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热门6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0-26 20:45: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1

“农民脱贫,关键还是得靠产业带动!”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吴井光表示。“十二五”期间,海南农村贫困人口从20_年的万人减少到20_年的万人,年均减少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下降到,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特色农业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

“接天胶林无穷碧,雪白胶水富生活。”用这句改编诗来形容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远近闻名的“橡胶村”――打安镇合水村委会的地宝村10年来的致富之路再贴切不过了。早在20_年,地宝村的符焕明一家便靠种橡胶年收入就达40余万元,盖起了近700平方米的小洋房。这是27年前时任白沙县副县长的吴井光想都不敢想的!

“那时候老乡们根本不敢种橡胶,怕没收益,我们只得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吴井光回忆,在白沙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种植橡胶给村民们带来的变化,感慨颇深,“农村里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年入4万,这是什么概念?老乡们富起来了啊!”

靠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走上致富路的,当然不止白沙一个。近年来,五指山的花卉、琼中的南药、昌江的橡胶、屯昌的特色养殖等都成了海南全力推进贫困地区热带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吴井光介绍,“十二五”期间,海南共扶持贫困农户种植和管理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瓜菜等55万亩,扶持饲养家禽900万只、家畜8万头(只)、蜜蜂万箱、海淡水养殖3900多万尾等,使得海南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精准滴灌 乡村游开辟扶贫新路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雨林岛屿,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热带滨海度假胜地,而其中70%的旅游资源更是集聚在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_年底,旅游业直接带动海南3万多人脱贫,占总脱贫人口的15%;间接带动脱贫人口4万多人,占总脱贫人口的20%以上。

刚刚荣膺中国首家民俗文化型5A级旅游景区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便是海南探索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和“旅游+富农”的标杆。“村民们平时在景区可以养养家禽补贴家用,织好的黎锦卖给游客有提成,而且每月还有固定工资。”槟榔谷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透露,早在20_年,槟榔谷周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4585元,比保亭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453元还高出1132元!

“海南将制定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同时引导旅游经营企业帮助周边贫困村编制规划。”据吴井光介绍,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试点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开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和旅游致富带头人培训,对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后继续到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学习的贫困家庭学生,按每人最高350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贫困家庭。

扶贫先扶智 立志拔穷根

“政府今天给多少,他转身立马就花多少,这哪行!”在走访中,吴井光发现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此,海南省扶贫办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扶贫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扶贫”工作,不仅在各市县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春蕾工程等培训,还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海南省商业学校合作开展雨露计划,开设职业中专班及短期引导性培训,帮助贫困地区学子就业。

“我省扶贫开发实践表明,‘雨露计划’中专班培训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重要举措!”说这话时,吴井光既兴奋又自豪。20_年,海南省妇联提出“万名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将学历教育引入妇联教育培训机制中,主动联合教育、财政和扶贫部门,在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计划用10年时间招收1万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女孩,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并以此帮助家庭脱贫。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海南共招收“雨露计划”中专学历教育630个班,定向招收贫困家庭子女万人;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159期万人次;举办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班727期万人次;举办村干部培训班334期万人次。“这几年,全省雨露学员的转移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定就业率逐年提高!”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2

《扶贫论述摘编》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了我国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经验,系统展现了同志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县坚决贯彻以重要论述指导旅游扶贫工作实践,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出台《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 ,以旅游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旅游扶贫力度。

一、旅游扶贫是长期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重要论述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是长期有效精准扶贫的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寻求某种产业发展的推力。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力。游客涌入贫困村,农户的农产品从而变成旅游商品,杂粮、红薯、黄桃罐头、梨膏等都变成了畅销货,部分有特殊技能的农户可通过发展梨系列加工产品如梨木雕刻等特色旅游商品收入增收。农户获得不菲益,不少农家乐年收入20万以上。

二、旅游扶贫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判断扶贫的科学性,一是看带动了多少群众致富增收。二是看增收是否可持续,三是看给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文明提升带来多大的变化。从目前看,发展旅游扶贫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其他产业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八个一”工程 ,积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对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停车场、旅游标志牌、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建设有特点的美丽乡村,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打造旅游扶贫精品线路等举措,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谋划推动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特色小镇建设项目、***、***项目等旅游项目;后期推动***、***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景区创建带动乡村旅游富民。

三、旅游扶贫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从国家出台各类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到文旅企业、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都给旅游扶贫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和活力,来砀旅游观光的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源源不断的经济流在砀山县汇集,强大的聚集效应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吸引了大批客商慕名而来,同时也带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投资热潮,县域经济强势跨越。只有把客人引进来,才能产生后期的消费,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比如:着重打造具有梨都特色的全域旅游品牌,把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举办“**”、“**梨园马拉松比赛”、“酥梨采摘节”、“**马术系列活动比赛”、“黄河故道乡村土菜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加快实现 “以节兴旅、以节富民、以节誉砀”的预期目标。目前,梨花旅游节、酥梨采摘节已成为砀山旅游的“金字招牌”,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聚宝盆”,带动群众通过开展旅游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四、旅游扶贫为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注入内生动力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3

县旅游局

近年来,我局按照^v^、^v^以及省州县对脱贫攻坚有关会议精神和总体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旅游行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任务,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提升行业带动能力,在旅游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直以来,我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紧紧围绕“旅游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景区带村”、“旅游带业”的发展模式,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局内部成立了旅游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把旅游扶贫工作纳入日常重要日程。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编制了《**县全域旅游规划》、《冶力关旅游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全民参与办旅游的实施意见》等。三是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今年选派业务精通、骨干人员担任冶力关葸家庄村驻村工作队长,科级干部每人2户,一般干部每人1户帮扶未脱贫贫困户,制定了整村帮扶计划和个人帮扶计划,并经常性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政府引导,旅游扶贫成效显著。特别是冶力关、八角等发展旅游条件好的周边不少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通过从事开办农家乐、经营马队、售卖土特产、景区小摊小贩、跑运输、搞种植养殖,到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走上了旅游致富路、吃上了旅游脱贫饭、过上了好日子。

(一)加强旅游配套硬件建设,夯实旅游扶贫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县冶力关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关街休闲一条街水上餐厅、金翔欢乐谷、停车场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特别是今年,结合冶力关大景区建设,冶力关大景区投资亿元,重点实施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道路建设提升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培育了万亩油葵、万亩油菜花、高原梯田观赏带、万寿菊观赏基地、牡丹观赏园、草莓采摘园、乡村植物园等农业休闲旅游产品。成功打造了“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品牌。新建了冶力关池沟“乡村迪士尼乐园”,八角庙花山“乡村民俗卡通体验园”等娱乐项目。实施了八角乡牙扎村临街风貌改造及河景提升建设项目、冶力关镇池沟—庙沟农家乐环境改造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冶力关镇临街建筑风貌和环境改造工程,实现了冶力关大景区的精彩绽放和华丽转身,各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的可进入性、景观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总投资130万元的城关青崖村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已完工,建设水冲式旅游厕所1座,生态停车场1处,维修及铺设木栈道1000米,制作景区标识标牌50多块,改善了各旅游景区外部环境,提升了景区品味,使景点游和乡村游融为一体,观赏游和体验游、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成为**旅游的新亮点,全面推动了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以位于冶海景区周边的冶力关镇池沟村为例:20_年至20_年政府累计投入3300万元,农户自筹累计投入1500万元,从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的山上整体搬迁下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二层楼房,加大了劳务技能培训,通过旅游扶贫资金有效投入,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房”五改工程,夯实了发展农家乐条件,县旅游部门联合扶贫、财政、乡镇积极扶持建档贫困户发展农家乐。20_年,池沟村就旅游部门新扶持建档立卡贫户10户从事旅游业、发展农家乐,像池沟村的王定业、羊小平,关街村的郭金平,牙扎村的陈尕林等贫困户,就是第一批旅游脱贫的受益者,是发展旅游业致富的典型的带头人,收到了甘肃卫视采访。

截止目前,冶力关大景区有宾馆饭店15家,游船、滑索滑道、滑草射箭娱乐业6家,农家乐经营户300多户,冶力关高庄村马队现有经营户33户,马匹35匹。八角庙花山村马队经营户75户,通过扶持发展马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同时,积极引导各贫困人口到旅游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打工就业,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景区周边摆摊出售山珍野菜土特产、小吃等,增加收入来源。

(二)依托大景区品牌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近年来,借助冶力关大景区建设机遇,我县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八角乡中寨村、庙花山村等1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每年选择10-15个旅游基础条件好、发展旅游业条件便利的村,建成高标准的旅游专业村,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点、旅游商品店铺、旅游厕所等。按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积极启动创建庙花山、古战、王旗旅游名村,在重要景点及旅游道路沿线建设了古战牛头城观景台、新城红桦山观景台、长川尕弯梁观景台、冶力关兰家山观景台、八角庙花山观景台等5个观景台,观景台周边大面积种植油菜花、油葵、观赏菊等经济作物,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向游客直观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政府整合油菜花种植基地及退耕还林政策,给予农户油菜花补助每亩地450元,含化肥、种子。苗木每亩地补助500元,万寿菊每亩补助1000元,大批贫困户成为直接受益者。

(三)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农家乐快速发展。我县冶力关、新城、城关、古战、术布等乡镇,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按照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大力打造旅游扶贫典范,积极推动旅游扶贫工作,协调申请旅游产业扶贫资金将近100万元万元,重点引导扶持冶力关、八角贫困村、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_年新扶持发展33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协助州旅游局打造了八角庙花山村17户精品民宿。支持鼓励发展条件好的贫困户开办农家乐。补贴27万元对冶力关镇池沟村、高庄村、关街村、葸家庄村,八角镇牙扎村等五个行政村24户贫困户集中定制采购床具、灶具、餐具、桌凳、门头店招牌等开办经营农家乐所需必需品,户均扶持物资价值万元,并在卫生间改造、客房装修、院落硬化、风貌改造提升、厨房改造提升等方面给予扶持,每户补助资金10000元,改造贫困户35家,有力地推动了农家乐遍地开花,促进当地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路子。

(四)注重农家乐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乡村旅游规范运营。在加强农家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宣传引导,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提升管理服务,典型示范引领,创建星级农家乐。根据基层需求,以服务质量提升为主线,制定了旅游培训计划,积极与人社、扶贫等部门对接,组织各类旅游培训。指导各旅游企业开展全员岗位培训。组织人员“牛肉拉面师”“中式烹调”、“农家乐菜品”等各类旅游培训班。完成了冶力关大景区农家乐等各类培训6期,受训人员达536人次。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4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短暂性的输血式发展”、“旅游收益未能真正流向贫困人口”等问题。因此,国家为解决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20_年^v^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以规范各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本文将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进行论证分析,探讨是否符合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一、重庆彭水县实施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区位的优越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生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巴国建立之前,这里就诞育了“盐丹文明”,奠定了黔中文化的基础。如今彭水在拥有阿依河、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摩围山、鞍子苗寨、郁山古镇等精品旅游景区的同时,区域内交通便捷,作为重庆“一圈两翼”的东南门户,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运为主的旅游综合交通枢纽;并且它也是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酉阳桃花源精品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旅游区位十分优越。这便为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旅游区位因素。

(二)旅游资源的推动性

彭水县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旅游资源。一方面,彭水县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据完全统计,包括2处4A级风景名胜区,2处3A级旅游景区和多个精品旅游古镇;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苗族、土家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包括鞍子苗寨、蚩尤九黎城、阿依河著名旅游景点,创造了苗族万人采花山节、土家族哭嫁等文化旅游活动。彭水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吸引力强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旅游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

(三)经济发展的紧迫性

彭水县是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地区,20_年GDP产值达到1286858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年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相应的带动了消费支出增加和地区市场繁荣,尤其是生产生活资料、日消费品和旅游服务等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同时彭水作为部级贫困县之一,GDP产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从侧面表明了该区域贫困人口数量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等问题,更凸显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紧迫性。

(四)生态环境的保护性

区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地势坡度较陡,耕地中坡度>25度的耕地所占比例较大,且人均耕地少,适合农牧的土地产出低。由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导致干旱、洪涝、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长此以往形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和人地矛盾尖锐等现象,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力,这就必然要求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要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契合。

二、彭水h旅游扶贫实施建议

(一)转变观念做好扶贫目标识别

旅游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这就要求彭水县政府及工作人员摒弃传统的扶贫观念,树立精准扶贫理念。首先,切实做好扶贫目标的识别,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清晰地认识到旅游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旅游扶贫的深化和提升,是对以往扶贫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其次,政府应做到由以往的“输血式救济扶贫”向“造血式可持续扶贫”方式的转变,增强自身脱贫“造血”能力,切实将旅游与扶贫有效结合起来,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积极引导贫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其从旅游发展中充分获益,真正实现自身的脱贫与发展。

(二)多元扶贫建立新型管理体系

针对彭水县旅游扶贫主体单一的情况,应积极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扶贫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构建社会扶贫系统,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新格局。首先,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彭水县政府可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实现政府部门联动的新局面,如旅游部门与住建部门合作,建设一批旅游名镇等。其次,动员相关企业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通过旅游扶贫规划引导,鼓励社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最后,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等方式,调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自我帮扶。

(三)因地制宜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品

彭水县是一个典型的苗乡县城,境内居民以苗族为主,因此当地政府在旅游扶贫活动中,可以利用绚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开展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民族服饰、工艺品、饮食和歌舞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形式,实现当地居民通过开展旅游业而受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逐步形成以市场带动、景区带动、民族村寨旅游带动的旅游扶贫新模式。

(四)完善监督坚持实事求的理念

加强对旅游扶贫的监督管理是旅游扶贫取得成功的保障,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旅游扶贫管理体制。彭水县政府作为扶贫主体,有权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贫困目标的识别和对贫困人口的倾向性政策等,进行旅游扶贫监督管理,严格防止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开发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忽视实事求是。其次, 建立扶贫动态监督机制,加强对扶贫目标、项目、资源和扶贫效果的实时监督,为旅游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修改和调整提供依据。

三、彭水县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

(一)立足实际,形成全新模式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5

按照《晋城市大数据应用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深入开展调研,真正沉下去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围绕我局联系点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我到我局扶贫帮扶村——陵川县马圪当乡东闸水村开展调研,并与谋划明年工作结合起来,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市委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20_年,市大数据应用局(机构改革前为晋城市人民政府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帮扶联系陵川县马圪当乡东闸水村。四年多来,特别是大数据应用局组建以来,我们始终把帮扶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精准扶贫总体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脱贫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全村15户贫困户全部摘帽,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巩固提升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交出了脱贫帮扶工作的大数据答卷。

一、东闸水村脱贫帮扶工作主要成效

东闸水村位于陵川县东部山区,距离县城约20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约35公里。登记人口为20户60人,常住人口9户18人;适龄健康劳动力25人,其中12人县外务工,7人县内务工,6人务农。村里共有耕地261亩,林地6000多亩。这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属于典型的偏远山区。当地群众口里常说的“出门就是山,地无三尺宽,种啥长不住,山猪把地翻,养啥看不住,豹子常来转”,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20_年,该村共有贫困户15户54人。通过实施帮扶行动,目前村里15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摘帽脱贫,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群众出行难、吃水难、通讯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破除村里的发展瓶颈,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二)扶贫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通过发展产业,有力地增强了该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巩固了脱贫帮扶成果。

(三)扶贫政策全面落实,政策兜底应享尽享。

我们始终把落实国家、省、市、县各项扶贫政策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摸底调查,做到户清、人清。针对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户落策,因人施策,将各级扶贫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了每家每户每人。目前,已有4户19人落实了移民搬迁政策,14户52人享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9户10人落实了社保兜底政策,6人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其中高中1人、初中2人、小学2人、雨露计划1人),10人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

20_年,该村脱贫5户。20_年,脱贫1户。20_年,脱贫9户。目前村里15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

(四)三基建设全面强化,党组织聚合力空前加强。

我们始终坚持把“三基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依托驻村第一书记,建立第一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紧密结合村情实际,紧盯薄弱环节,带领村级党组不断深化三基建设。一是深入推进组织建设,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组织力明显提升;二是深入推进基础工作建设,解决了底数不清、规范不明、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完善了帮扶台帐;三是围绕增强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和专业培训,建立全员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夯实了“三基建设”基层服务基础。同时,我们通过不断改善村级组织办公条件,完善组织功能,充实工作力量,着力推动基层组织全面加强。

通过强化三基建设,东闸水村级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全面增强。有问题找支部,已形成共识,村级组织真正成了群众的靠山,贫困户的贴心人,贫困群众想致富、要致富的积极性高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力充足。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

一是加强帮扶组织领导。大数据应用局组建后,我们立即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聂永平同志牵头,局调研员郝陵义同志负总责的帮扶工作小组,统筹脱贫帮扶工作,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把帮扶责任压实到各科科长、党员干部。 二是制定实施结对帮扶措施。为做好群众工作,着力推动基础工作全面进步,我们建立了帮扶联系人制度,每两名党员干部对接联系一户贫困户,做到人人肩上都有扶贫任务,个个手上都有帮扶责任。三是抽调骨干力量,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我们选派了三名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常驻村里,充实工作力量,开展帮助工作,加大脱贫推进力度。四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强化三基建设,完善村级组织班子建设,制定干部学习引导计划,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学习档案,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

针对东闸水的村情实际和帮扶现状,借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的东风,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电商发展起步,农家乐巩固提升,全面开拓旅游市场”的长远扶贫思路。一是依托村里现有土地,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和中药材种植,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制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形成品牌,依托局大数据技术优势,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二是依托村里优势资源,在现有的驴友驿站的基础上,再发展一到两家农家乐,打造避暑山庄,康养小村;三是充分挖掘东闸水山川秀美旅游资源,清静闲悠的环境特点,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开辟旅游市场,打造旅游目的地,实现该村长远发展。

(三)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

一是结对帮扶到户。我们选派骨干力量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农副产品、养殖等扶贫产业,共种植中药材10亩、核桃100亩,发展养牛24头,黑山羊100余只,蜂4箱,全村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近一半。三是教育培训到户。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四是移民搬迁到户。对有条件、有需求的贫困户,不折不扣落实搬迁政策,协调搬迁安置,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五是危房改造到户。对武胡存、武发展的住房进行了改造。

三、当前东闸水脱贫现状分析

虽然东闸水的脱贫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脱贫基础脆弱,产业发展后劲缺乏,村整体活力不足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致贫原因复杂。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帮扶结束后有返贫风险,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

(二)收入渠道单一。由于该村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长期稳定的主导产业,贫困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

(三)空心村现象加剧。常住村的18口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能力精神不足。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导致村中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弃耕、废耕现象严重,乡村振兴的基础在逐步削弱。虽然我局帮助购买了农业机械,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四)产业发展资金缺乏。虽经多方协调,解决了一部分,但长远来看,仍存在很大缺口,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

四、今后一个时期的帮扶对策及建议

1、发展乡村旅游

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计划6

1.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20_年将继续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建设,弥补旅游规划缺失问题,首先继续建设相关配套规划、修规,明确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布局、发展目标等,推动我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其次是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编制各景区修建性详规,强化落实。再次,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编制《休闲度假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营销专项规划》、《文化旅游商品专项规划》《四条旅游景观带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与蒙方沟通,早日争取《阿尔山中蒙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专项规划》获得蒙方批复。

2.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一是编制更多、更新的旅游项目简介、建议书、可研等,做好项目储备,充实旅游项目库。时时关注旅游项目政策,把握时机,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推进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金江沟、银江沟温泉景区开发项目、品牌酒店项目和中、大型旅游娱乐项目。做好自治区优先发展的旅游集聚区。

二是继续跟进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帮扶的相关旅游扶贫项目、游客中心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金哈达沿线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建设及旅游小镇项目等。

四是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档案;完善项目工程手续;形成工程建设流程档案。

4.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

一是为抓实旅游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编写阿尔山市旅游局20_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二是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及旅游扶贫方案。在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在全盟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引领下,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接待户推荐申报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通过创建过程,完善建设、规范服务。并借助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机会,将我市旅游扶贫项目上报政府,做好旅游富民工程。

三是继续跟进国家旅游局对“阿尔山村、伊尔施村、林俗村、五岔沟村、蛤蟆沟村、西口村”等贫困村建设六个一扶贫工程,即每个扶贫村建设一处停车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一处星级旅游厕所、一个旅游购物点、一套旅游标识系统和一处乡村医疗救助站,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向上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确定扶贫项目,让扶贫资金能真正发挥富民作用。

5.景区质量提升

推荐阅读:

小班教师学期保教工作计划(实用18篇)

酒店宿舍主管日常工作计划(18篇)

销售工作总结新的工作计划(共6篇)

热电厂春检工作计划(实用48篇)

机关党委2023工作计划(优选11篇)

招聘经理本周工作计划表(热门13篇)

标签: 工作计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