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形势与政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一个富强的国家必定是生态环境富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兴盛。8月19日,在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据联合国5月6日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8月18日,冰岛为国内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举行追悼会,冰岛另有400多座冰川也面临着同样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守护全球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基于中国实际的生态建设有益探索。
让生态回归自然。生态建设要以自然为基,依自然而兴。自然生态是一个有序循环的系统,由于不当、过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生态“产出失衡”,破坏了其规律性。我们推进生态建设,根本上是要激活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恢复强大的自我功能,必须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国一直坚持和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并于1979年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未来,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减少荒漠化、森林更茂盛、冰川不再消融,在原原本本的保护中将自然保护地建设成绿色家园、生命家园。
让生态保护有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2750处,其中国家级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管理上的权责矛盾和模糊问题不容小觑。青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从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原来各部门各地区分头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张平面”布局,整合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一个中心”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统一领导、权责明晰、分类管控的体制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公园国家”的梦想。
让生态和谐发展。生态建设,靠的不是一己之力,是人类与自然同心同向、和谐共生的结果。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心,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推动开创世界生态美好未来的中国心。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着力在“和”字上谋篇布局,才能实现“和”的良好成效。各地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鼓励广大群众共商。同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开生态文明的“中国之窗”。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生态建设是千秋万代、久久为功的事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的最新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世界智慧,让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道路越走越宽广。
【篇二】形势与政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取儒家之“礼”,弘扬核心主义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礼记·大学》中讲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层干部修身律己的同时,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全民理想追求,外化于全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大众形成、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价值风尚,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大力宣传身边先进典型人物,培树一批“身边好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硬核大爷”刘增盛;面对170万元巨额遗失财物,渔政监督大队党支部书记支仁帮发扬“贫贱不能移”美德,报警寻找失主并毫不犹豫拒绝失主礼金。
取法家之“改”,倡导富国强兵依法治国,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管仲是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子·明法》中讲道:“威不两错,政不二门,故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并在立法、尊君、强国等方面开辟了历史先河。虽然法家所宣扬的“法治”是出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其“法治”思想中的“刑无等级”“明法去私”“法与时转”“布之于众”“明法律令”等是值得借鉴学习。“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我们基层干部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要大普法力度,开设“法律讲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指导乡村以宪法为统帅,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乡村有效治理之道,完善《村规民约》,张贴“红黑榜”。
取道家之“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老子》中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能顺从事物本性,遵循自然法则,尊重他人和动植物的独特价值,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为的干预和破坏,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简单的理解其“道”为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而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正是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基层干部,需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万物基本上是平等的,要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乡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持走绿色技术创新型、环境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引导大众构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和谐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三】形势与政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心得体会
3月3日是世界第8个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宣传主题是“森林与生计:维持人类与地球”。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人类拥有富集自然资源,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维持平衡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义务。然而,在全球800万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这是不可逆转、不可修补的伤害,也辜负了大自然的青睐与馈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20_年2月,我国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我们也要立即行动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敬畏法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同根同梦,维护生命共同体。
敬畏法规,要知道逾越“雷池”,必为越线“买单”。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战“疫”沿“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戒惧、手握戒尺,牢记疫情后果,反思惨痛代价,切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方面,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主,完善实施条例配套法规制度,形成“全景式”执行体系,“矩阵联动”“网格协同”监督领域和责任追究;要清醒认知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应负的法律责任,不仅破坏生态系统、传播病毒、伤及健康甚至生命,还难逃“法眼”,实为害人害己。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法规的价值观,从“家庭圈”“朋友圈”“生活圈”入手,落实落细宣传保护,自觉抵制、举报违法犯罪行为。
敬畏生命,要知道卸其“盔甲”,必为无知“买单”。山林河流、鸟语花香,是自然栖息的独特禀赋,但随着地球物种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因素,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所言所行,容不得一丝懈怠和松劲。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生命只有一次,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才能体会生命美好和珍贵。与野生动植物同为“沧海之一粟”、同为“生命共同体”,我们并非“唯我独尊”去统治物种、征服生命,要深刻认识到与之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破除猎奇、麻痹无知心态,任何生命不容随意置喙。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革除滥杀滥食恶习,坚决抵制猎捕、交易、运输、食用行为,与“疫”线人员一道,同时间赛跑,敬畏、挽救同为“本源”的生命。
敬畏自然,要知道罔顾“平衡”,必为断链“买单”。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生态链”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为一味捕杀、过度采伐,必将破坏自然规律,又何来“山光悦鸟性”的和谐美景,“悠然见南山”的静谧风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要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让生态文明指引实践,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寒来暑往交替循环,自然风貌、地理位置为各地区产业扶贫、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带来先天优势和发展契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切勿违背发展规律、走入“弯路”。大自然协调持续、平衡美好就是“金山银山”,一旦破坏,命运共同体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请敬畏自然,善待身边生物,明“万物之理”、融“天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