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08 19:48:3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心理危机是指由雨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多汗和行为障碍。520作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摘 要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心理危机已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成为当今众多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危机的根源、干预原则和策略、预防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策略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

  1.1 个体对事件的觉知

  个体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会对其随后所采取的应对行为的性质和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那么正确的认知和感受会引导个体随后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从而使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反之,个体对他人或周边环境的错误认知往往会限制个体探索解决问题的信念,从而极大地影响其随后所做出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进而容易引发心理困扰。

  1.2 个体的应对机制

  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学会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应对突发的事件或者不良的情绪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应对方式,其中那些被运用过的且经过证实有效的应对方式会逐渐累积形成个体解决压力问题的一套有效的应对机制。如果个体所面临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原有的机制解决,那么危机可能就不会产生。反之,如果自己原有的应对机制中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对方式,那么个体的压力或紧张可能会持续存在,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1.3 社会心理支持

  人的本质都是社会化的,需要与周围的人或者环境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个体要存在于这种关系中,一旦脱离了些关系,也就等于失去了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当个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巨大压力而自己又无法应对时,便容易变得无助,内心陷入失衡状态而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1.4 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理论中的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不仅受到突发事件和个体应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个体的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那些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往往面对问题,只能认识到问题的表面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因而导致信息提取不完整,进而做出错误的应对方式;在社会倾向性方面,往往表现出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经常优柔寡断,给自己造成心理困扰;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出不稳定性,自信水平低,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行为带有较强的情绪性而缺乏理性,因此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2.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一般原则

  一是预防性原则,一般导致心理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的突发事件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手段去应对时,便容易使个人失去自我导向及控制能力,甚至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这是一种个人无法承受的局面。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二是发展性原则,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提升自己的机会。如果能够及时引导当事人认识这一点,则危机干预反而能帮助个体在逆境中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三是释放为主的原则,心理危机是不良情绪积累到超过心理防御临界点而发生的,如果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危机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四是价值中立性原则,当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多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五是多方参与干预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功干预要靠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调。

  2.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没有固定步骤,本文参照Butcher 和Maudal提出了危机消除策略以及Gilliland 和James 提出了危机干预方法,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提出以下干预策略:首先为当事人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持,使当事人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干预者要对当事人的决定表示赞同并对他充满信心;其次是给当事人提供宣泄的机会和途径,这样有助于疏导那些可能会造成自我毁灭的情感,如愤怒、恐惧、憎恨等不良情绪;三是选择恰当的时机使当事人看到希望,从而保持乐观精神,让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四是在与当事人交谈时,有选择性地听取他们的交谈,逐步引导其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最后通过制定计划,要求当事人做出承诺履行约定的义务,从而最终消除其的内在心理危机。

  3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

  3.1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提前掌握那些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信息,尽早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化解潜在的危机。一方面通过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发现潜在的危机对象并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一条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等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随时了解班级同学的潜在动向,一旦发现预警对象及时上报;此外,还可以设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安排专职心理老师值班;通过以上途径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3.2 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全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避免因时间拖延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或加重。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活动平台,改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建设,力求从多层面满足大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自由展现和发展的平台,帮助释放其内心的激情,建立起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_(6).

  [2] 何元庆,姚本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J].教育与职业,20_(5).

  [3] 刘晓磊,肖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立体应对机制的探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2).

  [4] 黄秀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社会预警系统刻不容缓[J].社会科学家,20_(2):80-82.

  [5] 钟向阳等.高校新生心理档案与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_.13(6):458-460.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通过应用心理学课关于心理危机干预这一小节课程的学习,使我对于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原则与具体运用有潜在的了解,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地震以及台风受灾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那发现有人存在心理危机时,当我们要对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使干预达到最佳效果。其基本原则包括: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了解完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知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产生心理危机呢?经过老师的归纳讲解,主要包括这么几个原因,分别是: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重大财产损失;重要考试及晋升失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在实际中,这些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单独起作用,更多的情况是同时对人们心理造成危机。例如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亲人或朋友的离世及自身严重疾病和重度残疾,那么这些原因都可能集中在一起造成心理危机的产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一件不幸的事并不能造成人们心理危机的产生,但当不幸的事接踵而至时,恋爱的失败,事业的不顺再加上亲人的离世等一系列的原因堆积而成所产生的心理危机比单独某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更棘手更难以处理。我们必须尽早地找出其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在尽快的时间内实施心理危机干预,防止其发生过激行为。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理危机干预得到广泛重视,其作用也日益突显,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后的受灾群众的信心恢复,心理危机的解决提供帮助。除了汶川地震外,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灾后重建中,都会有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身影,为受灾地区的学生、妇女儿童以及老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帮助受灾民众迅速恢复信心,使灾民免于心理危机的困扰,积极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当然除了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外,各个地区或多或少会存在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没有引起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人们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弱势群体也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局限于造成的财产损失,而对其所能造成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案例中,浙江沿海地区某个小女孩因为台风灾害失去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而家长老师却对其束手无策,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介入,经过干预方法的使用,找到了女孩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根据原因采取一系列方法,对于小女孩实施危机干预,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又一次运用于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的例子。当然危机干预不只是运用于自然灾害的重建,当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压力对于人们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也具有运用的价值。

  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危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当心理危机产生时普遍没有应对之策。这需要我们都要学习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相关的知识,对于心理问题产生应有的重视,切不可忽视之。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心理危机的消除具有作用,对于一般心理问题也具有帮助。因而学习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助于我们处理突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所造成的危害。

  那对于心理危机的干预,专业心理咨询者及工作人员有关于危机干预的六步走策略。1、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求助者安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将保证求助者安全作为首要目标;3、给予支持:强调与求助者沟通与交流,使求助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这一步侧重于求助者与工作人员常会忽略的一面——有许多适当的方法或途径可供求助者选择;5、制定计划;6、得到承诺。

  心理危机在前些年并不为人所重视,人们普遍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了解,几乎忽视这一方面的问题,所以当心理产生危机,并且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受到社会重视缘于汶川地震中,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的灾民心理信心重建,灾民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令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自从08汶川地震之后,心理危机干预得到广泛重视,其作用也日益突显,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后的受灾群众的信心恢复,心理危机的解决提供帮助。除了汶川地震外,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灾后重建中,都会有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身影,为受灾地区的学生、妇女儿童以及老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帮助受灾民众迅速恢复信心,使灾民免于心理危机的困扰,积极投入灾后重建的工作。当然除了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地震灾害外,各个地区或多或少会存在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没有引起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人们并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弱势群体也会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局限于造成的财产损失,而对其所能造成心理层面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案例中,浙江沿海地区某个小女孩因为台风灾害失去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而家长老师却对其束手无策,最后通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介入,经过干预方法的使用,找到了女孩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根据原因采取一系列方法,对于小女孩实施危机干预,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又一次运用于灾后重建中发挥作用的例子。当然危机干预不只是运用于自然灾害的重建,当代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压力对于人们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干预也具有运用的价值。

  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各式各样的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危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当心理危机产生时普遍没有应对之策。这需要我们都要学习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相关的知识,对于心理问题产生应有的重视,切不可忽视之。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灾后心理危机的消除具有作用,对于一般心理问题也具有帮助。因而学习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助于我们处理突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危机所造成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与体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及十部委关于《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文件中均提到,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要立即组织开展个体的危机干预和群体的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的服务,及时处理急性的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的发生。

  (一)危机的概念和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危机?

  我们在谈及危机概念的时候,会想到类似不同的表述,比如说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灾难、灾害等等。

  一般来说,危机(crisis)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危机事件;二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心理危机。

  No.1

  危机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在20_年1月正式实施,国家对突发事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因此,从法律意义上可将危机事件划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海啸、地震——是人类不可控的一些因素。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而这次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是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另外,还可以从影响层面的角度界定危机事件:

  (1)从个体层面来看,例如自杀,被雷击中等事件造成的影响;

  (2)从群体层面来看,影响面很大,例如,天灾事件中的汶川地震。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汶川地震的影响仍然很大,延续至今。同地震一样,疾病爆发也属于群体性的事件。

  Tips:为什么要这么区分个体/群体的危机事件/灾难?

  因为个体事件它影响的是自己的家庭、亲近的朋友或者是同事,其影响面相对较小;而群体性危机事件所影响的人更为广泛,除了当事人,还有目击者、旁观者等等。所以,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在进行群体性危机事件干预时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No.2

  心理危机(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G.Caplan)从50年代就开始研究心理危机,他认为:每个人日常都是在努力保持着一种内心稳定的状态,保持着自身和环境的一种平衡和协调。而当重大危机事件来临的时候,个人感觉到难以解决,自身和环境的平衡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了干扰,随之出现认知行为情绪上的一些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的状态,这就出现了心理危机。

  当个人面临危机事件,原有的那些应对方法不灵了,失效了,不知道怎么去应对,陷入到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通常表现为精神濒临崩溃,极度的恐慌、紧张、苦恼、焦虑、抑郁等,甚至还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如近期大家在媒体、手机微信等等方面看到,不管是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是普通大众,都有出现一种情绪临近崩溃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危机状态。

  因此,日常提及的危机和危机干预,实际上包含了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状态。

  (二)心理危机的性质

  一般来说,我们提到心理危机虽然涉及崩溃、紧张、焦虑、混乱、恐慌等,但我们要特别强调心理危机的性质,即:心理危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感危机的反应。这种反应常常是在特殊事件状态下的一种正常反应,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疗愈,或者是通过专业的帮助来缓解负性状态,所以这种混乱和崩溃的状态,它是一种暂时的状态。

  (三)心理危机的三种类型

  每一个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其实都会遇到心理危机。通常我们将危机分为三类:

  No.1

  发展性的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又称为内源性危机(endogenous crisis)、内部危机(internal crisis)、常规性危机(normative crisis),被认为是常规发生的、可以预期的,又是独特的,在生命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存在。比如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都可能会遇到很多新的人生课题,也就是出现了发展性的危机状态。

  No.2

  存在性的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是指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该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后悔,还可以是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空虚感、生活无意义感。

  No.3

  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

  也称外源性危机(exogenous crisis)或环境性危机(environmental crisis),或适应性危机(adaptive crisis),是指由外部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地震、火灾、洪水、海啸、龙卷风、疾病流行、空难、战争、恐怖事件等)。如果事情能预测到,就不是危机事件,而是风险事件(比如投资时,你知道有可能赚也可能会赔)。所以,我们无法预料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于境遇性的危机。

  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发展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危机事件,为了解决危机状态,除了进行自我调整以外,还可以向身边的人或者是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四)判断是否处于危机状态的三个标准

  那么,我们如何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处在危机状态呢?一般来讲有三个标准:

  标准1

  现实生活中存在影响心理的重大危机事件。

  比如这次来势汹汹的疫情,爆发严重,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武汉人民,它还影响了全国人民,甚至还扩展到一些其他国家的人。所以,这是一个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严重事件。

  标准2

  引发人的急性情绪混乱,或者导致在认知上、躯体上以及行为上的一些改变。

  个体感受到痛苦,但尚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例如精神疾病诊断工具DSM-5中的疾病诊断)

  标准3

  平常惯用的一些应对方法,这时变得无效,无法帮助我们恢复心理的平衡,个体感觉无助与无力。

推荐阅读:

半条被子感悟心得体会

2023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稿

关于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最新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三个规定个人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中中国制度优势心得体会

标签: 危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