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励志小故事范文(通用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21 17:59:4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冬奥会简称冬奥会和冬奥会。它主要由世界各地的地区举办。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冬季综合运动会。它每四年举办一次,自1994年以来一直与夏季奥运会交替举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冬奥会励志小故事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冬奥会励志小故事

  “任茜第一次来我这里上课时还不到三岁,头发有点自然卷,很乖巧,像‘洋娃娃’一样。”回忆任茜在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体操队的学习经历,陶丽汀说,不爱说话的任茜从小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次学校训练仰卧起坐,动作不达标的任茜下课后一直反复练习,老师让任茜休息,可任茜坚持练习,直到动作规范为止。

  进入中国跳水队后,任茜逐渐开始参加大型国际赛事,她曾在第16届国际泳联世锦赛跳水女子单人十米台决赛中遗憾摘银,也曾以最后一跳满分的好成绩在20_跳水世界杯夺冠。里约夺冠,使她成为中国首个“00后”奥运冠军。

  作为任茜的启蒙教练,陶丽汀也在位于四川成都的家里熬夜看了任茜的决赛。半决赛时,任茜曾在第三跳失误,因此陶丽汀格外担心决赛的第三跳。“第三跳任茜跳出94.05分后,我顿时放心了”,在她看来,任茜承受住了压力,实力又顶尖,只要正常发挥,一定能拿到金牌。

  “天才少女”的背后,往往是加倍的艰辛努力。肖传礼回忆,任茜在四川省队的时候,没有放过一天假,周末也从未休息,坚持训练。“有时候训练下来又累又饿,茜茜也会偷偷买零食吃,这是孩子的天性嘛。”肖传礼笑道。

  采访中,肖传礼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从书柜底部取出一个略旧的铁盒。任茜成为跳水运动员以来收获的所有奖牌,都被他套上塑料保护袋珍藏其中。

  说起外孙女的乖巧懂事,肖传礼更是滔滔不绝。他拿出任茜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的得奖照片,告诉记者:“茜茜一直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次比赛队里发了零花钱,她给我买了烟,给外婆买了水晶手镯,都没舍得给自己花,当时孩子才八九岁。”

  “最后一次见到茜茜是国家队在广西的选拔赛,我原想比赛完带她出去玩,可是赛后她匆匆把奖牌交给我,马上又回到北京进行集训了。”肖传礼说,奥运会开始后怕打扰任茜练习,他没有和任茜打过电话,非常思念在里约的外孙女。

  “茜茜已经三年没回过家了,我希望奥运结束后,能在家里见到她”,肖传礼说。

第二篇: 冬奥会励志小故事

  这个出生于1991年的济南槐荫姑娘,20_年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进行训练,师从王红丽教练,“我带了梦雪四年,一直到20_年省运会,当时张梦雪参加了我们的选拔夏令营,一开始表现很不错,也就正式开始了射击生涯。”而据了解,因为那时张梦雪的学习还不错,当时也有不少人还为她惋惜过。

  张梦雪20_年进入省队,之后入选了国家队,20_年世界杯拿到银牌,就在里约奥运会正式赛前,这个济南姑娘还说,自己是年轻队员,里约奥运会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只是希望通过奥运会为以后更多的大赛打好基础,能走到今天要感谢济南母校的王红丽教练。

  教练眼中:

  在教练眼中,“稳”是张梦雪留给他们的最深刻印象。济南体校教练王红丽是张梦雪的启蒙教练,她至今还记得她第一次见到张梦雪时候的情形。“我记得那次是她的学校组织夏令营,老师选了几个小孩送到我们的射击馆。”王红丽说,通过观察,她发现张梦雪是一个练射击的好苗子,“射击必须稳定,她的稳定很好。”在王红丽的指导下,张梦雪进步非常快。20_年,张梦雪进入济南市体校射击队进行训练,20_年,进入山东省队集训。

  “射击首要的是把心稳住,最难练的就是练心。”张梦雪的省队教练石震说,他从20_年带张梦雪一直到20_年她进入国家队,张梦雪“心稳枪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应该算是射击界的新人,能表现出这种稳定大气的风范,我相信,梦雪将来会继续为国家争光。”

  父母眼中:

  在父母眼中,张梦雪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张梦雪的母亲刘振华说,前两天是她的生日,以往过生日的时候,张梦雪不管训练再怎么忙,总会在晚上0:00左右给她发一条信息,祝福她生日快乐。为了让她安心备战,奥运会开始前几天,家人就不主动联系她了,怕她分心。刘振华生日当天,张梦雪还是记得发来了信息,这让她非常幸福和自豪。

  教练所说的“稳”,在父母心中是张梦雪的“韧劲”。其实,张梦雪走上射击道路,还曾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刘振华说,张梦雪从小学习成绩非常好,是一个“学霸”,当年要走上射击道路时,家里不是特别同意,经过抉择,最终还是选择了射击。

  “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张梦雪的父亲张杰生说,面对日复一日的训练,张梦雪的韧劲表现了出来。以前,无论刮风下雨,张杰生都用自行车送张梦雪去训练,晚上接回家后往往已是夜里9:00。训练中,有时遇到挫折,或者有厌倦情绪,张梦雪都靠一股韧劲坚持了下来,十年磨一剑,最终站上了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十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张杰生说。

第三篇: 冬奥会励志小故事

  “高山滑雪是速度最快、救援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一旦发生事故,我们必须在4分钟内到达现场,以最快速度完成对伤员的评估、急救和转运。”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孙旭是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医疗队的一名滑雪医生。在宣讲台上,他讲述着自己的冬奥故事,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日前,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奥运村街道,8位宣讲员带来了各自的冬奥故事。北京冬奥宣讲团自20_年成立以来,已组织了超过220场主题宣讲。

  在故事中分享奥运情怀

  9月29日上午,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礼堂内气氛热烈。宣讲活动开始前,现场大屏幕播放着北京冬奥会宣传片,一下子将人们带入了冰雪世界。

  “北京冬奥会赛场如何分布?”“冬奥筹办进展如何?”“筹办过程如何体现‘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秉承着宣传推广北京冬奥会,带动更多人关注冬奥、参与冬奥这一宗旨,宣讲活动一开始,宣讲团成员、来自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陈博就围绕大家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随后,8位宣讲人依次登场,他们来自各行业,有冰雪项目前国家队运动员和冰雪运动爱好者,也有大学生、场馆工作者和首钢职工。

  宣讲团成员、来自中国联通的张嘉表示,借助5G技术,延庆小海陀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一座无人山变成了“智慧山”,“智慧办奥,展现出我们办好北京冬奥会的决心,也体现了我们科技发展的实力。”

  “每位宣讲员将自己的故事浓缩在8分钟时间内,在宣讲平台上集中呈现,可以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北京冬奥会。”宣讲团成员侯琨说。作为奥林匹克文化推广人,他从20_年开始,利用8年时间走遍了世界所有举办过冬季、夏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城市,探寻奥林匹克的文化印记,在世界各地的见闻也被侯琨写进了宣讲稿,“通过小视角反映大时代,让老百姓感受到举办冬奥会为国家、城市带来的变化。”

  在工作中参与冬奥筹办

  冬奥宣讲团成员是千千万万冬奥建设者、参与者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因冬奥会而改变,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北京冬奥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山滑雪比赛赛道坡度大、现场气温低,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医疗救援,滑雪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急救经验,还需要有过硬的滑雪技术。为了锤炼本领,孙旭和队友经常背着重达15公斤的救援装备,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雪场中穿行。跪在雪地上练习心肺复苏、趴在陡坡上练习气管插管是训练的“必修课”,每次训练结束,他们都被冻得手脚麻木、全身冰凉。

  扛住了严寒与雪地的冰冷,经历了无数次计时4分钟的惊心动魄,他们在今年1月圆满完成了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高山滑雪项目的保障任务。那一刻,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尽管工作很辛苦,过程中可能会受伤,但是从建队之日起,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掉队。”孙旭表示。

  “参与冬奥、服务冬奥是很多人一生的梦想,我们很幸运可以梦想成真。”张嘉说。

  宣讲团成员、曾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任职的罗璇,手机里存着她在“水立方”变身“冰立方”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她看来,“水立方”完成水冰转换是一项创举。“我们经过300多个日夜的科技攻关,终于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她说,“看着制冰管上的冰晶慢慢生长,最终变成洁白无瑕的冰面,我记录的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所有科研人员辛勤付出的点点滴滴。”

  在宣讲中传递奥运精神

  20_年,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联合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共同组建北京冬奥宣讲团。截至目前,宣讲团的足迹已经到过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多地,他们将冬奥故事带到了学校、社区、机关、企业,超过220场的宣讲活动,现场观众有近10万人。“这为宣传推广冬奥知识、普及冬奥文化、传承奥运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肖峻峰说。

  在北京大学,冬奥宣讲团的到来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宣讲团成员刘晨讲述了自己在20_年里约奥运会做志愿者的经历和感受,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北京冬奥会,为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青春力量。

  在新疆阿勒泰,宣讲团在5天时间里走进了当地的学校、军营和机关,分享冬奥故事,传递正能量。199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冠军刘玉坤在宣讲中展示了自己的残奥会金牌,并鼓励大家关注冬奥、勇敢追梦。来自阿勒泰第一高中和第二高中的400多名师生听了宣讲。大家纷纷表示,从宣讲员的故事中感受到了鼓舞和力量。

  对于每一次分享,宣讲团成员都格外珍惜,一篇讲稿经常改了又改。讲述与分享的过程,带动了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北京冬奥会。

  “很高兴能在这个平台把自己的冬奥故事分享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了冬奥会为首钢转型发展带来的变化。”宣讲团成员、北京首钢园制冰师刘博强说。刘博强曾经是首钢厂的一名轧钢工人,如今已成为保障冬奥备战的一名制冰师,北京冬奥会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也积极努力地拥抱变化。为了熟练掌握冰壶赛道制冰的“打点”技术,他曾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利用业余时间加练,场馆外的一条小路成了他的“练习场”,两个月的时间,他来来回回走过的路长达150公里。

  “办好北京冬奥会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作为新时代的工人,我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和国家发展、国家大事之间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刘博强说,“曾经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就是到北京冬奥会时,我能以中国制冰师的身份,全力保障冬奥赛场。”

推荐阅读:

以案促改正风肃纪剖析材料消防范文(通用3篇)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自查报告集合5篇

在执纪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用3篇)

2023年春节放假通知范文(通用18篇)

党员老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两个维护自查对照检查材料范文二十篇

主题党日活动方案范文(精选19篇)

标签: 小故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