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3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23 12:14:4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ldquo讲座&rdquo这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它是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讨论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这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讲稿是为讲课准备的手稿。这与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计划只说“ldquo“如何教学”,课堂讲稿的重点是澄清为什么要教书。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简要分析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构思、整体性、综合性讨论的原则,条块清晰,逐步讲解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

  一、讲教材
  《赤壁赋》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山川风光,还融入了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兴趣融入到写作中。《赤壁赋》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划船、喝酒、写诗的舒适心情。然后,通过极度悲伤的萧声,主客之间引起了一个问答。他们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学,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一年级学生的汉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很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文章中对变化与永恒辩证哲学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文言文词汇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单独处理文章仍然很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性地阅读课文,解决生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独立阅读、讨论、交流等过程,体验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验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所解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问一问同学们这句话的出处,由此引入课题《赤壁赋》,带领同学们一起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让同学们首先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汇,然后讲解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在解决了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我会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一下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的叙事抒情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小组间探讨,得出,第二段通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句话,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有会吹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针对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我会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全文,说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写主客问答,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我紧接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到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通过同学们对课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不同进行回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基于此,我会让同学们能够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篇二】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 “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 “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的这一要求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二、说教法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作者:
  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 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篇三】高中语文《赤壁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赤壁赋》是苏轼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它被作为讲读课文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寓的志趣,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赤壁赋》的教学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PPT显示)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领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四)教学难点(PPT显示)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客问答
  二、说教法、学法
  采用的教法是:1.点拨法 2.讨论法
  采用的学法是:1.朗读法 2.点评法 3.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不可多得的通才,他精通琴棋书画,其词开一代豪放词先河,其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他就是苏轼。但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却命运坎坷,屡次遭贬。他第一次被贬是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然而坎坷的经历,囚犯般的黄州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现在,让我们走近苏轼,泛舟赤壁,一起享受《赤壁赋》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
  (二)整体感知
  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是这篇赋描写的主景,抒情的触媒,议论的载体。我们不妨先把课文朗读两遍,找出与江月相关的句子。
  第一遍朗读,要求根据注释理解句子,并画出课文中描写江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水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第二遍朗读,要求找出课文中议论水月的句子
  PPT显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三)探讨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吟诗作赋,“一切景语皆情语”。《赤壁赋》这篇美文在写景的同时当然也会倾注作者的情感。那么,苏轼在这篇赋中究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抒发情感的呢?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泛游赤壁时,流露了哪些情感?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PPT显示:
  2.课文中的悲情从何而来?
  PPT显示:
  其一、来自歌词中的“美人”
  《赤壁赋》中记录了一段歌词:“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指的是楚怀王。而《赤壁赋》歌词中的“美人”却在“天一方”,结合苏子此时的处境,不难体会诗人是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之情、政治苦闷之意。
  其二、来自客人悲怨的“箫声”
  客人吹洞箫“倚歌而和之”,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致“苏子愀然”,可见箫声之悲。
  其三、来自历史人物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曹操,“而今安在哉”?作者叩问历史,更是悲从中来!
  其四、来自个人遭遇和理想的幻灭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诋毁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所以,我们可以说《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的遣怀之作。
  3.课文中的悲情是怎样转化为乐情的?
  主要是“苏子劝客”而“化悲为乐”。
  以下是苏轼劝“客”的内容(PPT显示):
  其一、“变”与“不变”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曾不能以一瞬(人)
  无尽也(我)
  其二、“取”与“不取”(重点讲“取”)
  “取”的是“清风明月”:
  “不取”的是“非吾之所有”
  其三、苏轼与“客”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客:事物是无穷的、不变的 人生是须臾的、变化的 (片面) (悲)

推荐阅读:

关于国企述廉报告【四篇】

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党课讲稿共【十一篇】

产假请假条范文(通用16篇)

辅警个人自查自纠报告【十篇】

巧妙评价领导不足之处范文(精选7篇)

车辆租赁安全协议书范文(精选3篇)

标签: 说课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