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费文化视域下对社会均衡发展的新策略进行研究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23 09:27:0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在物品匮乏的时代,消费即是满足人的最低生存需求的行为。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获得食物、御寒等物品满足自身基本生理需求的消费行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然而,自近代工业化革命以来,物品的逐渐丰富增加了人们的消费选择,同时也改变了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特别自21世纪以来,源自于虚假需求、以追求快乐为原则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文化,不但使经济畸形发展,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冲击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导致社会心理失衡,社会均衡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对消费文化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进行探讨,从消费文化的视域提出促使人们理性消费、重塑正确的消费文化价值观,使社会能够得以和谐、均衡发展的策略研究,对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匮乏到丰盈:消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需要是人类自身因为生理和精神内在缺失所引起的一种追求满足的倾向性状态,而消费则是人类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要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本质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从学理上讲,消费是一个历时性概念。汉语消费一词最早见于汉代王符《潜夫论.浮侈》: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其本义是消磨与浪费,与英文消费(consume,expend)最初的涵义相同。到唐宋之际,消费变成了开销与耗费之义,与现代之意思相似。英语的消费一词同样也经过演化,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其含义逐渐变成 :为了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现代意义上消费一词,不仅指物质财富的消耗,而且也指精神财富的消耗,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史前社会、农耕社会以及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物质匮乏是社会的主要表征之一,如何制造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是人类长期面对的首要问题。马克思认为匮乏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真正原动力,同时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匮乏也是社会的内在否定结构,而经济上的匮乏是一切匮乏的总根源。因而保罗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匮乏是马克思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前提预设和先在条件,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在与匮乏进行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显然在以匮乏为主要表征的社会中,消费行为对于少数贵族之外的普通大众而言只是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行为而已。随着科技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诞生,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呈几何级数增长,从此人类逐渐摆脱为生存而挣扎的匮乏与危机时代。匮乏由此从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淡出而逐渐边缘化,现代意义上的消费行为则逐渐成为大众行为,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真正意义上大众消费现象的出现是在以福特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线诞生为标志的1913年福特发明的工业生产装配线无论是从效益还是其它角度来看是使生产进入标准化、规模化的新阶段,大批量生产构成了福特主义的时代特征,而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求大规模的消费。

由于生产装备线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也随之下降,工人们在单位时间或者在相同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远远多于以前 ;从另一方面分析,工厂能够获得较多的利润,企业有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而较高的工资收入无疑会增加工人的购买力,相对而言工人们可以较多地出入消费场所,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进入消费时代。勒费弗尔(Henri Lefebvre)认为随着社会消费群体的扩大,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来临,特别是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与以前的时代已大不相同,社会的理性控制已经从生产领域延伸到了消费领域,这是一个传统风格丧失的时代,也是走向物的功能化时代。

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一书中依次以工业社会、技术社会、丰裕社会、闲暇社会等概念描述当前的社会,认为它是一个被消费所控制的威权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controlled consumption):生产意识和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变成了消费意识。总之这个时代已经被消费所控制,可称之为消费社会或消费时代。鲍德里亚在《物系列》、《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对消费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西方社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主导与目标的社会转化为以消费为主导与特征的社会。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消费,既不是单纯以消耗物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物质实践,也不是一种丰盈的现象学。

人们既不能由所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居住的房屋以及所开的汽车来定义什么是消费,同时也不能由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所感知到的物质形态与所包含的信息来定义,而是应当被定义在将所有这些作为指意物(signifyingsubstance)的组织之中。消费是当前所有物品、信息构成一种或多或少连接一体的话语在实际上的总和。因为与以匮乏为特征的社会相比,丰盈社会中的消费者与物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显然,物的全部意义实际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只是一个关于物的符号。在消费时代,人的欲望被大众传媒无形地挑动而日益膨胀,人们所购买与消费的物品并不仅仅是消耗品本身,在它们进入消费领域之前首先必须经过广告的包装与宣传,而消费者在无孔不入的传媒宣传中盲目购买和消费的物品其实只是一个代表物的意象即符号。

此时人们已经被商品所转化的符号所笼罩,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主体在符号世界中已失去了原有的自主性,逐渐成为被所操纵、被宰割的对象。物品本身的价值不再以传统的使用价值为载体,它所承载的更多是自身的符码价值。在消费社会里人们被无限的物品所包围,消费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代表物品上,物的符号影响和操纵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变化,因而传统社会的生产控制已被消费社会一种新的符号体系模式控制所取代,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形式。

二、快乐原则 :消费文化对社会的异化与危害

在传统社会中,消费的目的是满足生理生存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一旦需要被满足,消费就失去存在的原因与意义。然而在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丰盈社会中,消费者的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也不会自动消失,有时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成为不可能性任务。对此现象齐格蒙特.鲍曼在《被围困的社会》一书中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消费所依据的生存需要,不再是身体或社会认同的需要,而是欲望本身的需要,它造就了消费者。

哈维.弗格森认为消费主义并不是以欲望的调节为基础,而是以幻想的解放或满足为基础,愿望最终取代了欲望,并变成了消费的动力,因此消费不断地结束,不断地重新开始,成为所有人都可得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可以共同得到的唯一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载体。

推荐阅读:

浅论进口零食店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在世界制造业的定位

新兴古典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扬弃的相关研究

论生态哲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

对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剥削问题进行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