始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网络阅读中,试图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和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专题网站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是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笔者对网络应用教学的理解还是比较机械和偏至的,主要体现是将网络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转换平台,进行资料搬家,本应写在教案簿子上的显示到了电脑屏幕上,本应消化吸收的搜索到的网络资源也被简单整合之后挂在一个课题之下。这样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专题学习网站也就诞生了,因为这个集中了同一课题资源的web综合体上还链接了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两个bbs供学生讨论问题。教学清代散文《五人墓碑记》(参见个人主页)等篇目时,笔者就是采用了这样的网络教学方式。彼时彼刻笔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些东西放到网上去了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事实上笔者并没有将它作为资源供学生研讨,而是将它当作授课的脚本了。笔者非但没有觉得省力,反觉得花去了若干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并不比传统课堂教学来得更好,有些学生明显失去思考的动力、学习的压力和受到激励的活力了。
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小结二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回首这段时间的教学历程,我们收获了成长和感动,一起好好总结过去这段努力的时间吧。到底应如何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优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5)班语文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后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重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比如在教<<黄河颂>>一文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黄河的画面,播放有关"黄河颂"的歌曲,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黄河颂》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序言部分"英雄气概"这个词就为下文要歌颂黄河作了提示。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比如教《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之前,我让学生利用地理学科查找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 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按上级要求,并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本学期我学习了《成功教育》、《细节决定成败》、《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书籍。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五、加强科研积累,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积极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六、加强反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站在20__年的起点上,回望自己进入一中以来四个月的工作,感触颇多。9月份走入一中时,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喜悦是因为自己有幸进入了一中这么优秀的学校工作,担忧则是因为害怕自己在工作的某些地方做不好。而今回首间,我心中最多的是对一中的感激之情与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是一中给我的这份工作使我一天天地成熟起来、自信起来,也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意义与极大幸福,更使我明确、坚定地相信:我最喜欢的、同时也最适合我的工作就是作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虽然只有四个月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四个月里,我就已经在为人处事、教学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收获颇丰。所以在此,我先向一中真诚地说声“谢谢”,真的很感激一中给了我这份工作!同时,也正是这四个月的工作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对这四个月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一下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四个月的工作使我对备课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了。
刚开学的两周,我以为只要把课文读懂、再简单设计一下上课环节,就算备好课了。所以,当时虽然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读懂课文、主观的设计课堂程序的层面上。在上完几节课后,明显感觉出自己上课的局促以及学生反应的冷淡。后通过让学生提意见、请教老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领悟到了备课的真正含义,也认识到了上课的效果好坏是由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的,而像我那样浅层次地备课是算不得充分的。各学科中,语文备课尤其是一个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轻视不得。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我深知自己的知识面窄、知识的储备还欠缺,所以,就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只有把课备全面、备深入、备透彻,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淡定自如,从而才能把课上好。在反思之后的备课中,我要求自己做到:
1、真正读懂文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花大力气逐字逐句地研究,并借助各种资料反复研读、探讨、琢磨,同时还需考虑到与文本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文本挖深、挖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
2、以学定教。课堂环节,并不是依靠主观想象就能设计好的。整体设计一堂课,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考察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的反应情况等等。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环节。
(二)上课
四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我能感觉出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越来越高、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好。在自己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教师的帮助。现在越来越强地感受到一中整体的校风、师风之正,也正因此,在一中工作是件极其愉快的事。老教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耐心帮助,都让我感激不已。在此,对他们道声感谢!
关于上课,我意识到:是否能把握好课堂,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上课方式。听了老教师们很多课,心中充满敬佩之情,他们上课方式各异,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学生。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每周一次的专家听课,也对我的课堂教学帮助特别大。他们每一次的耐心、细心、精心指导,都让我在对他们感激、敬佩不已的同时受益极大。
在上课方面,我尽量使自己做到:
1、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但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才能慢慢形成利于发扬自己长处的风格。
2、方式要灵活多变。课堂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使其眼、耳、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而学生能否做到这些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方式。在各个环节的操作上,都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同一篇文言文中的几段研读方式可以不一样。又比如:有的自读课文,可以先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然后让几个学生作老师,来讲课文,教师负责指导、明确和总结。这样不断地变换上课方式,既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生动有趣从而能很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各种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语文是一门知识很零碎的学科,平时养成勤积累、勤练习、勤复习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而高中的整个学习环境,就决定了语文的这些小习惯很大程度上都要靠作业来帮助培养。语文作业不能多,但一定要严格检查,以一种强制性的检查方式来促进学生习惯的培养。
刚开始工作的两周,我对作业不是很重视,很少布置,即使布置了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检查。后来发现学生对语文作业很忽视,以致连最基本的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背不过、刚学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生字词都掌握不住,我开始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经过仔细分析、反思并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开始重视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随之好转。
在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上,我要求自己做到:
1、布置作业要适量。对作业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细化。
2、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明确此次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3、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只要明确了就一定要执行。
4、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奖惩小措施。奖惩措施先由学生讨论制定,然后由教师稍加修订后实施。同时,奖惩措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可只停留在惩罚的层面,比如:不完成作业就要被罚背课文。此类小措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在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事半功倍,语文学习也如此。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小作业的布置和严格检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背诵、练笔、做题习惯。
2、找机会,找时间,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良习惯并督促其改正。比如在学生的书写问题上,由于我面对面地反复提醒,大多数学生的书写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时还会有所反复,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
(五)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并将此类教育融入课堂文本教学之中,希望能通过这种常说常讲的方式,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文化品位、审美能力以及自身的整体修养不断提升,使学生形成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健康人格取向。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月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和收获。
收获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也深知自己身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所做的也仅仅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还不能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满意。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仍然是谦虚地学习,不懈地努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使自己不断进步。
今后的工作计划及对自己的要求:
1、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进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制定好自己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勤听课,谦虚地向老教师们请教学习。
4、勤反思,不断找出自己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认真思考、听取专家及老教师们的评课建议,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6、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做到勤、严、有效。
7、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8、认真对待、关爱每一个学生。
能够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是我的幸运,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开题报告《中学语文结题报告》。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4.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作品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是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网络为主要教学环境的语文活动。
5.“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本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活动,但不排除网络应用过程中或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所处的真实环境。很多教学活动是在网络环境与真实环境中同时进行的。
广义地看,凡是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语文教学”。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首先是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的实验研究,其次是实验这种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中渗透与开展的可能性。它是一个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实验课题。换句话说,这是探索学习环境与资源对于以人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与作用的一个实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体悟式、讲授式、品读式有很大不同。可以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看,信息社会中网络作为最有活力和价值的媒体必然渗透到教育领域,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不仅无法拒绝这个媒体而且必然要走这条现代化发展之路。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诸多问题是教师和图书馆无力解决的,让学生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探寻答案是教学趋势,这是实际需要。从实验硬件的配备看,我校有运行良好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与互联网接驳,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硬、软件环境都随科技发展而不断升级更新,能保证发展的平行轨道上。从自身实践的情况看,课题主持者的教学能力强,使用现代媒体意识强,对相关理论理解较好,在申报课题前已经较多地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一些研究成果已见诸多家学术刊物,曾向全国同行成功开过本课题展示课。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1)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其实践
2.课题研究内容
(1)网络环境适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功能呈现与特征剖析
(2)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与基本特征
(3)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学方法
(4)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建构主义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运作原理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渗透,试图以此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整个课题研究之中,我的基本思路可作如下表述:用已有的理论去观照教学实践,建构实验方案,探索内在规律,然后形成理性认识或学科内理论,再验诸实践,指导实践。具体说来,我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法、反思实践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课题实验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指向如下三个方面:学习者状况调查——目前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与载体,学习的基本方式和效率,尤其侧重于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习的现状与效果的调查。教学者情况调查——目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与载体,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效率,尤其侧重于教学弊端、改进设想和措施运用等情况调查。基于网络环境语文教学革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调查——学校网络的建设与运用环境,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掌握程度,学生及学生家长对于常规教学中网络介入的接受态度调查。在调查研究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相应的调查方式调查分析。由于实验对象是主持者自己的两个班级,所以开展个别访谈的条件比较好,不仅可以随时进行,而且访谈人数随需而定,也容易获取真实情况,;对同事、家长进行整理提供谈的同时往往还兼以问卷法。为了比较全面、深入了解本课题开展时的现状与基础,在实验范围之内进行问卷调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本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教学实验提供改进策略的基础,现状分析只是手段。在本课题结题阶段,将最初的调查与中国传媒进行的最新网络阅读调查分析进行了比较,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本课题的实验意义和价值。调查研究之后,必须对所掌握的一手资料进行详尽细微的分析,从而确定整个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实际操作方案)。在试验过程中,每一个子课题或相对独立的试验阶段都必须认真贯彻这一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步研究的顺利开展。
2.反思实践法
反思实践法是在行动研究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我采用反思实践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课题需要确定子课题、形成假设,建构研究方案,从学情和理论等方面深入理解做好预案,严谨细致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反思调节,通过实证和思辨同步进行以达到适度的理论概括和用理论改进实际工作的双重目的。反思实验法的方案和假设来自教育实际,又在实践中经过检验和完善,再用来指导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反思实践法的起点是对教育实践的调查和总结,在有关理论指导下建构理论框架,然后在实施中进行评价和反思调节,完善研究的理论和方案,再进一步实践和反思,整个研究是循环式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循环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建构、实施、评价和反思。“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计划实施和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它包括研究人员、实验教师及共同反思等三个层次。研究人员的反思所追求的是发现问题和一般的结论,在必要时对研究方案作出调整、修改。而实验教师反思是反省自身行为与设计要求的差距,使自己的经验进一步重构,追求的是教育活动的合理化、理论化。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深入思考后再开始新一轮研究。所以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结束,又是新循环圈的开始,处于中介状态。这个课题中,我既是研究人员又是实验教师,所以理性思考和实际反思操作都由自己承担,虽然对自己理论储备和反思归因上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减少了两级层次中人员沟通可能带来的误读,利于课题顺利迅速的开展。
3.文献研究法
在我进行本课题研究之初和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等都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样的,理论界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很宝贵的经验。面对这些文献资料,我认真学习,细致分析,在理清基本理论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了一些对于本课题而言是有价值的、可供课题研究参考的意见。但是,我也发现直接将这两者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的思考与探索还不十分充分,于是我就着手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存在问题,加以进一步梳理,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研究,寻找可资课题研究的规律性和指导性的东西。我利用文献研究法,将搜寻掌握的多达上百篇的资料整理成网络与教育理论、网络与建构主义、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网络与语文教学、网络与阅读教学和网络与写作教学等多个专题,一方面做文献综述的研究,一方面做主题提炼和寻求依据的研究工作,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从中也获得了一些直接有益于本课题开展的宝贵财富。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以网络阅读教学为例
在研究性学习刚刚被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摸索中发现,它所追求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理想境界正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理念。由于当时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正与日俱增,于是很自然的将互联网的种种好处与建构主义学习、研究性学习接合起来思考,我发现它们三者之间的契合实乃天成。在我的思考与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与互联网便有机结合起来,其结果就是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中,互联网成为学生探索、体验、建构、交谈以及思考的工具,他们能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下面将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课题的开展及反思实践的探索过程。这个探索过程中的实验研究对象为20__年入学的高二(9)班学生和20__年入学的高一(13)班学生。实验在两届学生当中持续,中间有一个融合过渡的阶段,其中第二届学生进入持续阶段之前的一段受培训过程略去,只陈述关于探索发展的这条线索。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后期所大力倡导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人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在网络文化冲击下,作为人类社会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网络的文本阅读的阅读过程的互动性、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
基于文本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笔者常常将自己网上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品资源推荐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上网浏览。这些精品资源主要是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网上评论和具有时尚或时事性质的文字等内容。在笔者的个人主页上还保留了第一批实验对象阅读篇目的某些痕迹(参见个人主页页面),只是这两个表格中的有关篇目是后来组织研究性,学习时根据需要重新编辑过的。因为当初本地互联网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校园网始有雏型,家长和学校对学生接触互联网还持有观望态度,所以当初的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和对网络资源的接受心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在网络里成为一个可视的小小的村落,这个村落里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广泛阅读,使得当时的实验对象几乎熟知网上所有的知名写手及其作品,他们在同龄人当中甚至产生了一种拥有非凡阅读经验的优越感。他们非常喜欢上这样的网络阅读课。
对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网络阅读是不是必要的阅读形式,传统平面媒体阅读是否需要网络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怎样的网络阅读才是积极高效的,语文教学需要怎样的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如何有效介入传统语文教学而不流于形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开始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网络阅读中,试图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和语文教学的效率。
基于专题网站的网络阅读教学阶段。这是网络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初期,笔者对网络应用教学的理解还是比较机械和偏至的,主要体现是将网络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转换平台,进行资料搬家,本应写在教案簿子上的显示到了电脑屏幕上,本应消化吸收的搜索到的网络资源也被简单整合之后挂在一个课题之下。这样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专题学习网站也就诞生了,因为这个集中了同一课题资源的web综合体上还链接了基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两个bbs供学生讨论问题。教学清代散文《五人墓碑记》(参见个人主页)等篇目时,笔者就是采用了这样的网络教学方式。彼时彼刻笔者曾天真地认为这些东西放到网上去了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事实上笔者并没有将它作为资源供学生研讨,而是将它当作授课的脚本了。笔者非但没有觉得省力,反觉得花去了若干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并不比传统课堂教学来得更好,有些学生明显失去思考的动力、学习的压力和受到激励的活力了。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不是一门“很难”的学科。这个“不很难”的意思我理解为一是学生学语文不像学英语那样有不入门、不认字的状况。二是所有教师都教得下来。但是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想培养学生具有良的语文能力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使很聪明,很刻苦的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学语文的窍门,把这一科学好。
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些学习的方式,教育的方法,感到有一些效果,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要与育人相结合,语文教师团队要团结、合作、形成合力。
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都是有很强的育人内涵:教学生爱父母、爱护小动物。懂得感恩,知道付出才有回报,明白诚信的价值。理解经受挫折的是成功的垫脚石。还学会理解与人交往,正确处理早恋等。
贯彻育人思想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思想有作用,而且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也会很有好处。
要想一门学科整体成绩好,我觉得团队的作用也很重要。尤其对语文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不可能在三五个月之间得到飞速提升。将全体语文教师的工作统一协调起来,以初一开始贯彻好语文课外阅读和快速作文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效果显著,另外,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分工合作,明确责任,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效果远比单兵作战好。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各学科对学生具体的学习习惯要求肯定不太一样,就语文来说,把课文读流畅,读出感情,能理解主旨,会品析文章的优点我觉得要以每节课上,每篇课上抓起,尤其每学年开学的前两个月,都会得使学生从以上几点入手,教师在学习中不断的检查、落实,不过关的再督促、返工。这样下来不仅使课堂较学的效果较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教学也就比较轻松、有序、有效。
三、认真组织和落实阅读教学。
我们听了陈主任的阅读欣赏方法后,从05年开始我进行了课外自主阅读尝试,06年中考班上的语文成绩比其它班要好一些,这也增添了我的信心。06秋,我开始在学校语文较研组集体备课上提“课外阅读”的建议。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很快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同时从许多课标推荐的名著用“意标”、“智慧”、“背囊”、“读者”等美文。
近两年,我们还将各种美文欣赏进行了归类,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比如理想、感恩、责任。爱父母、挫折、磨炼、励志、青春等专题。每类文章专门印发给学生,各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每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各班也都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我们从网上及县内复习交流中也学到了宝贵的复习技巧和方法,并把这些东西融入到了阅读指导中。
近几年,我在语文组倡导每日一读,每周必读读活动,即每天中午进行十分钟的课外阅读,每次一篇,争取每日一得,每周各班抽一节课让学生欣赏,借鉴美文。从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很乐于接受,效果也很好。目前初中一、二年级的读报活动也正在扎实的开展。
四、选择资料要慎重,不能跟风,重在用好,有精。
原来总认为多练必有好处,资料别人用了,自己也一定要用,否则就跟不上了,可以实践来看,有几次我错过了几次使用资料的机会,效果并不差,再加上每年校的开会强调的,我就大胆舍弃了一些自己认为不适合本班学生使用的资料,这里面有复习交流题,有状元宝典题库,甚至还有中考说明样题。
我觉得资料做多了,做滥了,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思路,甚至有些不典范的,有歧义的题还会误导学生。
五、要注重作文评讲。
我感觉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他每次作文不知道差在哪儿,或者也知道差,可不知道怎么改。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的作文评讲重在两个方面:
①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把共性的问题找出来,必要的时候找几个典型分析一下,提醒他们下次注意改正。
②把本次作文写的好的个案,找出来观摩、学习、借鉴。针对不同作文:或学全篇、或构思、或开头、或题目、或结尾、或主题。这样对写的好的同学是一个鼓励和肯定,对写的较差的同学来说也可从中借鉴和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开长日久,作文就会有一定的进步。我们的《玉皇剑》也一直坚持刊登本报习作,让全体师生学习、观摩。
六、要及时反思,不断改进,学习借鉴。
反思对于中考来说非常关键,也非常关键,也非常有效,只有及时的反思才主要培养很好的学习习惯,才知道阅读较学必须落实,才明白教学中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根据自己的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每一年中考结束后,我都会仔细学习当年的专题,在试卷中检讨自己在教学中和复习中的失误和疏忽。比如20_年的散文《空谷出兰》阅读,让我很懊悔,在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我们只关注了基础知识,而忽视了阅读训练,这很容易让学生进入考场后不适应做阅读,造成了一些无谓的失误。
20__年听取陈主任的建议,我们对近三年中考说明,中考题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对文言文,诗词赏析的出题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复习也就比较对路,比较轻松。
这样的教学反思和研究我还准备倡导在全校语文学科中多开展一些,使大家的教学都比较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并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能够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教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教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到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20_高中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20_中学教师年终工作总结5篇★ 20_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5篇★ 20_骨干教师年终工作总结5篇★ 20_年语文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5篇★ 四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篇★ 五年级语文教师学期总结5篇★ 20_疫情下的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5篇★ 20_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简短5篇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小结三
站在20__年的起点上,回望自己进入一中以来四个月的工作,感触颇多。9月份走入一中时,心里有喜悦也有担忧。喜悦是因为自己有幸进入了一中这么优秀的学校工作,担忧则是因为害怕自己在工作的某些地方做不好。而今回首间,我心中最多的是对一中的感激之情与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之情。是一中给我的这份工作使我一天天地成熟起来、自信起来,也使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重要意义与极大幸福,更使我明确、坚定地相信:我最喜欢的、同时也最适合我的工作就是作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虽然只有四个月时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四个月里,我就已经在为人处事、教学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收获颇丰。所以在此,我先向一中真诚地说声“谢谢”,真的很感激一中给了我这份工作!同时,也正是这四个月的工作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对这四个月的语文教学工作作一下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四个月的工作使我对备课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了。
刚开学的两周,我以为只要把课文读懂、再简单设计一下上课环节,就算备好课了。所以,当时虽然知道备课的重要性,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读懂课文、主观的设计课堂程序的层面上。在上完几节课后,明显感觉出自己上课的局促以及学生反应的冷淡。后通过让学生提意见、请教老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领悟到了备课的真正含义,也认识到了上课的效果好坏是由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的,而像我那样浅层次地备课是算不得充分的。各学科中,语文备课尤其是一个大工程,丝毫马虎不得,轻视不得。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储备。我深知自己的知识面窄、知识的储备还欠缺,所以,就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只有把课备全面、备深入、备透彻,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淡定自如,从而才能把课上好。在反思之后的备课中,我要求自己做到:
1、真正读懂文本。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花大力气逐字逐句地研究,并借助各种资料反复研读、探讨、琢磨,同时还需考虑到与文本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文本挖深、挖透,才能真正读懂文本。
2、以学定教。课堂环节,并不是依靠主观想象就能设计好的。整体设计一堂课,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考察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的反应情况等等。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一环节。
(二)上课
四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我能感觉出自己对课堂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越来越高、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好。在自己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教师的帮助。现在越来越强地感受到一中整体的校风、师风之正,也正因此,在一中工作是件极其愉快的事。老教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耐心帮助,都让我感激不已。在此,对他们道声感谢!
关于上课,我意识到:是否能把握好课堂,关键在于采取怎样的上课方式。听了老教师们很多课,心中充满敬佩之情,他们上课方式各异,但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学生。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每周一次的专家听课,也对我的课堂教学帮助特别大。他们每一次的耐心、细心、精心指导,都让我在对他们感激、敬佩不已的同时受益极大。
在上课方面,我尽量使自己做到:
1、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但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才能慢慢形成利于发扬自己长处的风格。
2、方式要灵活多变。课堂要提高效率,就必须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使其眼、耳、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而学生能否做到这些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把握方式。在各个环节的操作上,都要注意方式的灵活多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同一篇文言文中的几段研读方式可以不一样。又比如:有的自读课文,可以先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然后让几个学生作老师,来讲课文,教师负责指导、明确和总结。这样不断地变换上课方式,既让学生觉得语文课生动有趣从而能很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让学生锻炼了各种能力,最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三)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语文是一门知识很零碎的学科,平时养成勤积累、勤练习、勤复习的学习习惯很重要。而高中的整个学习环境,就决定了语文的这些小习惯很大程度上都要靠作业来帮助培养。语文作业不能多,但一定要严格检查,以一种强制性的检查方式来促进学生习惯的培养。
刚开始工作的两周,我对作业不是很重视,很少布置,即使布置了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检查。后来发现学生对语文作业很忽视,以致连最基本的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背不过、刚学的为数不多的几个生字词都掌握不住,我开始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经过仔细分析、反思并听取老教师的意见,开始重视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随之好转。
在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上,我要求自己做到:
1、布置作业要适量。对作业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细化。
2、在布置作业的同时明确此次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3、作业检查的时间、方式,只要明确了就一定要执行。
4、制定一些适当、可行的奖惩小措施。奖惩措施先由学生讨论制定,然后由教师稍加修订后实施。同时,奖惩措施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可只停留在惩罚的层面,比如:不完成作业就要被罚背课文。此类小措施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在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事半功倍,语文学习也如此。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小作业的布置和严格检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背诵、练笔、做题习惯。
2、找机会,找时间,面对面、一对一地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良习惯并督促其改正。比如在学生的书写问题上,由于我面对面地反复提醒,大多数学生的书写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时还会有所反复,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
(五)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责任。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并将此类教育融入课堂文本教学之中,希望能通过这种常说常讲的方式,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文化品位、审美能力以及自身的整体修养不断提升,使学生形成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健康人格取向。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月语文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感悟和收获。
收获固然值得欣喜,但我也深知自己身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所做的也仅仅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还不能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满意。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仍然是谦虚地学习,不懈地努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使自己不断进步。
今后的工作计划及对自己的要求:
1、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进而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2、制定好自己各阶段的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勤听课,谦虚地向老教师们请教学习。
4、勤反思,不断找出自己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认真思考、听取专家及老教师们的评课建议,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6、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做到勤、严、有效。
7、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8、认真对待、关爱每一个学生。
能够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是我的幸运,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