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生活着数千万海外华侨,由于同祖国故土的种种因缘,如五缘文化研究者所说的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华侨大多与祖国感情深厚,联系密切。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华侨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孙中山曾深情地说“华侨为革命之母”。在经济领域,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每一步成长都有他们的身影和心血。由于中国是在外国势力入侵的背景下开始从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所以经济发展既缺资本,又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海外,较早接触西方生产技术和新兴市场的华侨,从资本和技术两个方面,解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燃眉之急。
有明确记载的中国第一家采用新式机器的民营企业是1872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其创办人是南洋华侨陈启源。近代酿酒工业的翘楚当数印尼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甲午战争后外资在华长驱直入,促使清政府放宽了对私人办企业的限制,也开始吸引海外华侨回国投资。1904年有印尼华侨张煜南创办的潮汕铁路有限公司,1905年有旅美华侨陈宜禧创办的广东台山的新宁铁路。辛亥革命以后,华侨回国投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工业、商业和房地产业。比较著名的有澳大利亚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创办的永安集团。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在南京路上开业,这是一家经营环球百货的大型百货公司,属当时最新的业态,而且能够与在香港和广州设有的永安公司商场相互呼应。永安集团还在上海开设规模和技术都称一流的永安纱厂。在上海经营大型百货业的还有同为澳大利亚华侨的马应彪和刘锡基,他们也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分别开设了先施公司和新新公司。加上后来开设的大新公司,一条南京路,四家全国闻名的大公司聚集一起,形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的商业制高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些华侨企业家对现代商业的远见卓识和经营能力。在金融业,1921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创设了中南银行,投资750万银元,其规模在全国华侨投资企业中是最大的,在当时全国私人资本企业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企业。
华侨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沿海城市和一些著名侨乡,据统计,上海、广州、汕头、海口、江门和厦门等六地,华侨投资企业总计17364家,占全国华侨投资企业总数的68%,投资金额4.44亿元,占70%。这种情况同当时民族资本企业的分布状况大致吻合。
搞F代经济,除了资本还需技术和人才。华侨也带来了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
永安的郭氏兄弟本来是不懂纺织技术的,且并无办纱厂的经验。但是他们十分重视技术,重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经营百货公司之初,就确定了开设永安纱厂的目标,并且未雨绸缪,先后将自家子弟送往美国几所大学攻读纺织、印染等专业,后来都成了永安纱厂的技术骨干。在办厂初期,自家子弟尚未毕业,人才青黄不接,他们就千方百计从社会上延聘专业技术人才,如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科和美国纽毕德佛和劳威尔两所纺织学院的骆乾伯。这位专家还有在申新二厂当工程师的工作实绩,是个理论与实践俱佳的人选。郭乐、郭泉对他青眼有加,委以总工程师兼制造部主任的重任,充分授权,对于骆乾伯培养出来的员工也十分信任,都被陆续派去重要的技术岗位。后来,郭家子弟学成归来,如接手主持公司经营管理的郭棣活,就是一个具有技术专家气质的企业家。除此以外,永安纱厂还任用了大批海归专家,包括郭棣活留学时的同学。
出国留学生学成归来办企业的也十分普遍。例如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是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回国后办起了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这两家企业是我国近代科技兴厂的杰出典范。又如穆藕初,曾去美国留学5年,悉心研究泰罗的科学管理法,认为这项美国经济管理的最新成就可以用来改变中国实业落后的状况。穆藕初回国后开办了德大、厚生纱厂,比较顺利地将企业纳入了现代管理的轨道。穆藕初也被后人推崇为中国的“现代管理学之父”。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是华侨报效祖国、服务桑梓的拳拳之心从未改变。改革开放大业有他们的倾情付出。各地招商引资,华侨的投资占了半数。上海第一块土地批租,因为当时的相关政策还在研拟过程中,前景不甚明朗,可是旅日华侨孙氏企业志在必得,说是为了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即使损失,也在所不惜。此类故事非常感人。足见世界各地都有华侨,乃属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经济发展,有华侨助力,幸甚!近代如此,当下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