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振兴一般是指农村振兴战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篇1】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的供给与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使农业产业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构建一个科学的农业价值链金融体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发展,通过PPP模式以及使用经济走廊方法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是当前最好的两个方式,本文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产业;价值链金融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它维持着大多数人口的生计,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近年来农业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但仍占很大的比例。当前我国农业的特点是变化十分迅速,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粮食价格的升高和波动导致了饮食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对农产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逐步增加,自然资源的退化,气候变化出现异常,农村经济以及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出现多样化,以及私营企业农业投资逐渐增加等因素都促成了农业环境的逐步变化。尽管农业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由于市场基础有限,以及其发展需要依赖范围狭窄的农业产品和食品,农业部门的产出尚未达到其最佳水平。因此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对克服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同时,鉴于农业食品业务在未来农业增长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必须开发一个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金融,从而对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是厚植中华文明根基、发展现代文明的需要,是实现城乡、区域和人的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想要到20_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需要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业价值链金融的发展尤为重要,其为增强企业和价值链内其他参与者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驱动的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价值链金融的构建和发展
一般来说,农业价值链金融是指农产品从农场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需要的一系列商品和服务。农业价值链金融的核心是从生产到向市场交付产品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参与者,其最终目标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它还涉及分析农业价值链金融中的各个参与者如何交换相关知识以进入市场并增加其产品价值。在理解农业价值链金融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即供应链管理和农业++战略。供应链管理方法。与通常只关注生产水平,以生产为中心的方法不同,供应链管理方法使用了一个更全面的整体农业的方法,在不同级别的供应链中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如进行农业投入,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供应和销售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将农业与供应/价值链以及贸易网络中的制造业和服务部门联系在一起。这种方法也考虑到了中间供应商、相关后勤行业(机械、物流、工厂管理等)以及基础设施提供方(金融、人力资源开发、监管单位以及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的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创造的就业机会等。农业++战略。农业++是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和集群开发的战略,即在上游(研究和开发认证高价值品种和农业系统)、中游(主要是加工)和下游(包装、运输、销售)中鼓励投资。第一个“+”来自更好的种子、灌溉、化肥、机械化、信贷和农业支持服务,而第二个“+”来自农业价值链的各种战略部门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其经济功能。这一战略结合对农业价值链金融中薄弱环节的认识,有助于识别出应优先投资或干预的部分,特别是在吸引适当的国外投资和能带来创新的技术和更大的市场的技术援助方面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农业价值链金融的发展是基于关键的农产品而存在的,例如水果、蔬菜、牲畜、肉类和奶制品等等。因此,农业价值链的协调和整合将会更加专业化和集聚化,从而扩大产品投资组合和进行市场扩张。通过发展综合的农业价值链金融,可以获得许多新的发展机会,第一,由于我国正在发展西部地区,并通过在中亚的铁路与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为农业价值链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发展。第二,随着亚洲和中东地区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消费者对农业产品安全和质量的追求,各种农业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第三,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可以为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三、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价值链金融的挑战和战略
尽管农业价值链金融在经济发展上有诸多贡献,对乡村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上游、中游和下游水平的几个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农业价值链金融集成的有效性,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在价值链的上游,即农业生产环节,大量的、分散的、无组织性的小型农场,进行着水果、蔬菜、奶制品和牲畜的生产,但其特点是生产过程系统性差,生产率较为低下。其次,在中游层面,即农产品的加工层面,食品加工商缺乏来自农场的高质量的蔬菜、水果、奶制品和牲畜的可靠供应。处理众多的、广泛分散的小型农场生产商是十分困难的。大多数食品加工者是主要是无组织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融资而只能使用过时的设备,不符合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国际标准,无法有效地联系到国内城市和国外市场。最后,在下游阶段,即营销和分销阶段,水果、蔬菜、肉类和乳制品等产品没有专门的区域贸易中心和高效率的物流平台,如冷藏设施以及运输服务等。这些瓶颈增加了运输农产品销售的交易成本。为了解决上述农业价值链金融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更好地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本研究提出以下战略。首先,可通过PPP形式提高农业价值链金融的聚集性,增加政府和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例如,政府提供长期的土地租赁,进行适当的补贴或减少税收,而企业作为农业价值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驱动因素,可以提供有效的知识和技术来经营其业务。这个策略的有效性在越南以得到证实。在越南的农业市场中,在国家农业部的指导下,政府和企业建立了可持续的农业伙伴关系,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企业参与实现了越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可持续的农业伙伴关系还对PPP形式如何帮助解决农业价值链金融的上游环节的困境,特别是糟糕的生产系统和低生产率问题提供了借鉴。可持续农业伙伴关系的重点在于它成功地利用了PPP形式,企业和政府一起为农民或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培训项目,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也提高了作物的质量,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民的净收入。此外,通过向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和农业投入,可以刺激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形成更大的农产品加工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这种方式可以在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民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在中游阶段解决关键障碍。另一种策略是使用经济走廊发展方法来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一般来说,经济走廊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活动和人口的线性集聚。经济走廊的其中一个优势在于它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并在走廊发展的区域或地区刺激大量的经济活动。经济走廊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从简单的物理基础设施发展到更复杂的形式,包括贸易便利化,甚至是其他非经济因素,如政策框架和机构能力的建设等。将经济走廊的发展方法应用到农业价值链金融中,意味着农业和农业相关业务的发展应集中在主要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上,包括通过对经济走廊内的特定区域内农业基础工业进行投资来改善实体基础设施及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它还涉及在农业相关企业中创造价值网络,这将为农业带来更多的投资,也会带来更多的跨境贸易。因此,通过发展农业走廊,可以提高我国促进农业增长的潜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自1996年以来,中亚地区通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建立了经济走廊,尽管该经济走廊的主要焦点是交通和基础设施,但这些经济走廊的潜在目标是通过基础设施来提高农业投资的能力。
四、结论
当今我国的一个重要现实是农业价值链金融的不断发展给我国农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其中就包括利用农业价值链金融将生产商、加工商、营销商和分销商联系起来的、快速增长的区域生产网络。由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力量使农业部门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因此必须能够使农业部门在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和促进高价值市场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发展一个一体化的农业价值链金融为此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前所述,价值链金融可以增强企业和价值链内其他参与者的竞争力和生产力,从而最终促进农业驱动的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为了实现这些结果,需要有效地解决价值链中各个阶段的关键性约束,例如获得更好更多的投入、改进的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等等。因此,想要成功发展农业价值链金融,重要的是需要正确的、到位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以支持价值链金融的参与者。其中包括提供足够的信贷和市场基础设施、相关的支持技术和创新以及为私营部门的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松,喻卓.农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_(03):19-32.
[2]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_(03):26-33.
[3]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20_(08):47-57.
作者:林莹莹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金融系
【篇2】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产权改革;盘活集体资产;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说:产业兴旺是整个乡村振兴的龙头,要全面复兴乡村产业空间,实现乡村产业空间与城市发展空间平等的发展权;要形成强大的农业:质量农业,健康农业,安全农业,高附加值农业;要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农业与旅游结合,乡村变成一个大公园,形成农业产业价值链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后,长治市屯留区农村实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但农村集体资产疏于管理,流失严重,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发包不兑现,少数人长期无偿占用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明确资格权,农村集体资产没有明确产权归属,主体责任得不到明确落实,农民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发展的源动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对农村集体资产通过进行清产核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摸清了家底,明晰了各项资产的产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明确了资格权;股份制改革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下了发展的基调,为农村的发展架起桥,筑好了巢,采取措施引凤入巢。
长治市屯留区作为20_年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现已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
一、基本情况
长治市屯留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长治市四个市辖区之一。全区共辖1个省级开发区、14个乡镇(区)、现有267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农业人口22万),耕地71万亩。20_年6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屯留区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保障农民权益的有效机制来抓,按照明确方向、把握环节、守好底线、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地落实,圆满完成了作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改革试点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为长治市屯留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二、改革成效
(一)明晰了集体个人产权
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乡镇村摸清了家底,完整地界定了成员,明晰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管理权,同时也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础。改革后组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召开了首届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制定并通过了《股份合作制章程》,形成了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四权”统一协调的经营管理新机制。不少村民表示:原来村集体资产虽然是人人有份,但是老百姓心里没底,人人都不关心;现在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了产权,村民明白了家底,主人翁地位明显增强了。
(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全区经过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了农村闲置和被无偿使用的资源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开辟了产权改革+(回收经营、“一园三基地”、沼气综合利用、商贸服务)等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新途径。比如,在回收经营方面,目前全区80%以上的村充分运用清产核资成果,集中力量清理收回未承包到户土地(集体机动地和“四荒地”)3万余亩,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开发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600余万元。“一园三基地”建设,八泉村、枣臻村用收回的村机动地共发展尖椒基地250亩,村集体分别收益3万元、2万元;西六余村、张贤村20_年产改后收回的土地,由村集体经营分别发展核桃种植170亩、69亩,可获得集体长远收益。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北宋村盘活利用村中闲置土地,建设了65立方沼气综合利用项目,为村民免费提供洗澡、用水等便民服务,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又节省了村务支出,以服务的形式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三)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民和集体的利益得到了紧密结合,有效增加了农民来自集体资产的收入份额,从体制上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尤其是村中贫困户可以通过合法程序成为村经济组织的股民,每年都可获得分红收益,创出了贫困户增收的新路子。西街村通过产权改革厘清了集体资产1亿余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千余万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千余人,耕地不足500亩,现集体每年经营收入近400万元,现可实现每位股民每年分红1千余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后,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创新运行机制,多种发展模式并存,努力使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还可以为股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四)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产权制度改革后,较好解决了因村集体资源、资产被少数人侵占,村民有意见有怨言导致上访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乡村社会治理夯实了基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各村班子更加团结、主干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在群众中更有威信;群众对干部更加信任拥护,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干群更加关系融洽。如:苗岳村,全村300余户,村里原先的果园地60多亩,由20户耕种,其中包含有耕种户的劳力地,在收回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的时候,该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维护稳定的原则,将耕种户的劳力地客观地核减在外,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确权手续,其余部分收取承包费,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户优先承包,顺利地将这部分耕地重新发包,收回年承包费9000多元。
三、改革延伸
(一)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村产权要素的有效运转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屯留区产权交易平台同时建立,平台的运营将为各类农村产权走向市场搭建起一个更加广阔的桥梁,实现农村集体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更好地服务全区“三农”工作。
(二)建立区、乡、村三级平台,服务体系健全
平台设置为区级交易平台、乡镇交易分中心、村级服务站,形成屯留区、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免收交易服务费用,对其他交易主体的竞买方按规定收取服务费用。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同时亮相平台,服务内容明确
为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全区农村集体产权能够规范有序流转,现阶段屯留区即将通过运营公司的培训,对农户有流转意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及可产生收益的闲置的资源性资产,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流转交易,同时为已经在场外完成规范流转的存量资产根据客户需求可提供交易鉴证服务,能够有效地将农户手中零散的资源化整为零推向市场,实现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土地价值,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收入增长;同时把村集体闲置的资产推向市场,让有需求的市场主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让村集体沉睡的资产动起来,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服务三农、规范交易、振兴乡村”,发展理念明确
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加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宗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办事原则,精诚与银行等金融部门等社会各界合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及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渠道,为市场主体的发展解決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四、改革成果巩固
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农村集体资产纳入资产管理平台进行管理,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实行定期上报制度,定期清产核资制度,防止资产账外运行,防止账内流失及长期闲置。
总之,全面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正在有力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篇3】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采用网络问卷、深度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就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乡村振兴;问题;优化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在20_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助推了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增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融媒体视域下如何挖掘农村各类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存在的问题
截至20_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网络的发展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笔者采用网络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调查以线上为主,其中深度访谈对象涵盖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实施者与受益者。
(一)配套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也在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调查发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人们更希望增加对教育、生产生活及医疗卫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道路绿化、休闲娱乐、健身器械等的建设投入期望达到了71.13%。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较低,农村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对手机、电脑等的操作不够熟练,融媒体使用专业人才匮乏,相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信任和支持度还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导致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后劲乏力,创新不足,制约了融媒体的作用。
(二)品牌形象不足,文化输出率低融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催生了乡村草根网红,促使其成为大流量IP,通过流量变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高曝光率网红,如李子柒、华农兄弟等,借助高知名度,高质量输出内容,实现了高变现预期。同时,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农村电商的崛起。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57.04%的人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过农副产品,50.5%的人与售卖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产品的乡村电商平台商户有过交集。微信朋友圈带货及各平台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新的销售形式,带动了销量增长。“互联网+网红”带动的“网红经济”及农村电商承载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形象传播的双重功能。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输出率,但内容单一、风格易被模仿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导致品牌形象不足,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文化输出率较低。
(三)媒介影响力低,工作浮于表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网络传播渠道,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部分平台工作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推进各媒体的深度融合,形式主义仍然存在,没有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导致农村地区的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尤其是老龄人群受年龄、文化程度及使用习惯等制约,更倾向于利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其通过电视新闻客户端等传统媒体获取乡村振兴战略的信息占比高达72.42%。这些都使得媒介影响力不足,增加了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难度。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投入,引入与培养齐头并进乡村振兴能否成功的核心在于人,人才是推动乡村兴的基础,而专业媒体人才是保证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培植人才扎根的沃土20_年,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尤为重要。而农村较为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放缓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设施的投入,从而推进农村网络的普及率。2.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带领,要想抓住“领头羊”“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就需要完善各类服务机制,如提供医疗、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其福利待遇。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把走出去的引回来,更要同时引进媒体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将产业、经济主线和人才相结合,推进乡村的高质量发展。3.开设媒体相关课程,培养乡村本土人才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能有效稳定乡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开设融媒体相关课程,培养融媒体人才。充分利用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开展融媒体使用和操作技能培训。二是对已有人才进行媒体技能的提升。加快转变传统媒体人员的思维理念,除了“两微一端”的使用外,还可以加设摄影摄像类课程,有效提升抖音等平台推广农产品及乡村文化的质量和效果。
(二)勇于创新,传播与效应同步推进1.创新传播形式,宣传乡村文化互联网时代要避免“千村一面”的传播模式。调查发现,乡村传播时,除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人们更喜欢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展现的各类文化知识,同时也更倾向于结合当地特色,使用当地方言。利用图文、小视频、音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乡村生活,既创新了传播乡村文化的形式,也能有效传播乡村文化的内容。传统媒体也可利用自身优势与有关部门合作,对接社会资源,化身为发掘地方文化潜能、打造地方文化特色的有效推手,如湖南广电联合湖南文旅厅共同打造的中国首档乡村振兴文化纪实节目《乡村合伙人》就是很好的例子。2.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除了传播形式的创新外,好的品牌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也不可或缺。据笔者所做的调查发现,87.4%的人认为乡村需要打造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拉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因为本质上品牌是一个吸引顾客的手段。而打造一个品牌首先要结合当地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其次要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延伸,完善品牌管理。比如焦作铁棍山药,除了山药本身,还可以开发其周边文创产品,可以拍摄山药种植、采收趣事,用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让大众更加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当品牌形成之后,顺势打造的传播价值链不仅能够增加品牌影响力,还能够有效助推品牌经营。
(三)增强责任,服务与发展融合共进1.强化责任意识,拓展传播内容媒介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在传播信息时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新闻行业内也乱象丛生,媒介从业人员品行不一、职业道德感不强,使媒介的公信力下降,媒介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媒介要保持新闻敏感,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要做好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及时反馈用户的问题。比如查看“两微一端”的后台,积极回复问题,为公众解忧答惑;要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结合的形式传播信息,改变之前单一的文字传播形式;要增加农业信息板块,主动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形象。2.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媒介影响力各级融媒体能有效助推乡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推广,因此,加强融媒体建设至关重要。(1)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实现中心资源共享县级融媒体发展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均衡,而中央、省级、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可以给予县级媒体援助和指导,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进程。比如:新华社整合内部新闻信息、技术保障、用户服务等资源,打造县级融媒体专线,从而推进了县级媒体的转型升级。(2)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融媒体品牌县级融媒体面对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除了依靠国家战略部署、财政支持和省市级融媒体中心提供的资源支持,还应立足当地,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融媒体品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媒之路。一是精简媒体机构,有效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各类网站等新媒体资源。县级媒体把移动网络作为优先战略,推出适合当地的“两微一端”,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群众。比如江苏邳州根据当地的特色,推出“银杏传媒”栏目和客户端“邳州银杏甲天下”,依托“政企云”项目为机构提供数据共享、活动策划等多项服务。二是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职责。县级媒体作为连接省市级媒体和街道村社的桥梁,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不仅发挥传播信息的功能,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还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反映人民的呼声,提高其影响力。综上,融媒体的发展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机遇,有效利用融媒体才能助力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新华网,20_-02-04.
2..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_(07):4-6.
3.徐洋.融媒体对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_(29):8-10.
4.赵宏.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探析新时代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使命与挑战[J].科学社会主义,20_(03):55-60.
作者:范新爱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办公室
【篇4】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江苏省句容市戴庄村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戴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有机农业戴庄经验
一、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受限
戴庄村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端,地处句容、溧阳、溧水三县(市)交界,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12亩,村内有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866户人家,总人口2879人,人均耕地不足0.17hm2。村民文盲、小学毕业以下占多数。其次,由于离城镇较远,招商引资困难,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较低,20_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由于人少、土地相对较多,同时生活污染、工业污染较轻,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较好,所以具备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只是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利用,限制了戴庄村农业的发展,导致传统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后劲不强。
(二)农村常住人口减少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20_-20_年戴庄常住人口快速减少,20_年常年务工人员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32.6%;且从乡村留守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来看,留守人口中21~40岁的骨干劳动力仅占12.76%,妇女、老人和儿童是留守农村的主要群体:流出人口以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乡村人口数量持续降低不仅导致乡村振兴存在人力资本障碍,也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存在规模经济困境,这种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农村工作环境,加剧了乡村优质资源和要素的流失。
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振兴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是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在推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发展有现代机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并发挥县域的成本优势和亲缘地缘优势,通过县域城镇化、小城镇建设引导乡村隐性失业人口就近转移和分流。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小而散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已经不适应现代农村生活方式的需求,也难以保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因此在农村人口外流成为常态、过去传统农业经济下的居住形态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亟需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引导集中居住、构建便捷交通等手段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和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三、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养职业农民队伍
抓住句容市在宁镇扬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顺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土地加快流转的形势,积极落实土地制度改革的“三权”分离政策,坚持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好戴庄村的职业农民队伍。戴庄村有机水稻在种植面积减少不多的情况下,种植农户已经由7年前的600多户减少到了20_年的200多户。
这样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全村i00多户专业户就能承担村里90%的水田和70%左右岗坡地的高效农业经营,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而且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营效果还将越来越好。尽管他们以务农为主,仍然能达到甚至超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一般打工农民或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繼续深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合作社新成立了农技、农机服务站,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站长,为有机水稻专业户提供全面优质的农机、农技服务,并承担产品质量检查监督责任。为了打开市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还将推出《赵亚夫》优质有机农产品品牌,并与南京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将其打响成为国内最有信誉的有机农产品品牌。
(三)三产融合发展,发展小型农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业观光旅游
戴庄村的果树就种植包括有机桃、柿、草莓、无花果、猕猴桃、碧根果(薄壳山核桃)及梨、葡萄、蓝莓、杨梅等10多个树种,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供游客采摘,还有丘陵坡地牧场,更有美丽的九龙山及白沙、龙海、东方水库等自然景色大背景,在丰富多彩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发展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筹建以有机农耕文化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为戴庄村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结论: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素;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既是满足乡村生产生活要求、提供可靠民生保障的需要,也是经济合理的建设和运营村庄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保证;美丽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所在。戴庄村乡村振兴战略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镇村体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和运营协调的基础上,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让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篇5】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_(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_(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_(35):25-27.
【篇6】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论文
摘要:特色产业小镇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地区的发展实践中,特色产业小镇体现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进程中,特色产业小镇通过推动乡村产业融合、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乡村就业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本考量,分析了产业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辽宁省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为例,阐述了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产业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小镇;资源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对增强乡村地区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指明了正确方向,具有战略性作用。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利抓手。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即为产业兴旺,因此产业小镇的建设能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吸引各类要素和资本集聚到乡村,推动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真正为“三农”问题贡献力量。
一、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的积极影响
(一)特色产业小镇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大部分产业小镇的建设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实现产业提质和转型等途径,不断增强产业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效率,实现产业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小镇通常在建设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现代农业、科技制造、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物流运输等产业逐步融合,推动三次产业及多种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原有乡村产业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二)特色产业小镇是建设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产业升级、产业链延长是特色产业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构建特色产业小镇的过程中,通过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培育产业集群,国内发达地区的很多特色小镇通过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产业体系,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类产业小镇,推动产业小镇产业链和供应链延长,因此有效带动了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三)特色产业小镇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深度整合产业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村的产业体系,同时能够有效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直接的方式就是产业小镇能够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就业,确保农民有收入,特别是在近两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能更有效保证脱贫的人口不致二次返贫,实现脱贫攻坚真正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及优势1.喀左紫陶历史悠久。辽宁省朝阳市所辖喀左县的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曾在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考古学家曾誉为“东方维纳斯”。辽金时期,喀左县的陶制品工艺已经非常精美,发展规模已经较大,在南哨镇梁家营子村的龙窑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及垫圈残块,瓷片的釉色有白、黑酱釉等,器形以碗、盘、碟等日用品居多。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对该地区的多种产品进行了评估,并将部分特色产品纳入出口的优质产品系列,并得到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喜爱和支持。现在的紫砂工艺品、日用品在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荣富陶瓷、天王星陶瓷生产的高档瓷砖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喀左县紫砂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广泛分布在该地区,而且储量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有十二个乡镇发现并开发了紫陶矿产,根据专家预估,其远景储量超过十万吨。此外,通过化学测试发现,该矿产资源的铁含量高达10%上下,在烧制紫砂工艺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工艺原材料。3.紫陶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近几年紫陶文化产业初见规模,紫陶产品品种不断丰富,从一百多个增加为四百余种。种类有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和建筑紫陶三大系列产品。艺术紫陶中紫砂壶已经演变出“花鸟源头”系列,反映其产品的地域特征;红山文化系列,反映其产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系列,反映了该地区工艺产品的民族特征。喀左县目前逐步打造了比较完善的紫陶工艺体系,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培育了超过两百家的企业和作坊,并引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包括国家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整个紫陶工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极大扩展了整个产业的规模。喀左县以紫陶工艺而名闻国内外,拥有“北方紫陶之都”的美誉,“喀左紫砂”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_年,“喀左紫砂壶”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银奖,20_年,喀左县南哨街道被确定为“辽宁省紫砂特色小镇”;20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朝阳紫砂”被列为辽宁省四大特色文化产业之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当前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自身产业发展升级瓶颈,紫陶小镇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须突破的问题:一是紫陶土矿产资源存在无序和过度开采情况,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疫情带来的经济低迷等因素影响,从业人员由2500多人减少到至今不足200多人,由最多的引进外地人才60多人,到现在的不足5人;三是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很多紫陶高端技艺均由外地制作大师创作,没有形成小镇只有的产品设计资源储备,现有工人以制作大路货为主,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推动喀左县紫陶特色产业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大与扶小并重要加快培育紫陶文化产业专业市场,政府应注重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大力开拓和引进市场主体、市场经营者开拓经营三方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推动大型市场走专业化、品牌化道路。围绕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实力,以政策效应和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研发、人才培训、对外宣传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建立对重点企业帮扶制度,在土地政策、资源要素、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企业倾斜支持。对于适应市场发展的小规模工作室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包装项目,在市场低迷期引导企业研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效益,政府制定出台各类奖励政策,鼓励培育小企业稳定市场份额。
(二)创新与传承兼容一方面紫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将这样的“老字号”地理标志招牌传承辖区,需要企业大力发扬传统的工匠精神,讲求精益求精,培养紫陶产业手工技艺传承人,坚持专注提高品质,做强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紫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大学进园区进企业”,积极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开展紫陶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立紫砂产品创意设计储备库,使产品从研发设计到上市销售时间真正缩短。探索紫陶产业化道路,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创意改造,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渠道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三)文化与时尚元素交融加强对紫砂矿产资源的管理,杜绝资源的浪费和外流,对全县紫陶文化企业进行匹配性原料供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制定前瞻性的资源开采计划和市场开拓规划,将紫陶原料进行类别细分,围绕高档原料要注重从提升工艺上下功夫,使原材料与技艺达到完美结合。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喀左县红山、暴龙等历史元素、蒙古族文化元素及辽青瓷文化元素,研发新产品,通过视觉艺术和手法的创新,为紫陶产品注入喀左元素,展现喀左特点,打造喀左特色产业品牌,展现喀左紫陶制品独有的文化魅力;针对中档材料以及低档材料的开发,必须立足其基本属性,充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及艺术风格,将文化砖、外墙砖等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建筑以及工业类陶瓷工业的建设,建立更大规模的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并将建筑陶瓷作为主打产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招商与引才并举一是积极进行产业招商,近年来南方地区如江苏宜兴和福建晋江等紫陶文化企业,由于本地原材料供应不足,产业升级需要等因素正在外迁,喀左应积极进行对接,通过商会引荐,召开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发挥相关专业机构的培训优势,为整个特色产业小镇的发展提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大紫砂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训课程,探索推行从业职业资格制度,提高紫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引进域外人才。制定紫陶人才引进计划,在宜兴、景德镇、德化等地区引进一批紫陶工匠;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一批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健全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这些人培养成本地紫陶高端技术人员,不断壮大人才队伍,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宣传与政策服务共同保障要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外宣传上,积极与央视和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进行对接,对喀左县紫陶文化产业进行推介;积极与外地交通部门联系,利用高铁、飞机、公交车、火车站、京沈高速路口等手段,在人群密集地段进行集中宣传推介。要积极筹建举办“紫陶文化艺术节”“创意大赛”等形式,扩大“北方紫陶之都”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并严格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打造政策洼地。与金融机构协调对接,帮助解决紫砂企业资金及信用问题,支持紫陶文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紫砂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喀左紫陶品牌在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彬.贵州省旅游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_.
[2]成海燕.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学术论坛,20_(01).
[3]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现状与路径研究[J].王玮,黄春晓.江苏农业科学.20_(12).
作者:李宝玲单位:中共朝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