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
(十一)教育的契机
做教育是需要等待的。等待什么?一个是等待孩子们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小时候不明白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懂事了。所以,有时候看上去老师并没有教给他们什么或刻意地去影响他们,他们也自然就会了,其实老师的影响始终都在,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有时就连学生本人,也不一定意识得到。正如我们有时看到孩子的举动很奇怪,说我没教过你你怎么就会呢?孩子的回答通常是:我也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反正就是会了……
另一个等待,就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教育机会。教育的契机有时候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一个老话题:德育的实效性。因为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学生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都打了水漂,学生要么徘徊不前,要么反复无常,要么甚至在你的教育之下反而在退步。如果用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是高效的德育工作,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形成“共振”。如荡秋千,你用的力和秋千摆动的节奏吻合,秋千就会很快荡得很高;如果你用的力和秋千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结果是什么大家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教育的效果很好而用同样的方法有时候却根本没有效果的原因。教育是很复杂的工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不是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改变多少的。我们能否在平时大量“无效”的教育基础之上,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点,促成他的飞跃?这是很考验教师的耐心和智慧的。
等待并非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时刻注意学生情绪、心理的变化,等到那个机会来临时,不惜工本也要把难关攻克下来。捕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很重要,就像球星,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最合适的地点,完成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击。
衡量一个班主任业务能力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或制造出教育的契机。机会其实是无时不有的,只是我们经常没有注意,如果我们能经常琢磨它,就一定能练就这种洞察力。以下我们做一点简单地分析。
教育的契机何时出现?在我看来,有三大类情况:一个是利用常规的活动发掘德育的内涵,及时地进行教育。任何官方组织的重要活动或班级的集体活动都是很好的德育题材,即使打扫卫生也有深入挖掘的余地。但我们发现,越是正规组织的活动,学生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就越差,这里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活动是自上而下的,并非来自学生自发的要求,或者即使学生有需求也因为是官方组织的,学生因逆反心理而不合作;二是我们的教育形式过于老套、手段过于陈旧,就那么三板斧,学生都能背下来了。低年级学生的因为新鲜,还当回事,在学校时间长了,看到每年都是那一套,谁还会感兴趣?走形式、走过场,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以上两个原因是互相有联系的。我们经常怪现在的学生听不进正面教育,搞不懂他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如果你是学生,你愿意每次都听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吗?内容是正面的,但是再好的内容也要学生愿意接受才会有效果。我们把学校每年的教育活动梳理一下就会发现,重大的节日、纪念日(比如六
一、五
四、国庆、元旦、教师节、青年志愿者日),常规的活动(比如春秋游、运动会、家长会、黑板报、大扫除)从组织到形式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是最没有创意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当然也是没有多少效果的,甚至还有反效果。学生在这种毫无生气毫无新意的活动中变得麻木而厌恶。这样,我们就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育机会。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就是在传统的活动中寻找新的突破,把自上而下的发动变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具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总之思路要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班级,学校只提供统一的时间、地点,方案各个班级自己拿,然后组织评比,给好的方案发奖,这不就比自己辛辛苦苦为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还不领情好得多吗?很多事情,换个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其实就变复杂为简单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这类活动比较典型的如《我带学生做生意》系列、排练运动会入场式,等等,都是依托学校的大活动搞出自己特色的真实案例。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优秀班主任的素质之一就体现在能挖掘活动的德育内涵上,如同一个精明的商家能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嗅出商机。
常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集体活动中每个人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而第二种情况的针对性就更强一些,那就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组织引导下开展的活动,比如我曾经带学生开展的户外拓展训练、毕业旅行等,这类活动方式很灵活,首先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想讲的是第三类: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机会。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现象:如果你的力不用在点子上,即使很用心用力地去做教育,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教育不是靠使蛮力的,不是说时间、精力投入进去马上就能见到效果的。(班主任工作 www.banzhuren.cn)<>反过来说,如果你的付出没有回报,你会怎样?是就此放弃,还是再坚持一下,还是再思考一下策略是否得当?我觉得后两者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放弃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当我们的教育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时,我们得去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投入的精力是否帮了倒忙?因为明摆着有时你越教育他,他越反感你。我认为关键不在我们说什么话,而是在说话的时机上。那么,我们怎么去发现教育的契机呢?
首先,打个比方,如果给你一个任务,要你在一面墙上开一个洞,你会怎样做才最省劲?当然是先把墙面仔细敲打一遍,找到有空洞的地方然后再动手。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这样,你要首先研究了解学生,找到他最关心在意的地方予以突破。所以,不要盲目动手,教育之前先调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医学上有个方法,叫“试探性”治疗,意思是在我们不明确或暂时无法查出病员的病因时,先根据初步的推断用一些方法试着治疗一下,如果哪种方法见效,就选择这种方法继续治疗,同时可以借此从反向找到病因。我们可以通过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像你用锤子敲打墙面听声音一样,找对了地方再下功夫。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开口说话,不是你去训导他,一定要隐藏你的真实目的,闲谈就是闲谈,要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在不知不觉中被你引出真心话来。
其次,从机会的偶然性上讲,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千载难逢,千万不要让它溜掉了!智慧的班主任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也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比如学生打架了,而且比较严重,你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而不是:“糟了,又出事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抱怨除了把自己心态搞坏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此时应该抓住机会,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来教育他,比空洞的说教有用得多。在学校里处分学生算是最高规格的处罚了,处分之前要教育,不能光宣布处分就完事了,那除了让学生沮丧和记恨之外就没有更多积极的意义了。处分之后更要加强教育,因为有“撤销处分”这个现实的目标,这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你始终把握着教育的主动权。我曾经把班上被处分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小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定期开会,定期写思想汇报,定期征求各科老师的意见,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做坏事的恶劣影响,表现好提前撤销处分,表现不好延期,想撤销前先写申请,一次不行来两次,设定目标去完成……不断花样翻新,轮番轰炸,让他们眼花缭乱,个个被制得服服帖帖。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情感问题,这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良机。学生在遭遇重大事件时,最需要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此时他的内心有强烈的依靠感,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在他们最矛盾、最难过、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你乘虚而入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此时的教育效果可以最大化。
有时,教育的契机在纠结中闪现。钓鱼时,如果一条大鱼咬钩,此时硬拉反而容易将弦崩断,正确的方法是拉一拉、放一放,反复地收线放线,一张一弛,时松时紧,在反复地拉锯中等待最后收获的良机,而最后收线的时候,一定是鱼精疲力竭之时,这种精疲力竭不仅是体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反抗力气最大的时候,硬碰硬的教育不仅费力,而且效果极差,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经验,完全可以和学生“耗下去”,控制着局势但并不急于发起最后攻击,因为你知道时机尚未成熟,必须珍惜这宝贵的“最后一击”,最佳机会往往只有一次,所以要一剑封喉。为了一个学生剪头发的小问题,我足足和他耗了将近一年,(参见《到了翻越高山的时候》),这一年,我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因为所有人都在看我怎么收场,堂堂的老班连一个学生的头发都搞不定,还在这里吹什么牛!领导不信任我,认为我软弱无能,对刺头学生束手无策。这一年,我打打放放,如同七擒孟获,最后抓住机会连头发带其他顽症一并消灭。我有时更多地是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做教育,不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这其中,不仅有等待,更有忍耐,还有无奈。按功利主义的观点,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是的,我的教育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要么不改变,要改变就是本质上的,从人性的层面上的。话说回来,什么是成功的教育?用高压政策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表面的省心省事,把学生制住就是成功了?我不稀罕。
再其次,如果机会抓住了,但是最终没有成功,那就太遗憾了。为了不让机会白白溜走,一旦实施教育行动,就要竭尽全力,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比拼耐力和信心的时候,也是考验你决心的时候,一旦学生出现思想上的松动,就赶紧跟进,步步为营,不断巩固阵地并扩大战果,直至取得胜利。学生的任何动摇、反复都不能撼动你的决心,一路将战斗打到底。典型的案例我收录在《教育是这样做的》中了,仅供参考。
对于一些经过设计的教育活动,一定要注重它的系列性、渐进性,谋求通过一次活动后续的系列教育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并不容易,如果轻易把它放过去了,机会也就丧失了。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个套路,在几次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上,我都给老师们推荐了,那就是:搞活动——写感悟——重提升——出效果。一年多前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训练,结束后,让同学们写小结,然后点评讨论,围绕着一次活动开了不下三次班会,反复对活动的意义予以强化、迁移,对当时处于低迷期的班级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人心、增强集体凝聚力、鼓舞士气的效果。那次活动的案例《翻越毕业墙》被载入教育部的全国班主任培训教材《精神家园共营造》,成为一篇经典案例。
成功与失败永远是相对的,也是瞬息万变的,有时仅在一念之差。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多年,刘邦总是吃败仗,怎么也打不过项羽,刘邦只赢过项羽一次,就是垓下之战,但是就是这一次胜利,让项羽体验了霸王别姬的悲壮,也成就了刘邦的霸业。那是决定性的,改变了历史。可见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只要抓住一次机会,让学生幡然醒悟,也不枉我们长期的坚持——这是愚钝还是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命题,不仅在教育上存在,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