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建建筑节能工作计划(推荐4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0-25 12:49:4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绿建建筑节能工作计划1

关键词:《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绿色建筑 设计策划

第一章 规范的编制背景和介绍

1. 规范编制背景

20_年6月4日,_《绿色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称《规范》)列为该计划的行业标准制订项目。编制组经过两年的调研、研究和编制工作。20_年11月17日_发批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229-20_,自20_年10月1日起实施。

2. 规范的篇章结构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绿色建筑的设计,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策划、场地与室外环境、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建筑材料、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

章节的划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称《标准》)不同。《标准》是按照四节一环保和施工管理划分,而《规范》主要按照工程设计的常规专业进行,另特别增设了“绿色设计策划”一章节。

本文主要根据该新增的“绿色设计策划”结合《标准》及细则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二章 规范的绿色设计策划的内容

在设计的前期进行绿色设计策划,可以通过统筹考虑项目自身的特别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性的统筹对比和优化的基础上,达到合理控制成本、实现各项指标的目的。

《规范》中所涉及的条文和共2条。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提出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以及策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1. 一般规定

绿色设计策划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本与效益,并编制绿色设计策划书。

绿色设计策划的成果是绿色设计策划书,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建设的下一阶段工作,使得设计工作即满足建筑策划目标,又符合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

图1 绿色设计策划流程

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传统的专业分工设计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绿色建筑策划需要规划、建筑、设备、环保等多专业的综合性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共同参与,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与反馈,从而体现信息技术的最终成果。因此,一个完整的绿色建筑策划必须集合:宏观经济预测、市场和环境调研、社会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财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能源分析、绿色技术等各种专业人才,按照合理的策划程序,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 策划内容:

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设计方案

4.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绿色设计策划和传统的建筑策划既有相同的一部分工作,如需求分析、功能定位等;又有专业性的特征。绿色设计策划的着重点更多关注于绿色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等方面。因此在项目前期进行调研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和政策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研究分析。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等。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明确项目自身特点和要求;

2. 确定达到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或其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确定适宜的实施目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的目标、节能与能源利用的目标、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目标、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运营管理的目标等。

绿色设计方案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 当实际条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措施。

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3. 风险评估

为避免片面追求建设成本最小化,对绿色建筑成本按全生命周期来考虑是必要的,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必须兼顾项目建设成本和未来成本,从而有效、合理地对项目的经济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是指从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直至拆除等一系列过程发生的费用,也即项目在确定的寿命周期内或在预定的有效期内所需支付的研究开发费、制造安装费、运行维修费、报废回收费等费用的总和。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期成本依据研究阶段的不同,包括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回收报废成本四个部分。

表1 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阶段 企业自身成本 消费者成本 环境和社会成本

决策设计 可行性研究费用、设计费用

施工建造 原材料、燃料、动力、机械设备、工资等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使用维护 运输、储存、保险等费用 运输、储存、能源、材料、维护等费用 包装、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回收报废 回收、报废费用 垃圾、污染、健康损害等成本

第三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的专业梳理

结合《标准》及细则,对比《规范》,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利用、运营管理6个方面。具体分为如下9个专业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环境与规划布局(对应《标准》及细则、、、、、、条)。

交通组织(对应《标准》及细则)。

景观与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

能源等辅助设施(对应《标准》及细则)

2. 绿色建筑单体设计

单体布局与形体(对应《标准》及细则、、、)。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

建筑围护结构,包括自然采光(对应《标准》及细则、)、遮阳(对应《标准》及细则、)、自然通风(对应《标准》及细则、、)、外立面围护结构(外墙、幕墙门窗、屋面及楼板等)(对应《标准》及细则、、、)。

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内环境,包括功能布局及可灵活变化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室内环境(对应《标准》及细则)。

3. 室内气候与空调

能源及能源利用,包括热电联产(对应《标准》及细则、),蓄冷(蓄热)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废热、余热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

系统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

保证室内环境舒适度及卫生标准的措施(对应《标准》及细则、、、、)。

系统高效运行、独立分项计量的控制(对应《标准》及细则、、)。

4. 建筑电气

建筑照明系统(包括光导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

电气系统节能(对应《标准》及细则、、)。

建筑智能化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

5. 建筑与水

水资源及综合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

给水、排水的节能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

非传统水源及其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

绿化灌溉的节水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

污水处理(对应《标准》及细则、、)

6. 绿色能源系统

太阳能利用,对应绿标及细则(对应《标准》及细则),太阳能光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

浅层地热能利用,主要包括江水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土壤源热泵系统(对应《标准》及细则)

7. 建筑结构的绿色设计

资源消耗、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对应《标准》及细则)

高性能的建筑结构材料及设计技术(对应《标准》及细则、、)

8. 绿色材料

可再生利用、可循环利用的回收及再利用设计(对应《标准》及细则、)

环保、无毒建材的设计利用(对应《标准》及细则、、、)

9. 建筑绿化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

环境绿化(对应《标准》及细则)

结束语

绿建建筑节能工作计划2

关键词:绿色建筑 绿色设计 把关要点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节约能源上,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地热能等,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节约资源上,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力求采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应尽可能地选用生产能耗低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特别是加强建筑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的科学利用。回归自然,循环利用,各项设计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贴近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建筑实质意义。

3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很多个系统,相配套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产品也发生了很大变革。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有很多专业都与设计绿色建筑的设计有关,例如规划、建筑、给排水、电气、暖通等专业,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全系统的设计。影响建筑物节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平面布局、平面形状、进深、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在绿色设计过程中追求节能效果,可以通过调整建筑体形设计来达到。此外,还要对建筑物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进行合理设计,以增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绿色建筑对节水目标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要求,这在客观上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必须紧盯节水目标,将水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即回收废水、雨水,新建储水、处理设施,改进水环境系统 “供给――排放”模式的技术,重新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即“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回用”。在对小区建筑进行规划时,要将整个水循环系统纳入到规划范畴当中来,主要包括自来水、污水、雨水、直饮水、市政再生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将这些水的引入、输送、排放和处理进行有机整合。绿色建筑规划中,雨水的作用非常大,可以说雨水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绿色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在材料的选择上,,要坚持选择经久耐用的建材或新型推广材料,尽量减少材料的更换和维护,达到设计的最高性价比,还要充分考虑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等问题。

4绿色建筑建设中存在问题

绿色建筑是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对建筑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等品质提出要求,需要各参与方共同协作,以现阶段发展现状来看,绿色建筑管理机构不够健全,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方的策划并没建立起有效沟通机制,会导致策划和设计脱节。绿色建筑在没有施工图专项审查时,其绿色设计内容在施工图中的落实情况没有严格制度去约束与审查,容易产生假设计、乱设计情况。常规施工图审查是由各建筑专业完成,无法按照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与设计规范将各绿色元素全面考核,特别是涉及交叉专业的条文时,容易误判或漏判,导致设计、审查、标准之间的脱节。

5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把关要点

绿色建筑设计审查,要从项目立项环节就要明确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必须把项目简介,包括项目设计单位、绿色建筑(咨询)单位、建筑类型及绿色评级标准等加以明确。在项目申报时,提供设计满足项及设计措施、相关计算结果与证明材料,准确表达设计措施和施工图相应专业的做法说明,列出相关数据计算结果,并将有效证明材料报施工图审查机构备审。施工图审查机构按照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一览表对各专业绿色建筑评价条文分别进行审查,对交叉专业的条文,需条文涉及到的各个专业共同审查。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必须关注建筑区域地貌、水系、生态等环境因数,重点控制总平面中的控制项和可选项,如:控制项中的当地基本生态环境控制线,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场地水文状况分析报告,场地内无超标污染物排放报告,住区居住建筑间距日照要求,无障碍设施设置要求等。关注可选项审查,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场地现状地形地貌,景观总平面图,给排水总平面图,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设置调蓄雨水功能池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合理利用太阳能,在建筑屋顶、阳台、车库顶部覆土层等适合的部位设置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和地下室采光系统,合理设置室外节能照明等,减少电能能耗,实现设计建筑的低能耗,零排放。

6 结语

随着人们对经济,环境,健康的新认识,加上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正在迅速发展,作为建设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者,我们更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绿色建筑设计、建造等环节中,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有助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进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绿建建筑节能工作计划3

20_年2月

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是落实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是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内容,对于建设节能低碳、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

(一)工作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全面展开,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改造在重点城市及学校、医院等领域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圆满完成了_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建筑节能标准稳步提高。全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部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节能性能进一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累计增加节能建筑面积7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重超过40%。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居住建筑中实施节能75%强制性标准。

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截至20_年底,全国累计有407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亿平方米。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截至20_年底,北方采暖地区共计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面积亿平方米,是_下达任务目标的倍,节能改造惠及超过1500万户居民,老旧住宅舒适度明显改善,年可节约650万吨标准煤。夏热冬冷地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7090万平方米,是_下达任务目标的倍。

公共建筑节能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时期,在33个省市(含计划单列市)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对9000余栋建筑进行能耗动态监测,在233个高等院校、44个医院和19个科研院所开展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试点,确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11个,实施改造面积4864万平方米,带动全国实施改造面积亿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时期共确定46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100个示范县和8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实施398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装机容量683兆瓦。截至20_年底,全国城镇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超过30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4%。

农村建筑节能实现突破。截至20_年底,严寒及寒冷地区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对万户农房实施节能改造。在青海、新疆等地区农村开展被动式太阳能房建设示范。

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有15个省级行政区域出台地方建筑节能条例,江苏、浙江率先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项目,在部科技计划项目中安排技术研发项目及示范工程项目上百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实施中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中欧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取得长足发展。

同时,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建筑节能标准要求与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标准执行质量参差不齐;城镇既有建筑中仍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绿色建筑总量规模偏少,发展不平衡,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应用形式单一,与建筑一体化程度不高;农村地区建筑节能刚刚起步,推进步伐缓慢;绿色节能建筑材料质量不高,对工程的支撑保障能力不强;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约束及财政资金投入推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不完善。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人民群众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需求强烈,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能源资源利用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l展面临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潜力巨大,同时困难和挑战也比较突出。

从发展机遇看,_、_提出的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把绿色展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等发展战略,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人民群众节能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建筑居住品质及舒适度、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及绿色消费等密切关注,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从发展潜力看,在建筑总量持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改善居住舒适度需求、用能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力度,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可以有效遏制建筑能耗的增长趋势,实现北方地区城镇民用建筑采暖能耗强度、公共建筑能耗强度稳步下降,预计到“十三五”期末,可实现约1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将对完成全社会节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从发展挑战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处于窗口期,建筑总量仍将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主要依托建筑提供服务场所的第三产业将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处于提升期,对居住舒适度及环境健康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大量新型用能设备进入家庭,对做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工作出发点,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促进绿色建筑全面发展为工作主线,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完善法规、策、标准、技术、市场、产业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改善建筑居住环境品质,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推进。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单体建筑扩展到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单元,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从节能绿色建筑扩展到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把节能及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坚持统筹协调。与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等战略目标相协调、相衔接,统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推广、建筑文化发展、城市风貌塑造等工作要求,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凝聚政策合力,提高发展效率。

坚持突出重点。针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采取有力措施持m推进,务求在建筑整体及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标准提升、高性能绿色建筑发展、既有建筑节能及舒适度改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民群众从被动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以能源资源应用效率的持续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逐步形成全民共建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从被动跟随到自主创新。加强标准创新,强化标准体系研究,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各类标准的综合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政策创新,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行政约束与引导作用。加强市场体制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自主性,鼓励创新市场化推进模式,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提升,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大幅提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建筑节能实现新突破,使我国建筑总体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建筑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具体目标是:到20_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_年提升20%,部分地区及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建筑节能标准达到或接近国际现阶段先进水平。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例超过60%。城镇可再生能源替代民用建筑常规能源消耗比重超过6%。经济发达地区及重点发展区域农村建筑节能取得突破,采用节能措施比例超过1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及执行质量

加快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修订城镇新建建筑相关节能设计标准。推动严寒及寒冷地区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加快实施更高水平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引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城市率先实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地方标准,在不同气候区树立引领标杆。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提炼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引领节能标准提升进程,在具备条件的园区、街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开展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

严格控制建筑节能标准执行质量。进一步发挥工程建设中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作用,完善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节能监管,强化工程各方主体建筑节能质量责任,确保节能标准执行到位。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金融保险机构参与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保险制度。对超高超限公共建筑项目,实行节能专项论证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材料、部品、产品的质量管理。

专栏3 新建建筑建筑节能标准提升重点工程

重点城市节能标准领跑计划。严寒及寒冷地区,引导有条件地区及城市率先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地方标准要求,节能标准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国际先进水平。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引导上海、深圳等重点城市和省会城市率先实施更高要求的节能标准。

标杆项目(区域)标准领跑计划。在全国不同气候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示范。结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情况,探索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不同技术路径。总结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施工及材料、产品支撑体系。开展超低能耗小区(园区)、近零能耗建筑范工程试点,到20_年,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1000万平方米以上。

(二)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

实施建筑全领域绿色倍增行动。进一步加大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逐步实现东部地区省级行政区域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及重点城市、西部地区省会城市新建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动有条件的城市新区、功能园区开展绿色生态城区(街区、住区)建设示范,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推广。

实施绿色建筑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和改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善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引导各开发地块落实绿色控制指标,建筑工程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技术要点,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及重点功能区内新建建筑中高性能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确保各项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发挥实际效果,激发绿色建筑的需求。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质量事中事后监管。

实施建筑全产业链绿色供给行动。倡导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完善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有步骤、有计划推进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动态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中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培育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龙头企业;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标准及技术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引导绿色施工。推广绿色物业管理模式。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

专栏4 绿色建筑发展重点工程

绿色建筑倍增计划。推动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重点建筑类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建设,力争使绿色建筑发展规模实现倍增,到20_年,全国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50%,新增绿色建筑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绿色建筑质量提升行动。强化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逐步强化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约束作用。加强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建设跟踪管理,加强对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引导,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二星级及以上等级项目比例超过80%以上,获得运行标识项目比例超过30%。

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到20_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城镇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15%。

(三)稳步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水平

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严寒及寒冷地区省市应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求,继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管网智能调控改造。完善适合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路线,并积极开展试验。积极探索以老旧小区建筑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建筑加装电梯等适老设施改造、环境综合整治等同步实施的综合改造模式。研究推广城市社区规划,制定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技术导则。创新改造投融资机制,研究探索建筑加层、扩展面积、委托物业服务及公共设施租赁等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改造的利益分配机制。

不断强化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建立健全能耗信息公示机制。加强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管理,逐步加大城市级平台建设力度。强化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发挥数据对用能限额标准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引导各地制定公共建筑用能限额标准,并实施基于限额的重点用能建筑管理及用能价格差别化政策。开展公共建筑节能重点城市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推动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调适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节约型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绿色医院评价及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学校、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

专栏5 既有建筑节能重点工程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严寒及寒冷地区,落实北方清洁取暖要求,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在夏热冬冷及夏热冬暖地区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积极探索适合气候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的改造技术路线。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亿平方米以上,20_年前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城镇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老旧小区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从尊重居民改造意愿和需求出发,开展以围护结构、供热系统等节能改造为重点,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给水、排水、电力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绿化、甬路、停车设施等环境综合整治等为补充的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行动。开展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建设,引导能源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寻找有改造潜力和改造意愿建筑业主,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方式投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运行管理专业化、节能改造市场化、能效提升最大化,带动全国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

节约型学校(医院)。建设节约型学校(医院)300个以上,推动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试点100个以上,实施单位水耗、电耗强度分别下降10%以上。组织实施绿色校园、医院建设示范100个以上。完成中小学、社区医院节能及绿色化改造试点50万平米。

(四)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引导各地做好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勘察和建筑利用条件调查,编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研究建立新建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应用专项论证制度。加大太阳能光热系统在城市中低层住宅及酒店、学校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推广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工程,利用太阳能、空气热能、地热能等解决建筑供暖需求。在末端用能负荷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建设区域可再生能源站。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做好“余热暖民”工程。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形式,推广高效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在城市燃馕锤哺呛臀鬯厂周边地区,推广采用污水厂污泥制备沼气技术。

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实践总结及后评估,对典型示范案例实施运行效果评价,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践。强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运行管理,积极利用特许经营、能源托管等市场化模式,对项目实施专业化运行,确保项目稳定、高效。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关键设备、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体系,加快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的技术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专栏6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重点工程

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结合太阳能资源禀赋情况,在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以及其他有公共热水需求的场所和条件适宜的居住建筑中,加快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积极探索太阳能光热采暖应用。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20亿平方米以上。

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在建筑屋面和条件适宜的建筑外墙,建设太阳能光伏设施,鼓励小区级、街区级统筹布置,“共同产出、共同使用”。鼓励专业建设和运营公司,投资和运行太阳能光伏建筑系统,提高运行管理,建立共赢模式,确保装置长期有效运行。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各类热泵系统,满足建筑采暖制冷及生活热水需求。提高浅层地能设计和运营水平,充分考虑应用资源条件和浅层地能应用的冬夏平衡,合理匹配机组。鼓励以能源托管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管理运营能源站,提高运行效率。全国城镇新增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2亿平方米以上。

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在条件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建筑应用。建立空气源热泵系统评价机制,引导空气源热泵企业加强研发,解决设备产品噪音、结霜除霜、低温运行低效等问题。

(五)积极推进农村建筑节能

积极引导节能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造。鼓励政府投资的农村公共建筑、各类示范村镇农房建设项目率先执行节能及绿色建设标准、导则。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总结出符合地域及气候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乡土绿色节能技术,编制技术导则、设计图集及工法等,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轻型钢结构、现代木结构、现代夯土结构等新型房屋。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

积极推进农村建筑用能结构调整。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积极采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在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较重地区农村,结合“煤改电”工作,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采暖。

四、重点举措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建筑法、节约能源法修订,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前瞻性研究,评估《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效果,适时启动条例修订工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立法工作。引导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地方法规。不断完善覆盖建筑工程全过程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配套制度,落实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强化依法行政,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适时制修订相关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评价、改造等工程建设标准。积极适应工程建设标准化改革要求,编制好建筑节能全文强制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鼓励各地编制更严格的地方节能标准,积极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制定更高要求的企业标准,增加标准供给,形成新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国际合作,积极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并加快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内标准。

专栏7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部分标准编制计划

建筑节能标准。研究编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全文强制性技术规范;逐步修订现行建筑节能设计、节能改造系列标准;制(修)订《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绿色建筑标准。逐步修订现行绿色建筑评价系列标准;制(修)订《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

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逐步修订现行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相关技术规范;制(修)订《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等重点专项,集中攻关一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产品,重点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和分布式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引领工程。健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重点节能技术推广制度,技术公告,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成熟技术和集成技术的工程化推广应用。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专栏8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方向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重点技术方向。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既有建筑综合性能检测、诊断与评价,既有建筑节能宜居及绿色化改造、调适、运行维护等综合技术体系研究;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绿色施工与装备、调适、运营优化、建筑室内健康环境控制与保障、绿色建筑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城市、城区、社区、住区、街区等区域节能绿色发展技术路线、绿色生态城区(街区)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与优化、城区(街区)功能提升c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分布式能源高效应用、区域能源供需耦合等关键技术研究、太阳能光伏直驱空调技术研究;农村建筑、传统民居绿色建筑建设及改造、被动式节能应用技术体系、农村建筑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等适宜技术研究。

(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

强化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产品产业支撑能力,推进建筑门窗、保温体系等关键产品的质量升级工程。开展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化、工程化、产业化。促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咨询、科研、规划、设计、施工、检测、评价、运行维护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增强建筑节能关键部品、产品、材料的检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能力建设。

专栏9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

新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材料及产品。积极开发保温、隔热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寿命长的外墙保温材料和保温体系、适应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需求的新型保温材料及结构体系,开发高效节能门窗、高性能功能性装饰装修功能一体化技术及产品;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等建材推广;高效建筑用空调制冷、采暖、通风、可再生能源应用等领域设备开发及推广。

(五)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统计体系,不断增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可靠性。强化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提升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水平。建立并完善建筑能耗数据信息制度。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资源服务,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政府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数据库的现代化,深化大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逐步建立并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

五、规划实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研究建立事权对等、分级负责的财政资金激励政策体系。各地应因地制宜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研究对超低能耗建筑、高性能绿色建筑项目在土地转让、开工许可等审批环节设置绿色通道。

(二)强化市场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创新节能与绿色建筑市场运作机制,积极探索节能绿色市场化服务模式,鼓励咨询服务公司为建筑用户提供规划、设计、能耗模拟、用能系统调适、节能及绿色性能诊断、融资、建O、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积极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和绿色建筑与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融资及技术能力的有效连接。会同相关部门推进绿色信贷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应用,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将满足条件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项目纳入绿色信贷支持范围。

(三)深入开展宣传培训

结合“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全民节能行动”“全民节水行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加大对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行有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能力。强化技术工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行业协会等对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管理、节能量及绿色建筑效果评估、用能系统管理等相关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定。引导高等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相关专业学科,做好专业人才培养。

绿建建筑节能工作计划4

关键词:建筑技术绿色建筑绿色校园能源

Abstract:The green build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derivative, green campus architectural analysi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analysis, to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green campus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advice.

Key wor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green building;green campus;the sources of energy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_)

绿色校园是个庞大的研究体系,涉及生态、环境、建筑、人文等多学科领域。各学科对于绿色校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绿色建筑的视角出发,解读何谓绿色校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绿色校园概念,仅是基于建筑技术的视角下的绿色校园构建。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简单的讲,就是“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绿色建筑致力于在建筑设计中体现环境伦理,反映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是建筑尺度上的“人地协调”论。现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名称主要包括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对于这三者的概念辨析,主要是其立足点的不同。生态建筑立足于环境,强调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则立足于健康,强调通过技术手段来营造健康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而生态建筑则强调高技术手段在建筑上的应用,立足于能源。三者尽管立足点各不相同,但是本质上却是一样的,都是在基于满足人们健康舒适要求的前提下,运用技术手段,达到节能、节材减排的目的[1]。时下,绿色建筑作为关键词的文献较多,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分布在三大领域:一是生态理论下的绿色建筑,主要是将生态学的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中;二是资源节约的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将高技术手段,如太阳能、高效比的空调技术、材料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等,引入到建筑中来,帮助建筑节能减排;三是建筑学视角下的绿色建筑,主要是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来营造绿色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的规划选址、建筑材料的选用及能源的利用等。沿着绿色建筑所解读的“绿色”,绿色校园是通过建筑技术手段来营造大面积的优良环境,包括规划布局的合理营造,及建筑单体良好的的声、光、热环境。绿色校园不是几栋绿色建筑的简单集合,而是在校园区域尺度上,通过校园建筑的规划布局来营造的适合人体舒适度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是实现节能减排,营造良好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重要实践手段。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追逐碳足迹,降低碳排放量是时下重要的全球性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50%以上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的建设和后续的使用过程中[2]。发展绿色建筑,对节能减排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是营造绿色校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向。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要重视理性的设计思维、高技术手段的运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分析及科学的运作程序等。绿色建筑设计具体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1)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2)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

(3)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4)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1)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的和谐的环境;

(2)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3)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1)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

(2)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3)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能源;

(4)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5)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6)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三、营造绿色校园的建筑技术手段

对于绿色校园的建设,建筑技术手段主要通过两个层面来实现。一是校园尺度上的合理规划布局;二是建筑单体尺度上的建筑物理环境,包括建筑声、光、热三大环境。

(一)校园规划布局

绿色建筑目前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关注小区尺度的总体规划布局研究,为数不多。现在通过建筑技术进行规划布局,多集中在自然通风的研究,研究如何营造适合人体热舒适度的风场。通过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找到规划布局的最佳设置方案。

这就要求在规划阶段,要慎重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体型、体量、绿化配置等因素对节能的影响,改善热环境。

(二)建筑物理环境的营造

1、建筑声环境

校园是治学研究的地方,需要有宁静的环境。校园声环境的好与否,对绿色校园的构建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以适当的缓解噪音与教学区、生活区的矛盾。此外,通过选用吸声的建筑材料,在噪音源较大的建筑布设隔音板、反射板等,会大大缩小噪音的危害。同时,还可以通过配置吸收噪音的植物,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2、建筑光环境

采光在节能上考虑,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在进行开窗的设计时,可以通过现场的实地调查,读取采光系数指标,需要长时间,定点的进行读数测量。这种实地调查法精确,但是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目前在采光设计方面可以通过软件的模拟来为建筑设计提供支持,譬如采光分析软件:(生态建筑大师)是用得表较多的前期建筑设计分析软件。通过该软件的分析,能够得出相应的最佳布设方案。[3]

开窗大,采光固然好,视觉也通透。但是玻璃是最为严重的“热桥”,开窗过大会造成过多的热量损失,热阻过低,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利用。在采光与热阻这对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制定出最佳开窗方案,是绿色建筑的重要课题。

推荐阅读:

农村小支部工作计划范文(必备17篇)

生产班长试用期工作计划(合集36篇)

酒店销售工作计划和总结(优选51篇)

广告工作计划任务分配表(优选6篇)

舞蹈老师明年个人工作计划(必备3篇)

乡镇垃圾屋亭建设工作计划(热门21篇)

标签: 工作计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