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的阅读体验与数学笔记相似体验是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写作反思学习内容,类似于体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的文章8篇 ,欢迎品鉴!
【篇1】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大势所趋。人才的招引、培养与锻炼,就像开采富矿一样。找准一条矿脉,顺着脉向深挖,结果不仅能得到一个人才、一串人才,经过锻炼与提炼,还会使“单一型”人才转变成“复合型”人才。铸牢“人才链”,服务“人才军”,就能推动发展,走向未来。
用人才招引人才。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才总是跟人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找错了方向,可能一个人才都找不到;找对了方向,不仅能找到人才,还有可能因人才的相互推荐而接踵而至、纷至沓来。要想方设法用优厚的政策吸引人才,用优先的待遇服务人才,用优秀的项目发展人才,努力创造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就能让人才自觉“见贤思齐”,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实现“群贤毕至”“八方来才”。
用人才培养人才。人才不是“普通人”,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自然也离不开正确的培养方法、培养路径。倘若外行领导内行,违背规律,就有可能扼杀人才,至少是延长了人才的“生长周期”。一些地区之所以出现“人才荒”,并非没有“人才苗子”,而是人才未显之时,要么被拔苗助长,要么被削足适履,最终人才很难成长为人才。用人才培养人才,就是遵循规律,避免生搬硬套或者移花接木。
用人才锻炼人才。时代是发展的,项目是发展的,人才也是发展的。让人才锻炼人才,就是在项目与人才之间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才因项目创新升级而发展、团队因项目发展而壮大。人才站在人才的肩膀上,以搭梯的精神相互培养,以协作的方式相互完善,让人才得到长足的锻炼与发展,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同时推动项目、产业向前发展,实现人才与项目齐头并进,行稳致远。
【篇2】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对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聚农人、强农技、兴农策”方面下功夫,引导乡土人才深耕“三农”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聚农人”,坚持引育并举,为乡村振兴储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农业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要吸引高端领军人才驻乡。实施“引才入村”汇聚工程,支持高科技领军人才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落户。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吸引高校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要推动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推广服务团,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按照双向选择、按需选任、精准对接的原则,采取“科技特派员+农户”“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要鼓励本土人才返乡。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深入推进外出农民工创业工程,利用返乡创业园、电商产业园、示范园,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动员在外人才回乡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施“选青推优”计划,摸排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巾帼”能人、致富能手、优秀青年等“六类人群”,分类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
围绕“强农技”,坚持协调联动,为乡村振兴搭台。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引领。要为产业“引智”。加强与名院大所紧密合作,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带动乡土人才培养开发。要为产业“增智”。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开展“菜单式”培养,依托地方高校开设涉农专业、开办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工程,在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积极发掘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开展乡村企业家人才“十佳名人”评选。要为产业“联智”。立足当地农业产业优势,用好数字化平台,打造产、供、销一体的数字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科企融合。
围绕“兴农策”,坚持系统集成,为乡村振兴赋能。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强化激励保障作用。要“真金白银”激励。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企业家人才创业创新。启动县级农村创客平台建设,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创办众创空间、孵化园等“双创”基地,对乡村企业家人才领办的扶贫工厂(驿站)运营两年以上且成效显著的,给予一次性奖补。要强化配套支持。开展金融服务“送到家”,配备“金融村官”,推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到户,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粮食、果蔬、养殖、经营贷款等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乡村闲置公益设施,加强资产的运营管理,支持村集体以自营的方式开展创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腾退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工矿废弃地、撤并后闲置的乡村办公用房和校舍、闲置标准化厂房等闲置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要畅通上升通道。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办法,建立符合乡土人才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累计工作满3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对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评聘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全面调动乡土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篇3】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商鞅变法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宏图霸业,霍去病“漠北一战,封狼居胥”战出“大汉天威”,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要强化硬实力,夯实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做好人才工作,就像“盖房子”,做好规划,严格标准,用好实料,才能做实、做细、做亮。
做好“设计”,坚持党管人才,组织架构。建好“人才大厦”,坚持党管人才,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作为各方人才的“领头羊”,党将人才凝聚起来,统一管理,按需调配,按缺补位,把重点人才用到“刀刃”上,解决重大难题上。“设计”到位,统筹人才资源,紧密联结人才,强化人才思想建设,激发人才特色优势,将人才用活、用精、用好。
打好“地基”,坚持引育并重,深造人才。建好“人才大厦”,要打好“地基”,人才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人才既能引进来,又能培养起来,持续学习,深造晋级。各地针对自身发展需要,引进人才,避免“原地踏步”,用好人才,坚持引育并重,引导鼓励人才,多学习、多交流、多创新,提升能力素质,增强业务能力水平,以人才促发展,以人才促振兴。
用好“实材”,坚持以用为本,评定务实。建好“人才大厦”,需要用实料、用好料,而不要“空心人才”。简化认定申报程序,坚持以“用”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甄选真才实干的人才。让真正能做实事、做好事的人才,展现“真功夫”,倒逼“学历人才”“职称人才”“理论人才”苦练“本领”,转变为“实用、可用、好用”的实践型人才。坚持以用为本,评价务实,营造公正务实的人才环境。
搭好“砖瓦”,坚持政策激励,保障到位。建好“人才大厦”,政府搭好“砖瓦”,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保障政策,制定人才计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采取“工作和生活待遇+晋级和荣誉奖励+重点计划支持”的方式给予支持,包括安家补助、子女教育、健康保障等23个方面。从人才认定、政策支持、政策兑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集成,资金激励到位,计划支持到位,人文关怀到位。“三个到位”让人才能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更好地服务当地政治经济发展。
【篇4】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对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聚农人、强农技、兴农策”方面下功夫,引导乡土人才深耕“三农”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围绕“聚农人”,坚持引育并举,为乡村振兴储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农业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要吸引高端领军人才驻乡。实施“引才入村”汇聚工程,支持高科技领军人才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等落户。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吸引高校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要推动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推广服务团,打破行业、地域、身份等限制,按照双向选择、按需选任、精准对接的原则,采取“科技特派员+农户”“公司+科技特派员+农户”等模式,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发。要鼓励本土人才返乡。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深入推进外出农民工创业工程,利用返乡创业园、电商产业园、示范园,依托本地特色产业,动员在外人才回乡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实施“选青推优”计划,摸排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巾帼”能人、致富能手、优秀青年等“六类人群”,分类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回乡创业。
围绕“强农技”,坚持协调联动,为乡村振兴搭台。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引领。要为产业“引智”。加强与名院大所紧密合作,共建实践(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带动乡土人才培养开发。要为产业“增智”。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开展“菜单式”培养,依托地方高校开设涉农专业、开办特色工艺班,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乡村企业家人才工程,在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集成支持。积极发掘各领域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开展乡村企业家人才“十佳名人”评选。要为产业“联智”。立足当地农业产业优势,用好数字化平台,打造产、供、销一体的数字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科企融合。
围绕“兴农策”,坚持系统集成,为乡村振兴赋能。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必须强化激励保障作用。要“真金白银”激励。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企业家人才创业创新。启动县级农村创客平台建设,支持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创办众创空间、孵化园等“双创”基地,对乡村企业家人才领办的扶贫工厂(驿站)运营两年以上且成效显著的,给予一次性奖补。要强化配套支持。开展金融服务“送到家”,配备“金融村官”,推进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延伸到村到户,支持金融机构推出粮食、果蔬、养殖、经营贷款等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产品和服务。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乡村闲置公益设施,加强资产的运营管理,支持村集体以自营的方式开展创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开发,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政策腾退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以及“四荒地”、工矿废弃地、撤并后闲置的乡村办公用房和校舍、闲置标准化厂房等闲置建设用地,重点支持产业发展。要畅通上升通道。完善乡村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完善乡村人才认定标准、办法,建立符合乡土人才发展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累计工作满3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对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评聘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全面调动乡土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篇5】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发展之本,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我们正阔步“十四五”新征程,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层出不穷的风险与挑战,必须打造“人才引擎”,激活“一池春水”,让更多优秀人才响应使命号召,顺应时代潮流,投身伟大事业,以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求贤若渴之心识才爱才。《马说》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相马贵在识途,识人贵在精准。古有周公吐哺纳贤才、曹操光脚迎许攸、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识才之能,爱才之心,可见一斑。用人者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构建正确的人才观,破除唯学历、唯地域、唯身份的旧门槛,切忌“走马观花”“雾里看花”,不囿于己见,不泥于成法,不断强化识德辨才精准度,锤炼见微知著、披沙拣金的高强本领,践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识别原则,识忠诚干净、矢志不渝、务实担当之才,辨专业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研判人才火眼金睛,对待人才如获至宝,方可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以居高望远之智引才聚才。为政之要,惟在得才。建成“人才大厦”,需搭好“政策砖瓦”,要充分认识人才差异化,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着力打通“绿色通道”,建设成长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的干事平台,为人才松绑。安居才能乐业,齐家才能治国,掌握人才诉求,妥善解决户口、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问题,打好“感情牌”,优化“软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展现人文关怀,提升人才归属感,使其“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抓住“纲”和“要”,纲举而目张,以一流政策环境,广阔施展舞台,温情保障关怀,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打造“人才洼地”。
以不拘一格之态用才育才。“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才也是如此,“长”“短”相对,相互转化,用错,“长”则变为“短”,用对,“短”则变为“长”。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人岗相适原则,把牢精准用人风向标,知人善任,扬长避短,抓住人才培育“牛鼻子”,以社会需要和人才需求为导向,搭建干事舞台,健全培养机制,使各类人才在实践中磨炼本领、激发潜能、砥砺品质。明确用才与育才不是非此即彼的割裂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选好用才“磨刀石”,方可建筑育才必经之路,搭好育才“黄金台”,才可保证用才长久之需。
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激荡一池活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人才力量。
【篇6】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时代浪潮中的千里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天生我材必有用,广大人才要立好“三心”、增强“三感”,在人生赛道上跑出优异的成绩。
立好上进心,增强紧迫感。“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无数有志之士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不改变其初心和使命,展现了其对理想之光的不断追逐。理想激发干劲,充实填补空白。要坚定理想信念,广博地吸取知识、汲取智慧,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吃苦在先”态度,肩负起新时代“大任”。要再接再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从单一技能型向复合型转变。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扎实实通过一道道关卡,切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
立好公德心,增强责任感。古人云: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人才的一贯原则。公为本、私为末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舍本逐末,最后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重本轻末,往往能够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以百年党史为镜,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姓为“共”、心为“公”的人格修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官不是为了贪图好处,而是真心诚意为人民造福。要善尽自己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用自省、自觉、自律修养个人品德,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立好敬畏心,增强约束感。修养品德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由于稍有成就,就疏忽怠慢。尤其是身居重要岗位的人才,要时刻警醒自己:“糖衣炮弹”终究会有一日打到自己身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少年轻干部就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守住自己的本分、履行自己的职责,渐渐沦为“温水里的青蛙”,被外界诱惑或私人欲念而动摇信仰、迷失方向、失守底线。人人心中各有一把尺,要时时拿出来“审查”自己。只有看出自己的不足,才有改进自我的可能。“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要敢于拒绝诱惑、甩掉人情包袱。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对得起家人的厚望,对得起对得起党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厚望。
【篇7】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第三部分“严格人选把关”中指出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人选的基本条件,明确要求选出用好“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选派干部,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纵观百年征程,从成立初期的50余名到如今的9100多万名共产党员,我们党历经百年的发展壮大,有力印证了建党之初的科学指引和强党之路的历史必然,充分彰显了新生政党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广泛凝聚了军民一家亲历久弥坚的强劲伟力。结合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有序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强大合力,让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正确指引人才振兴发展方向,持续从百年党史、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中积蓄奋进力量,澎湃干事激情。
让百年党史“提灯”,照亮圆梦之路,为人才振兴指明方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党史画卷徐徐展开,教会了我们要立“为人民的解放、民族的独立”之大义,要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德,要成“忠诚干净担当”之大才,要担“为民族复兴、为祖国建设”之大任,为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一方面,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学会向历史要方法、要经验,落实好新时代组织路线,以村“两委”班子集中换届为契机,结合好“学史力行”目标任务,选好用好能够自觉“接地气、转作风、增感情”的干部,压紧压实乡村振兴“第一责任”,教育引导基层人才始终站稳“第一方阵”,在铭记历史中育新机、开新局,奋力托举起人才振兴的蓬勃生机。另一方面,要学会向历史要答案,营造“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的学习氛围,坚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为选派人员精准“画像”,在“育选管用”各个环节坚决破除“历史周期律”窠臼,广泛动员、积极组织更多主体投身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建功立业的新征程上来。
让革命文物“说话”,汲取精神力量,为人才振兴筑牢根基。革命文物是承载历史印记、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载体,深深镌刻着源远流长的革命文化,倾情描摹着“革命先辈筑长城”“民族精神永不灭”的光荣历史。农村一线是许多革命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我们党不断夺取胜利的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优秀基因,因此,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拥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巨大的优势成果和广阔的服务平台的一线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乡村一线讲好历史故事,搭建起人才交流、激励、晋升、示范等平台,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断从革命文化中坚定前进信心,汲取奋进力量。要把乡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与革命旧址、革命博物纪念馆等场所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保障支持,注重监督管理,推动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要发挥好人才的优势,拓展革命文物的利用途径,创新传播方式,以富民产业为示范样本,不断增强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价值,提高利用传承水平,不断筑牢人才振兴的“四梁八柱”。
让红色初心“升温”,燃旺干事激情,为人才振兴积蓄动能。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9100多万颗“红色初心”为人民生活幸福闪闪发光,为“国之大者”提供了制胜法宝和示范样本。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在新时代的各种斗争中,我们党始终在“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的征途上积蓄动能,不断为人民的伟大事业注入“新鲜血液”。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紧紧依靠人民,让“鼓励开发”与“积极探索”并驱,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奋勇开新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善于从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等新群体中选拔“头雁”,让“艰苦奋斗、善作善成”的红色初心代代相传,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示范激励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办事效率,使干事成果能够让历史检验、让群众评判、让事实说话。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学用成效,锻造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锤炼用心谋事、用情办事、用力干事的真本领,不断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创新动能、绿色动能。
【篇8】20_年中央人才会议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对待特殊人才尚且如此,各级党委政府对待广义人才更要依之甚笃、照之甚严,全盘考虑、多维切入,书写人才事业新篇章。
钝角——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立足全局讲统筹。在人才工作统筹规划上视野要大要广,用人、育人不能只看自己的局部区域,只看眼前,要统筹地方与全局,眼前和长久的需求,实现人才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组织要总揽全局,统筹各方资源,坚持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和全球视野,统筹国际国内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人才流动监测体系。组织人事部门要主动从“制度藩篱”到“不拘一格”转变,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政策,有效地激活人才工作的“一池春水”。基层党组织要主动贴近人才,着力打通政策关、制度关、心理关,积极探索乡土人才回流,打出“乡情牌”,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搭建有温度的空间,从而招揽天下英才。
直角——横平竖直,公正廉明,选人用人立得住。在识才辨才上选拔者品行要正要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公道正派,公平选人、公正用人,切忌掺入个人情感,撇开个人喜好和一己私利,坚持知事识人,用事例和能力来分析和评价人才。坚决杜绝任人唯亲、唯关系论,让热衷拍马溜须、混水摸鱼、投机取巧之辈没有市场。要正确认识到人才的“概念”不唯高学历为第一要素,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干企业家、有经验的退休干部等,都可以成为引进的对象。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发现人才的闪光点,实实在在地把人才的优势优点发挥到极致,真正选出为民服务、敢于担当、能力出众的各方人才。
锐角——楔入精准,方向明确,定向培养有目标。在育才用才上思路要细要准,“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要围绕人才发展愿景、所学专业、学历经验等进行“精准滴灌”,杜绝“大水漫灌”培育方式。摸清“本土专家”“外来人才”等人员信息,结合当地人才缺口情况,围绕“缺什么、补什么,欠什么、学什么”,因人施教。要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人才特点及用人需要,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重点围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化设置培训内容。对于技术人才要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转为向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延伸,探索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精准提高人才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人才潜能,让人才真正“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