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小故事八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16 17:15: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电影《长镜湖》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一个志愿军连在冰天雪地之下依旧镇守阵地,为长津湖战役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现在一想,一定是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烈士们奋勇杀敌。他们是真的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啊!1950年,中国第九兵团初入朝鲜。当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正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中时,需要再一次踏入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消息又一次传入了他们的耳边。这些为我们挡风遮雨的烈士们,在当时,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步入异国他乡的呢?我想不明白。但是,任何人都清楚,他们如此奋勇、如此拼命地战斗,是为了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忍受着寒冷,端着步枪,在凛冽的寒风中,甘愿化为冰雕,也丝毫不愿退缩的。这种极其伟大和乐观的精神,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全部来自于烈士们对于新中国的热爱,和对于大家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爱国。是的,就是这两个伟大却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这些战士们的心中扎了根。当那许多无名的烈士们,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那许多无名的英雄们在雪地里冻僵时,正是这两个简单的字在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发扬壮大的时刻。爱国情怀支撑着他们已近奄奄一息的躯体,一次又一次地击败美国的王牌军团,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抗美援朝小故事八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孤胆勇士——胡修道故事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和班长等3人坚守在597高地的一个阵地上,敌军200多人蜂拥般向他们冲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沉着迎战。当敌军离阵地前沿还有三四十米时,胡修道奋力掷出几根手雷,炸倒七八十个敌人,其余敌军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

  不久,班长奉命调往别处阵地。胡修道等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又打退小股敌军的多次冲击。这时,成群的敌军快要爬上左侧不远的10号阵地,情况十分危急,胡修道果断地与战友滕士生带着手雷前去支援,打退了敌军。在滕士生负了重伤,敌军又有约两个营的兵力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地把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军投去,最终将敌军打退,守住了阵地。

  尹玉龙

  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战友。在上甘岭战役中,他打死打伤美军38人,缴获枪支23支,救活82名伤员,立过4次战功,获得7枚军功章。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重庆、成都的电力厂工作。

  英雄尹玉龙还参加党小组活动,成都志愿军老战士联谊会及老年职工协作社等活动。他热爱写作,尤其是有关上甘岭题材的故事,他要让世人了解那场世界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

第2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第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侦察班,在抗美援朝战争夏季反击战役中,化装奇袭“白虎团”,斩断虎头于金城,荣获特等功奖旗一面,上书: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这面由志愿军第68军第607团制发的奖旗作为文物珍品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了杨育才光辉战斗勋业的历史见证。

  杨育才,1926年生,陕西省沔县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阵地防御作战、巩固阵地作战、战术反击战及夏季反击战役。

  1953年7月13日晚,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打响了,杨育才奉命率侦察班12名战士,以化装奇袭手段,歼灭南朝鲜军“精锐师团”——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他们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军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杨育才决定先抓个“舌头”,弄清敌军的口令。这时,杨育才发现队伍尾部多了一个人,巧妙地将其抓住,经审讯确认是误入的敌军士兵,从他嘴里得知敌军的口令是“古伦姆——欧巴”,然后把他捆起来,嘴里塞上毛巾,放在草丛中隐蔽起来。刚处理完俘虏,杨育才听到草丛中有沙沙的响声,他断定有敌军走来,遂命侦察员抓住机会对口令。侦察员高喊一声:“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敌军怯生生地回答:“我们是游动哨。”“口令”敌军马上回答:“古伦姆”,侦察员接着补上“欧巴”。这样在口令的掩护下,与敌军擦肩而过。之后,杨育才率侦察班如12支利箭,飞快地向二清洞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射去。

  杨育才率侦察班一路冒雨涉险,巧妙地通过敌军几道岗卡,十分机智地进到“白虎团”团部驻地,发现该团部是由铁丝网围起来的,里面有两排整齐而讲究的木板房,院外的小山沟里,停放着大卡车和吉普车,敌军正慌忙地往车上搬东西,企图逃跑。借着灯光,杨育才发现敌军首都师副师长、机甲团团长等正在开会。杨育才率侦察班突然勇猛地闯进会议室、警卫室,立即开枪射击,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当场击毙敌机甲团团长,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此时,乱作一团的敌军,四处逃窜,拼命挣扎,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举手投降。此战,侦察班共歼敌70余人,只有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几个人落荒而逃,缴获李承晚亲自送给“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一面,打乱了该团的指挥体系。侦察班轻伤一人。战斗结束,他们押着俘虏,登上凯旋的征程。

  为表彰杨育才率领侦察班歼灭南朝鲜王牌军“白虎团”的功绩,1953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记特等功,1954年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杨育才的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博物馆里。侦察班缴获的“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也收藏在博物馆里,成了“白虎团”惨败的历史见证。

第3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毛岸英

  毛安英(1922年10月24日至1950年11月25日)

  4杨根思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在位”。1950年11月25日,中韩军队发动了第二次战役。11月28日,杨根思坚守在小高陵东南1071高地。为了切断美军的逃跑路线,在敌人第九次进攻中,杨根思拿起最后一个炸弹袋冲进敌群,最终与40多名敌人一起完成了任务。

  5火灾中,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其他潜在人员的安全,放弃了自救。他在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到英勇牺牲。他当时26岁。

  6在上甘岭战役中,胡秀道创造了单日歼敌280余人,击退敌人41次进攻的辉煌战绩。

  7面对敌人的进攻,杨春增毅然举起最后一刻的手榴弹,冲向敌群。他只有23岁。

第4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粮食的供应出现困难,战争的欢迎异常艰苦。战斗进入了关键时期,战士们已经三天三夜米粒未沾了,极度的劳累和过度的饥饿时时在威胁着战士们。就在志愿军被过度饥饿威胁时,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铺货,穿过战争的笑颜,把打糕送到阵地,给了志愿军……

  吃过打糕后,志愿军战士已经恢复了不少体力。为了完成大娘的心愿——打胜仗。在战场上,战士们的口号声惊天动地。只听见“为了大娘不惜代价,打胜仗!”志愿军们冒着枪火冲向敌人,和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

  顿时,战场上已经多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只见一名志愿军战士把手榴弹一扔,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军阵地上炸开了花。敌军死伤无数,剩下的敌军逃得无影无踪。战士们大声喊“我们胜利啦”听见战士们惊天动地的喊声,大娘那本紧绷着的脸也绽开了笑容。

第5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第104团第4连第3排副排长杨春增,在抗美援朝战争巩固阵地作战中,紧急关头,奋勇冲入敌群,拉响手雷,与3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春增,1929年生,河北省沙河县人。194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某部机要科通信员,参加了淮海战役和向西南大进军战役。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阵地防御作战和巩固阵地作战。

  1952年8月5日晚,志愿军第35师第104团第4连,向守卫在江原道金城座首洞东南无名高地的南朝鲜军首都师第26团第11连发起进攻,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第4连第1排和第8班迅速突破南朝鲜军防线,攻占514高地,全歼守军1个排,此后,敌军不断进行反扑。次日拂晓,第1排撤出战斗,杨春增奉命率第9班及卫生员、电话员等8人,坚守541高地。为巩固阵地,他指挥战士们冒着敌军炮火枪修工事,准备打击南朝鲜军的反扑。他对大家说:"同志们,这个阵地是咱们夺下来的,决不能丢掉,不让一个活着的敌人爬上来"。天刚亮,南朝鲜军开始打炮了,炮弹越来越密,阵地上土石乱飞。炮火稍停后,南朝鲜军三五成群地往上爬。杨春增对大家说:"敌人少了,用手榴弹打,来的多了再打爆破筒和手雷。"南朝鲜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反扑,都被打退了,但还是不甘心,又发起了集团冲锋。杨春增目堵南朝鲜军爬上狭窄的山梁,立即让卫生员发信号给炮兵,让其开炮,杨春增率队从早激战到下午3时,打退数倍于已的南朝鲜军的14次反扑,毙伤其200多人。

  激战到6日黄昏,阵地上只有杨春增和卫生员两个人了,手雷也只剩下一颗了。这时百余名南朝鲜军又蜂拥而至。在这紧急关头,杨春增对卫生员说:"你快到那边去找点弹药来。"卫生员走后,他抱起最后一颗反坦克手雷,奋勇冲入敌群,拉开雷管。当卫生员找到两颗手榴弹转来,喊着"排副,我支援你来了"的时候,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卷起浓厚的烟柱,杨春增与30多名南朝鲜军同归于尽了。阵地保住了,杨春增壮烈牺牲了。在杨春增英勇献身精神的激励下,第4连与敌反复争夺4天,打退敌军近30次反扑,毙伤俘敌600余人,荣立集体一功。

  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某部委员会追授他“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1953年10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到杨春增生前所在排进行慰问,并将一面书有“战功卓着”的锦旗赠与杨春增排,以表达对英雄杨春增和杨春增排的崇敬之情。

第6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第5连战士胡修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中,奉命坚守阵地,连续打退敌军进攻。在班长调往其他阵地、战友负伤的情况下,孤胆奋战,激战一天,击退敌军数十次冲击,毙敌200多人。胡修道的英雄事迹传到国内后,赞颂信象雪片一样,从祖国四面八方飞向朝鲜前线,一致赞扬胡修道的英雄行为。

  胡修道,1931年10月生,四川省金堂县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夏秋季防御作战、巩固阵地作战、战术反击战及上甘岭战役。1935年1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2年11月5日,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和班长等3人坚守在597.9高地的一个阵地上,敌军200多人蜂拥般向他们冲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他们沉着迎战。当敌军离阵地前沿还有三四十米时,胡修道奋力掷出几根爆破筒,班长也投出几枚手雷,炸倒七八十个敌人,其余敌军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不久,班长奉命调往别处阵地。胡修道等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又打退小股敌军的多次冲击。这时,成群的敌军快要爬上左侧不远的10号阵地,情况十分危急,胡修道果断地与战友滕士生带着手榴弹前去支援,打退了敌军。在滕士生负了重伤,敌军又有约两个营的兵力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奋不顾身地把手榴弹、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军投去,不停地在敌群中爆破,最终将敌军打退,守住了阵地。在此次战斗中,胡修道连续打退敌军41次冲击,歼敌280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为表彰胡修道孤胆歼敌的英雄事迹,弘扬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3年1月15日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出席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第7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今天,我们学校请来了一位老战士,为我们讲述他抗美援朝时期的亲身经历。听了老战士的讲述,让我想起了许多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老战士提到的3师9团1大队大队长王海。他驾驶米格—15战机带领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朝鲜上空与实力悬殊的美国空军展开了激烈的、惊心动魄的空战。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他本人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立下赫赫战功。至今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南广场,还陈列着一架绘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比斯歼击机。它正是王海当年驾驶过的功勋飞机。还有许多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生命。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第8篇: 抗美援朝小故事

  一、英雄邱少云

  四川省铜梁县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在这生死紧要关头,他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全连队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

  二、薛志高

  四川省简阳县人,一九三○年出生,一九五一年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五连副班长。上甘岭战役中,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四日晚,他们连参加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他所在班参加了突击排。

  在攻击中,班长牺牲了,他指挥全班继续冲击,他左臂负伤,仍坚持战斗,并夺回了一个阵地,歼敌28名。当他只剩1个手榴弹时,敌向他扑来,他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

  三、黄继光:用胸口堵住敌人的火炮

  黄继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

  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推荐阅读:

预备党员党支部考察意见范文十三篇

作风建设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八篇

学生谈心谈话记录内容简短(通用3篇)

社区文明出行倡议书范文(精选3篇)

2023年幼儿园户外游戏安全教案大班(通用3篇)

个人对党支部书记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三篇

标签: 小故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