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特色亮点工作总结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契合度不够,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实际工作中,一些嘎查村党组织在处理抓党建和推进脱贫攻坚的关系上,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二者有机结合不够,未能真正树立起“抓党建促脱贫”的意识,“就党建抓党建、就扶贫抓扶贫”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嘎查村党组织在宣传扶贫政策、确定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规划、实施扶贫项目、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惠民好事实事上,与群众需求、群众愿望融合度不够。村党组织“要做的”与群众“想要的”不能完全统一。
二是部分嘎查村党组织建设与群众期盼有差距,引领脱贫攻坚能力不强。从年龄结构来看,全旗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年轻干部偏少,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5.75岁,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岁。从文化程度来看,党组织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80名,占33.7%;嘎查村委会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75名,仅占20.5%;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5%。部分嘎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带富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借助帮扶力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措施还不多,对接项目资金、争取政策扶持方面思路不够开阔,作用发挥与脱贫攻坚的要求、广大群众的期盼仍有一定差距。
三是嘎查村后备干部队伍储备不足,存在后继乏人现象。随着农村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嘎查村大量年轻农牧民外出务工、经商,常年在嘎查村有学历、有想法的年轻农牧民较少。青年人才的流失影响了为嘎查村干部、党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后备干部选拔的空间逐渐缩小,造成一些地方出现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队伍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后备干部队伍发展不平衡,村级后备干部储备渠道较为单一,视野不宽,后备队伍不能为嘎查村村干部提供丰富的人选,制约了村级事业的发展。
四是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扶贫产业竞争力不强。由于部分嘎查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创业能人的缺乏,嘎查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集体经济与农牧民群众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对贫困户带动能力不强,未形成多措并举的帮扶机制。部分嘎查村主导产业培育难,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农牧户分散经营,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促动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二、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要找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点,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在除“贫”根、去“困”源上,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哪里,基层党组织工作就拓展到哪里,实现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无缝对接”。建立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坚持做到把精准扶贫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同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配强班子、建好队伍,促脱贫攻坚有力量。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改进选人办法,立足内选、回请、下派等多种方式,注重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牧民、党员中心户中选拔优秀人才,把思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较强,善做群众工作,懂经营、会管理,办事公、能自律的人才选进嘎查村级班子。进一步完善“能人回归”工程,优化、细化相关政策,通过政治激励、强化待遇保障、给予创业支持等方式,鼓励优秀人才到嘎查村任职,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突出的工作队伍,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三是拓宽渠道选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内外结合,既注重发现本地优秀人才,又注重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不断壮大嘎查村后备干部队伍,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进一步优化充实嘎查村后备干部人选库,重点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牧民、党员中心户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递进培养,进一步深化“双培双带”工程,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嘎查村干部。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程,将优秀后备干部纳入组织视野,通过组织培训、实岗锻炼等途径,积极搭建优秀后备干部成长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以党支部为单位,以“不忘初心、凝魂聚气、固本强基”工程、“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讲好专题党课,组织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讲1次专题党课,或者向所在支部党员报告1次个人学习体会。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持续抓好精准培训,充分发挥旗委党校、苏木镇党校作用,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需求导向,重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处理矛盾纠纷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执行农村牧区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牧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加强自身建设的本领,切实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素质能力。鼓励嘎查村干部、后备干部参加在职教育学习,有计划的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大专及以上层次的学历培训,切实提升嘎查村干部队伍能力素质。
五是加强对嘎查村干部的管理监督,切实打造过硬队伍。加大对嘎查村干部的激励关心力度,定期组织开展优秀嘎查村干部评比表彰活动,努力形成重视、关心爱护嘎查村干部的社会环境。健全完善嘎查村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激发嘎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确保基层干部安心工作、积极进取。坚持落实待遇与强化责任相统一,科学确定嘎查村“两委”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认真实施嘎查村“两委”成员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不合格嘎查村干部调整制度,对作风不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群众有反映的,及时批评教育,对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差、作风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及时进行调整,对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的,进行严肃处理。健全嘎查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党员监督和群众监督。
六是探索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把稳定脱贫建立在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认真贯彻落实《正镶白旗发展壮大嘎查村级集体经济2023—2023年实施方案》,继续深化实施发展嘎查村主导产业和壮大集体经济“7711”工程,根据嘎查村情特点,选准产业发展路子,做好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生态旅游的文章,确保产业服水土、惠百姓,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以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力度为契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特色旅游等项目,探索集体资产租赁、组团服务创收、乡村旅游服务、智慧电商服务等渠道,助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形成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实施方案》,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充分调动农牧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特色亮点工作总结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集中摸排,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
我市对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情况进行集中摸排和选配,出台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方案,对既贫困又软弱涣散的“一村一策”重点整顿,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给予调换,并从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选派了X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
今年X月X日至X日,我市对X个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知识培训,让他们找准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适合本地发展的新路子,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带领群众“拔穷根”“破穷障”,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同时,为了切实负起工作责任,各乡镇与“第一书记”签订驻村工作目标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使其“肩上有任务,心中有责任”,确保工作效能高,出典型。截至目前,有X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实绩突出而被提拔使用。
(二)明确责任,抓好党建制度落实。
我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和“用责任制管责任人,以责任人带一班人,以一班人活一盘棋”的党建工作理念,通过党建知识过关考试、建立四级党建责任区、落实“两述三评一考”制度等方式,强化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并将各乡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履职尽责考核中,以此加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脱贫责任意识。
同时,在换届和干部调配过程中,选优配强乡镇党政正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乡本土“老乡镇”和乡镇专业技术干部进班子。
(三)加大投入,强化党组织建设基础保障。
我市坚决把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政策落到实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建设基层阵地、加强基层党建上。通过出台《农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工作方案》,将村主职干部的待遇提高到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标准,副职干部报酬也纳入市财政保障,确保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要求。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也在向基层倾斜,市财政每年为第一书记安排不低于X万元工作经费,从扶贫资金中专项安排帮扶经费X万元,村级组织年均办公经费不低于X万元,X个贫困村均建有办公活动场所。
(四)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做示范。
我市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思路,以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领办、创办、协办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引导广大党员争做致富带富帮扶先锋。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规模小的专业大户和缺技术、缺信息的农户做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引导驻村帮扶工作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成员和农村发展能手与贫困村、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向他们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整合农业、扶贫、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和资源,为后备干部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带头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鼓励支持领办专业合作社,提升“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X、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基础。
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开展的好坏,最终实践还是在村级组织,但是在村级组织中,存在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发展信心不足及村干部年纪大、水平不够用问题,制约了党建扶贫工作的开展。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切实抓好“示范带头”工作,把一些想干、能干的农户打造成“示范户”,“示范户”赚钱了,大家的顾虑也就打消了,也会跟着干;
二是加强村干部、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的思想引导和教育,帮他们找回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愿望;
三是要通过提高村干部待遇,留住有能力、有水平的外出务工青年在家乡挑起村干部的重任,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X、转变干部思想认识,是抓党建促脱贫的力量源泉。
在基层干部队伍中,部分乡镇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具有“重计生、综治,轻党建、扶贫”情况,干部队伍精力和干部个人精力没有倾斜到党建扶贫工作中来。
“轻党建扶贫”思想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转变过来,有碍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碍于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要转变基层干部队伍思想,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党建扶贫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要使党建扶贫宣传工作向基层延伸,在基层形成“大扶贫”氛围。
X、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根本途径。
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努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探索发展途径。
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打破区域和所有制界限,把农民劳动合作与社会资本、技术、管理合作结合起来,把土地、山林资源优势与商品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新办经济实体,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特色亮点工作总结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一)选优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夯实基层基础,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把选优配强贫困乡(镇)、村级班子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组织力。一是选优配强乡(镇)党政班子。以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调整涉贫乡(镇)党委书记26人、乡(镇)长32人;从市直单位选派23名优秀正科级干部到贫困乡(镇)挂职任副乡(镇)长,兼任乡(镇)驻村工作队长,充实乡(镇)扶贫工作力量。二是选优农村带头人队伍。开展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优化专项行动,采取村中选、上级派等方式,调整年龄较大的村党支部书记278名,选树“三有三带”农村党支部书记100名,明确有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其他致富项目的农村党支部书记达到30%,确定村级后备干部6500余名。三是开展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专项整顿。按照10%的比例,每年开展1—2次软弱涣散党组织排查,对排名靠后的村级党组织,逐一列出问题清单,逐村建立整改台账。坚持把多年不发展党员村、信访或宗教问题高发村、“村霸”问题突出村等纳入到软弱涣散村级班子整顿范围,拉单子重点交办,有力推动软弱涣散村级班子转化提升。累计消除超过3年不发展党员村318个,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班子589个。四是抓实农村基层组织生活“落地工作法”。通过公开组织生活日程图和民情入户图,实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记实和基层组织生活问责办法,用小切口推动基层组织生活落实落地,让严肃的组织生活更接地气,让党支部开展工作更有抓手。五是成立脱贫攻坚责任组。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超过1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逐村组建以村组干部、驻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为骨干的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由乡(镇)科级干部或帮扶单位副科及以上干部担任,累计成立脱贫攻坚责任组2580个。
(二)推行“双联四推六覆盖”帮扶机制,城市党建带动农村党建,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探索推行“双联四推六覆盖”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党建资源优势,推动党建力量向精准扶贫一线倾斜、工作重心向精准扶贫一线转移、工作合力向精准扶贫一线聚集,实现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互促并进。一是压实责任。每名市级领导干部分包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个贫困村和2户贫困户,选取21个市直大单位各分包1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和1个贫困村。县(区)党政正职带头督导检查党建扶贫工作,每月明察暗访、蹲点调研不少于2次。乡(镇)党政正职经常在村抓村、指导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联村帮扶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每季度至少到联系村工作1天。二是精准对接。组织市、县(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单位党组织根据驻村第一书记调查摸底情况,从帮扶村实际出发,带着问题与村级党组织进行对接;组织单位党员干部定期到帮扶村,联系户了解情况、核实信息、推动扶贫。三是经常帮扶。将每月5日确定为“党员干部主题扶贫日”,采取月初提醒、月内督导、月末总结等措施,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村到户,开展宣传政策、帮难解困等对接帮扶。《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对我市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选准用好第一书记,打造能征善战驻村干部队伍,发挥脱贫攻坚尖兵作用。坚持严把“选、育、管、用”四关,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挂职,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打造了一支强有力的脱贫攻坚先锋队。一是精准选派。按照“党群部门到软村、政法部门到乱村、经济部门到穷村、涉农部门到专业村”的选派思路,从市、县(区)直单位选派142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组建驻村工作队873个,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650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大于20%的深度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20户贫困户以上的村全覆盖。二是培训提高。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外出参观、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驻村第一书记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讲政策增素质、交任务促提升、面对面教方法、学习先进促后进等,切实解决驻村第一书记“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帮助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履职能力。三是严格管理。不定期抽查、检查驻村第一书记在岗和开展工作情况,每天统计汇总第一书记手机APP客户端“定位签到”情况,每周通报,跟踪问效。严格问责追责,对在日常督导和考勤过程中发现的无故脱岗3次以上的第一书记进行约谈,对约谈没有及时改正的第一书记进行通报批评,对帮扶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约谈派出单位“一把手”。四是强化保障。严格兑现驻村第一书记专项工作经费、专项扶贫资金、生活补贴、交通补助等,建立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健康档案,为驻村干部办理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保险,每年组织健康体检。把脱贫攻坚和干部使用相结合,注重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使用干部,已先后提拔重用优秀驻村第一书记89人。
(四)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开展精准培训,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选派1000名优秀专家组建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就业创业三类服务团,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技术推广、培训指导、惠民服务等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服务。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推动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培育,举办各类培训班636期,培训贫困群众5.18万余人次,引进新品种98个、推广新技术100项。二是开展卫生保健服务。医疗卫生专家服务团先后组织各类义诊608轮次、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免费为贫困群众开展“两癌”筛查、血糖血脂检测等16万例、减免费用1195万元,对患有特定疾病的贫困人群优先安排实施髋关节置换、白内障治疗等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手术(项目)2561例、减免费用2231.6万元。三是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就业创业专家服务团举办专场招聘会100余场次,发布信息978期、发布就业岗位10.4万个;设立精准扶贫培训基地48所、教学点170余个,开展职业教育培训263期、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1万余人次;为601名职业教育学校建档立卡贫困生免除学费96.32万元、发放助学金120.2万元。四是开展精准培训。依托全国首家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开设精准扶贫、智慧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不同专题的课程48门,先后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等1.2万余人次。
(五)实施“三组一评”,推动党员群众互助,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以增强农村党员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农村“五老”人员、富裕家庭的帮扶作用,推动脱贫攻坚。一是成立互助组。以村为单位,引导鼓励党员群众成立脱贫攻坚互助组,由带富能力强的党员或产业能人担任组长,做给贫困户看,带着贫困户干,凝聚了共同致富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组建扶志组。组织村内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人员,成立脱贫攻坚扶志组,加强对农村“懒汉”教育引导,激发其脱贫志气。三是成立扶贫宣传文艺组。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扶贫宣传文艺组,落实扶贫政策上墙、志气歌上墙、帮扶歌上墙,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增强党员群众主动脱贫、参与扶贫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四是开展模范贫困户和落后贫困户评议。由乡(镇)党委主导,定期组织农村党支部开展模范贫困户和落后贫困户群众评议,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带头脱贫内生动力。全市先后成立党员群众互助组1.2万余个、“五老”扶志组1000余个、扶贫文艺宣传组70余个,帮助贫困户2000余户,开展扶贫文艺宣传500余期次。
(六)推行“党建+产业扶贫”,壮大产业经济,实现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作用,力求在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一方面,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思路,积极推广“党建+扶贫车间”模式,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各县(区)财政拿出5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贫困村党组织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口路边空地、村头闲散土地等建设党建扶贫车间470多个。全市党建扶贫车间累计安置农村劳动力8万余人,带动1286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另一方面,坚持“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党建+扶贫+食用菌”发展模式,使贫困户通过包棚创业、劳务承包、资金入股分红、菌包托管、基地务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创收。我市“党建+产业扶贫”的做法和经验,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给予深度报道。2023年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务实举措,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作用,放大了组织资源优势,全面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
了明显成效。一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最终实现了抓党建促脱贫“双推进”“深融合”。先后打造了349个农村党建示范点,涌现出“三有三带”农村党支部书记200余人,并连点成线、布线成带,形成了以106国道、濮渠路等6条主干线路为中轴的“三纵三横”党建示范带,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筑牢了脱贫攻坚的“一线堡垒”,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形成了党支部“一声令下”,党员则“一呼百应”,群众会“一路相随”的良好氛围。二是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优化。通过深入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组织1170多个市、县(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2万余名党员与5.3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到村到户进行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与农村党员共过组织生活等,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联户帮扶中锤炼了党性、陶冶了情操、坚定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同时,各级党委通过下大力气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员教育培训等多项措施,推动了党风政风逐步向好,进而引领了民风村风逐步好转,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三是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兴旺。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扶贫等部门资源,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比如,依托党建扶贫车间,吸引了一大批服装加工、五金配件、羽绒制品等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为脱贫致富形成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通过推广“党建+扶贫+食用菌”模式,建成标准化食用菌大棚7300余座,工厂化生产企业8家,年产值突破12亿元,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增速、支部战斗力增强”的“四增”效果。四是贫困群众收入进一步增加。强力实施“百企万户”、农业产业化扶贫等工程,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如,重点扶持430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种植、养殖业),使15153户贫困户、42696名贫困人口通过入股分红等模式,实现了增收,户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58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318个、区域性集配物流中心8个、乡级快递物流站25个,吸纳贫困群众就业4000余人;把“三无”贫困户纳入光伏扶贫范围,帮扶贫困户12165户,惠及贫困人口41361人,人均年增收882元,等等。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党建与脱贫攻坚融合不够深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就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然而部分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就党建抓党建,就扶贫抓扶贫的现象,不能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融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统筹考虑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力度不够大,一定程度上存在党建与扶贫“两张皮”现象。有的基层党组织找不到党建促扶贫的抓手,把脱贫开发和基层党建工作相割裂,导致资源整合难、机制不顺畅,扶贫工作成效也不够明显。
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经过开展软弱涣散村基层党组织专项整顿和村“两委”换届,基层干部服务农村发展、服务贫困群众的能力得到提高,但受年龄、负面清单、贫困村“空心化”等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村存在村干部选配难的问题。一部分村党支部满足于勉强完成上级党委统一安排的工作任务,上级安排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没有自己的工作规划或计划,没有做到主动去谋划和推进工作,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村党支部习惯于运用传统方式、老旧办法解决问题,不注重教育引导,不善于开展思想工作,平时协调沟通少,党员群众认可度不高。
三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比如,个别基层党组织存在在党建扶贫中不实事求是、不因地制宜、不注重实效,盲目跟风,简单地进行经验移植,未见实际效果就大肆宣传的现象;个别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没有深入调研,一厢情愿地为群众大包大揽,对贫困户没有做到精准施策,导致费力不讨好;有的干部对群众总结的生产生活经验不太重视,违背群众意愿和发展规律,以至于工作中遇到许多阻力。此外,还有一些基层干部缺少大局意识,对上级部署没有认真落实到位。
四是帮扶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帮扶单位选派了精兵强将到村任职开展帮扶工作,有的帮扶单位比较消极,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时,没有挑选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有的帮扶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坚强后盾作用,对驻村工作支持力度比较大,有的帮扶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对驻村帮扶过问较少,没有把联村帮扶、驻村帮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帮扶效果不明显。还有些单位在帮扶工作上存在重“量”轻“质”现象,重“输血”轻“造血”,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帮钱帮物,不注重培养和发展产业致富项目。个别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能力较弱,不能真正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中去,对贫困村脱贫规划不清、思路不明,没有针对贫困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五是扶贫创新驱动力不够大。尽管当前在党建扶贫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成效可圈可点,但对于部分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的地方,尤其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实现弯道曲直,后发赶超。然而一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仍然存在追求短平快的思想,只注重短期效益,不注重长远规划,只注重建设框架,不注重丰富内涵,只注重项目投资,不注重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项目模式比较单一,不是种植、养殖,就是工艺品加工,产业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实现发展和增收可持续。有的项目投资后,不能顺应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群众意见较大,没有起到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要着力推动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抓好党建,是为了推动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更具实效。抓好扶贫,也有助于基层党建水平的提升。两者的良性互动、有机融合,应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如,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农村基层组织要坚持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同时结合精准扶贫要求,吸收政治素质过硬、致富本领较强且能发挥带动作用的人才进入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实现党建与扶贫选人用人上的融合。在脱贫攻坚中,要将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结合起来,坚持好“三会一课”制度,加强作风建设,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实现在党建工作中推进脱贫攻坚,在扶贫工作中加强基层党建。
二要着力建强农村基层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更是群众的“主心骨”。只有让“主心骨”强起来、战斗堡垒硬起来,贫困群众的“腰包”也才能鼓起来。持续开展好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工作,切实解决好历史遗留、党组织班子不健全、党支部书记能力弱、宗族矛盾突出、无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等问题,坚决防止名不副实的“被整顿、被转化”。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党校等教育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好农村党组织书记全员轮训、村“两委”干部重点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要着力抓好联村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也是第一民生工程,必须凝聚城乡党建资源合力,全力抓实抓好。要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尖兵”作用,按照“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严格落实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县级领导干部包扶重点贫困村制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点面结合、合力攻坚,实现群众“点菜”、干部“下厨”式全方位帮扶。充分发挥联村单位的帮扶作用,按照“统一组织、整体筹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全面覆盖”的原则,促进干部资源、帮扶资源共享,构建帮扶对象准、帮扶任务明、帮扶责任清、帮扶措施实、帮扶效果好的全员帮扶模式。
四要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要把发展集体经济、做大集体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瞄准农村发展优势,加快“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农村基层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搭船出海”。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发展积极性,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信息和资源优势,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深入挖掘集体经济“破零”的好经验、好做法,达到扶贫有载体,增收有产业。
五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既要把党建作为精准扶贫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又要将脱贫成效列为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帮村、领导干部联村和“第一书记”驻村、基层党员带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社会力量包干扶贫等,将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以及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市对市直部门和县领导班子及成员、县对县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考核实行扶贫工作实绩“一票否决”制。将帮扶单位开展包干扶贫工作纳入各级绩效目标考核范围,对在包干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的严肃追究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