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范文(通用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5-28 15:43:4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培训就是培养+训练,通过培养加训练使受训者掌握某种技能的方式。国内培训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行为实践。为了达到统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演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范文(通用3篇),欢迎品鉴!

第1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植于历史,更要着眼于发展,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共同团结奋斗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地缘基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兄弟关系的传承自然也始终蕴含着携手并肩共同捍卫祖国稳固统一的坚强力量。这是因为凝聚着共同体意识的中华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明白“有国才有家”,祖国统一才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民族的最高利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凝聚一心方才可以胸怀国家,使我的祖国更加强大。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仅有经济的腾飞是远远不够的,其必须具有在经济环境保证的情况下,伴随精神上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条件产生的凝聚作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其内在属性就是精神上的集大成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这一特性是秉承着先祖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被这片土地烙下深深烙印的中国人民血液中的优良品格和光荣传统,是先祖给予我们最大的精神精髓,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动力,更是鼓舞人民守护这片土地及精神家园的行动力。随着文明之火五千年来在这一方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燃烧,历经苦难磨砺而愈发坚定就是最好的佐证。这个过程是由自远古时代而起的依靠地域不断勤劳创作而逐步征服自然达成宜居环境,从而依托地缘特征发展出各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及习俗,这个过程中民族意识开始产生。随着时间推移生存能力发展,一次次突破地域限制的飞跃,形成了跨地域的交往交流。在长达几千年的交往与交流中,习俗、文化等相互磨合迸发出了极多具有创造力的飞跃与繁荣,各民族间的长期共存与共同进步一直是发展的主旋律。

  历史归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国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就处于一个由于广袤地域导致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混居形式共生发展的状态。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人作为这样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时间考验而不朽,并不仅仅是依靠坚韧卓绝的智慧及忍受苦难的决心,更多还是依靠溶于骨血中对各民族间的包容与团结。伴随历史上一次次朝代的更迭,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才成就了一次次文化的繁荣与突破,才能在战与火的淬炼下形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隐忍而不失风骨的独特存在,并让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一次又一次力证了中华民族长存于历史之林的必然性,其底气来源于这历史长河中一步步溶于骨血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以历史的延续性,承托了相同语言、地缘、文化及心理状态等要素,并以此来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框架,纵深层面依托悠久历史所拥有的意识视野,从民族到国家到全世界的共同体格局的展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努力改善各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家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和谐是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各民族间碰撞升华的文化火种,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在地域构成上交错杂居又相互包容、在经济生活中相互帮扶、在情感诉求中相互亲近依存,这是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现实表述。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自身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状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在当时当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依据,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复兴兴旺更多的是依托于文明永固创新不竭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认同及信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注入了灵魂。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革命文化,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历史,进而将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改造和创新,从而更具有现代性。

  在内蒙古的土地上生活着49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体系,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内蒙古之所以能够保持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并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70多年来,内蒙古在制度建设、人才培养、载体构建、技术支撑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国初期,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入新世纪,实施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深层的民族文化精髓。

  政治引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在近现代历史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反抗压迫与奴役、寻求民族解放的步伐从未停止过。直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才摆脱束缚,真正沐浴了自由平等的阳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了少数民族中最早的党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奋起抗击,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延安,成长为党的各级军政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摆脱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策略与政策,就没有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也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团结、自治、发展为核心内容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主要内容的民族工作的原则、方法。从党的民族政策可以看出,我们党所着眼的大格局是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经验,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强烈认同、高度信任和衷心拥护。

  道路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我国当前坚定奉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代代先驱在不断结合我国特色,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先进原理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而成的,在现今世界格局环境下最适合当下及以后我国发展道路的制度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我国所走的政治道路的笃定。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如一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与适时性,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各民族成员紧密联结,激发并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时刻保持创新活力,激发其蕴藏于精神中的内涵理解、情感共鸣、价值导向等作用机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发展更加生生不息。其中,内涵理解是情感共鸣与价值导向之间不可缺少的润滑连接剂,情感共鸣是内涵理解的外显与价值导向产生作用的承接载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紧密凝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力粘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这就是共同体意识,它对我们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非常重要。

第2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

  通过参加科左后旗政协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网络学习培训班。让我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发挥好政协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示范引领和凝聚人心作用有了更深刻认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

  一要高举团结旗帜,以心换心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吸纳了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界的代表人士,有利于各民族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也有利于兼顾各民族的利益,在做好民族工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高举大团结、大联合旗帜,与各族各界群众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吸引和激励各族儿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热潮,坚定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不断推向前进。

  二要发挥智力优势,建言献策助力共同繁荣发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政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基础。如何着眼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切身利益,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政协委员推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

  三要彰显界别特色,联情联谊共促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政协是以界别为单位组成的政治组织,联系着众多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委员,他们是民族界代表人士和宗教界上层人士,在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中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是党和政府开展民族宗教工作不可替代的依靠力量。通过少数民族、宗教两个界别平台和各级政协委员积极有序的参与,不断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宣扬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作出贡献,是政协民族宗教工作的优势体现。

第3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心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和无限的智慧,共同开拓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尤为重要,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

  一、必须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70多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光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必须要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担当、积极的行动,将党中央和区市党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扎实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二、必须坚持以服务增进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成效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要推动从严管党治党走深走实,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作为引领各项工作的旗帜和方向,做到中央有部署、我们有落实,党委有要求、我们有响应,党委有指示、我们有行动。要聚焦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好“十四五”开局起步各项工作,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上下更多功夫、想更多办法,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切实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各族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必须要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特别是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双语兼通干部的培养、选拔、重用,强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十四五”开局起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必须坚持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引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齐心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作为民族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要始终坚持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扎实有力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贡献力量。必须要坚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行业领域等多种优势,做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的宣讲员,做民族工作决策部署的捍卫者。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党员干部和群众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正确引导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把新时代民族团结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推荐阅读:

部队安全工作个人心得体会3篇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心得体会【三篇】

关于常态化党史学习心得【四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心得体会13篇

关于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心得体会【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心得体会(通用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