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专家谈我国粮食安全对策

行政公文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8-30 15:10: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粮产量下降,人口数增加,今后26年需增产3亿吨粮 提高单产要靠技术进步,推广技术则靠产业化经营

提高单产是必由之路

“吨粮田”首创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树安认为,进入21世纪后,粮食的增产途径再也不能走扩大面积,广种薄收和破坏环境的途径了,而是应该走大幅度提高单产的道路。我国现有粮食种植面积约10亿亩,其中生产水平较好的旱涝保收农田有5亿—7亿亩。如果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提出的集约多熟超高产研究计划————“123,234工程”,即在我国

一、

二、三熟地区分别建立年亩产2000斤、3000斤和3500斤—4000斤的粮食超高产田,将可以实现粮食年总产6.4亿吨—7.2亿吨,从而实现“种好10亿亩田,养活16亿口人”的战略目标。

被称为我国“杂交大豆之父”的孙寰教授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其实就是要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这可以通过在有限面积内提高单产和增加种植面积两种办法来实现。但是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所以只能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粮食总产量。

技术创新是根本保障

原农业部部长何康曾指出,提高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来解决问题。 孙寰教授提出,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占不到gdp的1%的现状。

产业化经营是最终出路

专家们认为,推广技术的最佳途径是产业化经营。

戴景瑞教授提出,我国不是没有好技术,而是因为生产形不成规模,导致农民生产成本过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就不高,使很多优良技术品种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生产。

张改生教授则表示,专家的成果要体现到农民田头,需要一个中间转化的环节,那就是企业,企业化运作可以为成果转化提供一个平台。他所在的研究所自从去年和杨凌控股集团合作以后,新品种的生产规模从以前50亩示范田猛增到现在的上万亩,规模效益明显,产量自然也就提上去了。

孙寰教授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一项新技术可以通过国家平调等方式轻易在全国推广,而现在越来越强调保护知识产权。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推广需要很多资金,以前是靠国家投入,但现在国家产业化投入只支持公司,不支持研究单位,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机制———公司产业化机制,也就是专家提供技术,公司提供资金,运作推广技术品种。产业化经营的好处就是能使研究单位、企业、农民和国家多方实现共赢。

推荐阅读:

构建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落实八项规定主题民主生活会讲话

2006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上思想工作廉政情况汇报

省委常委会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精神讲话稿

常务副市长在全市计划和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政策效应显现 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