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部政治表现自我鉴定一
制定“画像”标准,破解政治素质“看不见”难题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突出政治标准选拔任用干部,前提和基础是考准考实干部的政治表现,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把政治素质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化,明确政治表现的评价内容。英德市在出台《干部政治表现档案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层层细化政治表现的“画像”标准,既为组织部门开展政治考察考核建立可把握的标尺,更为干部提升自身政治能力提供了具体要求。
一是具化政治素质的行为特征。把政治表现细化为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5项主要内容,结合党内法规和干部考察实践经验,一一列出每项内容的行为特征,大到“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等“大问题”,小到“是否参加党组织的政治学习”等“小细节”,均有体现。
二是制定政治表现的行为清单。对政治表现行为特征进行分类,建立包括19项行为特征的“正面清单”和包括10项表现行为的“负面清单”,把“看不见”的政治素质变为清晰可见的行为标准。
三是明确政治表现的测评内容。制定《领导干部政治表现专项测评表》,把政治表现正向测评分为四个等次,列出负面表现行为,作为干部政治评价的客观依据,从而提升政治考察考核的可操作性。
明确“画像”方式,破解政治表现“摸不准”难题
习近平***指出,“政治问题有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识别起来确实比较难,但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我们多用心多留心,多角度多方位探察,总能把他们识别出来”。察人用人,历来不易。尤其是属于内在品质的政治表现,更需要组织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察方法。实践中,英德市突出“一时+一事+一贯”的原则,将政治考察作为首要内容和必备环节嵌入干部选拔任用、日常调研、年度考核和重大工作研判当中,通过多维度、全方位、常态化的“描画”,让每名干部的政治表现“立体成像”。
一是注重在考察中“画像”。在干部选拔任用启动动议环节时,所在单位党委(党组)需对干部单独出具政治表现书面鉴定进行前置评价;启动考察谈话时,谈话对象首先对拟提任干部的政治表现进行正反向评分,考察组通过谈话印证干部的政治表现,经过甄别、分析和研判后进行定性评价,在考察材料中单独体现;进行任前谈话和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时,政治表现成为“首谈”内容。二是注重在日常调研中“画像”。组织部定期开展镇(街)和市直单位领导班子专项调研,收集干部日常政治行为,抓住重要的行为特征和能说明问题的业绩事例进行分析,研判单位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表现。三是注重在考核中“画像”。在科级干部年度考核、政绩考核、党建责任制考核中,政治表现测评单独设立单列计分,班子之间实行镇(街)与市直单位互评,班子成员采用领导排序评定、服务对象评价、干部职工民主评议的多维评价模式。四是注重在推进重大工作中“画像”。在推进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重要工作中掌握干部攻坚克难的政治担当,如在机构改革中观察干部对待进退流转的表现;又如在乡镇抽调13名优秀中层干部安排到工业园区挂职锻炼,观察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否站得出来、顶得上去。今年以来,英德市对新提任的75名干部进行政治表现考察;2名干部因政治担当不足、政治自律欠佳被免职调整;3名干部因在机构改革中不讲政治被记载入政治档案,并接受谈话教育。
加强“画像”运用,破解政治標准“用不实”难题
习近平***多次提出,要将突出政治标准作为选拔任用党员干部的关键。要落实好政治首位要求,就必须要坚持把政治表现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任和管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做到“首关不过、余关莫论”。目前,英德市的干部政治表现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广泛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日常培训和监督管理当中。
一是为选人用人树导向。对于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或放到重要岗位任职,对政治表现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是考察对象的一律取消考察对象资格,是现职领导干部的坚决调整。二是为干部培训教育明方向。组织部门定期分析研判全市党员干部的政治表现档案,对其中存在的共性、倾向性问题,列入干部年度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三是为干部监督管理定依据。建立干部负面信息数据库,制定不宜提拔重用干部的“灰名单”制度,对被评价为政治表现欠佳或者是在关键时刻缺乏政治担当的干部,及时启动约谈提醒,情节严重的作出组织调整,防止带病提拔。英德市的干部政治表现评价机制建立以来,全市党员干部讲政治、讲大局的意识明显增强,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意愿明显提升。在今年的机构改革工作中,组织部门迅速稳妥完成了99名科级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其中退7名)和192名干部转隶(不含事业编)工作。(作者系广东省英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