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其实就是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而言之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520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选择。
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当前,不断涌现的新型消费激活了大量潜在的市场机遇,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发生了巨大转变。消费需求内容既有传统消费产品提质升级,也有诸多新兴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共同构成“新消费”,成为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下半年,应如何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依绍华认为,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发展,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品质提升。这要通过供需两端齐发力,以“新消费”引领供给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新消费”的巨大潜力。
建立供需匹配的高质量生产体系,实现品牌价值提升。随着居民消费需求提质升级,对商品品质、性能和款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引导企业瞄准更高标准和“新消费”需求的具体特点,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结构,注重核心竞争能力提升,增加消费品市场多样化的有效、高质量供给,是促进“新消费”发展的关键。具体来看,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将传统制造工
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构建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快速高效地生产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二是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努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加大培育自主品牌力度,为品牌、技术等资源的转让、评估创造宽松环境,培育品牌文化内涵,确立品牌文化定位,注重服务创新,以精细化、人性化为引导,自主创新国产品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质的提升,从而吸引消费者更多消费国产品牌商品。
增加商品与服务多样化供给,满足“新消费”分化需求。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商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应从高质量和“新消费”需求着力,实质性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具体来看,一是在商品和服务供给方面加快分级,实现精准化定位,鼓励企业按照不同档次,提供多层次商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提高多样化服务;二是丰富新型服务供给内容,居民对各类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类型不断增加,应着力加大新型服务消费供给,鼓励新型服务发展,拓展消费空间;三是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包括影院、书店等硬件设施,扩大文化商品供给,丰富文化生活内容,增加演唱会、文化演出等文娱活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四是改善和提升三线以下城市商业供给,鼓励各类连锁商业企业渠道下沉,增加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设施,对现有商业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品种类,缩短新款商品上市时间差,同时增加售后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引导流通企业构建新商业流通模式,提升“新消费”供需匹配效率。鼓励流通企业重塑自身价值链,改进价值实现方式,实现企业发展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升级与创新。通过积极探索新型流通运作模式,推动商业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推进流通企业的价值增值从销售终端向流通环节转变,进一步丰富商贸流通产业链条,构建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的现代流通配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提高流通效率。而且,鼓励流通业供应链建立协同运营的创新机制,以各方认可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信息等各要素协同发展,推进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逐步完善信用合作方式,优化流通业企业间战略联盟合作方式,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提供生产、库存和采购等环节的准确依据,提升流通业供应链整体的需求预估能力和水平。
构建规范的市场消费环境,提高“新消费”满意度。一是要完善并改进事关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清除流通网络障碍,健全流通标准和商品服务质量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强化线上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全面改善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消费领域的违法违规惩戒力度;三是改善消费市场信用环境,构建信息共享的消费市场信用评价机制和平台。
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心得体会
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就在于构建供给和需求交互增强、循环促进的内在机制。一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三者构成了完整的需求体系,而三类需求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都能够诱发新的供给。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专用医疗设备等方面的供给短板,政府和企业都将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这就产生了巨量需求,从而为相关产业扩大供给、提档升级提供重大机遇。同时,疫情促使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效激发了电商物流、在线教育、信息监控等方面的供给扩容。另一方面,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优化需求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潜在的需求不断通过市场挖掘显示出来,而新科技革命为挖掘这些潜在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新基建”就是供给带动需求的典型案例,对于移动互联网、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而言,其本身就将带动巨量的投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方式。譬如,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的“天猫精灵”通过动态数据抓取和信息筛选技术,可以根据居民以往显示出的需求偏好和支出预算,为其推荐量身定制的产品,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要改变长期以来侧重于增加出口赚取外汇,而忽视改善进口贸易结构的做法。提高进口产品的规模和质量,不仅有利于扭转我国长期以来国际收支顺差的局面,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进一步优化关税结构,大力发展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跨境电商,通过进口激发本土企业的竞争意识,以进口带动高质量的出口。
以“引进来”促进“走出去”。但是,今天的“引进来”,是要在严格执行外资进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引进那些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外资项目,弥补本土产业链缺失或相对薄弱的环节,进一步提升本土产业链条的强度。“引进来”有助于促进本土企业“走出去”,随着中国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本土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价值网络掌控力,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走出去。转向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促进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意愿。
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国内大循环切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一带一路”把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亚欧大陆西板块和环印度洋地区整体上连结起来,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区域战略提供了西向通道,同时也呼应了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体现了对外开放反推对内开放的政策意图。有利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总的来看,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先要让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这一经济流程顺畅无阻,生产与消费首尾相顾,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供给规划。其次,在三个方面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更加注重以进口促进出口;在外资活动中,以高质量的“引进来”促进本土企业更为积极地“走出去”;在处理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心得体会
20_年过了一大半,我们经受的考验一个接一个。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出了一道加试题,我们一边抓全面抗疫,一边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和恢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已经由负转正。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到底怎样的?下一步我们如何应对?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段的经济工作。今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一度降为-6.8%,二季度V型反弹,增速达到3.2%,由负转正,明显好于预期,现在疫情防控局势平稳,经济运行基本恢复。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判断,“中长期”、“持久战”成了新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全球化时代,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过去。短期压力之外,专家认为,我们目前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还是要从两个大局来考虑,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是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这两个大局来看都是一些中长期的问题,包括我们现在的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些挑战,需要依靠创新力来提升,需要长期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包括扩大内需,包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因为现在看来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挑战,这种经济发展的压力会长期存在,所以如何应对这些长期的压力,也是我们必须重点给予考虑的。
近几个月,有关“两个循环”的概念备受关注。基于“持久战”的判断,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大的发展战略的转向,从原来的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战略,转向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因为外向型的经济战略,尤其出口导向型战略,确实有它的好处,能够快速推动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包括一些卡脖子问题,一些技术创新原始能力的培育问题,还有内部需求,尤其扩大内需这方面都是一些短板。
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齐全的产业门类等,是强化国内大循环的坚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不断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和“持久战”一脉相承,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调控也有新的要求,提出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强调“跨周期”释放出鲜明的政策信号,既考虑短期经济波动,又要审视未来经济周期走向。
为应对疫情冲击,今年上半年,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如何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则特别强调: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强调落地见效,换言之就是要保证我们所强调的“两新一重”,新型城镇化,新型的基础设施,以及重要工程,建设要落地。然后讲到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这一次会议的重点,不再强调工具,不再强调降息降准这些工具,而是强调要精准发力,其实它强调的是一个效力的问题,见效的问题。
疫情冲击让中国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凸显,但也可以倒逼改革,成为创新的动力。下半年经济怎么干?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多方面部署,这其中再次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从短期来看政府通过发放,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来拉动消费,我认为这个是可行的。从长期来看应该是不断通过减税降费,来促进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如果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上去了,那么中国的消费就会变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针对扩大内需,除了“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到“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消费之所以扩大不了,是因为有一些体制机制的障碍,因为消费和生产流通之间是一个循环,所以说这个循环实现不了,消费就实现不了。比方说还有收入分配,相应的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不了,不通过改革,解决不了,那也会阻碍消费。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田轩:提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植中小微企业,“新基建”建设,可以大量制造很多就业的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房住不炒”,把老百姓的消费,从高额的房价负担释放出来,然后能够促进国内的消费。这一系列的组合拳其实都是抓住了微观个体,个体微观家庭住户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扩大消费的牛鼻子。
消费回暖离不开稳定就业。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走势前低后稳,1到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对比20_年1到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3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人数减少173万人。而就业贡献的主力军——部分中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 田轩:我们说的内需问题其实老百姓倒不一定没有钱,可能是因为工作或者是疫情等等,对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他们不敢消费。如果解决了就业问题,让每个人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稳定的收入,他对未来的预期明确,对未来的预期向好、乐观,他就敢进行消费,敢花钱,那么同时我们就可以扩大内需了,扩大内需也就促进国内大循环,我觉得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大链条。
为了让这些企业在困境中存活下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多项纾困帮扶政策。同时,为了助力各类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有关部门也在因人、因企分类施策。企业的生存发展不能只靠纾困政策,更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疫情的冲击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其中有挑战,更有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黄群慧:我们自己也感觉到,有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比方说核心的零部件,核心一些关键的原材料,一些关键的工艺和技术,这些由于国外一限供,我们也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产业链也出现了断层。
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余淼杰:一个是依然要做好全产业链的配套,第二点是企业要做好出口转内销的工作,特别是上游产业要做好出口转内销的工作,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跟产业生产的对接。
虽然疫情的影响巨大,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遭遇困境。利用我们的市场和产业优势,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脱颖而出。今年上半年,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3%;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产业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抓好长板,补好短板,中国经济就有能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