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推荐10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09 15:11: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1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配送。建设公共文化按需选配平台。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化供给和“菜单式”选配,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示范。规范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落实《苏州市文化和旅游类社会组织扶持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采用委托代理机构经营管理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专业配送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根据服务场景的异质性和市民需求的多样性,研发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重点引导和支持公共文化有声服务配送专线,挖掘利用苏州特色文旅资源,设计一批接地气、留得下、传得开的有声公共文化服务精品。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民生幸福指数。全力塑造公共文化惠民品牌。依托“我们的节日”“天天有”、市直舞台艺术“四进工程·社区行”和“广场主题活动”四大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社区文化艺术季”“社区文化创新”等特色公共文化活动,力争把苏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标杆。持续打造公共文化群文品牌活动,培育创新“苏州十日谈”“听苏州在读诗”等活动。深挖放大文化名人名家效应,以苏州市名人馆为抓手,沿古城环护城河建设苏州名人雕塑群落,主动探索展览展示、宣教推广新手段,推出“名城·名人·名校”联动项目,释放名人文化综合效应。

推动社会普及艺术教育。积极引进国内优质艺术院校来苏设立分校。出版昆曲考级教程,开展昆曲社会考级培训。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将优质文化产品送到全市大中小学校。发挥好苏州戏曲传承中心在地方戏曲、曲艺等方面传承创新、传播推广、惠民服务作用,努力打造城南戏曲文化聚集区。健全群众艺术创作生产激励机制、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奖补机制、文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持续推出优秀原创群文作品,涌现一批有温度、有人气、高质量、接地气的优秀原创群文作品,巩固苏州群众文艺创作生产“江苏第一、全国领先”地位。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2

推动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实施“故宫苏作工艺重振计划”,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对故宫苏作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厘清故宫苏作的品类、数量等具体情况。以故宫苏作为蓝本,对工艺传承较好的进行复制,工艺失传的进行仿制,造价昂贵的进行三维数据扫描,以适当方式在苏州展陈。组织开发具有故宫文化背景、苏作风格意蕴的现代苏作文创产品。推动传统工艺表现手法、工艺载体、创作题材创新,促进工艺美术与新兴技术有机融合。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苏州地方标准或行业团体标准,对传统工艺品质进行认证。持续开展传统工艺后继人才培养,对青年苏作人才继续教育、创业就业、参加竞赛等予以资助。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规划筹建苏州传统工艺展示体验中心。优化苏作馆管理运营,打造有文化内核、有市场价值的作品,不断丰富江南文化场景展示,让苏作馆具有充沛的文化感染力和商业活力。

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展全市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发展情况普查,建立传统工艺重点振兴项目目录和非遗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工艺美术数字化资源库、鉴定评估体系和展示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苏州宋锦、苏州缂丝)、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等世界级、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记录工程,推进省、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记录工作。

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完善国家级非遗保护研究基地、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鼓励历史街区、旅游景点、美术馆及相关单位,开展苏作集市、手工艺集市等线下集市。推动“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子冈杯”玉石雕刻精品博览会、中国苏州工艺双年展暨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等展销平台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工艺产品展销平台。研究出台苏作品牌企业(工作室)认定办法,树立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工作室)品牌。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3

1.推进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建好用好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整合沿线重要文化、文物、旅游资源,统筹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一体实施研究阐释、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教育培训工程,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样板”。建立完善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领导机制、协调机制、调度机制,高标准编制完成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项目规划。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精品项目。

2.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研究,深入挖掘陶瓷文化内涵,全力支持景德镇市加快推进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大陶瓷文物保护力度,积极支持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培育陶瓷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全力支持景德镇打造陶瓷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品牌。深化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3.深化庐山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各方加快推进庐山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指导庐山市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旅游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庐山旅游经济圈,推动庐山企业上市。指导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挖庐山“古色、绿色、红色”文化内涵,讲好“庐山故事”,做实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指导加大全域旅游创建力度,创新旅游业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服务质量,全力支持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塑庐山在国内名山旅游中的辉煌。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4

打造文旅城市品牌。以古城为核心,着力打造“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园林之城”“一城百馆、博物苏州”等世界级苏州文旅品牌。进一步丰富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体验,将更多的文化遗产内涵融入旅游产品中,逐步使江南水乡古镇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类休闲度假品牌。加快提升环太湖、环阳澄湖文旅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合理利用环湖地区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资源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人文生态度假旅游品牌。充分发挥环金鸡湖、狮山商务区等地的商务和商业优势,打造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商旅休闲旅游目的地品牌。

打造文旅产品品牌。创新发展夜间文旅品牌,鼓励开发夜间游览、主题夜餐饮、夜间民俗活动等业态。推出水上旅游品牌,通过水上产品多元化和复合化、水陆联动,开发游船观光休闲产品、水岸联动组合产品、水上运动赛事、水上主题活动,全面做好苏州旅游“水文章”。提升“苏帮菜”“苏式面馆”“苏式点心”等一批苏味饮食品牌。引导发展精品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精品民宿客栈,打造一批高端住宿品牌。着力打响苏州特色的“江南小剧场”“江南小书场”演艺品牌。

打造“苏式生活”品牌。推动“苏式生活”品牌建设,让“苏式生活”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构建“苏式生活”城市文旅IP形象,通过线上手游场景、文创商品设计、影视演艺活动、餐饮住宿空间等产品业态,打造多层次“苏式生活”IP体验内容。开展苏州角落市集计划,围绕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社区生活、现代产业等,打造全区域、全业态、全类型的苏式城市角落。丰富节庆活动,构建以“民俗+节庆+赛事+消费”为主题的全年全季假日跨时空节庆活动体系。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5

健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建设,升级综合性应急广播体系,推动应急广播在城乡综合治理、文化娱乐以及数字乡村等政务、民生领域普遍应用,努力打造城市应急广播体系的苏州样板。加强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播出工作,鼓励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公益广告。确保全市城乡免费提供数字电视节目16套以上,对低保户、特困户等继续给予有线电视收费减免。

加快智慧广电建设。完善有线智慧镇(街道)建设。继续支持和推动建设具有广电特色的智慧城市,立足有线智慧镇(街道)全覆盖的基础上,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区)建设省级智慧广电示范项目。支持苏州广电总台4K超高清制播体系建设,增强4K超高清节目生产能力。支持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研发新一代8K超高清智能机顶盒,提高广播电视视听服务品质。

加强广电媒体融合。支持苏州广电总台建设中国(苏州)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落实标准规范。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精耕本地内容,加快试点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支持苏州广电总台苏州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项目的承建与运维,做大做强融媒体阵地。优化全媒体融合体制机制。

专栏5  文旅公共服务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苏州大剧院、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名人馆新馆、苏州图书馆(人民路馆)升级改造项目、望亭大运河文体中心、吴江区平望运河文体中心、工业园区南部市民中心项目、张家港市城西文体中心、张家港市美术馆、张家港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张家港市音乐厅、昆山市美术馆、昆山市音乐厅、昆山图书馆二馆、太仓美术馆新馆

公共文化服务: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暨“城市阅读一卡通”工程、“苏州最舒心”公共文化服务、“苏州都挺好”群众文艺服务

旅游公共设施:旅游厕所改造升级、无障碍设施改造

旅游公共服务:“快旅慢游”城市交通体系、景区标识标准化

广电公共设施:昆山市传媒大厦、中国(苏州)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

广电公共服务:苏州广电总台超高清项目、江苏有线苏州分公司8K超高清应用及推广

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加大全域旅游建设力度,打造高质量文旅集聚区,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加快建设综合效益高、国际吸引力强的现代旅游体系。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6

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持续提升古镇古村、古城园林、博物场馆等重点旅游景区质量。通过对景区服务的智慧化改造和业态内容丰富,对传统景区进行二次更新,始终保持苏州核心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结合城市街区和商业区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持续提升金鸡湖、平江路、山塘街等开放式景区品质,带动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质量提升。推动石湖建成国家5A级景区,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动长三角示范区江南水乡客厅建设,践行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展示长三角文化艺术、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鼓励扶持旅游休闲街区等特色街区,以及研学旅游基地、特色小镇等产业融合型景区建设。

提升旅游度假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度假区内旅游相关项目的开发和引进,加强度假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完善中心城区与各度假区的交通通达性,以及度假区内部的快行慢行特色交通体系。以高品质富有特色的住宿、餐饮、生态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乡村农事生活体验等为特色,打造2到3个国内一流、长三角首选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省级以上度假区考核为抓手,不断提升苏州旅游度假区产品和服务质量。

加快乡村旅游区建设。充分利用苏州优越的农业农村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农事活动、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亲子游、研学游、体育旅游等乡村休闲度假业态,力争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的苏州样板。以省级和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目标,鼓励社会资本和旅游企业有序开发乡村旅游,以旅游业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和文化产业带动,吸引乡村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7

   27.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文旅场所、活动等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推动“限量、预约、错峰”常态化。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市卫健委、市文广新旅局分别牵头;责任单位: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28.助力文旅企业纾困。用好“文旅贷”“文企贷”等信贷产品,帮扶文旅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研究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生存下来、恢复元气、实现发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旅局、市金融办分别牵头;责任单位: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心,各县(市、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29.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强化市属国有文艺院团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提升。推动各地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具体举措。推行“一县一团”“一团一策”,选树1-2个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和院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旅局分别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30.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三清山、灵山、龟峰等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出台高质量旅游品牌创建奖励办法,完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协调推进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牵头单位:市文广新旅局、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分别牵头;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8

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各县级市(区)至少形成1个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活跃度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区。持续推进“姑苏八点半”夜间经济品牌,深化构建以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为主题的苏州“夜魔方”体系。鼓励图书馆、博物馆、品牌书店等文化场所开发夜间服务产品,支持演艺场所引进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国内外精品艺术项目。支持深夜食堂、深夜影院等配套功能完善,拉长夜间消费时长。

促进淡季文旅消费。落实带薪休假政策,鼓励错峰休假。通过提高年人均出游次数提升市民生活水平。鼓励景区淡季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开展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着力培育和创新发展有特色、吸引人、可过夜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力争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采取财政直补消费者、商家优惠折扣等方式,让全民共享文旅盛宴。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9

奇创旅游集团文旅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林汉霏

大众赛事进城、户外运动下乡,文体旅融合已从小众的户外探险、短时的运动度假,延伸到日常的健康休闲生活中。疫情过后,户外运动、健康旅游更是异军突起,快速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文体旅融合的综合带动效应,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地方公共服务升级、实现地方产业联动发展?一定要事先做好顶层设计,先找准方向,除了资源导向,更要目标导向。不能想到哪儿做哪儿,否则就会导致缺乏统筹、一盘散沙。

首先,要找到自身优势,找准合适的模式类型。更重要的是明确发展体育旅游的本质目标——为什么要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体育哪个是根本、哪个是锦上添花,更需要促进民生、发展经济,还是更需要强化区域软实力,这才是选择方向的关键。文化、旅游与体育要融合,一定要找准融合的意义所在,方向错了,做得再好也没用。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妮丽 鲁 娜 采访整理)

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工作计划10

加强江南文化学术研究。深入探寻江南文化概念范畴、演变脉络、要素谱系、变革动力等内容,明确“苏州最江南”继承内容和创新方向。与海内外高校、研究中心合力建设一批江南文化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探索成立“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承办“苏州最江南”学者高层论坛,扩大苏州在江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传播江南文化生活风尚。深度挖掘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古镇古村古街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场景式综合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将苏式传统文化精品剧目、民俗节庆、非遗展示等融入景区,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实施“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计划,打造百个具有江南特色、文化品质、审美品位、公共品格的特色文化空间。

推荐阅读:

月度财务工作计划中石化(合集3篇)

地产主管的工作计划及目标(实用5篇)

央企领导四年工作计划(必备4篇)

工厂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计划(必备12篇)

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工作计划(4篇)

药品销售上半年工作计划(通用8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