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uì cè,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也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十二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措施,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长期制度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_)08-0003-01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吉木乃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_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就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了以“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和完善村镇规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村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1基本情况
从20_年起,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城乡统筹、突出特色,尊重农牧民意愿、方便生产等原则,利用两年的时间,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打造吉木乃镇。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同步启动喀尔交乡,托斯特乡,恰勒什海乡,托普铁热克乡“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到20_年底,上述4个乡要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建设目标。从20_年起以乡(镇)为单位,逐乡进行打造。到20_年,确保全县所有乡(镇)及60%以上的(28个)村环境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20_元以上,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
2.1加强领导,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在农办,配备专职人员,确保“美丽乡村”工作有序开展。为保证“美丽乡村”工作科学、合理、见成效,四套班子专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讨论研究可行性方案。同时,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征求农牧民群众意见,使“美丽乡村”工作最大程度符合农牧民意愿。
2.2科学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工程进度。按照协调发展、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提早谋划布局,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委托吉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前完成全县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重点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村镇建设的整体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立足“村庄秀美、环境优美”原则,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县一盘棋”的原则,从选址到定位放线均实施“一书一证”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综合治理方面在具体实施中立足“社会和美、生活甜美”培育发展农区育肥及合作社等致富产业,提升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加速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
2.3加强资金投入,严格资金监管。20_年计划投入资金2194万元(不包含两居资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上,我县将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定居兴牧、安居富民、对口帮扶和县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并通过援吉工程、社会捐助、农民自筹多渠道投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4建章立制,积极推进长效管理。认真实施“十项清洁”活动,实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县、乡(镇)、村三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村委会与村民签订保护公约等方式,进行常态化、长效化管理。确保草原、耕地、校园、街道等干净卫生。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组织相关部门查找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制定治理方案,深入各乡(镇)督促检查环境治理情况,确保全县环境治理工作无盲点。
2.5认真开展十项清洁活动。阿勒泰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电视电话会上提出了“清洁草原、清洁田园、清洁林地、清洁河川、清洁家园、清洁机关、清洁街道、清洁校园、清洁医院、清洁校园”十项活动。一是明确分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十项清洁活动进行了专门安排和部署,根据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明确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和分工,确保十项清洁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大宣传。通过新闻媒体、滚动电子屏、悬挂横幅、宣传单现场咨询的方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增强全县各族居民爱护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三是切实加强保洁队伍建设,配齐、配足、配强保洁队伍。
3存在的问题
一是吉木乃县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投入资金大多需要县乡两级财政支付,压力很大。希望地区在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的支持方面多给与倾斜。
二是20_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乡村恰勒什海乡、夏尔合特村在考核中都取得了地区的认可,但奖补资金一直没有到位,希望地区尽快帮助落实奖补资金。
4意见和建议
4.1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各乡镇的考核奖惩,督促和激励各乡镇认真履职、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调整完善建设管理体制,避免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便于工作开展。
4.2进一步做好后续工作。要加强环境整治建设。大力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巩固提升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整治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和责任主体,加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挂等“乱象”的管理整治,实现村容村貌“大整治”。
4.3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战场在乡村。要进一步配齐配强班子队伍,提高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确保有人干事、能干成事、不会出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推进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4.4坚定不移地加强建设力度。要结合“两居”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美化、净化村容镇貌,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
4.5坚定不移地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切实抓好劳动力培训工作,拓宽转移渠道,力促农牧民收入大幅增长。二是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建立健全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统一经营、农民积极参与的机制。
4.6坚定不移地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继续大力实施边境扶贫、特困山区村扶贫攻坚、产业扶贫、扶贫培训“四大工程”,力争实现450户1800人的脱贫任务,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实现人均增收达到1200元以上。大力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产业培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着力解决边境、山区贫困村农牧民住房、生产生活问题。认真做好自治区边境扶贫现场会筹备及举办,确保会议圆满完成。
第2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经和有效手段。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目标起,美丽乡村建设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伟大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陈旧等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加之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和障碍仍然突出,一些职能部门推诿不作为、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就无法实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最终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第3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协作存在盲点。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缺乏协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工作开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划分不清,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经常造成工作上的延误。部分地区认为工作业绩不明显,将大量的精力和人财物都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是浪费。另一方面,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够,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民风培育滞后,环境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民生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思想上存有顾虑,担心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但享受不到服务,还会损害到切身利益,导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因此,部门和群众之间均存在很强的懈怠和消极思想,制约了工作的推进。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规划存在痛点。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制定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高起点,高标准,没有邀请一些高素质的设计部门进行前提的论证,使规划设计存在很多漏洞,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虽然力求高标准、高档次,但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造成制定的规划假大空,缺乏可操作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同时,缺乏长效机制。部分村镇干部追求眼前成果,把环境整治当作“临时性”“应付性”工作,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只在建设初期、检查时加强监督,导致卫生管理制度、评比制度、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缺失或形同虚设。美丽乡村建设表里不一,成了面子工程。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运作存在难点。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的问题。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筹措资金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很多地区和部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习惯和依赖政府的投资和专项资金,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优势,没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造成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由于缺乏资金保证,进展缓慢,标准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产业融合不高。多数乡村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分散的个体经营模式为主体,产业没有组织化,缺乏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且建成的许多项目与镇村产业发展结合不够,产业融合带动力不强,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美丽乡村建设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第4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一是要像城市建设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一样,对已经出台的规划进行完善,顺着一个总体的思路,一任接一任接着干下去。要将规划向镇街、村居延伸,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二要体现乡村特点,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区别开来。根据每一个地方的具体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抓好落实:“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还存在一些短板、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笔者根据近年来到基层进行调研的成果,做出以下分析。
思想认识方面
目前的情况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举措,同时又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任务必须要下大气力抓好的一项重要任务,已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但这种重视程度存在上热下冷、层层递减的问题,越高层领导越重视,而基层的重视程度则相反。再就是,在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方面还有欠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人———普通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好多村庄建设美丽乡村,还处在“要我干”,而没有达到“我要干”的境界;处在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而没有达到主动自觉、习惯养成、不干就不得劲的程度。
今后,要继续在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方面下功夫。要用基层党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强化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力,发挥党员在清扫卫生死角、建设水电路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党群、干群共筑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根据普通群众重视面子、重视物质利益的特点,综合运用物质、精神奖励的办法,发挥好他们对建设美丽家园的主体作用,逐步改变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革除陋习,树立新风。避免出现有的村民将上级统一配备的垃圾桶拿去装水、装粮食,对水冲式厕所不习惯使用、不舍得使用等现象。在村里开展建设美丽庭院、爱护村容村貌等各方面的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特别是普通群众的个人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对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进行量化积分,与物质奖励利益挂钩。
规划引领方面
早在20_年,烟台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域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现代化”的思路,邀请中国社科院参与,从村庄布局、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修编完成了《烟台市域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_年,编制完成《烟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_年,在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同时,对“生态振兴”的愿景进行了描绘。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也都完成了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并安排了富有特色的内容。但镇村两级的规划只有少数地方搞了起来,大部分没有,或者空泛、粗糙,缺少可操作性。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靠镇村来实施,这两个层面缺少具体的规划,只能是短期行为,想到哪干到哪,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一是要像城市建设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一样,对已经出台的规划进行完善,顺着一个总体的思路,一任接一任接着干下去。要将规划向镇街、村居延伸,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二要体现乡村特点,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区别开来。根据每一个地方的具体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抓好落实:“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对当地有特色的山体、树木、河道、汪塘,千方百计留下来。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房子、老建筑、老物件,要进行保护。三要借鉴市外、省外其他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乃至教训,为我所用。浙江“千万工程”是全国的样板,必须要认真学。日韩、欧美等国家在“新村运动”以及其他类似运动,也都有一些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吸收。四是要与城市规划进行对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开展活动方面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各地的一个通行做法。通过清理农村卫生,绿化美化,改善、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通过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改路、改电、改校、改水、改房、改暖、改厕”,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但如何增强这些活动的持续性,建立长效机制,并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逐步深化活动的内容,很多地方做得还不够好。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来之不易,要在防止反弹方面下一番功夫,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通过政府采购引进物业公司,对农村的卫生清扫、化粪池等进行统一管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保洁人员,对垃圾统一清运、处理,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就地选址兴建小型垃圾掩埋场。实现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在农村面貌“表”的层次得以改变的同时,要逐步向“里”深化。如,对不在“七改”范围的无线网络建设、气代煤、电代煤等一些基础设施,也应引起重视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建设循环、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抓好乡村绿色生产。积极发展节水农业,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引导发展农村生态工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转向农村。
统筹协调方面
打造胶东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统筹抓好农村的其他各项工作,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扶贫等共同协调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基层干部面对的工作头绪繁杂,疲于应付,经常是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往往是哪项工作上面催得急、压得紧,哪项工作就推动得快;或者是哪项工作在利益方面更有利于本地,哪项工作就容易得到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相当一部分基层领导往往满足于做精“盆景”,有亮点、闪光点应付领导检查、观摩,而对面上工作的展开,推动美丽乡村全覆盖、无死角积极性不大,或有畏难发愁思想。
解决这一问题,主观方面要培训、提升基层干部辩证思维、“弹钢琴”的能力,处理好全面工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的关系。客观方面,要树立务实之风,减少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使基层干部从过多过滥的无效劳动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精力干一些该干的事情。同时,要建立健全督导考核、兑现奖惩机制。考核结果要与物质精神奖励、干部使用挂起钩来。
开拓创新方面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拓新路径是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的不竭动力。烟台各地在这方面的举措有很多,如引进物业公司对农村环境卫生实行市场化管理并且请专业监理公司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行监督;打造了“我爱我村”“优美乡村”“环境宜居乡村”等一批品牌乡村;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用标准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但这些探索都还只是初步的、局部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今后,美丽乡村建设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厕所革命”的后续管理问题,有些过小的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成本过大的问题,农村教育、卫生、养老等资源的布局问题。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要想解决,必须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走创新的道路。
第5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日前,我市党政考察团赴江苏泗洪县,浙江省安吉县、桐庐县、富阳市、平湖市、嘉善县考察参观学习。学习回来后,各乡镇积极采取措施,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针对蒋口镇及周边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目前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性不够强,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2、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3、村庄规划有待完善。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另一方面,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4、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的一般整治村,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二、美丽乡村建设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
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
3、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
4、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宣传形式,使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建设中去。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
三、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一些启示
1、创新发展理念是首要。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牺牲农民利益,这绝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大力培育精品项目、激发农村内生活力,这才是“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的必由之路和最高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三个部分。
2、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创新联动机制,创新筹资办法。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创新管理思路,建立完善社会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创新产业项目是关键。遵循“一次规划、分批实施,串珠成链、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深入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展示个性化乡土文化,通过改造农家民宅、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树立特色品牌,使美丽乡村花团锦簇、生机勃勃。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加快规划编制,抓好现有规划实施,制定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制度的指导约束作用,形成全域化与精细化相结合、“大景区”与“小盆景”相辉映的发展态势,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2、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突破缺少上档次项目的障碍,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
3、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创新合作途径,通过积极宣传造势,全面打响特色品牌。
4、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美丽,更要群众生活幸福,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的效果。要抓环境优基础,通过镇域环境净化、沿线立面改造、店招店牌整治、村外田园风光等,发挥常态化管理作用,抓好点、线、面全方位美化。要抓统筹惠民生,做好完善社区服务、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农房集聚点等工作,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蒋口镇将严格规划设计、挖掘本土要素、突出重点项目、经营特色品牌,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第6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但调查发现,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有的则不一致。当然,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20_年第9期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但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生产方面
20_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一方面,农业机械越来越多,马力越来越大,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日常管护,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_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都没有配套,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一旦遇到强降雨,就会发生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在一些粮食主产省,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收获之后,
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影响粮食品质,导致农民收入下降。2.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20_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调研中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却没有作业农田,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众所周知,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4.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20_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24江西社会科学20_.9照面积,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其二,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生活方面
1.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而对地下工程,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政策,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贷款等方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
要内容,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出现了一些矛盾,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5.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
化肥施用量从20_年的4146.41万吨,增加到20_年的5838.85万吨,增加1692.44万吨,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_年的2161.56万吨,增加到20_年的2399.89万吨,增加238.33万吨,
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
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
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增长116.80%。从20_年到20_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施肥强度从20_年的265公斤/公顷,增加到20_年的357公斤/公顷,增长92公斤/公顷,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在35%左右,
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造成污染。同时,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_年已达178.7万吨,比20_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
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_年的134万吨,增加到20_年的229万吨,增加了95万吨,增长70.90%。
2.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
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_吨的县,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_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按照1斤/瓶的标准,全国产生3.57亿个!
3.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但在如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农民居住较为分散,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K值)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20_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837万吨。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有68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但仍有30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村内)路边,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农村生态垃圾、
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特别是遇到雨季,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如在黑龙江省推广沼气池建设,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
特点。此外,在村内污水边沟建设,仅仅用水泥板衬砌,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污水照样入渗地下,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
6.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从国家层面,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
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设立阳关大厅,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应及时解决,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对房子集中改造,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如黑龙江省,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
(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
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由企业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针对不同区域,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因此,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
第7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1、大力营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形成工作合力。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和观望思想,克服于己无关的错误观念,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高度来看待美丽乡村建设,从本部门的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主动工作,胸怀大局,甘于奉献,形成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对于自身的巨大益处,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动参与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老党员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化与生活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从而凝聚人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持续发展。三是突出干群联动。各级党员干部强化“主角”意识、大局意识,主动靠前,发动群众,当好引路人、服务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引导群众当好主力军、运动员,形成乡镇组织、村为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让党委政府成为推动者、监督员。
2、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发展。一是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实施。坚持高起点设计的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设计部门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注重规划设计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特点相结合,推动一村一规划,根据各乡村特色、地理区位、资源特点、产业需求、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农民实际需要等要素,科学定制规划,使建筑形式、田园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突出差异性,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抓好规划设计的实施工作,对于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折不扣的予以实施,定期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建设,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克服重建轻管。二是突出长效管理机制。在环境治理和人文建设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环卫队伍,采取部门服务延伸、村里自主管护和社会专业维护相结合,落实保洁员职责,有效实行物业化管理、专业化保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发挥环境改善与素质提升的内在互动,提高村民生态文明素质;建立巡查、通报和媒体监督机制。
3、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径。一是建立市场化筹资方式。增强市场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各级地区和部门创新思维,打破原来的等靠要思想,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问题。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活力,通过引进招商引资项目,以项目为拉动和载体,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出击,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二是坚持产业为基。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第8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农民工一方面为城镇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把做工赚得的收入消费于农村,从而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工在为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仍然是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
我州农村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多,转移难度大。多年来,我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均在年初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要求加强对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所转移就业工作的目标进行考核,把“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格局落实到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力度,积极建设就业工作平台,发布州内外用工信息,外引内联召开招聘会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_年开始,加大农民工创业的小额贷款担保工作,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截止20_年末,全州外出务工人数55.37万人,跨省外出务工人数42.2万人,农民工创业人数为5535人(其中女性2032人),创业人数仅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0.34%,创业带动就业12924人。20_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46万人。
二、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市场需求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我州农民工普遍存在学历低,无技术特长,虽然有关部门组织了相应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但绝大多数因培训时间短,培训面窄,缺乏针对性,许多农民工并未真正把握相应技能,这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2、就业渠道有限,务工存在盲目性。由于农民工缺乏市场信息,务工求职往往是依靠亲戚或朋友介绍,或者自己到一些城市的工厂门口去看招工信息。因此,农民外出务工存在一定盲目性。缺乏对市场用人用工的了解,有时到了一个就业单位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工作,工资收入少。受文化水平低,缺乏相应的一技之长的限制,农民工多数从事于劳动力密集型和劳动强度大的行业,所从事的也多为条件差,环境恶劣、强度大、工作量大,收入低的工种。
3、农民工自主创业意识较弱。农民工自主创业存在资金难问题。虽然我州“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对农民工创业进行进行担保扶持,由于宣传力度所限,但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政策还有待完善。
4、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对《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缺乏,加之自我维权意识淡薄,一但发生劳动争议农民工往往处于劣势,不知到时什么部门寻求援助,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5、多数农民工劳动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完善。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往往是较为挤、脏、乱,粉尘较多,空气不好的劳动;劳动防护措施不到位,发给特殊岗位农民工劳动防护用品不到位;不组织农民工进行特殊工种体检,各行业尤其是高危行业缺乏对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素质就业为目标,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参与市场就业的竞争力。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结合我州实际情况,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力,结合我州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有针对、有计划开展园区所需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做好劳动力资源储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加强就业引导,克服盲目就业。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密切与用工方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搜集用工信息,通过送岗位下乡、举办劳务招聘活动等方式,尽力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门路,促进农民工合理流动,减少农民工找工作的盲目性。
3、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_]11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继续加强“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宣传力度,强化“小额贷款担保”对农民工创业的促进作用,切实帮扶农民工自主创业,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发符合农民工群体特点的配套金融品种,为农民工创业提供金融便利。。
4、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为其提供人文关怀。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的贯彻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劳动监察力度,经常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健全欠薪预警机制及保障金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黑中介”和加强对职业中介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放宽户籍限制,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也能享受住房购买、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公民权利,为其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第9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 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_年至20_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_年至20_年平均为4.76亿元,20_年达到4.88亿元(20_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_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网、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科技户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增强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三)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注重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可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技术研发鲜明,并努力将取得的科技成果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体系及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扶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五)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域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推进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给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第10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是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扶贫工作任务紧,工作量大,驻村工作队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扶贫工作上,一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只能兼顾,导致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而我们的队员在繁重工作中,压力挺大,有个别同志甚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紧张,制约工作推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的支持,再好的工作规划只是纸上谈兵,项目建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怎么样解决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资金是面临的一道难题。为解决困难,绝大部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工作主动,不等不靠,一是积极向上级和相关部门争资跑项,二是发动本村成功人士和全体干群献计献策,筹措资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有坐地等花开的保守现象存在,认为“有后盾单位和友好单位的支持就行了”,“今年做不好明年再来补”,因而在项目规模和建设质量方面都上不去。当然,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本村村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也要指出来,我们大部分后盾单位和友好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力度挺大,但也有个别单位在领导现场办公会上的表态迟迟没有兑现。
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个别群众的思想认识差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我们要向人民群众宣讲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让大家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创建工作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创建工作才可以全面有序、顺利开展,真正做到强农惠农,为民办实事。事实上,大部分群众是了解支持的,但仍有少数群众不理解,不参与,他们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上面有大量资金来,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理所当然要把这些事情做好;有些人甚至不顾工作整体规划,要求先把他们个人的利益照顾好。这些个例的存在,需要我们继续细致的把政策宣传到位,带动群众投入参与到建设中来,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
第11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现状
目前,我们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来看,经过几年的建设,各个村庄都布局科学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和谐。
二、存在问题
1.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有些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卫生整治后,由于缺乏长效化管理措施,已经出现一定的脏、乱、差回潮现象。
2.后期维护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主要靠上级拔款。由于村级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后半段中绿化养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维护中有较大的投入。
3.村集体经济有待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都好起来了,但要增加村集体经济,把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还需有更好的做法。
三、建议
一是持之以恒优化村庄环境。继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环境卫生、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工作,提升村庄硬实力,另一方面在产业培植、特色打造、文化挖掘上下功夫,提升村庄软实力。通过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二是千方百计挖掘自身潜力。在美丽乡村基础上,想尽办法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造血功能。通过深挖当地特色文化,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实行土地由村合作社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发挥产业规模优势。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主题民宿、特色餐饮等项目,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举办节会、巡演等活动,配套发展民宿经济及餐饮等业态,做足“看、吃、住、游”的文章,做到既重“面子”扮美家园,又重“里子”增加收入,全力集聚人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千辛万苦引入合作力量。加强与政府机关合作,借助旅游、文化、商务等部门全力深掘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村庄内涵,通过承办各类主题活动、考察活动、现场会提升知名度。深化与院校培训机构合作,创新开展研学游、体验营等课程,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吸引乡贤、有实力的企业等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在符合双方条件下,村集体可考虑以土地、资金等入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合作,全力做好服务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市场化运作。
第12篇: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转移速度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集镇、新村集中,与城市相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农村集中居住点书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目前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农村水处理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
一、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政府缺乏环保设施运行的专业性技术支持。除少数较大较大规模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由专业公司运行管理外,多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好后移交给当地乡镇府运营管理。农村水污染设施管护不到位,富营养物质增多,排出水的污染物增多。
二是管护成本主要由基层承担,经费缺乏有效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运营需基层部分承担,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产生一定负担,多数地区采取财政适度补贴、收取部分村民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其余采取乡镇自筹方式,资金压力较大,向村民收取费用较难。
三是污水处理新技术推广困难。目前农村推广氧化塘、氧化沟等污水处理技术前期设备投入较小,后期维护耗财耗力、造成二次污染;新研发技术综合运营成本较低,处理效果好,设备投入较高,推广难度大。从事水环境治理的环保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少,忽视后期服务。
二、对策建议
一是保障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探索合理的污水处理费用征收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污水处理效果给予补助,积极探索建立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多渠道解决费用来源问题。
二是明确建设和管护责任主体,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的参与力度。明确以中心镇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责任主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用专业化公司运营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逐步实现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
三是探索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模式。重点推广环境友好型管护,建立可持续处理,沿用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同时,摸索便于操作、处理简单并适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的污水处理新方法,提高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