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沿革和发展:激励、合约与管制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23 11:02:35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产业组织 理论 的梳理,说明产业组织理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紧密地围绕了市场本身的变革,强调了未来产业组织理论 发展 的主要趋势及 研究 方向。

关键词:产业组织、竞争、市场结构、管制、合约

自马歇尔对微观 经济 进行了经典的解释 后,市场理论的讨论便一直成为经济理论的主要重点。在罗宾逊夫妇、张伯伦 等早期经济学家开创性的努力下,市场中竞争和垄断 问题 得到深入的研究,人们对经济领域的微观部分的认识大大加深了。产业组织理论正是在不断汲取前人的营养下逐渐从微观经济学分离出来,逐渐形成和发展为一种进一步解释微观市场的主流理论 。近一个世纪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无论在研究 方法 、对象和解释的问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市场本身在许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来 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研究方向。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基础: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扩展

从 历史 的角度看,产业组织出现在20世纪开始 现代 制造业 企业 兴起后,早期学者将“产业”和“制造业”等同,把产业视为生产同一或相似产品的企业集合。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产业组织概念。在他看来,产业和生物组织体一样,是一个伴随着组织体中各部分的机能分化(企业内的分工和 社会 分工)和组织各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和联合(企业的兼并和准兼并)的社会组织体 。他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讨论了产业组织中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工厂规模和经济规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以此为基础构架了整个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更加强调了产业组织中的厂商结构和行为。(罗配罗关于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以贝恩为代表,出现在1960s,该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间经济行为和关系,强调市场结构在对行为和绩效的 影响 作用,被视为“结构主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出现在1970s后期,该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进一步考察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但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假定上,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解释,产业组织理论都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进一步的扩展。

在研究假定上,产业组织理论保持了主流理论的“理性人”的假定。稳定性偏好、约束和自利性最大化行为体现了“理性”的特征 ,主流理论强调了“厂商”作为“理性人”的假定,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中,也将这一假定贯穿于厂商之间的经济行为分析中。在厂商理性中,关键的线索是“利润最大化”假定,企业如同“厂商”一样具有“完全”的理性偏好。这是产业组织理论中最有争论的领域之一,大量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将产业中的企业作为“厂商”是不够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权威机制及企业决策的“有限理性”都不能满足“最大化”行为的假定。但新产业组织理论仍然保持着单个人的“理性”假定,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组织和企业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在研究方法上,边际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局部均衡仍然是产业组织中的主要分析方法。不论是贝恩模型还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由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在大量地采用了主流理论的分析方法中,特别强调了局部均衡。局部分析是建立给定条件下,对解释的因素进行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分析,这是主流理论常用的分析工具,产业组织理论并没有进行扩展。不同的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解释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还包括更多的变量(质量、广告、研发等),新产业组织理论则引入了信息。产业组织理论也大量地运用了博弈论分析工具。但博弈论分析方法也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不论是局中人函数的采用,反应函数的对策行为及博弈均衡都反映了局部均衡的逻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产业组织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主流理论工具,并没有开拓性的发展。

在研究对象上,产业组织主要侧重于从供给角度分析单个产业内部的市场结构、厂商行为和经济绩效。贝恩模型以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主要推论为基础,更多地重视了实证研究,将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并开创性地通过结构—行为—绩效即三分法对市场进行分析。强调了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厂商定价和非价格行为,也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这一思路与主流的价格理论推论基本一致。在主流的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市场中的基本假定是不同的。根据这些假定,通过形式化的模型分析演绎出企业不同的定价行为。在完全竞争中,厂商是价格的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价格都等于边际成本;在垄断竞争中,厂商分为两个部分,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和众多价格接受者,厂商在定价中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不再是价格接受者,在定价行为上采用了剩余需求的方法;在寡占中,厂商的竞争局限在几个大厂商之间,其定价行为便是这几个大厂商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垄断产业中,垄断者独占了整个产业,厂商则根据平均成本定价,榨取消费者剩余。从经济效率上看,最有效率到最低效率的依次是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尽管在贝恩模型中,进一步讨论了市场结构问题,强调了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是壁垒,但其结构→行为→绩效的范式与价格理论如出一辙。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尽管不再强调S-C-P的直线关联,但仍然以其为主要分析对象,并深入分析后三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寡占和垄断)的厂商行为,而不孤立地区分市场结构状态。在绩效评价上,也与主流价格理论保持一致,强调边际定价的效率 。因此,产业组织理论基本遵循了这一套价格理论的逻辑,但从另一角度,它也强化了主流理论厂商的分析(包括厂商和厂商之间),将厂商视为“组织”形态,讨论不仅仅局限在定价行为上,也包括了非价格竞争(广告、质量、研发、技术进步等)及策略性行为,这是对主流理论的扩展。

二、产业组织 理论 沿革

产业组织理论从英国开始,但系统化的工作主要是美国 经济 学家完成的 。1960s,基本同时出现了“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两种理论流派 。尽管这两种流派都是以新古典理论为出发点,但由于理论逻辑、思考 问题 的 方法 及对象不同,在理论结论上存在很大差异。两种流派的论战结果也大大深化了产业组织领域的 研究 和认识,为新产业组织兴起奠定了基础。

(一)、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 围绕着这些经验研究结论的解释,贝恩建立了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特别是市场绩效的理论假定。所谓市场结构主要是涉及 影响 竞争过程的市场特征,主要强调进入壁垒条件,包括厂商的规模及其分布、产品差异化程度、厂商的成本结构及政府管制程度。行为。行为主要包括产品定价和非价格行为。贝恩强调市场结构影响单个厂商的经济行为,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如厂商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佣工策略、工作条件等;间接影响,如厂商内部资源配置及其产品定价和竞争策略。绩效,主要是通过规范的“好坏”标准对满足特定目标的经济行为的评价。完整的理论逻辑框架如图。模型主要的理论逻辑包括:

1、在结构—行为—绩效中,模型运用了微观经济学 分析 的推论。产业的绩效取决于卖方和买方的行为,卖方和买方的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结构反过来又取决于基本状况,如技术和产品需求等条件。

2、从理论的逻辑来看,更多地强调了市场结构是导致厂商不同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其中进入壁垒构成了市场结构决定性的要素,导致进入壁垒的因素是现有厂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绝对成本优势。

3、更加强调经验性的研究,由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结论都是通过经验性分析得出,即关于集中度、进入壁垒与绩效的关系。在理论解释上,很大程度依赖这种经验性的分析变量的设定、时间和条件。 对结构主义学派的评论

结构—行为—绩效最具开创性的意义是建立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范围,在大量的经验性分析中运用了主流微观理论的推论并提出了问题,大大深化了厂商理论的微观经济研究。但结构主义方法尽管比纯描述性的传统方法相比要严格得多,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

(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思路

芝加哥学派更加重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认为应该从价格理论的基础假定出发,强调市场的竞争效率。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那、麦杰(Y·McGee)等。芝加哥的主要理论思想范式是竞争性均衡模型。其关键是提出了在长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技术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这就意味着产业的产出不管是资本是不足还是过剩,都处于最优规模边界下。在竞争性模型中,配置和技术效率主要导源于两个结构性条件——买卖的数目和自由进入。

从长期的竞争效率出发,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从在长期过程能够达到效率水平,反对高集中率的产业必然带来垄断租金,因此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斯蒂格勒从产业成长 角度,认为厂商的规模大小和市场的集中度与产业周期和经济效率有关,在产业初期,由于市场范围狭小,产业的各环节不足以专业化分工,而由全能型企业承担,随着产业的 发展 ,市场范围的扩大,厂商内部分工转化为市场分工,到了产业成熟和衰退时期,市场范围缩小,市场分工再次转化为厂商内部分工。因此,产业的集中率随市场范围和产业周期相关。仅仅认为高集中率导致高利润率忽略了产业发展长期均衡的 历史 过程。从规模经济角度 ,斯蒂格勒用生存技术来确定最佳规模水平,凡在长期竞争中得以生存的规模都是最佳规模,因此最佳规模存在多种不同的规模,大厂商的规模经济也是生存技术的结果。德姆塞茨 认为高集中率导致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而不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标。在价格行为上,斯蒂格勒 进一步讨论在高集中度产业中的大厂商的竞争行为,认为由于在高集中度产业中,大厂商仍然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其价格水平将制定在可维持水平,这个水平符合效率标准。

从政策上,理论强调了反竞争行为或垄断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导致的进入壁垒14。因此,政府最好减少干预,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

对芝加哥学派的评论

芝加哥学派遵循了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的传统,强调了市场长期竞争的效率。大大扩展了结构、行为、绩效的贝恩讨论的视野。该学派从价格理论的基本假定出发,讨论了结构、行为、绩效之间非直接相关性,认为这三者之间至少存在一些复杂的关系。尽管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必要条件,但理论上并没有给出充分必要条件,同时理论也缺乏经验性的检验。

(三)、两种理论流派的主要分歧和争论

从上述分析中,尽管两种理论都是从主流的微观理论出发,但在分析方法、思路及政策含义中存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差异:

在分析方法上,结构主义强调了经验性的检验过程,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解释,芝加哥学派则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从价格理论固有的前提出发,演绎出各种结论。在分析角度上,前者强调了如何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等市场绩效作为产业组织的主要问题对象,讨论市场势力形成的固有的结构条件;后者重视长期的竞争效率均衡,坚持短期的低效率、非均衡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入和退出来得到解决。在政策含义上,前者强调了政府对高集中度产业的反托拉斯干预,后者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政府干预本身会带来壁垒,降低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

三、新产业组织 理论 的兴起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不仅仅从上述争论中汲取营养,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新 分析 工具,1970s以后,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及合约理论等新理论的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在 研究 基础、 方法 工具及研究方向都产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大大推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 发展 。在研究基础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注重市场环境与厂商行为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体现了在逻辑上的循环和反馈链。在方法和工具上,则运用了大量的 现代 数学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多变量的分析工具。在研究方向上,新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强调了在不完全市场结构条件下厂商的组织、行为和绩效的研究,特别是寡占、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市场,在理论假定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信息的维度。

1、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进入壁垒 问题 进行了更加严格地分析,通过对 企业 规模 经济 和范围经济的重新定义 ,证明了在存在进入竞争,或者潜在进入的条件下,即使是 自然 垄断条件下的现有厂商也只能制定可维持价格,保持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价格水平,因为潜在进入者会通过打了就跑的策略消除高价带来的超额利润。这就推翻了垄断市场结构会决定垄断性市场行为,因此导致垄断利润的单向关联的理论假定。

2、博弈论

博弈论对产业组织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为解释和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行为分析工具。传统的边际分析工具由于受到了假定条件的限制不能给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进行很好的解释。如现有企业会阻止进入者进入的动机,在寡占模型 中,寡占双方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条件及均衡存在,价格歧视的福利含义,合谋的行为分析,非价格策略(质量、广告和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 影响 等。由于博弈论在有限局中人行为分析的优势(包括Nash价格模型、Betrand数量模型和Stackelberg领导者模型),通过各种反应函数的分析,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绩效和结构的影响的解释更加逻辑和合理,传统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单向关联也演绎成复杂的双向或多重关联机制。

3、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

关于企业是什么,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只讨论了企业的“厂商”理论,该理论就无法解释企业的规模问题和市场的边界。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这个“黑箱”,它撇开了企业的技术决定因素,通过“交易费用”的概念广泛地讨论了企业的规模边界问题。在Williamson 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由于市场不完全和有限理性,交易双方需要通过一体化来最小化交易成本,来防止机会主义导致的欺诈问题,决定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次数、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交易维度。产权理论则深入讨论了企业内部的权威机制和治理结构的所有权配置问题,同时对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之,新制度经济学从另一个角度打开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视角。

4、合约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合约主要包括了合约的设计和执行不可缺失的两个方面(Masten,1998)。在短期和瞬时合约中,合约的设计和执行相对简单,因为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能够很快地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衡定。与合约相关的信息,特别是交易中的成本和收益的信息,对于交易双方及外部人(如法院)而言都是可以观察和可以证实的。因此,合约中的激励承诺是可信的,也能通过设计达到帕累托最优。在短期和瞬时交易中,合约的信息并不影响合约是否达成和实现。但对于长期合约 来说,合约达成的关键性因素是如何使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可信的承诺 ,这种承诺可以为交易双方以足够的激励约束来达成合意性交易。承诺是一种长期的信号,体现了对信息的确定性描述。如果长期交易中,存在着足够的承诺,就存在适意的激励相容条件,合约的边界就存在最优充分条件(注意:不是必要条件),如果激励失效,并由此导致了合约的低效率(包括生产效率,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合约边界失效。合约引入激励问题体现了对合约达成完整的描述。

合约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厂商的决策过程及目标讨论上,长期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厂商假定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假定条件的,但事实上,大量的经验性分析表明,厂商的目标是多元的,厂商可能在价格制定中追求成本加成,或者强调常规、经验性作法,试验以及实际经营行为中的 学习 过程。合约理论则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解释,认为由于各厂商的组织结构、所有权配置的不同,在目标决策机制上也出现了广泛地差异化。由于作为所有者和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拥有实际决策权经理人员的目标差异,在委托人不能有效地监督或者缺乏足够的激励条件下,代理人在企业决策中就会出现很大的偏离企业最大化目标。该假定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目标决策过程的分析。

5、评述

新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不再局限于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尽管它们分析的对象没有改变,但解释问题范围大大扩展了,企业内部组织问题和 政治 市场的讨论,使得现在的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具体化,复杂化、微微观化和更加贴近于现实。这就表明了新产业组织理论区分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的政策含义是微妙的,在不同的假定和条件,同样的分析对象可能导致不同两种政策含义,有时在互为交叉的领域和范围中需要两种政策工具混合使用。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已经不再强调整体的一致性,但其理论的出发点还是遵循新古典的一般假定前提,并大大扩展理性的解释维度。在福利评价上,新产业组织理论仍然采用了新古典理论的效率标准及成本收益的分析基本思路。新产业组织理论紧密地依赖于新古典理论,也大大扩展了新古典理论的解释空间。

四、产业组织理论发展趋势

产业组织的研究方法、范围和工具的变化,也深刻地反映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础变革。二十世纪后期,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结构日益演化为以垄断竞争为主流的形态,厂商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日益密切,形式日趋多样化。竞争的方式、手段花样翻新。如何分析新市场条件下的厂商行为变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课题。在这种“行为主义”导向下,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市场结构和行为的变化 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展和新市场的层层涌现,体现了市场演进的活力。新市场出现的动因和市场扩展的内在机制则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没有解释的问题。新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演进过程的讨论也仅仅局限在初步的技术层面上 。事实上,市场范围的扩大和新市场的出现为市场进一步分工和协作提供了递增的收益激励,因此解释市场出现的动因和内在机制也是未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方向。

2、企业发展

现代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与古典企业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变革,变革的核心是企业内部出现了中间管理阶层。管理阶层或者技术官僚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决策体系发生重大的改革,原来的以所有权和管理权一体化的决策体制转变为委托代理关系链,决策链条的变化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行为影响是巨大的。企业理论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和市场的合约选择,但仍然缺乏对企业内部的权威形成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及企业租金的深入分析。组织的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如果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和权威决策机制,组织的安排如何给这些决策和传递机制以激励协调。这些分析显然有助于了解企业内部权威机制发展和变化趋势,也有助于了解产业组织中的内在协调机制。

现代市场中的企业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加深,多重纵向约束和利益关联使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共生。企业理论虽然讨论了纵向一体化及纵向约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市场中企业内分工的优势及存在原因,但仍然没有解释市场分工的原因以及市场分工和企业内分工相互协作的原因。实际上,这些多重约束不仅影响企业之间纵向关系,也影响他们之间的长期竞争和协作行为,从而对内在市场机制产生作用。因此,分析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边界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析空间。

3、政府管制的边界

管制理论可以认为是从产业组织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子集,但管制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同样讨论了产业组织领域所有的理论问题。其分析对象主要建立在市场配置失灵条件上,如自然垄断产业、外部性的行为或者公共产品的生产和配置。它体现了对市场边界另一角度讨论。管制理论引入了政府的角色,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了广泛地分析。传统理论只是建立在固有假定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信性,其静态分析工具也不能完整地解释现实的问题。事实上,政府失效和市场失效本身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明确界定和分析,包括失效的内在动机及失效对生产效率、配置效率及动态效率将会产生的影响。新管制理论可以认为是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进一步运用,在大量借鉴合约理论、博弈论和企业理论基础上,新管制理论从激励的角度重新构造了管制和市场失灵的边界,也为在双重失灵领域中的混合治理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思路。伴随着管制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形式,如 网络 产业的接入定价、放松管制的程序及拆分的有效性等,管制体制、管制工具和方法都需要进行变革。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地进行解释和分析。

4、理论分析的长期动态趋向:激励、合约与管制

总体上看,激励、合约和管制将成为未来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主要趋势。由于市场进一步分散化,从产品意义上,完整地定义产业已经出现了许多难题,由于企业生产的多样化,在统计分析上,也很难分离出不同产品在同一企业中的生产成本和价值。因此,市场和企业的变化给传统的产业组织的中观层次分析提出了挑战。同时,目前的理论讨论更加重视产业的长期绩效,在这种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合约关系便成为决定企业行为更关键的因素。在当代产业组织大量的 文献 中,企业合约理论已经成为研究产业组织领域中的起点,它促使了产业组织理论更加关注长期动态的问题,围绕着合约设计和实现的动因,强调了激励和协调,如关于企业非价格行为讨论。合约理论在解释企业维持质量问题时,强调了动态的声誉机制。在研究和开发行为中,强调了创新的租金分享和激励。

合约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到管制领域中讨论管制失效和市场失效问题。特别是关于边界问题的动态化的讨论,大大深化了市场有效性的认识。长期以来,关于市场失灵领域中,自然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讨论局限在静态和理论层次上,随着市场的技术、交易和信息特征的变化,原有的自然垄断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垄断性的资源已经受到了竞争的普遍挑战,如电信、电力、供水、有线电视、天然气、邮电等,竞争的范围和层次大大加强了。新产业不断出现,如因特网,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外部性特征,这些都对政府管制和放松管制的作用提出许多任务,也成为未来产业组织理论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合约理论不仅能够有效地归纳原有管制理论讨论的主要线索,如费率管制和进入管制,同时也能为解释现在的管制问题提供理论平台,如管制的激励、标准、接入定价和拆分等。当然合约理论本身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和问题 ,需要进一步发展,但以合约为主要线索,为进一步分析产业组织领域中的问题为产业组织理论打开的新的突破口。

参考 文献

[美]科斯等 1991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上海三联书店

[美]钱德勒1999 企业 规模和范围 经济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美]卡尔顿和配罗夫(1998) 现代 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 Baumol,W,J.,et, al,1982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 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 San Diego, CA:Harcourt, Brace, Javonovish

Crew,M(et)(19

9

4) Incentive Regulation For Public Utilities Klur Academic Publishers Laffont., J-J and J.Tirol (19

9

3) A theory of incentive in procurement and regulation Cambridge:MIT Press Maseten,S.E,[1998], Contractual Choice, working paper, nber

Schmalense,R and R.Willig(ed)(19

8

9)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orth-Holland Press

推荐阅读:

新型工业化要解决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四个方面的结合

从主题公园到休闲社区

西双版纳州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状况与问题

语言经济学:非主流语言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牵手

生态建设与相关产业的开发

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