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选择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21 21:01:0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 内容 提要】本文认为,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 中国 传统 工业 生产力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体现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这是手工业从传统向 现代 技术过渡的中间技术,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产生了若干积极效应: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乡村手工业 经济 区的兴起,同时在某些方面为民族机器工业的 发展 提供了市场条件,从而丰富了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选择。www.LWLM.com编辑。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无论是当时的经济界,还是当下的经济史学界,人们往往将移植或引进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得失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虽然这种联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失败原因,但它是中国早期工业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吗?换句话说,"移植型"模式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惟一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近代传统工业生产力的变革及其取向的 研究 ,说明在中国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还存在着一条通过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渐进化道路。所谓传统工业,是指以生物动力为主的手工业,与它相对的则是以非生物动力为主的机器工业。

表1 近代主要丝织区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简表

地名 改良丝织机应用情况 资料出处 木机千余张,艮山门外有生货铁机 期,1926年10月30日。

2500张。 期,有铁木机6000余架。 ),第7编,第48页

宁波 到抗战前夕,估计该地区有手拉机 《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

700台。 第158页。 下方桥区2350台。

丹阳 民初,渐将完全依赖人力之旧式机 赵如珩:《江苏省鉴》, 至400余台。 4000余张。 期,1926年11月27日。 其中手拉机1200台。 第135页。

盛泽 到抗战前夕,据盛泽工商联资料, 《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

使用手拉机约8000台。 第140页。

改良缫丝机在华南、四川、东北等主要蚕丝区得到了使用,如华南丝区,汽机未发明之前,主要使用手缫机,"只有手縆,其丝略粗,不过供土人纺织而已"。在汽机的 影响 下,出现了改良足机,最初被蚕农在家庭缫丝业中使用,"厥后渐有商人创设机多具,收购蚕茧,雇妇工缫之,更有集股公司,设置场所,购备足机百数十具,排列成行。"[5](p

5

3)在四川,"为了使川丝适于外销,有些四川的制丝商已经很快地改变了缫车,这一点充分地说明了他们的企业精神。"[5](p

90)据《三台县志》载,"从前县人缫丝,皆用大车,其质甚粗。清光绪中叶,邑人陈宛溪倡办小车缫细丝,初为足踏,继为扬返,仿而行之者,相继不绝,现各乡小厂林立。"1904年,东北地区有人"仿烟台的CANNAL式制丝机做了一件脚踏机器,开始制造大粹丝,这种事业遂引起了许多人的注目",其结果,东北地区的安东、西丰、涨城、盖平、岫岩、凤凰城、开原等地,都建起了脚踏机的榨蚕工场[5](p3

1

5)。

"石磨+蒸汽机"技术模式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特殊时代的产物。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 社会 ,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近代中国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与此相适应,手工业生产技术上也出现了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过渡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以蒸汽机带动的石磨。本文之所以将"石磨+蒸汽机"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契合的技术模式,是因为石磨是传统技术的象征,蒸汽机乃现代技术的同义语。当然,传统的手工工具并非仅限于石磨,蒸汽机也涵盖不了现代技术的完整意义,因此作为一种模式,这里泛指手工工具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传统缫丝、磨粉、榨油等业中出现了"石磨+蒸汽机"的技术模式。旧式缫丝业技术落后,主要工具有缫车、竹磨、锅马、丝笼、缴竿、铁锅等,传统家庭缫丝多在土灶中以炭火加温煮茧索绪,"缫丝之法,以大锅盛清水,候其沸,加入荞灰汁,调匀,乃置茧于中,约煮半时,将茧翻转,再煮一二刻,视其茧软,壳外浮丝松散,则茧熟可缫矣"。这种煮茧 方法 温度难以控制,并容易造成生丝纤度不匀净的毛病,不适应近代机器丝织业的要求。最早对手缫丝煮茧技术加以改进的是陈启源,他在继昌隆缫丝厂安装了蒸汽机,其作用是,"

一、用来发动抽水器向外涌吸水入厂;

二、煮沸水,并将沸水透过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位去。尚未作过推动丝縆自动旋转的用途"[14](p7

8

6)。继陈启源后,广东顺德、新会、南海等地也出现了技术改进的缫丝工场,如顺德的缫丝工场"由炭火改为蒸汽热水,俨如汽机缫丝厂焉,其所不同者,惟缺乏机械与转动车轮缫丝,此无疑受汽机缫丝影响所致"[5](p

5

3)。新会、南海等地涌现出了数百家手工缫丝厂,"其大厂有用

八、九百工人者,大率以

四、五百人为多"[5](p3

5

6),并由炭火煮茧改用蒸汽锅炉热水,称"汽喉踩縆"[15](p90

9)。

表2 天津208家磨坊动力变迁状况表[18]

年代 磨 碾 总计 畜力

畜力 电力 合计 畜力 电力 合计 畜力 电力 合计 磨坊%1926 60 220 280 32 80 112 92 300 392 23.51928 10 370 380 14 145 159 24 515 539 4.51930 8 440 448 14 171 185 22 611 633 3.5ge

www.LWLM.com编辑。三

传统 工业 生产力的变革对 中国 近代工业化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

附图{图}

传统工业生产力变革及其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 问题 。过去学术界对直接引进外国机器建立现代工业的移植型道路 研究 较多,对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转化注意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移植型的工业化之路虽是近代中国无法选择的选择,它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也确实起主导作用,但是,移植进来的工业文明(包括外资在华企业)对传统工业主要采取一种摧毁式的取代,而其自身的能量又无法完全吸纳失业的传统工业工人,从而遭到手工业者的抵抗,同时民族机器工业又由于遭受外资在华企业的特权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利用传统工业的劳动成本优势,使得移植型工业文明的扩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传统工业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还会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存在,移植的工业文明难以一下子全面代替工业生产中的手工方式,而只要手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没变,中国就不可能到达现代化的彼岸。因此,近代中国在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之外,还必须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走嫁接型的工业化之路,即近代中国工业化应是一条二元工业化道路的结合,深入的探讨已不是本文的旨趣,对此,笔者将有另文 分析 。

【 参考 文献 】

[1] 严中平. 中国 近代 经济 史统计资料选辑[C],北京: 科学 出版社,1955.

[3] 严中平.手工棉纺织 问题 [J].中山文化 教育 季刊,1937,

(4).

[4]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 工业 史资料:第3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5]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辑[C].北京:三联书店,1957.

[6] 李景汉.定县 社会 概况调查[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7] 广益丛报,1908,(第13期).

[8] 四川官报,1908,(第1册).

[9] 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 研究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0] 四川官报,1908,(第14册).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 方显廷.天津织布工业[M].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0.

[16] 上海市粮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 方显廷.天津之粮食及磨房业[J].经济统计季刊,1933,2

(4).

版社,1978.

[22]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3] 王子建.中国土布业之前途[A].千家驹编.中国 农村 经济论文集[C].上海:中华书局,1936.

[24] 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6]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 严中平.定县手工棉纺织业之生产制度[J].社会科学杂志,1936,8

(3).

[31] 叶量.中国纺织产销志[M].上海:生活书店,1935.

[32] 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绸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3] 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4] 陶景瑗.记东吴丝织厂[A].江苏工商经济史料[C].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89.

推荐阅读:

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电网电能损耗及节能措施

浅论美元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崛起中的河南区域经济研究

浅析高校财经类专业MIS 课程教学改革

试谈英国碳削减承诺能源效率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