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有企业反映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银行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大幅度减少。对此,一些企业叫苦不迭。同时,一些学者、地方政府的官员也开始纷纷发表看法,认为银行的信贷方针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初衷有矛盾,不该搞“急刹车”、“一刀切”……
应该说,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是存在的,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个虽然表面看来只限于银行和企业间资金流动的问题,实际上牵涉到国民 经济 发展 的方方面面,既和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又与今天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深化改革的大环境密不可分。而具体来说,目前的短期资金紧张,和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少增(包括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少增)、票据融资锐减、企业库存增加特别是占用资金增加、流动资金被挪作他用现象严重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存在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方面问题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流动资金紧张问题。
今年国家实施的本轮宏观调控是动了真格的,也正因为如此,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金问题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我国是资金短缺的发展 中国 家,长期以来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生产、建设大都靠银行贷款。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银行和政府的关系是,政府上项目,银行就拿钱,其结果造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在近几年,为片面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市场和企业,甚至越权审批项目。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建设规模过大,由此引发的货币信贷增长过猛、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滥占耕地、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等问题愈演愈烈。为此,本轮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就是遏制投资冲动。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泡沫和金融风险的苗头。中央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强、力度大的调控政策措施,包括了控制信贷规模、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市场、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抓好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等,就是将泡沫挤出、预防风险的有效手段。就整体经济发展而言,我国央行在今年的金融宏观调控中措施是得力的。国有商业银行有保有压,控制贷款发放对抑制部分行业过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这一点说,贷款从一些过热行业或者是劣质市场的退出,对防范金融风险意义非同寻常。
据统计,今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缓6.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减缓4.8个百分点。
尽管增幅减缓,但短期贷款还是增加的。那么,为什么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呢?这中间有两个问题不能不提及,一是流动资金被挪作他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用银行人士的话说,银行的流动资金放出后,不能按计划收回,所以就不能马上再放出。长此以往的结果,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放慢,银行收益减少,企业贷款受限,也会形成不少的不良贷款。而许多企业由于库存增加,也占用了大量的银行流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宏观调控的作用,银行对这些企业控制短期信贷资金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外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有评论说,本轮宏观调控中控制信贷资金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带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事实上,宏观调控并非针对中小企业,但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必然会涉及一些企业的资金。而且,因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尽管今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较快,但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的许多贷款也投向大客户和高端客户。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再由于许多中小企业自有资金少、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等原因,难以满足银行所需要的贷款条件,其结果,许多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短期资金短缺的境地。
当然,造成企业短期资金紧张的具体原因我们还能举出很多,但如果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因为无论对银行或是企业,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协调 发展 的新的发展观,而这也是今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根本。从此出发,我们决不能忽视本轮宏观调控对结构(生产、资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要求。作为银行,既要合理把握贷款投向,又必须规避信贷风险;流动资金既要支持国民 经济 发展中的短线行业和产品,又要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中小 企业 提供支持。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 金融 机构,认识都应该是一致的。
作为企业,恐怕也一定要转变“躺”在银行身上的老习惯,一是要增加自有资金比例,二是要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要提高信用观念,管理好资金用途,与银行真正建立起互利互信的共同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就会成为银行与企业“双赢”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