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六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5 14:25:0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体验是一种在感受之后的书写,主要用来记录你的思想和感受。它是一种在阅读和学习实践之后的感觉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福建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其中,他在福州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郊野福道。在福山郊野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这是千百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成果等共同发展的显著标识,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卓越象征。我们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继续做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示范样本,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追求绿色发展“共荣”,洞见生态文明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人民追求“共荣”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不仅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还能有效指引全社会共同践行“两山论”,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根本指南,努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筑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价值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实现由“规定动作”到“自觉行为”的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爱绿护绿增绿,让这笔意义非凡且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能够泽被后世。要清醒认识到无序、粗暴对待自然的巨大危害,必须协调规范好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讲新发展。全社会要携手共同应对生态问题,学会算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一字一句、一步一行中,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坚决抵制奢靡浪费思想,反对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不合理消费。

  坚守绿色生活“共谋”,融入科学治理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为“共谋绿色生活”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惟有只争朝夕的拼搏,还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能实现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的中国梦想。要遵循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科学治理规律,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织密“保障网”,找准经济活动和发展方式共同促进的“切口”,决不能因小失大、偏安一隅。“奉法者强则国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盯重要领域、关键行业、重要岗位,决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打折扣、搞变通。要运用好环境管理“全链条”,特别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治污、气候治理等方面,着眼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打造出可持续、具有特色的治理样本,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落实绿色福利“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有力度、温度、厚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绿色福利,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山水榕城,有福之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也充分彰显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可分割。要守好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挖掘出生态环境各类载体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成为现实,延续历史文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要抢占新发展格局“风口”,利用好产业“延长链”创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发挥好“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能动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更多文创产品焕发生机活力,持续释放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真经、谋机遇、展风采,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凝聚磅礴合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引以为傲的“传家宝”。

第二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让大家都树立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常念“山水经”、坚持“治理仗”、善用“新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常念“山水经”,绘就绿色生态之画,奏响生态宜居“前奏曲”。中华文明传承5000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天人合一”等质朴睿智的自然观到如今家喻户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无不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护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常念“山水经”,厚植绿水青山理念,强化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融入“生态、休闲、文化”等元素,着力打造“溪畔田园、花影人家、康养圣地”等生态宜居绿色“名片”,妙笔绘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绿色生态之画。

  坚持“治理仗”,再现山水田园之风,奏响生态宜居“协奏曲”。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悖,加强乡村绿色生态治理,须开发、防护、治理“齐头并进”。要打破传统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方式,重点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净水、治污、整地、增绿为目标,巧笔画好生态环境开发保护“一张图”。坚持生态林种植、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叠翠、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环境,还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响生态宜居“变奏曲”。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发展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也能成为建设发展的“金钥匙”。打通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通道,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形气候、农耕文化等优势,结合区域性品牌、乡村示范点、康养旅游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构建产业发展“绿色银行”。同时,拓宽电商销售、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绿韵、有绿态、有绿魂的农产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等特色品牌,不断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富饶之景。

第三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三步奏响生态宜居交响曲

  生态繁荣就是文明繁荣,生态衰落就是文明衰落。倡导人人热爱绿色植物和绿色保护的文明时尚,使人人树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感,形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经常阅读景观经典,坚持治理战争,充分利用新模式,根据当地情况采取措施,根据村庄采取措施,以三步发挥生态宜居的交响乐。

  常念山水经,绘制绿色生态画,奏响生态宜居的前奏曲。中华文明传承了50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从天人合一等简单睿智的自然观,到家喻户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都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家园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融入生态、休闲、文化等元素,努力打造溪畔田园、花影人、健康圣地等生态宜居绿色名片

  坚持治理战,再现田园风光,奏响生态宜居的协奏曲。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代是有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违背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农村绿色生态治理,必须齐头并进地发展、保护和治理。要打破传统的碎片化、分散化治理模式,重点从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做好山、河、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净水、污染控制、土地整合、绿化为目标,巧妙地画出生态环境发展和保护的图片。坚持生态森林种植

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打造碧水清波、青山叠翠、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环境,还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意画境。

善用“新模式”,共奔幸福致富之路,奏响生态宜居“变奏曲”。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发展有效结合,绿水青山也能成为建设发展的“金钥匙”。打通资源变资产、青山变金山的通道,积极探索“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径。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地形气候、农耕文化等优势,结合区域性品牌、乡村示范点、康养旅游等资源,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构建产业发展“绿色银行”。同时,拓宽电商销售、网络直播等销售渠道,努力打造有绿韵、有绿态、有绿魂的农产品、花卉苗木、中草药等特色品牌,不断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富饶之景。

第四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坚守“三条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如水,经济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准确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舟水关系。在两者的辩证关系中,如何在确保不越过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历久弥坚的课题。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生态安全究竟是什么?如今的我们又处在何种境地?从概念上讲,生态安全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情况,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生态问题一次次为我们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因此,在思想上,我们要牢固树立起生态安全理念,用理论武装自己,只有思想意识上永远紧绷生态保护的“红线”,才能从源头消除生态安全隐患。

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生态本身就是价值,保护生态系统并不是要求不发展,而是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除了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监管监督,更要聚焦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之路,使之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要坚持生态优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相信青山定不会负人。

坚守全民参与“主线”,保护生态环境常态长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使绿色发展常态化就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建造一个“绿色银行”。然而,“绿色银行”的成立不能靠一个响亮的口号一蹴而成,更不是靠一己之力一蹴而就的。绿色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只有坚守好全民参与的“主线”,举国一致、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才能建好“绿色银行”,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趋于常态长效。要从认真领会退耕还林、节能减排精神做起,要从低碳出行,降低空气污染做起,要从垃圾分类、节水、节电、节材等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全民参与,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态长效之路越走越宽广,共建水绿山青、繁荣富强的美丽中国!

第五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情况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大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导全社会在节约每滴水中汇聚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树牢节水理念,筑牢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江河湖海保护治理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田无水不收,水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性因素之一,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节水理念,筑牢构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堤坝”,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把水资源节约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河湖长制”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方针,坚持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健全完善节水制度标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使节约用水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

推动节水科技,激活绿色发展的“一池春水”。我国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地域分布不均、节水基础薄弱、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掣肘”。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环境,坚持调水、节水两手硬,推广节水技术创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开展节水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研究,大力推广管用实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全面提高节水水平。要落实以水定需,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领域确定可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科学提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控制性指标,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用水最优化。

落实节水行动,共守和谐共生的“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大力推行和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利用新媒体宣传全民节水观念,普及用水知识、方法与相关法律,引领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和爱护水的良好风尚。要统筹行业和社会力量,强化部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引导大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维护身边美丽河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凝聚节水爱水护水思想共识,汇聚保护山川河流强大力量,让中华大地水更清、河更净、湖更活、环境更优美,大踏步地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六篇: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六个坚持心得体会

  感悟实现绿色发展的三“要”诀

  4月22日,时值第52个“世界地球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古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鱼鳖”“材木”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规律进行捕捞和砍伐,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一举两得。我国施行的“休渔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与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对应。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等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等句子则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鱼塘、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实现绿色发展要艰苦创业,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当地经常漫天风沙,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恶劣的环境导致小麦低产,制约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焦裕禄带病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翻淤泥压沙丘,实现了防风固沙;引黄淤灌,从而使得变盐碱地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来到21世纪,20_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余村人民遵循并践行这个理论,将原来的矿山打造成了公园,将原来的水泥厂关停并植树造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样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上述两个鲜活的事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活跃思维,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当地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率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要精诚团结,乐于在对话中谋求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此次的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与习近平主席之前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部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实现全球绿色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个国家如果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世界好,各国才会更好。中国有着“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意,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怀,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而不懈奋斗,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史新叙事体系心得体会【3篇】

关于观看央视一带一路第一集共同命运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心得体会【3篇】

学党史跟党走强信念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

观看榜样6心得体会(通用4篇)

关于家长对双减的心得体会【六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