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重点工作计划1
太古饮料集团是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最大的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太古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遇到了一系列管理难题:竞争激烈,企业增长放缓,客户经常抱怨缺货,生产和库存也时常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节假日或不期而至的炎热天气带来的突发订单,常常使得太古饮料措手不及,要么短缺运输资源要么库存已空,这些情况导致客户满意度不断下降。
此外,由于太古饮料在内地实行多点制造策略以服务于不同区域市场,产品类别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采购,生产和配送的管理复杂度开始加大。而“买得到、买得起”是他们的原则,他们认为,如果在任一消费者想购买产品的地方断货,对企业而言,都是一种损失。所以,太古饮料在杭州的装瓶厂开始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之旅。
在他们看来,如果货架上空空如也,消费者会失望离开,并心生不满或转投竞争对手,从而影响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和客户满意度,而库存过多或不平衡,又会增加资金占用成本,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并且带来产品货龄老化、产品破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当时采用的变革方案是从需求管理入手,建立基于销售预测基础上的供应链计划管理体系。
优化供应链 流程先行
太古饮料集团的供应链管理优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首先在杭州装瓶厂展开D&OP(Demand&Operation Plan,需求和营运计划)项目。这个项目通过推动10大流程,建立了一个基于需求预测管理的供应链计划流程。过去,太古饮料没有需求预测这样的职能,部门之间也没有适当的数据交换,通常是生产、销售、储运工作各做各的业务计划,彼此没有协调。
历经两年的D&OP项目实现了太古饮料供应链计划管理的标准化运作流程。在杭州实施完毕后,太古饮料将这个标准化业务流程推广到其它6家工厂。这个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太古饮料在这几家装瓶厂形成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和文化。此外,还在各厂分别建立了供应链计划中心,主管整个工厂运作的预测和计划,再以这个部门为引擎,将采购、生产,工程和储运部门整台为统一的供应链部门。
经过几年的流程再造,太古饮料各工厂在拥有相同的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生产代加工,实现整个系统的产能最大化。之前,太古饮料在内地的7家装瓶厂各自运营,没有一家工厂能生产出全系列产品。有的工厂只有PET瓶生产线,有的工厂则只能生产碳酸饮料。因此,在变革的第二阶段,太古饮料从整个集团的角度出发,增加了一个中央规划功能于20_年成立了太古饮料集团供应链计划中心。这个中心的第一任经理黄纵苇说:“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整个集团的需求和库存以及产能状况,以统一的规划预测做出最经济合理的资源分配。”
太古饮料集团供应链计划中心作为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产物的新部门,是整个集团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中央配送计划的协调单位,通过运用各种预测工具和计划方法,他们要确保太古饮料各分支机构产生正确的销售预测,进而协调供应链各部门的运作,以期达到运作成本效益的最合理搭配。
建立统一供应链管理平台
几年来,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的经验证明,供应链的转型是以流程为主导而不是以软件系统为主导。因此,在经过3年的流程变革后,太古饮料才出于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的需要,引进了供应链管理软件供应商JDA的APS(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先进规划与排程)系统,建立了一个整合的系统平台,从而支持整个太古集团饮料市场区域整合的规划与协调。这是太古饮料供应链变革的第三阶段。
APS系统令太古饮料拥有了追踪及预测顾客需求的功能,使他们对产品流量的调整更加精确,并有助于降低存货、提高交货效率。
理论上讲,JDA的APS系统是利用IT及规划技术,如基因算法。限制理论,作业研究,系统仿真及限制条件满足技术等,在考量企业资源(主要为物科与产能)、限制条件与生产现场的控制与派工法则下,帮助企业规划可行的物料需求计划与生产排程计划,以满足顾客需求及面对市场竞争。一般而言,有效的APS系统可以让规划者快速结合生产信息(如订单,途程,存货,BOM与产能限制等),作出平衡企业利益与顾客权益的最佳规划与决策。
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从某种意义上,APS系统帮助太古饮料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模型,不但能够预测短期(3个月)市场需求,也能预测中长期(18个月)市场需求;并且还可以综合库存信息,采购周期,采购规模效应,生产周期,生产产能限制。配送网络限制,运费等各种因素,生成成本最低化的短期生产,采购和配送计划,以及中长期的产能规划,供管理层做决策参考。
自从完成APS系统实施后,太古饮科的需求管理已不再是由工厂计划部门运用软件工具进行简单的短期预测,它成为贯穿企业整个供应链,产品开发、技术战略、服务支持和组织设计等一系列活动的短期和长期的需求预测与管理。
一般情况下,给制造商和原料供应商突发性地制定一个基于新需求的新计划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它极可能带来组织上的浪费,混乱和停工。这种负效应使得企业即使面临市场改变,也会因可能发生的破坏效应而不敢重新计划。但有效的软件系统,就能突破这种局限。
其实,每个产品每天在某个区域产生的销售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不同地方,人的需求,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以及季节,节日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变量指标。因此,为了确保预测的精度,太古饮料的供应链计划在每个预测计划里,都会同时提供4个可能的场景再进行分析,以提供不同情况下,这个预测可能波动的范围。这样,摸索把握关键的管理控制点,在信息系统中配入合适的业务原则,使他们的需求预测更加精准。太古人认为,太古饮料APS系统发挥出色的关键是因为他们之前进行的业务流程优化和再造。
供应链创新重点工作计划2
通过整合厂家设备制造进度、物流、仓储、现场建设进度各业务信息系统,搭建采购协同平台,对各业务单元的信息进行共享与处理,最大限度的实现现场、仓储、物流、厂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业务信息即时交互性传输,做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基于JIT模式的拉动式采购管理,最大限度的实现交货进度与现场需求的吻合,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提高设备采购效率。
关键词: 供应链;JIT;协同采购平台;信息化
一、背景及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核电项目长期发展规划,到20_年核电设备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设备采购金额达到5000亿元,对设备采购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核集团负责核电项目的绝大部分的设备采购工作,在建核电项目需采购设备涉及上千个采购包,交货批次上万次,保证设备安全、按时到达现场满足现场工程进度要求是采购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工程进度的调整、仓储条件的变化、制造上制造进度的提前或滞后、运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交付,从而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
目前,设备采购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过程,供应商对现场的工程进度信息缺少了解,现场对企业的生产进度、交货计划了解不够深入及时,仍是以合同规定的交货日期为基础,如有变化通过发文的方式,由采购通知有关各方,既不能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输,也很难实现信息的共享,供应链体系各环节能动性不能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如有变化很难作出及时反馈与调整,由于信息交互的不及时、非多维性、非共享性,部分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设备到场现场无存储场地、设备交付与现场接货条件发生偏造成非厂商原因设备延期交付、设备厂商延期交货等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增加了不可预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额外的仓储费用,对工程进度还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JIT管理思想起源于日木丰田汽车公司,其目标是将必要的原材料和零件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证企业生产消费者必需数量、必需质量的产品,可以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需要的产品”。实施准时化采购,要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只有供需双方进行可靠而迅速的双向信息交流,才能保证所需的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准时供应,同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供应商的应变能力。
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整个系统费用的有效性,总是力图使系统总成本降至最低。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某个供应链成员的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通过采用系统方法来协调供应链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总成本最低,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处于最流畅的运作中。
协同采购平台是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建立以现场需求为核心,供应链各环节共享信息、交互信息、处理信息的动态采购网络工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采购过程的动态管理,降低现场需求与设备到货的时间偏差,做到JIT设备采购。
三、基于采购协同平台的JIT采购
搭建以厂商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建设进度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采购协同平台,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各个环节通过平台实现现场建设进度、仓储、码头、运输道路等接货基础设施施工进度、设备运输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的即时共享、传输与处理,以信息流双向流动为基础,设备供应商JIT供货为最终目的,进而做到以满足现场施工进度为核心,以现场需求为起点的拉动式设备采购。
如图1所示:
1、采购协同的实现
1) 计划协同
现场将施工计划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平台;
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依据现场施工计划,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供应链体系各环节,以现场需求计划为核心,调整本环节计划做到协调一致;
2) 仓储协同
现场仓库、场外仓库、供应商仓库分别将仓储信息通过仓储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各仓储单元根据协同仓储信息,对仓储信息做出动态调整以满足设备仓储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特别是现场、采购部门、供应商结合各仓储单元的仓储信息,调整各自计划;
3) 订货协同
采购部门根据现场需求计划及进度计划,结合仓储情况、设备制造周期、运输周期,通过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将预定货信息上传至采购协同平台;
现场及供应商通过采购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进行反馈与确认;
采购部门通过协同平台向供应商发出订货指令;
供应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
4) 生产协同
根据JIT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将制造周期及预计出场日期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以便运输、仓储、现场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将同意出厂指令通过平台发出;
5) 运输协同
提货信息通过物流管理控制系统传至采购协同平台,现场或采购部门根据仓储情况,对运输目的地予以最终确认;
运输工具信息在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对运输工具进场或其他仓储地点接货条件进行确认和准备;
通过GPS或承运商及时报告等方式将在途信息实时反馈到采购协同,以便仓储、现场做好接货检验、入库准备;
到货后,由承运商或仓储部门将到货信息在协同平台进行录入,有关各方对计划采购量、出库量、到货检验合格入库量进行确认;
通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协同工作将设备交付进度、到场安排、工程进度之间的偏差降至最低,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内满足现场需求,减少设备对现场仓库的使用时间,实现JIT采购,做到既及时满足现场需求,又降低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采购成本的目的。
2、基本要求
供应链各环节都有非常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较为成熟的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仓储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制造管理控制系统、物流管理控制系统;
供应商具有准时交货能力,能够满足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拉动式采购的供货要求,即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设备的供应;
设备制造商与工程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互利关系,彼此支持、相互信任,密切合作以求双方取得更大利益。
3、背景
工程公司C项目采购甲设备,计划于20_年12月20日出厂,因为现场自备码头进度滞后,使得设备不能在计划交货期通过海运运抵现场,根据现场码头施工进度安排20_年4月末,现场自备码头方可交付使用。经过与制造商协商设备在码头交付使用前暂时存放于制造商仓库,制造商每天收取存储费用1万元,若按20_年3月30日设备出厂运输,工程公司不仅需向厂家支付约100万元存储费用,而且在设备存储期间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可预见性风险,影响设备的交付,进而对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产生不利影响。
原因分析:信息交互不及时,制造厂商、现场、仓储之间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其他节点的工作进度及状态无法做到及时、充分了解,各自计划不能适时有效调整,整个供应链体系无法实现以现场需求为核心的协同采购,造成设备出厂信息与现场工程进度的脱节。
4、协同采购平台应用
20_年4月签订采购合同,计划出厂日期20_年12月20日,设备制造周期3个月,在途时间1个月。以上信息通过制造管理控制系统、采购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在平台可即时查看到相关信息。
20_年2月现场制定设备需求计划,要求设备20_年11月20日到场,并将需求计划信息通过现场管理控制系统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采购部门、供应商、运输商、现场仓储部门,在协同采购平台对现场需求计划确认后,分别编制订货计划、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仓储计划;
20_年7月现场因码头施工进度推迟至20_年4月20日竣工,对设备需求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并在协同采购平台,供应链各节点通过协同采购平台了解到更新后的现场需求计划后,对各自计划重新安排并将更新后的计划上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20_年1月采购部门通过协同采购平台发出预定货信息,现场、制造商在协同平台对预定货信息确认后,预定货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自动转为JIT订货指令,要求制造商在20_年3月30日制造完成出厂并在20_年4月30日将设备运抵现场自备码头;
制造商接受订货指令,安排生产,在设备制造过程中将设备制造进度信息包括在制量、入库量、计划出场量等在协同采购平台共享,运输、仓储、现场根据设备制造进度,做好设备运输、检验、入库及安装调试准备;
根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规定将包装储运程序、发货申请等信息传至采购协同平台,采购部门通过平台对上述程序文件提出批示意见;
20_年3月30日承运商在制造厂接货后,将运输工具信息、运输路线信息及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名称、设备数量、体积等在平台,同时制造商将发货信息也上传至平台,有关各方通过平台可以对设备信息进行核对,同时通过运输工具上GPS将运输信息传至协同采购平台;
仓库部门根据协同平台显示的运输信息,提前安排好存储场地,现场有关部门提前做好设备到场的接货检查准备;
20_年4月30日设备运抵现场,现场将设备到场信息在协同采购平台确认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分别在协同平台对设备到场信息确认后,协同平台自动将该设备采购状态转为完成,JIT采购完成;
5、效果分析
供应链创新重点工作计划3
关键词:施工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采用的仍然是“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多施工总承包企业拥有钢材、木材、水泥、混凝土、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甚至生产能力,拥有从土建、设备安装到电梯安装的一系列分包施工能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无法适应开放式的全球制造环境,也无法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
一、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传统施工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敏捷响应市场机会的今天,拥有大量的下属公司、设备和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将大量资源投入不擅长的辅业务,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供应链管理将企业配置资源的视觉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为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扩大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提供了一种思路。
(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的询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交易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
(2)采购物资直接进入施工生产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实现供应链精细化运作。
(3)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施工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
(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采购方式中,供应商对施工生产过程的信息不了解,也无须关心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能共享施工企业的信息,提高了供应商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
(5)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采购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施工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为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以上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带来采购管理上的改变,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还必然带来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物流管理、激励机制等全方位的改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论述)。根据国外经验表明,采取供应链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总成本可平均降低10%~15%,处理意见周期缩短,业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施工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根据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施工企业供应链应该是“从业主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至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为‘今后服务’的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施工企业供应链可有两种形式:①基本供应链。即仅由材料供应商/分包商根据需要负责工程物料的供应、运输与现场储存活动。这种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际上是建材厂或建材供应商,其内容单一,易于协调管理。②支持供应链。即由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分包商、职业项目经理、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中心(在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商等作为该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或单位,为满足项目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运作。
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该是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计划,物流和需求。它以各种技术为指导,以满足业主要求,留住业主为目标,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建筑生产过程、当事人关系等的管理,以达到工程总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
三、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施工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施工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企业的激励机制以部门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3)信息系统落后。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4)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目前施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5)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
(6)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施工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
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构想
施工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管理体系。通过信息、施工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进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 标。
基本供应链管理要求承包商在设计供应链时根据自上而下和自底向上的原则进行系统分解和集成。为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每个节点都应该是精洁、有活力,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推动实施JIT采购法和准时制生产,以适应建筑施工特点。此外,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节点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提高各自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施工企业供应链是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固定与灵活多变相结合,在实际操作时,承包商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既有战略性合作伙伴,又有普通合作伙伴,以满足不同需要。永久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应选择那些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生产/采购、库存管理、运输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以满足大中型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采用集成供应时对供应商实施采购与生产的能力的要求。而小型民用建筑项目,普通合作伙伴即可。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国的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吸取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教训,向着最后全面实现支持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稳步前进。
供应链创新重点工作计划4
摘要:供应链质量管理具有极其重要性,需要借鉴ISO9000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来建立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并且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来系统地了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可以借助的质量管理工具。
关键词:ISO9000;供应链;质量管理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由此可见,在现阶段质量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内部,其弊端已逐渐显现:20_年世界手机第三大生产商爱立信由于一重要原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出现差错被迫停产,最终导致其与Sony公司联合生产手机[5]。20_年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最终调查出含有苏丹红的是调料中的辣椒粉,其辣椒粉全部购于河南驻马店一个小调味品公司,据统计由此给肯德基带来的直接损失仅4天就2600万,间接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如此类似的事故在企业运营中不胜枚举,可见今日的市场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质量竞争,而是其所属供应链的质量竞争。实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否则由于供应链成员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造成本企业产品返工、滞销、客户投诉、维修等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ISO9000族标准中质量管理四大基石
ISO9000族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在全球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对质量管理有如下定义[3]: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所谓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质量策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策划、管理和作业策划和编制质量计划三项内容。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通过一系列作业技术和活动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人、机、料、法、测量、环境诸因素来进行控制,并排除会使产品质量受到损害而不能满足质量要求的各项原因,以减少经济损失,取得经济效益。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由目的出发,企业的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两类。
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企业应确保质量管理实施框架能推动和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能使顾客满意,并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效益。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涵盖了质量管理的全部内容。朱兰曾经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质量管理三部曲。ISO9000族标准中又加入了质量保证。可以说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
笔者认为这四大基石的关系为:企业首先要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质量策划,其中要制定要达到的质量目标,然后进行各项活动时要对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质量控制,测量实际的质量结果,与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达到质量目标,则需要分析原因进行质量改进,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以上活动。如果达到目标则设立更高的质量目标重新进行以上活动。随着不断地这样递升,企业的质量保证才会不断地提高,获得更多的信任。因此,质量管理的四大基石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二、供应链质量管理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图2展示了典型的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结构图。由图2可以看出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核心企业担任起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应重点研究核心企业在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时,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可以利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
物流企业也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中每一个运输环节都会涉及到物流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流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质量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但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实际上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从图2来看,产品制造质量是由原材料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装配企业、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共同保证的;产品分销质量是由分销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共同保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由售后服务提供者保证的。可见,供应链质量管理十分强调企业间的协同质量保证。并且应重点从核心企业分析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实施。
三、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
笔者提出的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是受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定义启发,从质量管理四大基石出发分别从供应链质量策划、供应链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改进和供应链质量保证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作为供应链主体的核心企业如何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链质量管理,每一个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理论、措施方法、可利用的工具。
(一)供应链质量管理实施框架之质量策划
1.从理论上讲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质量策划。
(2)选择优良的供应商和物流企业,少而精。
(3)建立统一、明确的质量标准规范。
2.对企业而言
作为核心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质量策划时,可实施以下措施:
(1)设定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重点要编制供应链质量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