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4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6 14:19:27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篇1】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决策部署,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日,四川省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出台《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着力造就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基层人才队伍。
  优化“入口关”,强健基层力量。一是从严“机关”入口,让干部来自基层。当前,基层、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差,机关干部普遍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省、市级部门作为指导基层的业务部门,很多干部不了解基层工作现状,在指导基层开展业务时存在“脱节”现象。措施强调,省、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或聘用,基层工作经历成为“硬杠杠”,有效加强了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宽设“基层”入口,吸引更多社会人才投身基层。降低了基层公务员考录门槛,加大了从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定向考录基层公务员力度,给更多有理想的社会青年提供了平台,构筑了基层人才流入“洼地”。三是精设“绿色”入口,给“专业”人才提供特殊通道。加大从“双一流”高校定向选调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工作力度,鼓励基层各类用人单位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省级机关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和个别特殊职位,可直接进入省、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让“专业”的人干好“专业”的事。
  敞开“出口关”,科学拴心留人。“十条措施”对症下药,盘活基层优秀人才。一是高度“出口”,畅通人才向上流动。“十条措施”的制定,畅通基层干部进入省、市部门通道,让基层成为人才的“蓄水池”,成为机关的“输血站”,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用人导向。二是宽度“出口”,让人才平行流动成为常态。推行事业单位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支持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大事业编制统筹力度,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动态管理、调剂使用。条条大路通罗马,让人才能够发挥专长,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有干劲、有作为、有出路。三是广度“出口”,增强基层人才成长动力。开通了基层人才评价绿色通道,放宽了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在推荐、申报评审国家和省级人才奖项、科技计划项目时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树立了在基层建功立业良好氛围。
  把住 “人才关”,树立正确导向。不入基层者,不足以察民情。来自基层,才能服务基层;
  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基层;
  历经基层,才能担当作为。一是打造基层人才“主阵地”,让基层成为优秀的“代名词”。“十条措施”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为基层倾斜各类政治待遇和保障,加大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人才智力帮扶机制,开通基层人才评价绿色通道,拓展基层了人才成长空间。二是重塑干部队伍价值观念,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起点”。长期以来,“倒金字塔”观念深入人心,基层各类资源与成长平台处在末端,政治资源分配不均,优秀人才对基层的认同感不强。“十条措施”的制定,为基层厚实沃土,避免了“基层没人去”“机关前途好”的乱象发生,进一步优化了政治生态,激活了基层人才队伍干事创业的新局面。
  “十条措施”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聚人才于基层,让人才从基层成长起来。优化“入口关”,敞开“出口关”,把住“人才关”。通过正三“关”,让基层人才守得住初心、经得起磨砺,留在基层、战斗在基层、奉献在基层,让基层成为锻造和培育好干部的“摇篮”。

【篇2】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如何选贤任能,似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已有之,于今愈烈。如何更好地招揽人才,如何更好地引才、育才、聚才,要用好“寸心知”“同舟济”“三春晖”之人才“三字真经”。

  “寸心知”——遇人才,如逢故人,“相逢情更深”。赢得人才才能赢得当下与未来,想要赢得人才,先得知其寸心。刘备顾草庐、诸葛隆中对被传为后世佳话,刘备寸心之间的关怀如洋洋暖流感动了诸葛亮,成了诸葛亮在“风雨漂泊”乱世里选择的“归舟”。反之,不识人才心、不解人才意,不知其能千里,致使人才陷于“山野雾浓”“江湖夜雨”,终将致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用好“寸心知”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抒其意、畅其言、尽其才。遇人才当如逢故人,不尽欣喜,乐其言、听其意、感其心、成其美,用“寸心知”的真情,心怀爱才、惜才的真意,善于倾听人才的心声,让人才生发“一见如故”之感,用心中真情留住人才,让引来人才的梧桐树有“根”深盘。

  “同舟济”——用人才,互为良友,“同心而共济”。人才济济于一舟,可度难关可创辉煌,海可让路行愈远,乘风破浪万里航。汇聚人才于“同舟”,既是为了凝聚人才力量、发挥人才优势,也是为了让他们互为良师益友,让所长毕现,短以长补,为人才群力“添以柴火”,以同心共梦合力划动“梦想”之双桨,水波中,每一下都是前行推动力的最强劲,每一下都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用好“同舟济”这三字经,才能让人才的才能竞相迸发,在目标与梦想的催化作用下,在良师益友点滴长处的浸润下,从“专业型”人才转变为“全方位”人才,把得好舵,也划得好桨,让人才的汇聚成为“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充分开发人才的潜能,让人才之才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春晖”——待人才,如爱尊长,“南北总关心”。在如何对待人才上,袁枚曾言:“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可见,敬重人才何等重要。我们敬重老人,会倾尽全力改善老人的居住环境,改善老人的物质条件,对待人才亦需如此,敬重人才并不单单是言语和态度上的敬重,更要依靠行动的时时照拂和处处激励。要瞄准人才的需处发力,要花费大力气改善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营造温馨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人才生态,真正成为人才的“解渴甘露”,让人才处处都能感受到组织给予的深切关怀和温暖。用好“三春晖”这三字经,“南北总关心”让人才觉得处处有温暖,这里就是家,给足人才“阳光”让人才“灿烂”,才能让人才安得下心,充得足电,有心有力有劲地为工作发光发热。

  以“寸心知”的关怀引才,以“同舟济”的平台育才,以“三春晖”的生态留才,让人才“回眸情更深”,何愁凤凰不栖?人才不至?

【篇3】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商鞅变法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霍去病“漠北一战,封狼居胥”战出“大汉天威”,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要强化硬实力,夯实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做好人才工作,就像“盖房子”,做好规划,严格标准,用好实料,才能做实、做细、做亮。

  做好“设计”,坚持党管人才,组织架构。建好“人才大厦”,坚持党管人才,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作为各方人才的“领头羊”,党将人才凝聚起来,统一管理,按需调配,按缺补位,把重点人才用到“刀刃”上,解决重大难题上。“设计”到位,统筹人才资源,紧密联结人才,强化人才思想建设,激发人才特色优势,将人才用活、用精、用好。

  打好“地基”,坚持引育并重,深造人才。建好“人才大厦”,要打好“地基”,人才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人才既能引进来,又能培养起来,持续学习,深造晋级。各地针对自身发展需要,引进人才,避免“原地踏步”,用好人才,坚持引育并重,引导鼓励人才,多学习、多交流、多创新,提升能力素质,增强业务能力水平,以人才促发展,以人才促振兴。

  用好“实材”,坚持以用为本,评定务实。建好“人才大厦”,需要用实料、用好料,而不要“空心人才”。简化认定申报程序,坚持以“用”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甄选真才实干的人才。让真正能做实事、做好事的人才,展现“真功夫”,倒逼“学历人才”“职称人才”“理论人才”苦练“本领”,转变为“实用、可用、好用”的实践型人才。坚持以用为本,评价务实,营造公正务实的人才环境。

  搭好“砖瓦”,坚持政策激励,保障到位。建好“人才大厦”,政府搭好“砖瓦”,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保障政策,制定人才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采取“工作和生活待遇+晋级和荣誉奖励+重点计划支持”的方式给予支持,包括安家补助、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等23个方面。从人才认定、政策支持、政策兑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集成,资金激励到位,计划支持到位,人文关怀到位。“三个到位”让人才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更好地服务当地政治经济发展。

【篇4】人才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速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意见》一出,无疑预示着,农村人才振兴将迎来重大利好。各级党委作为“一线指挥部”,必须精确靶向、精细导向、精准定向,充分发挥乡村引才、育才、用才优势,激活乡村人才“一池春水”,善用人才“金钥匙”,开启发展“金锁石”。

  精确引才“靶向”,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差异、乡村性质及发展定位的不同,推进引才工作趋于科学化、差异化、精确化,从实际出发,紧扣当地乡村振兴的需求,明确引才重点,明晰引才重心,遴选人才坚持以“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为政策的根本遵循,不一味追求“高精尖缺”、只看“帽子”不看“里子”,彻底规避“引来的用不上、能用的没引来”的尴尬局面。“鞋子合不合适,脚最清楚”,政府的引才工程做得怎么样,应该把“话筒”交给用人单位、基层群众,多走访几人、多调查几户,最终把那些群众口碑好、政治素养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引进来”“选出来”“护起来”“推上去”。

  精细育才“导向”,坚定“补短板更延伸跳板”。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是“鸡与蛋”的关系,人才培育工作,不仅要善于“借鸡生蛋”,也要善于“孵蛋成鸡”。由政府牵头,和高校结对,与企业“联姻”,组织实施分层次培训计划,同时要发挥引进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带动本土人才培育。“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就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抛弃一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人才培养不是一项“立竿见影”的工程,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构建“人人成才、人人发展”的开发机制,才能既培养出高精尖缺、创新创业的“顶天”人才,又培养出“土专家”“田秀才”等“立地”人才。

  精准用才“定向”,确保“以人才优势促发展”。“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竖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关键在知人善任,各级党委要同步绘制“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实现产业升级、项目建设与人才要素精准匹配、岗位“缺口”和就业技能精准对接,让“田秀才”“土专家”“创业先锋”“致富能手”等能工巧匠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组织部门要练就“慧眼”,不断增强观察力、辨别力和预见力,在激荡纷纭中冷静观察,在复杂实践中望闻问切,建立乡土人才库,充分发挥人才考核管理制度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努力营造公正客观、崇尚创新、容错纠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奋勇争先。

推荐阅读:

关于青年学生理论学习心得【三篇】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心得十五篇

2023年余华《活着》读书体会9篇

教师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习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心得体会集合7篇

2023党校三天培训心得体会【六篇】

标签: 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