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7 16:00: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心得体会,贵在写出真知灼见。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既有广阔的宏观视野,又有必要的细心考证。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20_年2月18日,党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20_年3月8日,省委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4月29—30日,本人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规划纲要》培训班,听取了动员报告,学习了专题辅导课,还参加了局组织的专场讨论会,并作发言。通过深入学习,个人深有感触,我的体会是:
  一、深刻领会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深深地感到,《规划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切实强化学习,吃透大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具体举措,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参与到大湾区建设这个战略谋划之中,发挥自已的绵薄之力。
  二、把握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创新要素集聚。海丰,并没有列入大湾区的建设范围,然而,我县融入大湾区发展具有独到的优势,一是地理位置优势。我县毗邻港澳,海上距离香港80海里,陆上距离深圳核心区也仅有100公里,区位优越。二是深汕特别合作优势。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在提速发展,对我县经济的带动已初显峥嵘。三是人和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在港澳同胞约有30多万人,赴深广等地发展的本县人更多,与大湾区联系极为紧密。四是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海丰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建成一批供港基地,形成了北部休闲农业观光带,具有承接大湾区后方“菜篮子”和农业休闲观光的优势条件。作为农业人,要勇担责任,加强履责,立足优势,尽快完善修订规划,加快与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对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加快融入大湾区发展进程。
  三、把“融湾”发展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贯彻好《规划纲要》,关键在于举措,在于落实。作为办公室负责人,我认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长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三服务”职责,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服务中心。按照局党组关于“融湾”的工作要求,加快办公室服务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服务好局中心任务的运转,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加强人才建设。人才队伍是“融湾”建设的关键,要根据发展需求,做到引培结合,一方面,通过落实机构改革,在融合原有农办、农业、畜牧、海洋等各有关单位队伍的基础上,按照局的部署,抓好人才招引工作,进一步充实农业农村工作队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是发挥参谋决策作用。组织推动“融湾”深调研活动,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3月7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上积极探索,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上勇立潮头,与港澳一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强化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合作,深度参与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当前东莞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更事关东莞未来发展大局。作为生于东莞,长于东莞的基层干部,我深深地感到,东莞必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大城市群发展和竞争中“突围超车”。
  发挥“人无我有”的地理优势,与广深全面立体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到了重要位置,突出表现在珠江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道路壁垒打破以后,深圳的外溢资源绝大部分由东莞与惠州分享,转变为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城市共同分享。从客观层面看,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存在部分被稀释的可能性。但是,从大格局上看,东莞的地理位置依然非常的特殊,中国只有5个一线城市,其中香港、广州、深圳包围着东莞,让东莞“左右逢源”。随着虎门大桥、虎门二桥、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深茂铁路、深中通道、深圳地铁延长线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通车,东莞在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各个方面,与广深进行全面立体对接。这是广东省内任何一个普通地级市都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发挥“人有我优”的制造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城市的制造业都各有优势,特别是佛山,“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与“有家就有佛山制造”可谓不分伯仲。伴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制造成本上升等客观因素制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制造业大市的决胜之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产业链齐全的优势都有所提及;其中在制造业转型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东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但在产业发展的定位方面,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珠海、佛山的装备制造业定位在“先进”,而对“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定位在“世界级”。从实际情况来看,根据20_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位居世界六大品牌行列。20_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3万亿元,排在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排名全省第一。市场主体突破115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这是东莞制造业独有的优势,必须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好。
  发挥“人优我特”的创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市场需求端开展应用型创新,市场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这方面能力非常突出,但却缺乏基础科学方面的创新。相比国内先进城市,从高校数量和质量来看,东莞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位置。但在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所在。比如硅谷附近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芝加哥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都为产业的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20_年,东莞前瞻性启动建设投资不菲的散裂中子源项目。如今,以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为基础的面积45.7平方公里中子科学城正有序推进建设,集聚了散裂中子源、华为终端总部、中集智谷等,目前还在规划建设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等重大平台。从20_年起,东莞全面启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的建设,筛选出260个总投资逾3600亿元的入库科技项目。以散裂中子源为依托,东莞与深圳从道路交通、科学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国内顶尖的“全链条”创新集群,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些国内独有的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平台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创新和奋斗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色,融入东莞的血脉。展望未来,东莞只有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明确城市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解决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近日,市、区同步举办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通过认真学习《纲要》,聆听辅导报告,我深深地感到,该《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具体体会如下: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_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多元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我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决策,坚信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干部群众的携手同心、奋发进取、共同努力下,按照《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定能如期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惠州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机遇
  自粤港澳大湾区于20_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布局中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惠州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的发展规划及定位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及高端人才的眼球。以国际一流湾区为对标的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惠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配套的不断完善,惠州区位能级提升已到“千载难逢”的绝佳时刻。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惠州处于核心区东轴线上,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让惠州和香港的交通困局打开,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规模。另据深圳市交委消息,未来深圳将继续构建港深莞惠“1小时通勤圈”,深莞惠河汕“3+2”经济圈“2小时交通圈”,惠州的地理优势,使得深圳人口的外溢效应会越加明显,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下的惠州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不断明朗,惠州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未来惠州的发展潜力也在不断升。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点燃激情、实现梦想的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湾区经济作为共享湾区而形成的区域经济高级形态,是国际上较为认可的一种开放度高的发展模式。从全球城市群发展的规律来看,世界经济重心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迁移,湾区经济做为世界经济版图上的重要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世界银行的一项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逐步从原来的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转变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由引领国内发展逐步转向引领全球化发展。近年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迅速,国家有许多报告重点提到粵港澳大湾区富含了多个新经济业态,各大中小型企业纷纷发力,同时也岀台了许多青年人创业扶持政策。惠州提出了打造“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大湾区品质城市的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感到服务大湾区群众责任重大,建设大湾区使命光荣,投身一流事业机遇难得。粵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政策优势已铺好,机遇就在眼前,我们每个人都应深入学习,加深理解,提前准备,做好规划,提升格局,牢牢把握国家与社会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历史性机遇和圆梦平台,树立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与目标,放眼望向大湾区经济发展战略当中,点燃激情,实现梦想。

推荐阅读:

最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指示心得体会

中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讲座听后感

疫情期间大学体育课心得体会

廉政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培训心得

最新学习《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心得体会

标签: 心得体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