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厂工作报告(精选3篇)
炼钢厂工作报告 篇120xx年炼钢厂以安全环境体系运行为平台,坚持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的思想,在公司生产安全处和炼钢厂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从提高广大职工安全意识入手,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力度,强化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在20xx年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炼钢厂各项工作和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安全管理工作:
1、安全生产工作按照 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的原则,并加大了安全考核力度,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及时调整修订健全安全生产网络。管理人员每天利用班前会传达公司和厂部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各班组和职工,对安全生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加强现场安全生产的检查,全年自查隐患132项,除少数老设备、老厂房问题没整改,上级公司有待解决外,其余全部解决,并坚持日常有巡检、月月定检、班中有点检,坚持以 谁使用谁检查,谁负责 的原则,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全年共更换灭火器250余具。加大现场 三违 检查力度,严格规范了劳动纪律,杜绝 三违 现象,特别是新区和老区人员的频繁变动,新工人增加多,技术差,在短时间内根本达不到生产的要求。还有就是设备的老化,备件跟不上、质量差,维修频繁,事故率高,这一切因素都给炼钢厂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全年2-10月份共召开各种安全工作例会85场次,每月组织召开全体职工安全生产总结会,总结上月安全生产和事故教训,教育职工遵章守纪,爱岗敬业,严格违章作业,精心操作,杜绝事故。签定职工互监互保责任书,各单位下发了安全生产工作禁令。制定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19项。4月份组织全厂班组长以上干部和特殊工124名,参加公司生产安全处举办安全培训学习班,并进行安全考试,共3场9小时,考试成绩全部合格。特殊工办证培训85人、3场24小时,办证21人全部合格取证。老工人旁听学习考试有5人不合格,并进行补考后合格。组织全体天车工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学习培训考试85人全部合格,共计320名。发动职工开展查找身边隐患活动,共查找123项并及时进行整改。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公司举行 安全月知识 试题考试,办宣传板栏和漫画条幅。组织特殊工安全学习办证,和老工人旁听学习考试,确保了安全月和安康杯活动开展。进一步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组织新工人,东区实习,转岗返岗工安全学习教育培训200余名,学习事故案例教训,劳动纪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消防知识,安全操作等,签定导师带徒责任书,为公司发展壮大和安全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4、自从公司重组2年来,炼钢厂人身伤害事故大幅度下降。从20xx年前每年10起以上,到20xx年轻伤重伤事故为零。20xx年发生1起轻伤。9月21日1#炉因烟道漏水大,多次补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出钢过程中,炉体有块湿渣掉到钢包液体中放炮飞溅到出钢工李海峰左眼,把眼膜烧伤。
5、20xx年发生险肇事故2起,与去年下降3起,比20xx年下降27起,交通和外协单位事故为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
备品备件跟不上,质量差、设备事故频率超标,部分设备需要更新:厂房需整改、天车超过大修年限、部分管道腐蚀严重需要大修和检验,都潜在安全隐患不易发现的特点。新职工多、特种设备多、技术含量高、生产节奏快、操作水平差、交叉配合作业多、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和增加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个别领导和职工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监督管理措施不到位,安全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领导安全工作管理差、抓的力度不够不严,个别职工劳保用品穿戴不规范,个别岗位职工配合协调不好操作水平差,思想认识差,安全意识淡薄,今后需要加大现场安全隐患检查力度,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大安全工作检查考核力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才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20xx年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1、每月组织召开1次全体职工安全会议。
2、坚持每日召开班前网络会议。
3、全年组织职工安全操作规程学习考试2次。
4、全年举行消防演习2次。
5、坚持每月对全厂大型吊具、消防设施进行检查1次。
6、每周对现场综合检查1次。
7、加大日常现场安全隐患、劳保用品检查整改力度,配合公司每月现场、卫生、安全、消防综合检查。
8、认真组织新工人、转岗工人安全教育学习、培训、特种工取证工作。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炼钢厂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任务艰巨,炼钢厂全体领导决心在公司和生产安全处领导下,加强设备维护和巡检点检,树立全员设备管理的理念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加强 反三违 宣传工作,加强安全网络管理工作,加强现场安全隐患检查工作,认真查处违纪违规。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安全管理知识的教育,进一步提高职工法律意识,安全知识。抓好新工人、转岗工人安全学习教育培训工作抓好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和落实推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机制创新。为20xx年公司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炼钢厂工作报告 篇2本年度,个人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x年年度工作目标。现将有关x年度个人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认真学习、思想政治表现良好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 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 。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参加所在党小组组织的学习10次,并认真做好笔记。我一直在强调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通往成功没有捷径,不走弯路才是捷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因为在我的思想里还是强调了捷径二字,想捷径则必走弯路。
二、挖潜增效,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1、做为区域工艺工程师,各种体系的建设不能落下,只有良好、完毕的体系才能指导现场包括安全、质量、管理、生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本年度,我认真落实科室、作业区领导安排的各项有关体系工作,负责完成了罩式炉机组质量体系、安全体系、已及生产管理体系文件的准备、自检自查工作,最终顺利通过审核没有不合格项。
2、随着平整机速度的大幅提升,平整机产能也得到巨大释放,曾多次由于罩退备料不足造成平整机限产。针对罩式炉的瓶颈问题,厂领导分别两次组织生产协调会,决定在罩式炉机组开展班组竞赛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职工劳动积极性,突破生产组织能力限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罩退产能。接到活动通知后,迅速制定出了竞赛活动的具体方案,并拿出了有效提升罩退产能的措施,力保设备低故障率,强抓装出炉节点时间,顺利完成了4、5月份的劳动竞赛活动,最终罩退产量突破620xx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冷轧罩退机组投产年限较短,随着生产的开展,安全问题、质量问题、管理问题凸显,尚存在部分缺管、失管的问题,根据自检自查结果,及时编撰、更新管理文件,总结事故经验,组织机组人员集中培训15次之多,操作岗位事故率明显下降,现场组织生产、管理有序,已基本消除了缺管、失管项目。
4、罩退机组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安全工作,做好安全工作,罩退的基础工作才能算是做到位。安全工作又具体体现在三大标准上,本年度,完成了《罩式炉操作、技术规程》的修编,归拢固化8份文件。完成了安全三大标准的修订,其中安全作业标准修订54项,规程修订12条,新增区域习惯性违章项目3条,新增液压小车安全操作规程、新增《罩式炉机组天车、指吊人员作业规范》等文件、完成了罩退机组封闭管理并制订了相关管理办法,使罩退区域的安全工作提升了一个高度。
5、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控制以及工艺调整是我工作的重点。本年度,参与吉利汽车板、if钢开发项目,落实罩退工艺纪律执行,确保新开发钢种在罩退机组正常生产,并及时反馈生产数据,保证了新钢种开发的进度。本年度,参加了青工论文答辩活动,撰写了《冷轧厚规格带钢尾部粘接原因机理分析》论文材料。6月份武钢专家现场指导工作,我积极同行业专家沟通、请教,学习新工艺、新方法,为我厂冷轧产品解决薄规格粘接缺陷做了贡献,同样为罩退机组工艺改进积累了经验。
三、剖析不足,展望20xx
1、相关专业知识的欠缺成为技术突破的严重屏障。
做为一名工艺工程师,除对工艺制度的落实外尚有很多管理职责,因此要求工艺工程师除对正常工艺有较深刻的掌握外,必须对机械、电气、液压等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在下一年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应当列入工作重点。
2、机组技术附件的欠消化成为开展工作的重大瓶颈。
在这一年里,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最终原因在于对设备原理不了解,技术资料消化不透彻。比如目前限制罩退产能提升的热值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全权寄托希希望于燃气站得设备改造,没有从自身设备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体现在个别人员对设备参数不敢轻易变动,怕出事、怕不能恢复。怕,是因为不了解、没掌握,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设备原理不了解,技术资料消化不透彻。因此,在下一年度的工作中设备工作也将列入重点,做到对设备知根知底,操作游刃有余,掌控随心所欲。
3、工作中拖拉的作风成为影响业务水平提升的首要因素。
态度决定一切,对工作的态度就决定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在这一年了,我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思想上的懈怠,很多工作应付了事,完成质量不高。总有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延到明天的想法。凡事都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不但是阻碍进步的恶习,也会加深工作的压力。富兰克林说: 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 因此,提升业务水平就必须先转变观念,变消极为积极,化激情为动力。
炼钢厂工作报告 篇3在京唐项目部冷轧作业区工作半年多以来,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多次大的专项检修。对冷轧连退线的机械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结合多次机械专项检修的具体项目,总结了几个常见要素,即间隙、同轴度、水平等。处理好这几个要素,对于我们所检修的设备质量好坏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结合具体项目总结各要素在设备检修中的意义。
(1) 间隙,也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一项。看起虽小,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或者没有调整到误差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有可能影响正常生产,甚至造成事故。譬如入口段双切剪剪刃(上剪刃与下剪刃)间隙是根据带钢不同厚度来调整其间隙大小的。一般情况,带钢厚度在0.50mm以上,剪刃间隙一般应该调整在0.20~0.30mm左右。间隙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宜。因为间隙过大,容易导致带钢不能顺利的被剪切断。间隙过小,上下剪刃易产生摩擦,使剪刃损坏。另外清洗段上面的刷辊轴承座间隙,也很重要。例如在5月专项检修中,对清洗段1#刷机2#刷辊轴承座间隙的调整。由于轴承座垫板厚度不均匀,造成刷辊轴承座在运转过程中振动过大以及生产过程中因热胀冷缩的缘故使得间隙发生变化。其具体调整方法即是在停机后待温度降下来后,用塞尺测量刷辊轴承座间隙,然后根据间隙值大小,在偏大操作侧加入0.2mm垫片调整间隙。使其能够正常升降,满足生产要求。一般情况,刷辊轴承座要求两边间隙之和在0.35~0.45mm即属于误差范围之内。轴承座间隙如果太大,刷辊工作时振动过大,由于刷辊的转速高、负荷大,长时间振动大,有可能导致刷辊断裂。由此可见,刷辊轴承座间隙调整到标准状态是很重要的。最后还包括张力辊与之减速箱间的齿形联轴器两端面间的间隙。活套底辊的驱动电机与减速箱齿形联轴器两端面间的间隙。一般情况,小型电机与齿形接手之间的间隙保证在6mm,误差允许范围是 0.05mm。大型电机与齿形接手之间的间隙保证在10mm,误差允许范围是 0.05mm。出口活套1#塔1#底辊电机更换后,电机与减速箱之间的齿接手间隙调整。以减速箱为基准来调整电机,用百分表打两接手的同轴度,按照百分表读数算出误差值,确定垫片的厚度。将电机整体上调。即径向误差调整至0.3~0.5mm。然后用塞尺和量块测量两接手端面之间的间隙。控制其间隙值在5.5~6.5mm之间即可。如果其间隙过大,传递扭矩不稳定,影响减速箱的正常工作。如果其间隙过小,在高速旋转时,产生振动,两接手端面容易碰撞。因此齿接手端面间隙调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参数。
(2) 同轴度,也即径向误差。这个要素在调整炉辊的时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更换炉辊后,装好轴承座以后,要对炉辊的水平,同轴度进行调整,以保证炉辊装上轴承以后其中心线与轴承座中心重合,即两心同轴。在调整同轴度之前,应该先用水平仪调整辊子的水平。保证辊子水平度大概差不多时候,开始调整轴向误差,在轴承座端面上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选择四个互相对应的点a,b,c,d.理论情况下,当百分表转过一周,这四个点的读数应该满足a+c=b+d(其中a、c是垂直方向,b、d是水平方向).只要读出其中一组相应的数值,就可以知道另一组数值。这是轴向误差调整中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很强,方便快捷,而且准确。可以减少大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确定出轴承座偏离方向及地脚垫片的厚度。首先垂直方向,如果把a点作为测量的零点,转动炉辊,百分表转动到c点时, 读数为正的s,则轴承座地脚前高后低。需要往后地脚加垫片或者减少前地脚的垫片(其中垫片的厚度应为s/2),这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相反如果读数为负,则轴承座地脚前低后高,调整方法与前者相反。同理水平方向,则通过调整轴承座地脚上对角的顶丝来实现水平方向平衡。顶丝的调整量仍然是s/2。总之,通过这种方法用百分表来测量轴承座端面的误差,根据测量数据确定调整方向及垫片厚度,从而达到调整同轴度的目的。
(3) 水平度或平行度。这个要素对带钢是否跑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辊子在运行过程中不平行,势必会影响带钢行走的趋势。倘若带钢跑偏错位太大,会影响焊接效果。甩尾严重时,带尾和带头根本无法对接。如在6月份冷轧连退线设备专项检修项目中,对入口区域的1#辅助夹送辊平行度的调整。因夹送辊轴承座紧固螺栓较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产生振动,导致其上压辊轴承座松动,位移发生变化,当上压辊压下时,两辊不平行。造成驱动侧液压缸压紧力比操作侧大,带钢向驱动侧跑偏。其调整方法是,将上压辊拆下,用水平仪测量出底辊的水平度,根据数值算出误差大小,确定垫片厚度。将轴承座垫平,直至其水平误差达到0.03~0.08mm。然后用钢丝线拉出与底辊相平行的一条直线,将上压辊装上,调整轴承座直至上压辊与钢丝线平行。紧固轴承座顶丝,防止再次松动。
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虽然对冷轧连退线设备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包括设备上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问是我们随身的财产,我们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问就跟着我们在一起。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给我们以无限的智慧;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向师傅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只争朝夕,发奋学习,才是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根本之道,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