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IT产业国际分工与重组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xc

更新时间:2023-01-24 11:58:0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摘 要 和传统的制造业一样,全球IT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持久而剧烈的变革。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与重组。通过 分析 世界IT产业的 发展 方向及我国IT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如何利用 经济 全球化的环境,确立自己在IT产业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IT产业 分工与重组 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IT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日趋明显。我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IT 企业 投资的热土,因此,一定要抓住全球IT结构调整,跨国国际资本流动的良机,加速提升我国在世界 电子 信息产业中的地位。

1 IT产业的区位指向

IT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 自然 资源禀赋已经不再 影响 其布局的主要区位因子,其布局更多的受到知识、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因子的影响,其布局的区位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

包括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适宜的政策、体制环境,一定的 工业 、服务业发展基础。其中,具有较好的开发性技术条件、发达的信息和人才流动 网络 、当地政府对信息产业的多方面扶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1.2 丰富的人力资源要素

人才是IT产业发展所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IT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最先进的人才,他们是IT产业的创业者。当然除了有IT方面的高 科技 人才外,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缺乏是制约许多国家IT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3 高度的对外联系性

IT产业有很强的时效性,在 研究 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与外界存在着十分广泛的联系,其所关联的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信息等往往涉及国内外,因此,所在的区位必须高度对外开放,与外界的 交通 和通信联系方便,才有利于IT产业的发展。

2 世界IT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化

IT产业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 科学 技术革命,回顾IT产业60多年的发展 历史 ,IT产业在世界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2)初级扩散阶段:20世纪60~80年代。作为“领头雁”的美国通过冷战期间的全球战略调整,将部分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到了西欧和日本,这一时间西欧和日本的IT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美国仍然是IT产业的主导国家。

(3)亚洲IT产业快速成长阶段: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纷纷把IT的一些基础产业链转移到了印度、中国 台湾 、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印度的IT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在世界信息科技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4)快速向中国集聚阶段。1998年亚洲 金融 风暴以后,产业链和大量资金奔向同一个目标——中国大陆。原有的分工模式面临解体,新的产业群落正在生成。

3 IT产业新的国际分工与重组

3.1 世界IT产业的现状分布

目前 ,美国仍然是IT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从基础研究、软件开发到技术创新美国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日本是继美国之后IT 产业的佼佼者,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西欧和亚洲四小龙是IT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涉及IT产品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计算 机软件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中国目前主要涉及IT产业的零部件制造领域。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世界IT产业的现状分布以及IT产业不同的分工现状。

3.2 IT产业新的国际分工与重组的原因

根据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 ,一个产品的成长历史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不同时期产品的特性存在很大差别。他认为,随着产品由新产品时期向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的转换,产品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将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或劳动密集型转换。相应地,在该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该产品的生产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国家之间转移。根据这一理论,创新高潮的结束,同时也就意味着产品已经趋于成熟。然而,对于一个已经趋于成熟的产品来说,其收入的需求弹性是递减的,这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已经趋于成熟的产品的需求,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的。在人们对成熟产品的需求趋于下降时,厂商为保持该产品的市场份额,只得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结果残酷的成本竞争便开始了,高成本的厂商不断地被淘汰出局。

美国IT产业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个世界经济周期已经从创新高频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由此将会导致IT产业新的国际分工和重组。在IT产业成本竞争阶段到来之前,IT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制造高度集中在美国。但是,随着新经济周期从创新中高级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美国在IT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上的综合优势将难以发挥,IT产业国际分工将会形成新的格局。

3.3 未来IT产业的国际分工大趋势

一直以来美国是IT产业研究、开发和制造高度集中的国家,IT进入成本竞争阶段以后,美国IT产业发展的优势将大大减弱,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美国仍将在IT产业未来有限的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而IT产业的技术开发与工艺改进等活动,以及IT产业的制造活动会大量地从美国向世界各地转移。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美国主要承担在IT产业中的研究功能。IT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仍然会集中在美国。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知识存量和流量,全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都在向美国集中。

就日本来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它一直是美国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模仿的佼佼者。拥有发达的 教育 系统和通过技术模仿而积累起来的人才众多的技术开发群体,使它有能力在IT产业的技术开发与工艺改进中占据世界竞争的优势地位。但由于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从事生产制造活动的成本已经很高,因而难以参与IT产业的制造业国际分工。

韩国特别重视信息产业扩张式开放,加大出口贸易总量。现在韩国已经成为一个蓬勃新兴的IT强国,成为互联网 应用 、移动通信、数字娱乐等方面产业的专业集成地。从制造成本来说韩国同日本一样,人力费用、运输费用等都相对要大得多,本土生产成本已经太高。因此,只能以 科技 开发和工艺取胜。就中国来说, 目前 中国IT产品生产在世界跃居前列,并且具备参与IT产业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各种优势,最有可能成为世界IT产业的制造基地。

4 中国IT产业的现状及优势 分析

4.1 中国IT产业的现状 从IT制造业方面来看,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几乎没有优势,但是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和配套能力方面。中国成为世界性的IT产品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特征已经显现出来:①沿海发达地区是IT产业的主要集中地。广东、福建、江苏等8省市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到全行业的85%以上;②三资 企业 对IT产业拉动作用名列其他经济类型之首。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全行业的56%和45%。全球知名跨国电子企业几乎均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有的企业甚至成为全球最大的工厂。可以看出,在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上,有利于竞争的趋势非常明显;③中国产品配套能力加强,专业化的配件企业专而精,规模也非常大,符合国际标准,有利于整体企业降低集成成本和流通成本,增强竞争力。

4.2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

(1)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本。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本并不充足,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资本,成为IT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而且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也日趋合理,劳动力素质逐渐提升,足以满足IT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2)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近几年经济又保持较快发展,巨大的现行市场及潜力将一直成为一个重要的底牌。而且,大量外商对华投资转移的同时,为“在离生产最近的地方采购”,进一步吸引很多相应的元器件配套商来华发展,这有利中国建立完整的IT产业链,不断发挥产业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华投资,从而使产业聚集走上良性的发展循环。例如,日本、韩国家电企业向中国转移制造环节的趋势日益明显,像东芝、索尼、松下、NEC、日立、三星、LG等均向中国增加了数以亿计的投资;很多欧美企业,如飞利浦、高通、INTEL、微软等,也在不断加大对华投资的力度。

(4)良好的IT产业发展基础。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环渤海湾四大IT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其中部分地区正在成为全球IT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像广东东莞、顺德分别为桌式电脑、家电的生产聚集地区,江苏苏州聚集大量生产笔记本、数码产品、通信终端的企业,上海则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代工的中心地区。

5 中国在新一轮IT产业分工中的应对措施

5.1 明确我国在世界IT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在逐渐清晰的国际分工中,我国IT产业仍处于产业格局的中下游,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对我们来讲,最现实的是要占据加工制造这一环节,在制造中跨越。这应成为我国IT产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强调,信息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断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在高精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没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做后盾是无法做到的。因此,要务实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

5.2 要大力培养具有一流水平的IT人才队伍。

人力资本是IT产业发展的关键,虽然中国从事IT产业的人数较多,但缺乏一流的IT人才,应该积极吸引大量的IT尖端人才,推动中国IT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可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鼓励国外留学生和外籍人员在国内创办IT企业。

5.3 进一步改善IT产业的投资环境

必须继续创造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特别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同时在引进外资的基础上,规范管理,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要健全相关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完善产业链条和提升制造水平的重要基础。要加快物流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关EDI系统建设,并逐步改善 交通 条件、促进配送服务体系发展。同时,加快其他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如 法律 、 会计 、管理咨询、广告等,特别在部分产业聚集的地区更应着重发展,为IT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5.4 推进IT产业的对外开放

要疏通招商引资渠道,有针对性地吸引更多外资在国内投资办厂,争取为国际大公司做OEM、ODM,以积累资金,提高管理水平。要努力扩大出口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办厂,全方位拓展国际市场。要坚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使跨国公司感到中国发展信息产业没有障碍,也要使企业感到走向世界没有障碍。

参考 文献

1 伍文才.IT产业发展趋势浅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1

(8)

2 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3

(5)

3 杨剑,梁樑.基于生命周期 理论 的区域创新系统 研究 [J]. 中国科技论坛,2006

(1)

4 华民.新经济的周期变动与IT产业国际分工的重组[J].专论,2002

(3)

5 龚晓峰,邵春光.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IT产业链新变化[J].中国脉搏,2002

(7)

推荐阅读:

青岛开发区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货币升值下房地产发展趋势实例剖析.

浅谈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及成因

分析利率上升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浅析我国地下经济核算方法

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标签: 中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