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5篇)

高中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5-11 17:42:4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以下是i乐德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

  用好我们的民族语言

  一声“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跨过千山万水款款走来,打动国人的,何止是贴着这句标语的抗疫物资,更多的是让我们幡然省悟,原来我们天天接触、耳濡目染的汉语方块字,竟是如此之美!

  有人会说,一边是“日月同天”,一边是“丈人来了也得撵”,日本人都要给我们开诗词大会了。但君不见,日本人用的不也是我们的汉语吗?还是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只是,我们在追求汉语的流行通俗接地气时,忽略了汉语之高雅诗意。由此,我们是要做些反思,用好自己的民族语言,让这份文化自信更有底气。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对先人智慧应有的认同与承继。无论是“青山一道同云雨”,还是有些通俗有力的民间标语,其实多是汉语言多姿多态的体现。而相比之下,那些隽永的古诗文更击中人心。不得不说,在古代,生活并不富裕,教育并不普及,但诗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句,这些语言历久弥新,至今听来仍让人觉得美好。如果这种美感逐步钝化,我们有负于这几千年文明,也对不住苦心孤诣的先人。文化自信从那里来,不就是继往圣之绝学?

  用好民族语言,使我们当下的表达更显深邃动人。正值疫情肆虐之际,几句古诗,不只是追求诗意和雅致,还有外国友人对严峻现况的热力支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纸短情长,蕴含了对一衣带水邻邦的深重关切。这种语言所生发的力度,不是几吨赈灾物资可以比拟的。用好先人之言,而不仅靠几句大白话,有助于我们更好表达所思所想。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希望企业家着眼长远,告诫其“不畏浮远遮望眼”;欲表达中国对欧盟的支持,便提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时代的深沉忧虑与殷切期望,对人心的抚慰和勖勉,浓缩进古语之中,分量就足了,而语言也活了。

  用好民族语言,是我们赋予未来的礼物与恩泽。或许多年后,高楼大厦已坍塌,江海湖泊已干涸,功绩名利已化为尘土,然而民族语言之光却穿透历史,永不消褪。这,大概是我们留给后世子孙的礼物,正如前人传给我们一样。试想,多年后被高科技裹挟着长大的新青年,面对他人之艰难困苦,除了说“我挺你,老铁”,还会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吗?男女两情缱绻时,是只会一句“我喜欢你”,还是会说“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称赞别人有才,是说“你太油菜花了”,还会会说“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我想,都会说,才,但是后者,显然更匹配五千年历史熏陶下的华夏子民形象。

  前人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回响,或黄钟大吕,或空谷足音。《诗经》华美,不应曲高和寡;民谚俗朴,不应走入恶俗。诚然,无论是哪种语言风格,用好才是王道。我们都值得细细品味、代代相传,并借此,眺望更广袤的世界。用好民族语言,也绝不是钻故纸堆,泥古不化。若民俗与雅乐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传承与创新共生,定能搭建起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我们的情感王国也不至于野草萋萋。

  这正是:传古人之语,品精妙之理,扬文化自信。当我们善待了民族语言,她亦将给我们丰厚回馈。无论足迹所到何处,我们都可以深情告白:美哉,汉语!

  【点评】

  在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追求“个性写作”的师生或对模式化作文存有偏见。其实,考场情势局促,写作“模式”、“套路”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运用,扬其长,避其短,增其色。

  本文可谓“模式化作文”与个人风格相融合的典范之作,既规范饱满,又生动出彩,这取决于作者灵活驾驭语言的功底和融会贯通的思想。当然,本文不尽完美,但能在考场作文能有如此表现,已不必 过多苛求。

2.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

  学会尊重,成就人生

  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结果,他被鹦鹉使唤藏獒咬得血肉模糊。这是他轻视鹦鹉,对鹦鹉缺少一定的尊重结果。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座?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有句话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做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的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会多不会少,总有一天一定实现。这是规则。规则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礼貌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亦会如你所做般对待你。

  不是没有这样的反例吧,试问哪见过一个愤世嫉俗目中无人的狂小子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最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罢了。

  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同之处不难,得遇知音的兴奋雀跃足够掩住“尊重”那平实些微的光芒。难的是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异之处。比如: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他却将其视作一种调剂,他说人生就是要积极进取、鲜活浓烈,而你只求平淡、安详、怡然、舒适的过一辈子。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差异何止千千万?尊重便是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客观的角度和欣赏的目光去看对方,并不苛求相同,只求正视相异。

  因此,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感悟明了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态优雅、举止从容,因为有足够的自信支撑自己,也有足够的宽容去审视旁人。所以会被旁人所尊重,只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出的高贵又平和的气息实在是让人向往和吸引。

  尊重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尊重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若是有对彼此足够的尊重,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

  【点评】

  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3.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

  知礼而行,你我共践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时代嬗变,斗转星移,可我华夏五千年文明从未断流,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旌旗飘扬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文明礼仪、道德是非亦如潺潺细流缓缓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可我们是否能用行动践行礼仪呢?

  揆诸现实,我们的校园中出现了种种不甚文明之状,君可见图书馆内占坐之行为盛行惹人厌?君可见买饭时队伍杂乱蜂拥效率低?君可见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声响不断?君可见洁净校园被垃圾污染……现象虽微,却折射出我们舍弃了文明礼仪来实现一己私欲的过错。为此我向大家发出关于“知礼而行,你我共践”的倡议。

  知礼而行,需要谨言。语言是人们情感的外化,曾国藩曾言:“大处落笔,小处着手,独居守心,群居守口。”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做到守口呢?首先,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孔子曾在子路抒发自己远大的治国之志后,不赞仅笑之,为何?治国以礼,其言不让,老师未允他言而言之,为不礼。在升国旗时、图书馆中乃至自习课时说话,恰似如此,为君子所不齿,为不礼。其次我们要注重出口之言,俗语有言:“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文明礼貌的话说出口,令人如沐春阳之暖,如品清茗之香。多讲文明用语,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涤荡。

  知礼而行,还需慎行。《荀子》中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古今多少贤人皆以礼闻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大国礼仪,在万隆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大展风采,让西方列强刮目相待。如今我国新时代领路人也在一举一动之间彰显着大国礼仪,为中外民众景仰。排队不闯红灯,垃圾入箱……看似小事,却都昭示着泱泱华夏的文明礼仪,请慎行!

  知礼而行,青年先行。张晓风曾言:“少年振衣,岂不可作千里风幡看?少年瞬目,亦可壮作万古清流想。”青年一代是中国的新生力量,是华夏文明当仁不让的传承者,青年有文明,国家才可谓礼仪之邦。当你弯腰捡起垃圾,当你制止一次插队行为,当你等待绿灯,当你……你会发现朗日川青,旧阙洞开,万物明媚可爱。“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莎翁只是感叹,而我们青年要为文明礼仪奉献自己的一份光热,让轻风吹拂我们校园乃至整个中国!

  《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正因为有了礼仪,有了文明,才得以与万物有分别,礼仪之力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我们心间的清泉不能没有礼仪这轮月辉。

  让我们知礼而行,谨言慎行,特在此发出倡议,希望与大家共勉。

  倡议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

  20**年**月**日

  【点评】

  文章立意准确,语句优美,紧密联系材料表明观点,发出倡议:知礼而行,你我共践。行文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例证充分,加以引证、类比论证,说理透彻,中心突出。句式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

4.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我校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在即,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文明礼仪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德行修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文明礼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应是每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

  古人有言:“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尊老爱幼的悠悠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震响了舍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久传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可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中华儿女中不乏一些背离礼仪、抛弃文明的人:公共场所随意占座、插队、出口成脏……一系列恶习不胜权举。因此,我倡议从个人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事无礼则不成,文明礼仪团结社会力量。

  讲文明、有礼仪不仅是坚守个人行为规范,更表现在以礼待人,即对待他人的文明有度上。身处于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礼仪让我们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坐标,文明让一个个坐标点汇集,绘成和谐的图案。试想一下,若没有文明礼仪,公共礼堂不再肃穆,喧闹成市场;公共设施不再被公民爱护,而成为任意霸占的对象。正是有了文明礼仪,我们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有序汇集,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因此,我倡议从社会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国家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彰显大国气度。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从古代钟声悠扬的礼仪之邦,到现代社会和平发展新秩序的有利推动者,中国一直是文明对外、以礼待国的大国形象。但是,埃及金字塔上的“到此一游”,美国白宫前的肆意插队、大声喧哗等也给中国挂上了“无礼粗俗”的标签。文明礼仪关乎国家形象,为了祖国的尊严,我倡议从国家角度出发,践行文明礼仪。

  亲爱的同学们,展示文明礼仪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文明律己;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待人;向国际展示礼仪风采,文明立国。因此,我倡议从个人、社会、国家角度践行文明礼仪,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倡议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

  20**年**月**日

  【点评】

  文章立意准确,开篇引材料后,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发出倡议: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行文中,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例证充分,加之引证、对比论证,说服力强,中心突出。句式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强!

5.高三作文范文及点评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萱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人类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自立自强于天地之间。

  自然赋予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

  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人类珍宝。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于是,大地母亲展现出最宽容的一面,以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而我们呢?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

  自然会很难过:她的美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她辛苦捏造的鲜花要枯萎,她精心绘制的风光要残缺,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河要垮塌。一切的壮美绝伦就要毁灭在人类手里。为何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

  终于,宽容的大地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恰如图中所展示的,枪响之后无赢家。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还天空以蔚蓝,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还大地以绿色,如果我们不能现在就让自然回到鸟语花香,那么我们人类将遭到自认无情的惩罚。

  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我们人类能觉悟、能悔改、能尽自己的举手之劳,那么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复她从前的花容月貌。

  让我们在品味书香的同时,感悟自然的沧桑,引领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睦,人类定会受益,自然也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奇葩,切记,枪响之后,无赢家。

  【点评】

  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推荐阅读: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及点评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微笑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心态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作文题目公布

高二说明文作文600字三篇

高考优秀作文素材:自制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