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1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创新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培训班。经过近一周的培训学习,我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丰富,眼界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思想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进一步坚定。结合学习培训,通过认真思考,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训内容丰富,感受深刻
培训班设在中国计量大学——杭州校区内,学校环境别致优雅,到处充满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学员们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在为期7天的培训时间里,中国计量大学为我们设定了针对性极强的培训菜单,开设课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领导能力提升、宏观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均为中国计量大学的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等同志,授课阵容强大。在理论培训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红船”精神》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党性教育,进一步聆听了《新发展格局下的质量强国建设》、《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G20杭州国际峰会的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经验》、《“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经验分享》、《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等讲座,同时赴浙江优秀企业交流学习、现场教学。各位专家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精彩地论述,使我受益匪浅。
二、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妙语连珠的讲授使我思域大开、心悦诚服;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对某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茅塞顿开。在实地观看中,我们观摩学习了浙江省优秀企业的规划设计和产业模式布局。这次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提素质、强能力、扩眼界的知识盛宴,使我们启发很深,收获良多。
使我进一步了解市场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当前市场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认识到市场监督管理队伍既是党的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公平市场、维护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使命。这要求这支队伍必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更新了观念,开阔了思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虽然“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享誉世界,但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拥有自主品牌较少、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也让中国未能成为质量强国,也未能成为制造强国。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质量强国建设更具重要意义。
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要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上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质量强国,标准先行,因此实现由粗放新经济向节约型经济转变。其中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变革是时代的强音。
(一)建设质量强国要注重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都需要先进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球通认的质量认证。
(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深刻内涵,以“四为四高两同步”为载体,狠抓落实,推进重点工程早见效,以更高水平推动发展,实现争先进位走在前,确保在全面工作上引领全县发展。时刻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三)积极推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支持技术先进型企业,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积极推进省市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这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专家们的讲授对我有很深的启发。我们回去县里后,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提高理论学习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方法,转化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思路,确保学习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增强独特文化特质,以品牌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还要提升法治治理能力,严把质量安全底线等方面,通过发挥国家的体制优势、智力优势、制度优势,推广“全民质量”观念。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做出的新战略部署,是充分激发我国发展潜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调整。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深刻理解其战略深意,充分发挥我国多层级的发展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在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必然选择:应对国内外形势结构性转变的战略调整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我们需要对此深刻认识与理解。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支撑
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发挥着引擎和带动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长久之策,也是激发内需市场、推动国内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措施。
从国际形势来看,建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是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的关键举措。在新冠疫情、经贸摩擦等多重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上升,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持续受阻,国际大循环的有效运转受到多方阻力。加之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系统性调整,对我国打压持续升级,使得我国产业链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而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出口导向发展后,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外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逐渐减弱,叠加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复杂局面,使得我国须转向以内需为主的新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去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夯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提升国内产业链安全与稳定,增强我国抵御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经济发展韧性。
从国内发展来看,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推动产业链升级。一是推动国内供需链形成有效对接。当前,国内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量供给以满足国外需求为导向,居民对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国内大循环要求以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升级为导向来调整供给方向,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引导国内生产与需求结构相匹配。二是推动地区间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地区间产业联动与动能传导较弱,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能尚未充分激活,需要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来形成地区间发展合力,建立更大范围的一体化市场。三是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当前,我国产业整体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因国外断供而造成国内产业链瘫痪的风险。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内在地要求确保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被国外技术和产品“卡脖子”,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
(二)以国际大循环为补充,是我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必要选择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大循环起着带动和优化的作用,是国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参与国际大循环要服务于国内大循环需要,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放弃国际大循环,同时又要调整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
首先,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未变,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是我国适应、把握全球化新机遇的主动选择。在新技术革命下,创新趋势朝着多元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所有前沿科技的自主创新,更难以独自完成所有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仍然要通过开放与合作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与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拓宽了全球化的方式,带动服务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蓬勃发展,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也为我国继续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契机。
其次,缺少国际大循环的补充也难以完全满足经济转型升级所必需的要素与市场。我国正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但仍面临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巨大风险,亟需在更大范围整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资源和市场空间。只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才能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
再者,新形势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更加注重在国际大循环中把握主动性。过去我国利用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但由于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市场,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一直处于被动适应的局面,极易遭受外部市场冲击与关键技术制约,导致经济发展的效率、质量、结构、安全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我国必然要以新的方式参与国际大循环,改变以外部循环为主的局面,并在新形势下主动建立为我所控的新国际大循环。
(三)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应有之义
“双循环”并非是两个独立运行的循环体系,应该是两个循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过内外循环的双轮驱动,发挥1+1>2的叠加效应,不仅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为我国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助力。
从现实发展的要求来看,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长期分离迫切需要我们构建“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但长期忽视了对国内市场需求的培育与开发,导致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长期分离,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加工贸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同国内产业体系之间的联系不足,使得国内产业链存在一个个“孤岛”,国内大循环难以成型,也无法与国际大循环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关键在于纠正内外循环失衡的现状,充分打通国内循环的堵点和内外循环互动的节点,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构建“双循环”互促体系旨在有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依靠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以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形成“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构建质量、安全、效益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与开放体系,积极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努力谋划新增长空间,推动我国从传统的以外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向以我为主、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支撑“双循环”的多层次优势
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制度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结构优势,在深化改革中形成了尚待开发的增长潜力优势,并通过率先走出疫情冲击掌握了在疫后助推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这些优势成为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
第一,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有效地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更加稳定且强劲地运行。一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聚集资源和力量,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推动国内大循环长久且良好地运行;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重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为市场机制的良好运行提供政策与制度保障,并引导“双循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序推进。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保证国内大循环兼具稳定与创新。这一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稳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保证国内大循环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保障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内大循环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有助于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拓展和快速流动。这一制度鼓励劳动创造、多劳多得,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全体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居民收入,达到刺激消费和生产的目的,从而扩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其它要素主体活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转。
(二)超大型经济体的市场规模和结构优势
从总量规模来看,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发展潜力。我国中等收入人群超过4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人口基数已经超过3亿,随着电商经济的快速崛起,他们开始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并逐步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20_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稳居世界第二位,不仅连续六年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而且以8%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充分利用好我国海量的消费市场,无疑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发展动能。
从结构层次来看,复杂的层级结构使国内大循环更具活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层级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完备的经济社会形态,表现为东中西各地区发展阶段与支柱产业各不相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基本囊括了高中低端产业的各个环节;城乡社会结构相互补充等。这些复杂的层级结构一方面反映了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完整经济形态的必备要素,有助于我国形成体系更完备、结构更合理、分工更细化的内循环体系。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增长潜力优势
第一,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整体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能够更好地引领国内大循环。近年来,我国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资,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5G通信、新能源、高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世界前列,使我国从技术追赶迈入科技前沿。20_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53000项,同比增长4.8%,居世界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估显示,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这些科技创新成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
第二,不断积累的优质生产要素成为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在部分高端要素与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短缺,但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质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在劳动力方面,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数量下降、质量提升的态势,人口数量红利逐步转向了质量红利。截至20_年,我国拥有1.7亿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养的人才资源,各种技能和专业的人才储备都较为充裕。同时,我国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集聚并形成了数据、信息等更高端的要素资源,为形成相对独立的国内大循环奠定了优质要素基础。
第三,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呈现出逆势增长的经济潜力,能够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更大活力。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资源优势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有力支撑,后续经济增长空间比较大。20_年上半年各省GDP增速排名中,中西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16个经济增速正增长的省份中有12个位于中西部,为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其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优势
第一,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地位的不断上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大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作为全球工业部门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生产环节。这种产业链特征及其所代表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20_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商品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实际使用外资9415亿元,在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5.8%,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第二,疫情后我国表现出的强大经济韧性与发展潜力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权和掌控力。20_年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3.2%,经济恢复走在世界前列,为疫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另据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估计,我国可能成为20_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可以预见,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掌握更多主动和先机,这将有助于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循环体系。
第三,疫后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需要我国发挥核心动力作用。一方面,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大国经济体,没有我国经济的率先恢复,全球经济将难以实现真正复苏。不仅我国这座“世界工厂”对满足全球抗疫物资需求至关重要,而且疫后全球也需要我国继续发挥生产核心的作用来带动全球产业链运转。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贸易、气候、卫生等全球发展议题方面深化合作,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为国际大循环的持续运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能够继续为其提供高性价比的技术与产品,也能够帮助我国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市场与战略资源。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4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今年5月以来,特别是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家发展优势和现实约束提出的发展新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
如何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一起来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的主动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需要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之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发展要更加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从美国、日本、德国等这些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旦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要逐步从外向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十多年前这一规律开始显现,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从20_年的超过60%下降到20_年的31.8%,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配置要求大体一致。
过去,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现在,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总体上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靠原有发展模式无法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消费升级换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加快形成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是可行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目标,我们有着充分的主动权,政策工具也有很多,对这些优势,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判断、认识和信心。应当说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补上消费市场的短板,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利于更好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应对
我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我国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后进行全球竞争,我们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战略。过于依赖国外的市场,对国内市场开发利用不足,尤其是不能有效地用好逐步扩大的市场容量这一重要竞争优势。近些年来,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势在必行。
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政策发生了变化。美国害怕中国赶上甚至超过自己,因此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发展。20_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际环境、国际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决策者扬言与中国“脱钩”,并开始加紧“去中国化”。20_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步入到一个新时期、新阶段,由于经济增长长期乏力,导致全球化的一些成本全面显化,收益下降,进一步导致各种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现象出现。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把各国原本存在的差异和猜忌进一步暴露,加剧了分歧、对立和撕裂。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多年以来,范围最广也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危机,使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简单地以原有全球化策略进行发展变得不符合实际。因此,在全球化重构的时代,我们在战略和政策上必须进行调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开始“内卷化”。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可以说,立足国内经济循环,办好自己的事情,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际循环,形成双循环互动。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也是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从国际环境的角度看,无论是“隔离”现象、“孤岛”行为和“逆全球化”思潮,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试图发展独立产业体系的可能性,都需要对国内国际循环体系进行再部署、再调整。从国内环境的角度看,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对于形成“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当前,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国内经济循环在不断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这些瓶颈问题上进行全面突破。同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到国际循环可能会发生一些极端现象。为了减轻这种状况的冲击,我们必须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这就需要对国内经济循环的短板进行更深入地梳理,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循环能力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篇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