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表述愿望、提出请求时使用的一种文书。申请书的使用范围广泛,申请书也是一种专用书信,它同一般书信一样,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申请书要求一事一议,内容要单纯。这半年的思想报告如下:忠于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地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自觉加强思想改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真正理解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扎实实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与党在思想上同心,在工作上与党同向,在节奏上与党同步。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长期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善于增长才能。党章明确规定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作为共产党员的义务。只有把增长才能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积极更新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敢于开拓创新,才能把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与实际工作效果有机统一起来,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一名军队会计,我肩负着保证军队胜利的重任。我要努力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现代财务制度》,真正做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专家,为军队理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十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刘少奇
2、明确提出“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的文献是()
A《古田会议决议》B《井冈山的斗争》C《反对本本主义》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文章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4、毛泽东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系统哲学论证的著作主要有()
A《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B《矛盾论》和《实践论》
C《论联合政府》和《反对本本主义》D《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反对本本主义》
5、最早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阐述坚持实事求是重要性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
6、最早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界定的文章是()
A《反对本本主义》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改造我们的学习》D《新民主主义论》
7、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的标志是()
A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遵义会议和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C长征胜利结束和三大红军会师D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8、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A理论与实践的统一B政策和策略的统一
C民主和集中的统一D军事和政治的统一
9、党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的标志的会议是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C十二大D十二届三中全会
10、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这段话特别强调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与时俱进的重要性D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12、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国家主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
A坚持纯洁性和增强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B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C坚持民族性和增强凝聚力的决定性因素D坚持民主性和增强向心力的决定性因素
13、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国家主席D国家主席
14、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A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B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中国在国际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D中国已经是一个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国家
15、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把这种“相联系”比喻成()
A实事求是B有的放矢C洋为中用D实践出真知
16、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实践,实践的主体是()
A人民群众B英雄人物C社会精英D劳苦大众
1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密切联系群众
1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密切联系群众
1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密切联系群众
20、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21、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阶级斗争B科学实验C文化方面D社会实践
22、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为()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2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B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C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D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2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2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
A坚持无产阶级的斗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坚持党的远大理想不动摇,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群众
C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D坚持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答案:
1C2A3C4B5A6C7D8A9A10B11C12B13D14B15B16A17A18B19C20B21D22B23B24B25C
二、多项选择题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
A方向B途径C原则D方法E概念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的党的领导错误的表现主要有()
A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B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
C指责“调查研究”为“狭隘经验论”D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
E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
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主要有()
A《论十大关系》B《论联合政府》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E《论人民民主专政》
4、“两个凡是”即()
A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B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C凡是毛主席说过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D凡是邓小平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E凡是邓小平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5、邓小平在批评“两个凡是”和领导真理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主要论断有()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
B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C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
E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6、10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其主要内容是()
A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E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7、国家主席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进()
A制度创新B科技创新C文化创新D其他各方面创新E国际创新
8、国家主席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C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D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E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9、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用和愿望,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为了人民群众()
A拥护不拥护B赞成不赞成C高兴不高兴D答应不答应E理解不理解
10、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即()
A“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B“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C“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D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E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1、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之间的联系为()
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B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D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E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
12、国家主席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B把握规律C遵循规律D运用规律E创造规律
13、邓小平在解释解放思想时的主要论断有()
A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批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B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C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
D使主观个客观相符合E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14、毛泽东概括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工作作风为()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B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自我批评的作风D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作风
E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
1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
A自觉地深入群众B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C不能浮在上空、脱离群众
D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E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
16、走自己的路,指的是()
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在生产方式上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D在工作作风上体现了理论创新和注重实际的统一
E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C富于创造性D贯彻阶级性E具有预见性
18、实现理论,必须()
A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E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9、求真务实,就是不断()
A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之实
B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C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D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E求发展经济规律之真,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实
20、邓小平在论述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时指出,每个国家的()
A基础不同B历史不同C所处的环境不同D左邻右舍不同E还有其他许多不同
答案
1ABCD2ABCDE3AC4AB5ABCDE6ABCE7ABCD8BCDE9ABCD10ABCDE11ABCD12ABCD13ABCDE14ABC15ABCDE16ACE17ACD18ABCDE19ABCD20ABCDE
三、简答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
3、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邓小平、国家主席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答案:
1、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1)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在他支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2)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4)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5)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5、(1)邓在平在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进一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并把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国家主席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国家主席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20_年,国家主席在一次讲话中强调,不许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2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和逻辑上的密切联系。两者在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相映生辉,共同构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在中国的新篇章。
一根相连的关系。两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哲学基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者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脉相承的关系。两者理论灵魂一脉相承。坚持实事求是,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依据。两者理论内容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矛盾、根本任务、现代化道路等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两者理论风格一脉相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都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体相依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制度和理论基础。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是被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的、赋予了新内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毛泽东思想开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路,充分吸收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财富,又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帜相随的关系。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两者都高扬共产主义的旗帜,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党在成立之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懈奋斗。两者都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都将继续为科学社会主义飞跃发展作贡献。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解决当代社会主义在建设与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必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继续飞跃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根本上的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坚持和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
第一,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正是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表现和具体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都渗透着毛泽东同志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和平共处的重要思想。
第二,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和方面。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先导和理论生长点。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这一观点,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正确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用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这一积极成果,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等。
第三,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紧密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生的又一次重大理论飞跃。
第一,关于发展时期的认识飞跃: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跃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思想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开放战略、外交战略、国防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第二,关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认识飞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着力发展生产力。但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关于发展空间上的认识飞跃:由关门搞建设变为打开国门开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虽然认识到要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贸易交流,但由于西方大国对我国实施孤立封锁,再加上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清楚,导致我们不得不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关门搞建设的严重教训基础上,作出了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继续深入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
第四,关于发展动力上的认识飞跃: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转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但随着他晚年“左”的思想影响,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揭示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是“具体的体制”而非“社会主义制度”,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胡锦涛同志强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科技、开放的动力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动力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突破性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吸取超越发展阶段的严重教训,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了基本纲领,总结了基本经验,明确了基本要求。
第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认为随着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要有所扩大,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第三,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理念、提高了发展质量。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做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体现了发展的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不忘老祖宗,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放在重要位置。要按照***同志关于重视学习经典著作的要求,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的著作或文献,学习党史、国史,加强理论研究,力求学得深一些、专一些,做到“厚积薄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要精选精学,重点学习经典作家的经典篇目。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问题学习经典,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当前,对于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围绕活动主题,自觉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提高宗旨意识,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深入学习、系统把握、认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系统把握、认真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决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张和要求,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决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卓越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科学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思想创新,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
第3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1.新常态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说明为什么我们要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如何理解***所说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3)在新常态下,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要点】
(1)第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第二,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持续。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
第三,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第一,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第三,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3)第一,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
第二,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2)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处理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二,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第三,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2)“看不见的手”是指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作用;“看得见的手”是指在资源配置中政府的作用。
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和政府两者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第三,政府和市场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如何理解“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或者:如何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答案要点】
(1)第一,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进程,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体制上的不断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
第二,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
第三,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2)第一,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部发展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靠的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三,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四,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
第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1)浙江温岭市是如何通过民主恳谈的形式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
(2)民主恳谈的形式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哪些作用?
(3)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
【答案要点】
(1)第一,浙江温岭市将致力于民主恳谈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将民主恳谈作为温岭市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的必经程序。
第二,民主恳谈注重公众参与和对话为基本特征,既保证了参与的有效性,又做到了参与的广泛性,使社会各界、各个群体都有机会和渠道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第三,民主恳谈解决了很多重大事项和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得到了民众的认同。
(2)第一,温岭民主恳谈开辟了社会公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第二,改进和完善了地方党和政府的执政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和决策方式,提高了当地政府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第三,提高了当地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度,营造了公开、透明、开放、民主的社会环境。
第四,增进了社会共识,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温岭市经济社会的平稳良性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温岭民主恳谈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域的一项创造性成果,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彰显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价值和活力,为各地推广和实施基层协商民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模式和现实经验。
(3)第一,必须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
第二,协商就要真协商,真协商就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地,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更好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主要发生在基层。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
5.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为什么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2)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答案要点】
(1)第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第三,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做到:第一,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第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第三,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第四,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第五,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6.上海自贸区在法治轨道上运作;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1)上海自贸区的探索是怎样体现重大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作”的?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答案要点】
(1)第一,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第二,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第三,上海自贸区的探索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上下联动,不仅依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务院的授权,以便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行政审批事项,而且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在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完善法律体系,实现了重大改革在法治保障中运作。
(2)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7.生态文明建设与“APEC蓝”
(1)在APEC会议上,***为什么强调“APEC蓝”?
(2)如何让“APEC蓝”保持下去?
【答案要点】
(1)***强调“APEC蓝”,实际上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第一,是顺应人民需求、解决百姓面对的现实问题的需要。第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三,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的客观要求。第五,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根本上说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8.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
(1)简述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2)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答案要点】
(1)第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第二,文化及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第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事关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事关我国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第五,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2)第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第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文化力量;第四,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4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1.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7分)
(2)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的主观条件.(8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对于其他经济成分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5分)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私探索了一系列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验。(5分)
第三,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分)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分)
3.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主要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分)
以人为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4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6分)
意义: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1分)
第5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摘要】20_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存在一些纰漏,这些纰漏主要归为两类:一类是文字方面的,一类是内容方面的。这篇文章对这些纰漏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做出供参考的修改。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纰漏
【Abstract】TherearesomeerrorsinAnIntroductiontoMaoZedongThoughtandtheTheoreticalSystem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20_edition,whichmaybeclassifiedintotwocategorie:onewithwriting,andtheotherwithcontents.Inthispaper,theseerrorsarefoundout,analyzedandrevisedforreference.
【Keywords】MaoZedongThought;theTheoreticalSystemof 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Error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_)05-0004-02
本文标题所说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编写的“马工程”教材,简称《毛中特概论》。20_年上半年我承担《毛中特概论》的教学,4月下旬开始使用20_年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20_年版教材存在一些纰漏,这些纰漏主要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文字方面的,一类是内容方面的。在此,以这些纰漏在教材中的出处的页码先后为序,我把它们梳理一下,同时作相应分析,做出供参考的修改,以期与同仁或读者商榷,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行文上的纰漏
1.“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前言p.III)①“人民民主”对应“封建专制”;为与“封建专制政治”相对应,“人民民主”后面应加上“政治”。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前言p.V)按照中共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长期”前面加上“必须”。
3.“十月革命……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p.21)从引文要表达的意思看,也为保持行文前后对应,“属于新的”后面加上“世界”。
4.“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缺乏领导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之理论上的不成熟,在革命的领导权、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等问题上没有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p.23)句子缺主语,应在“在革命的领导权”前面加上“党”。
5.“……地主階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p.25-26)句子念不通,应将“组织”前面的逗号改为顿号,或者在“组织”前面加上“就不能”,保留它前面的逗号。
6.“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使其……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p.28)“比较”与“最”不能兼用;从内容上看,应将“比较”删除。
7.“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一开始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p.69)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最后的单句的主语不是“斯大林”,而是前面所说的情况,应在“在实践中”前面加上“这”。
8.“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等等。”(p.71)这段引文存在两处纰漏:(1)为保持行文前后一致,“政府”后面的“和”改为“同”。(2)矛盾的双方一般是同类或同层次的事物,所以最后这对矛盾应改写为“国家机关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工作人员同群众之间的矛盾”。
9.“这一时期,正值我们党的队伍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刻,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p.121)从上下文看,“这一时期”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党的队伍”指全体党员。“这一时期”,全体党员不可能“进入整体性交接的关键时期”。根据它后面一句话的意思,应在“队伍”前面加上“领导干部”。
10.“尽管党的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腐败现象。”(p.121)干部包括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从“党的干部队伍”这个词看,这句话的“干部”是指“党员干部”;因此,“干部”前的“和”是多余的,应删除。
11.“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p.121)这句话缺乏主语,从文意看,应在“团结”前面加上“党”。
12.“建设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p.136)显然,应在“民族区域自治”后面加上“制度”,并将句子前面两个逗号改为顿号(第二个逗号也可改为“和”)。 13.“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p.168)这段引文的纰漏是标点问题。当有两个层次的罗列时,一般第一个层次用逗号,第二个层次用顿号。据此,句子改为:“科学发展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域、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14.“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p.170)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最后一个单句缺乏主语,应在“彰显”前面加上“这些成就”。另外,前面三个逗号改为分号更恰当。
15.“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197)这是主从复句,从句又是并列复句。从句缺乏主语,应在“通过”前面加上“中华民族”之类的词。
16.“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制度更加完善,……”(p.204)显然,“人民代表大会”后面漏掉“制度”,应补上。
17.“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p.205)这段引文是一个小标题,动宾搭配不当,应在“建成”前面加上“实现”。
18.“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p.211)从它的罗列可以看出,“评价”、“考核”后面落下“体系”,应添上。
19.“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p.213)句子动宾搭配不当,应在“发展”后面加上“模式”之类的词。
二、内容上的纰漏
1.“……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前言p.II)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与“主观主义”不是同一逻辑层次的概念,不宜并列;这里,或者把“教条主义”删除,或者把“主观主义”改为“经验主义”。
2.“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前言p.II)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个阶段,因此,句中的“发生在”宜改为“始于”。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p.4)毛泽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没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句中“基本”可改为“萌芽”。
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p.21)在这一句的下一页,教材说“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这是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革命过程。”(p.22)两句话中的“中国革命”含义不一样,为避免歧义,宜把前一句中的“中国革命”改为“中国近代革命”。
5.“1956年底,……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p.59)鉴于我国西藏1965年完成民主改革,1976年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句中“结束”前宜加上“基本”。
6.“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p.59)这里“人民代表大会”后面显然漏掉一个“制”字。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p.89)这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在逻辑层次上讲不通,通常的说法是,中共中央或党中央领导全党。邓小平是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定论。因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宜改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8.“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p.114)这里,“邓小平理论”后面三个“坚持”的内容是以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为序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因此,宜将“思想路线”前面的“马克思主义”改为“实事求是”。
9.“科学的本质是创新”(p.127)这里宜改为“科学的本质是真理,技术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的灵魂是真理;真理的内容不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明出来的,而是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但要靠人们去发现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技术则是人们根据需要发明、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
10.“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并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p.150-151)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被写入党章,但没有被列为指导思想,而是在党的十八大被列为指导思想的。根据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应改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p.167)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思想理论,而“结论”是指某一具体的判断或论断。所以,这里的“结论”宜改为“成果”或“结果”之类的词。
1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p.167)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般讲生产方式(或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引文中的“基础”应改为“最终决定力量”。
1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p.189)句中“科学”含义不明确,从文意看,宜将“科学”改为“马克思主义”。
14.“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p.213)根据20_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句中的“2035”应改为“2030”。
15.“20_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我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p.256)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因此,应在“宪法”前加上“1982年”。
以上纰漏,仅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的,也许还有我没发现的。我对上述纰漏的梳理、分析和修改,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注释:
①凡引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引文,其所在页码标在引文后的小括号内。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本书编写组,编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_年第6版.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3]《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M].冯契,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_年第1版.
第6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一、单项选择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的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方法和方法是。
a.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的。
b.理论与实际联系。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人。
b.人民群众。
c.反帝反封建。
d.农村包围城市。
4.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a.和平竞争。
b.和平过渡。
c.议会的斗争。
d.武装斗争。
5.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土地问题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6.过渡期总路线的主体逐渐实现。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社会主义的改造。
c.对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毛泽东主张企业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其中两参是指。
a.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技术人员参加管理。
b.技术人员参加劳动,工人大众参加技术改革。
c.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d.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技术改革。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社会性质上最基本的区别是。
a.领导层不同。
b.基本矛盾不同。
c.经济基础不同。
d.根本任务不同。
9.邓小平在1987年遇到西班牙客人时,正式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中第三步是。
a.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了一番,解决了人民的衣食问题。
b.到20世纪末期,国民生产总值再加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d.建党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制度更加完善。
10.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
a.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c.民主健全,科技进步,教育公平。
d.劳动收入,总是养活,居住。
二、简单地回答问题。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2.简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3.为什么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一、单项选择问题。
1.D2.b,3.a,4.d,b,6.a,7.c,8.c,9.c,10.b。
二、简单地回答问题。
1.(1)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2.(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2)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必须适应国力,不能急于求成。
(3)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条件下党的自我建设。
(4)要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3.(1)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
(2)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现在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第7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报告
今天是历史的承继与发展,又是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的融汇与光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入地思索一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从毛泽东思想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从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吸取了哪些有当代价值的养料?这里,仅提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照搬别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不行,只有走自己的道路。这以后,中国逐步探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样是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说起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1956年。其实在此之前,这种探索就已经开始了。其成果具体地体现在1954年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里,体现在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所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里。
例如,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不仅明确了共和国的性质,而且从根本制度上把有别于苏联苏维埃大会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起来了。
再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早在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规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们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据周恩来在关于共同纲领草案的报告中说:“在讨论中曾经出现过两种其他的想法:第一种以为等到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就再不需要人民政协这样的组织了;第二种以为由于各党派这样团结一致,推动新民主主义很快地发展,党派的存在就不会很久了。后来大家在讨论中认为这两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们不合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和新中国一起诞生,并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延续下来,成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这就把有别于苏联联邦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确立起来。
以上这些,都是同当时苏联等社会主义各国相比独具特色、富有创造性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制度结晶。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是参照苏联的制度设计建立起来的。我们后来所说“受苏联模式的严重影响”,主要是指这方面的情况。即便如此,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来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仍然含有某些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创造。例如,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工商企业除了国营的以外还有公私合营的,农业搞的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生产合作社,无论工商业还是农业,都没有搞苏联那样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大计划、小自由”,而没有像苏联那样从上到下一概统得过死。
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引以为骄傲的一年。正是这一年,在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引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两项重要成果。其一,就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二,就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这两项成果,是紧密联系着的。前者为后者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者则对前者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为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作了哪些思想准备呢?《论十大关系》首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又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新方针。《论十大关系》从受苏联影响最大的经济建设破题,十大关系中有六项都是有关经济问题的。在这篇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方针是: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也要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上,要下决心降低国防费用的比例,多搞经济建设;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中央和省市要给工厂一定的权力,允许工厂有一定的独立性,要统筹兼顾,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论十大关系》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方针。这就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团结;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要坚持多党合作,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社会的镇反要少捉少杀,机关的肃反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在是非关系上,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些思想,后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里,又有新的阐发。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期间,毛泽东受到发言者的启发,还概括提出了领导科学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他明确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这样,在中共八大召开之前,从建设指导思想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都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为制定中共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既集中体现了《论十大关系》的探索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具体说来,中共八大路线对《论十大关系》作了哪些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呢?
第一,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
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必须把各项计划指标放在既积极而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既要充分估计到各种有利条件,反对那种看不到各种潜在力量、低估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右倾保守的偏向;又要充分估计到各种不利的因素和可能发生的困难,反对那种缺乏实际根据、不考虑可能条件、不注意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急躁冒进的偏向。” 在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里,还提出“我们应当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建设目标。
第三,着重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
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里,深刻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新情况新变化,强调坚持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意义,提醒全党不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提醒全党加强集体领导、反对各种形式的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强调坚持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醒全党反对各种破坏团结和统一的行为。
第四,进一步阐述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方向。
刘少奇在政治报告里提出:“我们的国家制度是高度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的结合。”“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在此之前,周恩来还提出“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的思想。 为了发展党内民主,中共八大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我们相信,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
第五,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富有远见的设想。
在这些设想中,最值得提及的是陈云在题为《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以后的新问题》的发言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这种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而是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历史证明,中共八大路线是正确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拨乱反正,就指导思想来说,实际上就是恢复党的八大正确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探索并未就此止步。又过了半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