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精选6篇)

其他论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11-27 09:51:5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一篇

关键词:学术英语写作(EAW);过程体裁教学法;教学互动;SCI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_)42-0109-02

英语书面语言是研究者进行科研成果国际交流和对外沟通的主要工具,英语成为全球通用的“国际语言”,全球用英文出版的学术期刊数已达到67546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学术界正在融入国际大家庭,国内外的学术成果的交流日益频繁,学术合作也日益密切。在SCI或EI收录杂志上已成为衡量个人学术地位、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很多学校已经开始把博士英语公共课改为学术英语EAW写作课程。英语教师需要实现从公共英语教学到专业英语学术写作教学的转型。和专业教师相比,从语言的角度讲英语教师占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他们英语基础扎实,发音准确,有讲授经验。但是,他们却缺乏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讲授起专业学术写作来总有隔行如隔山的尴尬。事实上,专业的学术英语写作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和学生巧妙地互动,借助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互长,这层尴尬即可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帮助得以解决,学生还可以从我们的专业英语知识教学中获得极大的收获。本文就这几年教授博士学术英语写作的经验和探索探讨一下英语教师如何“专业化”的问题。

一、国内外学术英语写作的现状

学术英语EAW以所有学术交流中英语的共同特征为研究对象,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手段,以满足他们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要求。学术英语写作EAW在国外是主要的基础课,开设的类型也很多,包括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全过程,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内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与国外相比晚了近20年,学术英语写作研究相对较薄弱。虽然有一些对国外EAP/ESP基础理论及教学理论的介绍性的文章,但尚处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阶段。近年来国内英语写作研究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EAW教学的发展。各个大学也顺应时代的要求纷纷开始了本科生的学术英语的教学。

对于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和翻译方法的研究,都处于初步阶段。针对具体专业进行的科技论文研究和教学,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地展开,对公共外语向专业英语写作转变这种课程改革,很多学校都在尝试阶段,急需对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二、我校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改革

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于20_年为博士生开设了科技英语写作课程,20_年,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科技英语写作课程。科技英语写作教学目前已经覆盖了整个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完全代替了公共英语教学。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最主要的就是适应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把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研究,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于学术英语写作来讲,讲科技英语语言本身对英语教师来讲是一个长项,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懂专业,无法指导论文从实验到出成果的全过程,对专业方向的论文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讲解写作的过程中很难融入专业方向的材料。但是,作为英语教师,在指导科技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学习专业知识,融合专业方向的材料,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使学生受益。

作为长期从事公共外语教学的英语教师,在这个巨大的改革和转化过程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经过了三年多的尝试和辛苦,我校的博硕士英语教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这几年对博士英语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探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介绍,供同行借鉴:(1)课堂教学内容的滚动式发展。(2)课堂教学方法的过程体裁法教学。(3)课堂活动的互动互学模式。(4)课后作业的实际应用形式和资料式积累。

三、教学改革教学互动的内容与模式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二篇

[摘要] 作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丰富各异而又新颖独创的研究内容、科学实证而又多维独特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元杂剧的内在文学美学蕴涵及外在的文化艺术张力;作为全新的他者,其必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内元杂剧研究的视域、为其生成更多的学术思维与理论资源。以此而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无疑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系统梳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归结其研究特征与方法,并在中西比较寻求差异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意义与价值,对于新时期的中外元杂剧研究达到有效的“互识、互证与互补”,进而迎来一个多元、互通、繁荣发展的广袤空间,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 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特征与方法;意义与价值

中国元杂剧自18世纪早期伴随着《赵氏孤儿》的西传并于英语世界的传播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的早期传播多为单纯的译介以及简单的内容概要介绍,而英国则是早期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但自20世纪中后期西方汉学中心移至美国后,美国遂成为英语世界元杂剧传播的中心,传播形式亦由先前单纯的译介为主转变为译介与研究并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有像杜为廉(William Dolby)、柯润璞()、奚如谷(Stephen H_West)、伊维德(Wilt L idema)、马克林(Coin Mackerras)、时钟雯(Chung-wen Shih)、刘君若(Chun-jo Liu)等人的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广泛地涉及元杂剧的诸如兴起原因、作家作品(人物、主题、语言)、艺术特征、舞台表演及其他(音乐、演员、演出、剧团、服饰、化妆等)、功用等诸多方面;亦有如章道犁( Dale )(曲律研究)、彭镜博(Ching-Hsi Perng)与海登(George )(公案剧研究)、夏颂(Patricia )(传播研究)以及诸多博十论文一般,针对元杂剧的某一方面而展开的专论。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新异,对我国国内学界而言极具借鉴性意义与价值。篇幅所限,本文不便一一展开详述,拟只详细梳理和探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管中窥豹,以期概括呈现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独特研究特征、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

本文所梳理的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共计37部,时间上从上世纪50年代初至新世纪的20_年;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北师大图书馆,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图书馆,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凡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公开发表的博士论文,笔者相信均已搜罗完毕,这37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迥异、研究视角独特、研究方法多元、研究价值与意义巨大,它们已充分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较高水平,其中有些还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在英语世界影响很大,因而很具代表性,亦突出呈现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总体特征与价值。

一、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

纵观上表中所列37部博士论文,我们可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以元杂剧文本为主要考察、解读对象,针对元杂剧的语言、音律、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研究,剧类(题材类型)研究以及元杂剧的总体研究。这其中,针对元杂剧宾白进行语言分析的有博士论文1、5,音韵方面的研究则有专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6以及涉论《中原音韵》的博士论文4,章道犁的《元曲韵律学》,后经增编以专著《元代北曲之结构与曲律及全元戏曲北词谱》(1980)①出版,该文为英语世界首次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对包括元杂剧曲牌联套、宫调以及曲谱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元曲曲律研究。英语世界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的博士论文,所涉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及白朴等人,而他们的代表剧作特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无疑是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其中论及关汉卿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8、9、11,专论马致远及其作品的有博士论文18、27,而白朴的研究专论则有博士论文12。博士论文14、17、26②、34是英语世界的4部《西厢记》研究专论,另有涉论《西厢记》的博士论文31。元杂剧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特征鲜明各异,他们共同点缀装成了元杂剧这一丰富多彩的艺术画卷。英语世界中论及元杂剧人物的,多为博士论文,所涉人物包括吕洞宾、关羽、杨贵妃、女性、张飞、鬼魅等;这其中有博士论文3、13、20、23、28、35等。英语世界对元杂剧剧类(题材类型)的研究亦多为博士论文,这主要有博士论文19所论之“才子佳人剧”,博士论文10③、15④所论之“公案剧”以及博士论文36所论之“边疆跨境剧”等三类。英语世界针对元杂剧总体研究的博士论文则以刘君若的《中国13世纪杂剧研究》为代表。

第二,以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学)、戏剧传统入思,对元杂剧包括悲喜剧维度、中西比较等在内的异质文明间的横向考察,这其中有博士论文16、29、32、21的悲喜剧维度考察以及博士论文24、25 .26的中西戏剧间的比较研究。

第三,从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的角度,就元杂剧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关系以及戏曲文物此类戏剧史现象的纵向研究;这其中有博士论文22⑤、30、33、37等。

二、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研究的总体特征与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特征

通过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时间上来看,本文所论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博士论文在时间跨度上为1952年至20_年,时限约60会年;从各时期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上世纪50年代的3部、60年代的6部、70年代的6部、80年代的7部、90年代的14部,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1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80年代以前的博士论文15部、以后的博士论文21部,它们在数量上还大致相当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仅1部,则明显与先前相比存有巨大差距。其次,从地域上来看,上述所列37部博士论文中,仅一部博士论文出自英国,即杜为廉的《关汉卿和他的作品研究》;其余皆

①, Yuarn, Music Dramas .studies in Prosody and Strcture an,plete Catalogue of Northem, Arias in the Dra-matic Style,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0.

②后以专著《元杂剧和伊丽莎白时期戏剧中的一般戏剧符码》(Common, Dranatic Codesi。Yüand Elizabean TheatersCharacterization in Western, Chamber and Romeo and Juliet),于1997年由埃德温一梅伦出版社出版。

③后经增编以专著《中国中世纪戏剧中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n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adge PaoPlays),于197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后经增编以专著《双难:评七部元代公案剧》(DoubLe Jeopardy:A Critique of Seven, Yuan, Courtroom Dramas),于1978年由密歇根大学中文研究中心出版。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三篇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细胞迁移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灵长类动物的前脑中有109个神经元参与迁移,最长的迁移路径可达数厘米。这些神经元通过迁移到达特定位置,聚集成核团或是形成分层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回路做好准备。

根据发生迁移时所处的发育阶段,可以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迁移分为两类:胚胎期发生的迁移和生后进行的迁移。前者以室管膜区(ventricular zone, VZ)刚成熟的神经元的迁移为代表,这与大脑皮层、脊髓背角分层等有关,这些过程基本都在胚胎期即完成。

而后者包括小脑颗粒细胞从外颗粒层迁往内颗粒层、前脑亚室管膜层(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 SVZa)神经元经头端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 RMS)迁往嗅球成为中间神经元等。这些迁移过程是在生后完成(如小脑颗粒细胞迁移)或是终生发生(如SVZa往嗅球的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胶质细胞导向的迁移(glia-guided neuronal migration),另一类是不依附于胶质细胞的切向迁移(tangential migration)。 在中枢,神经细胞完成迁移要涉及三步:神经元命运的决定并开始迁移,这是迁移起始的问题;神经元沿特定的途径和正确的方向迁移,这是迁移导向的问题;神经元到达恰当位置停止迁移并开始参与该区域的构筑,这是迁移终止的问题。

在这三个阶段,不论何种迁移形式,都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对于迁移的导向问题,在无胶质导向的迁移中,在迁移途径(如RMS)的外围有排斥迁移的信号分子(如Slit),而在迁移途径中有一些相关分子促进迁移(如PS-NCAM、Ephrin等),从而实现限制其迁移的空间位置的作用。

在有胶质导向的迁移中,原先认为导向作用可能仅由胶质细胞完成,但实验表明仅有放射状胶质存在,不足以决定神经元的迁移方向,在同一胶质纤维上可以看到相向或相背或来回迁移的神经元,这表明胶质细胞导向的放射状迁移中也应该有导向分子在起作用。 相对于研究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问题,轴突生长锥的导向更早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

一个世纪前,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Ramon y Cajal就曾通过观察染色的神经组织作出描述:神经轴突顶端的生长锥应该能表现出一种运动的活性,并且应该和外周的白细胞趋化一样受到靶组织的吸引或是排斥。近20年来关于轴突导向的分子研究完全证实了Ramon y Cajal的描述,大量的吸引和排斥的分子和它们的受体被发现,许多内在的机制也一点点被揭示。

这些导向因子包括最经典的导向因子(Netrins, Slits, Semaphorins, Ephrins),神经营养因子(BDNF, NGF),胚胎发育中的成形素(morphogen, 包括Wnt, BMP, Shh)等许多分泌形蛋白和固定在膜上的蛋白。 有趣的是,这些导向因子几乎也都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

而对脑片上和培养的神经细胞迁移的观察发现,迁移中的神经细胞的前方总有一个前导突起(leading process),前导突起的顶端总有一个类似于轴突生长锥的活跃结构,习惯上也称之为生长锥。 在迁移运动中,前端生长锥的运动和神经元胞体的运动有很好的协调。

还有观察发现,Netrin-1对迁移细胞的吸引作用可能是通过对突起的吸引来实现的。这一切都提示了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和生长锥的导向可能有内在的机制联系。

一个有趣的假设就是:神经细胞的迁移中,导向分子的作用是通过前端生长锥的感受,然后通过一个长距离的从生长锥到细胞胞体的信号协调整个神经元的运动。 当然,也可能胞体独立感受导向因子作用,而与生长锥无关。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用打散培养的小脑颗粒细胞为模型,观察体外迁移的单个颗粒细胞的生长锥运动和胞体运动,以及它们对外界排斥因子Slit的反应。 在神经细胞迁移和轴突导向的研究中,发现钙离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

钙离子的不对称分布对吸引和排斥的轴突导向、神经细胞迁移有关键作用。而钙离子的自发振荡也与生长锥的延伸和神经元迁移的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论文研究了钙离子信号在传导从生长锥到细胞胞体的长距离信号及神经元迁移导向中的作用。 论文描述的实验中使用已知对神经细胞迁移有排斥作用的分子Slit-2来诱导迁移的翻转。

Slit最早于1984年由Nüsslein-Volhard与Wieschaus在对果蝇的突变研究中发现,当时仅发现Slit主要在胚胎中线表达。而对Slit功能展开的研究起于1998年,先是发现其受体Robo(roundabout)突变型果蝇的中线处交叉神经元的导向发生缺陷。

1999年的一系列遗传和生化的研究又发现,分泌性因子Slit正是Robo的配体,Slit-Robo信号起到了排斥一些轴突,使之无法穿过中线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还表明,robo的表达调控对穿过中线的轴突的不再返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轴突导向上起到排斥的作用,Slit还对SVZa迁往嗅球的神经元的迁移有排斥作用。 体外共培养在胶质细胞上的小脑颗粒细胞的迁移也能受到Slit的排斥。

之后发现在外周循环系统中,Slit对具有趋化性的白细胞的迁移也有排斥作用。 。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四篇

中文摘要 阿多诺是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人,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否定辩证法思想,基于对整个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将卢卡奇所开创的“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推向了极致,并构成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逻辑,对当下的哲学探讨仍有着重大影响。 在通常的观念中,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意味着对传统哲学和现代文明的单纯否定和悲观态度,因此可视其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不仅如此,人们认为阿多诺的哲学思维始终追求一种非连续性或断裂性的效果,因此是拒绝系统化阐释的。

本文在占有和深入研读大量阿多诺哲学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围绕形而上学批判这一当代西方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对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深层逻辑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这一工作克服了以往对阿多诺哲学的单一化理解,丰富了其在国内学界的理论形象。

这一阐释表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尽管对传统形而上学做出了极为激烈的批判,但不仅其核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内在于这个传统,而且他的批判也正是以保存这个传统的核心价值为目的的。 阿多诺的批判中包含着拯救的要素,可以说是一种拯救性的批判。

本文力图在阐明阿多诺思想的否定性要素的同时,发现并突出其肯定性要素,以准确而具体地把握其真实的哲学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否定辩证法对当前哲学的特殊意义。 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阿多诺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批判,第二部分阐述这种形而上学批判的社会内容,第三部分则是在表明阿多诺的真实理论立场的基础上,重新考察其与哈贝马斯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第一部分 本文认为,阿多诺哲学立场的辩证性质源于形而上学本身的辩证结构,而阿多诺又将这种辩证结构追溯到形而上学的对象——概念之中。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概念中都蕴涵着概念性与非概念物的矛盾,也就是永恒的、普遍性的领域与流变的现象世界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形而上学内部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重目的: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是通过概念的抽象,把握永恒的、普遍的真理,但其隐秘的目的则是试图借助概念的手段来拯救流变的感性世界的内容。

“第一哲学”对最高、最普遍原理的追求,充分表达了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但这却必须通过对非概念物的压制和排斥来实现。而阿多诺表明,在第一哲学的体系中,非概念物始终是不可清除的,它标志着唯心主义原则的不可能性,并为走向一种新的唯物主义提供了可能。

否定辩证法的批判始终立足于形而上学内在矛盾,并可以被视为形而上学的某种延续。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否定辩证法揭示出认识论问题的基本矛盾,即起源和有效性的矛盾。

在阿多诺看来,形而上学的原理中包含着认识论问题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探索方向:一是致力于探索知识的最初的、最直接的起源,一是致力于追求最高的普遍性和有效性。传统的认识论过度强调后一方面,并试图将起源的要素强行统一于有效性之中。

阿多诺认为这实质上是排除了起源的要素,从而知识就被限制在主体的抽象范畴之内,被降低为同语反复。要克服这种认识论就必须“回到起源”,但这不意味着对起源要素的片面强调,而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探索“认识的乌托邦”。

从辩证法史的角度看,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都服务于形而上学的公开目的,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则试图对这个传统作一次“规定了的否定”。 与通常的理解不同,本文认为这种否定并不是所谓“彻底的否定”、“绝对的否定”,因为其本身已经包含了肯定的要素。

因此,作为这种否定的结果的“非-同一性”就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同一性,而是改变了同一性的性质。立足于非-同一性,辩证法的范畴如中介、时间性等就获得了新的意义。

阿多诺的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所开创的当代辩证法传统,代表着形而上学批判的辩证进路。这一进路与海德格尔所代表的现象学的进路不同,它并不试图替换掉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框架,以“克服”形而上学,而是深入形而上学的辩证本质,寻求其内在的超越;这一进路也与实证主义的进路不同,它并不是固执于直接感觉经验的内容而将形而上学宣布为“无意义”,而是在寻求抽象的概念与感性内容的辩证统一。

第二部分 本文阐明了学界仍未充分注意到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并在此基础上表明阿多诺的哲学批判与社会批判的逻辑联系。其实,阿多诺的哲学批判本身就包含着实践的内容,因为形而上学本身就包含着“实践”的要素,或者说,形而上学本身就具有在人类的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机制;在当代社会,形而上学的原理已经成为了统治着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因此形而上学批判必定包含了社会的批判。阿多诺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也强调理论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性。

从而他就反对无理论的盲目实践,也反对无实践的空洞理论。因此,面对当下的现实,批判理论才是合理的选择,它具有理论的独立性,但又积极介入现实,直接地就是一种实践。

在社会批判的层面,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表现为意识形态批判,其典型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在他看来,启蒙就。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五篇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文 英语摘要 语类分析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语类分析

语类分析是篇章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Thompson,1999;Hyland,1999,2004a,20_a,20_b;Paltridge,Starfield,20_)。语类是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得到特定交际社团公认的语言交际类型(葛冬梅、杨瑞英,20_;庞继贤、叶宁,20_)。语类分析主要在语篇层面结合功能进行,目的是阐释学术文体的语篇推进结构和语言特征,体现了学术文体写作的规范要求。

(二)摘要研究述评

学位论文摘要是位于学位论文正文之前对论文整体内容进行概述的独立学术语类。《MLA格式指南与学术出版准则》(1998)对论文摘要的要求是长度不超过350字,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结论。英语摘要,在中医药研究生学位论文中,除标题外,是唯一用英语写作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整体质量,是评判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论文引言的研究。普遍认为引言的组织结构与整个论文的结构基本一致,即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Create a Research Space),包括导言(introduction)―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四个语步,即I-M-R-D模式(Swales,1990)。在导言部分,Swales(1990)有详尽的语步分析,如下表1(改动自黄婷婷、许明武,20_)。目前对于方法(method)、结果(result)、讨论(discussion)三个语步的语步分析较少。

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已经成为学术论文体裁研究的通用分析模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国内大多数对学术论文体裁的研究,也沿袭Swales的CARS语篇模式,对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体裁分析,而鲜有用此模式对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实际上,摘要和引言属于不同的体裁,Graetz(1985)认为论文摘要由四语步构成,即问题的提出(problem)―方法(method)―结果(result)―结论(conclusion)。Bhatia(1993)认为,摘要由以下语步构成:(1)介绍研究目的;(2)描述研究方法;(3)总结研究结果;(4)讨论研究结论。因此,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区别于引言,一则在于摘要由于字数限制,较少涉及研究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侧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和介绍研究目的;而引言部分必须从文献综述入手,否则很难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无法开展下一步的讨论(徐有志等,20_)。二则摘要语篇较之于引言语篇,更需要有效提供研究结论,而不宜占用过多篇幅展开讨论。因此,一方面,鉴于国内对于学术论文摘要部分研究较少,而另一方面,学术论文摘要区别于引言,在第一语步和第四语步有其独特特点,所以,有必要借鉴Swales(1990),Graetz(1985),Bhatia(1993)等前人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国际上对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包括对机械工程、西医外科学、应用语言学文、社会学的研究,当前对中医药英语摘要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偏误分析(如段平、顾维萍,20_;戈玲玲,20_;王高生,20_),没有对硕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也没有在更高层次上对中医药期刊论文摘要的语类特点进行考察。

二、研究方法

博士毕业论文英文范文 第六篇

英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相对于其他国家,是比较短的,大部分为一年,少部分为一年半与两年。

这篇小文主要针对于一年制的研究生过程,但是经验其它学制也同样适用。 1笔者本科阶段学习完金融相关后,选择继续在英国读一门相关课程,于是选择了国际物流。

物流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偏重于理论的实际化上面,所以以阅读写作为主,或者像笔者这一年,完全的写作,无考试。由于课程设置较为紧张,总共8个月的学习中平均每星期要完成两篇1000至3000字左右的论文(Essay)。

总共4000字一周的工作量如果打散到每一天并不是很多,但是文章短小不代表内容以及思想的缺失,所以大量阅读是相当必要的。 有很多学生由于已经了解到本门课程是以写作作为成绩,便在达到最低考勤率之后,选择自己看课件,准备写论文。

其实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首先愧对于昂贵的学费不说,老师上课不仅是对其课件的充分解读,同时对其科目内的作业是能起到引领以及指导的。 所有英国学老师及教授都很强调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且作为英国短学制的限制,老师们更倾向于有效的时间内学生们的自我启发,已达到教育效果,并体现到科目作业中。

于是课上讲师对于学生也在起到这个作用。 相对于国内大学课程设置,英国硕士在课程设计上很重视于与主题课程相关的边缘课程。

比如对于笔者这一年的物流课程中,夹带了一门西方法律的3500字的essay写作,内容是关于海牙-维斯比规则(Hague-Visby Rules),这对于一个对欧美法系没有一点了解的笔者来说,参与课程以及课上讨论是相当有必要的。 2以上所说的是在写作论文时候对上课以及导师的态度,那么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写作语言(Essay Language)的练习,这一点对于大部分的国内学生还是相当重要的。即便论文较短,但对于学校或者导师来讲它也是一篇学术作品,那么对于专业性的学术表述以及语法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甚至于词语的选择上,都是大有学问。

去英国读书之前学生几乎都参加过雅思考试,对于其中的写作部分想必记忆尤深。那么笔者只能说,要写出一篇真正好的学术性文章,是比仅仅一个雅思写作要困难得多。

笔者不是在给学生们施压,只不过想让大家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几乎所有的英国大学,针对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都可以做写作辅导,大部分都是无偿的,辅导人员从学校的老师直至在校学生。

希望同学们一定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提高自己的学术英语写作,取得好成绩。 其次,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话其实不假,包括以笔者的写作经验来看这条国内的古训在英国也是适用的,不过‘抄’这个字眼在国内稍显贬义,个人倾向于理解为'Rational Copying'。

对于理论层面的东西,永远都是要突破求新,但是必须要追根溯源。那么追根溯源的过程体现在研究生生论文便是所谓的‘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用(Referencing)是必须的,而且还有不同的系统,比如说哈佛体系(Harvard System),温哥华体系(Vancouver System)等。 引用的作用当然是考证什么样的学者在什么时间做出过怎么样的论断,进而学生归纳这些论断来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的时候学生写作中还会遇到为一个论题找到正反两方面的论据,然后自行取舍支持哪一方,在这种情况下,referencing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由此也可见英国教育的灵活性与启发性。 笔者曾经写作过的一篇论文,内容不是特别高深,但是由于在2500的字数限制内引用了将近70为学者的观点,为自己或自己支持的观念做论证,得到了70多分的一个成绩。

其实写完的时候就已经很自信,因为论证相当充分,以至于还有一种上通古下通今的满足感,成绩已经是次要了。

推荐阅读:

学术论文开题报告模板范文(汇总12篇)

影片设计论文怎么写范文推荐5篇

生物净化污水论文范文8篇

如何看待节约论文范文(实用20篇)

动物科学配种论文范文推荐16篇

种菜课题论文范文大全1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