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整合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1篇: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整合
摘 要:劳动教育是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同时明理、知事、育德,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文章研究劳动教育时,以本校“阳光教育”为核心,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探究具有本校特色的小学劳动教育形式,首先分析劳动对小学生教育方面的作用,其次从体育艺术、人文素养、综合实践,对劳动教育形式进行分析,以期能为阳光教育下的劳动教育提供辅助佐证。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育艺术;人文素养;综合实践
一、引言
阳光教育强调阳光教学理念、阳光学生成果,旨在为学生勾勒更加美好的未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劳动教育不同于基础课程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教育价值,重视学生实际体验及学有所获,更有利于学生德智美体综合发展,从体育艺术、人文素养、综合实践强化劳动教育基本内容,可以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形式,深化劳动教育内涵。
二、劳动在小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以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学、心理扶持为基本内涵,旨在塑造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阳光型、全面型、素质型,对学生校内生活适应,乃至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增强、问题自主解决能力增强等均存在积极作用。从校内生活适应来看,很多小学生还有恋家情结,校内生活适应能力弱,极大影响到校内交际、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劳动教育可以寓教于乐,丰富校内生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归属感,学生校内适应能力得到增强。从社会适应能力来看,劳动教育可以融入大量的社會常识,学校可以安排法治教育、火灾应急处理教育、户外活动安全教育等常识,帮助小学生形成基础的社会常识,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幅度增强。从社会交际能力来看,很多小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淡薄,并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下的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交际舞台,学生可以慢慢懂得团结协作、矛盾处理等手段,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得到增强。从问题自主解决能力来看,劳动教育重视学生参与,与基础课程不同,学生的运动本能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保障劳动教育趣味性的关键,学生在劳动教育体系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应对难题时,自主处理意识较强,自主处理过程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增强,这对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消除依赖意识存在积极影响。
三、劳动教育校内运用措施
(一)从体育艺术视角来看
体育艺术主要是培养运动素养、艺术素养,其中运动素养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具备基础体育运动知识、增强学生运动能力、增强劳动教育趣味性,艺术素养可以培养学生美学观念、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学生艺术赏析创造能力。从学生体质来看,展开劳动教育时,可以从工作量上,给学生安排劳动教育,除了参与到校内清洁、个人卫生活动中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捡垃圾”“拾树叶”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可以通过户外运动,增强学生免疫力,防范季节性流感,促进学生成长,从体育运动知识来看,教师可以将体育运动融入劳动教育,将“叠被子”作为运动会内容之一,将“清洁足球场”“整理体育器械”“手动制作沙包”等作为劳动教育内容,帮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得到改善,从学生运动能力来看,教师可以将劳动总结、劳动感悟、劳动体会等作为劳动后的总结性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感悟劳动过程,巩固学生劳动收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团结协作、劳动光荣、自主创造、问题自主解决等理念,学生运动能力可以反复的总结、实践、再总结的循环中,逐步得到强化,从劳动教育趣味性来看,劳动形式丰富的多样及劳动本身,可以贴合学生运动本能及对未知世界的新鲜度,一般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乐趣,因而,教师应当重视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多鼓励学生通过实际劳动取得乐趣,实现寓教于乐,学生参与劳动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从学生美学观念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贴近大自然,感受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空旷的室外环境,引人瞩目的花鸟鱼虫、姹紫嫣红的花丛,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对自然环保教育、风景绘画教育、风景主题类音乐教育等均存在辅助作用,展开劳动教育时,应将重心放在户外运动中,同时展开校外活动实践,组织郊游、野外研学等活动,促进学生成长,从学生艺术情操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美学观念,在艺术符号的熏陶及自我催化下,学生很容易形成美学理念,善于倾听、观察、体会周边世界,以艺术观念约束自身行为,道德情操、行为准则都会受到积极影响,从艺术赏析及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游览周边世界,了解大自然之美,鼓励学生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运用音乐的形式进行歌颂,可以较好地增强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例如,教师组织“拾垃圾”活动,将学生划分为各个小组,以“拾垃圾最多者为赢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拾垃圾活动中,学生行走在预定场地范围内,身体素质得到锻炼,通过知识教育及具体实践,学生垃圾分类知识得到建构,通过比赛,学生对劳动形成浓厚的兴趣,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得到增强,将拾垃圾活动与大自然环境进行整合,在公园、野外等场所举行拾垃圾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自然之美,美学观念得到深化,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文字、绘画的形式进行记录,可以巩固学生美学观念,增强艺术情操,艺术创造能力。
(二)从人文素养角度来看
人文素养是以自我认知、他人认知、群体认知为基本方向,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人的能力,是以人为中心,进行自爱、爱他人、爱群体,以此增强学生人文精神素养、人文能力素养。从自我认知来看,推进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学生理解小学阶段下的叛逆心理、模仿心理、自我意识觉醒心理,鼓励学生不要自惭形秽,也不宜骄傲自大,以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扶持。教师还应在能力方面,鼓励学生写日记、写短文、写作文、写人生感悟,记录成长历程,明确人生方向。从他人认知来看,教师需善于在教育活动中,融入团体协作意识,教育学生善于运用团体协作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需鼓励学生认真看待他人的优点,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劳动价值,能力素养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掌握社会交际、团体适应、矛盾摩擦处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团体活动中。从群体认知角度来看,群体认知是站在更为广泛的视角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整个班级、整个学校、整个社会为群体,探究制度规范、自我约束、服从等内容,教师开展教育时,应当善于引出群体管理中纪律规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个体服从群体利益,以小见大,鼓励学生服从法律,推行法治教育。能力角度上,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班级纪律、学校纪律、法律条文等方面的教学,鼓励学生体验纪律管理下的自我约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法制观念及自我强制性约束起积极作用。 例如,组织野外劳动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做好流程规划、目标规划,明确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加深学生自我认知,与实际活动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总结,可以进一步地加深自我认知,明确自我改进方向,这对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存在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鼓励学生组团参与野外活动,尤其是要求小组长合理分配任务、听取教师意见,学生在团体协作及任务分配中,明确各自的优势及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以他人为视角的人文思想,鼓励学生不随意辱没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价值及劳动成果,教师在野外活动时,制定不准乱跑、不准去危险的地方、听从教师及小组长安排等规则,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纪律意识、服从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以群体为视角的人文思想。
(三)从综合实践角度来看
綜合实践活动强调劳动教育的完整性、教育性、启迪性,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体育艺术、人文素养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阳光教育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时,可注重劳动教育完整性、教育性、启迪性。从完整性角度来看,小学生知识体系、社会技能、人生经验较弱,除了体育艺术、人文素养外,小学生仍旧存在多方面的不足,教师乃至学校应善于体察学生不足,把握学生数理思维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从教育性来看,劳动教育不单单是技能教育的过程,更是知识教育、经验计累、心理教育,展开劳动教育时,应当重视多方面内容的渗透、融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真正地学有所获,从启迪性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本身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推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当重视劳动教育启迪价值,明确劳动教育可以从哪些方面带给学生成长,明确劳动教育启迪价值后,还需要在活动前规划、活动中引导、活动后总结中,渗透启迪价值,将劳动教育价值具体应用到学生教育上,学生学有所获是劳动教育价值充分发挥的主要评价指标。
例如,培养高素质学生时,教师可以将理性思维运用劳动教育体系中,弥补体育艺术、人文素养上的不足,展开“叠被子”教育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展开前,用PPT解剖“豆腐块”的叠加方法,鼓励学生逐步完成叠豆腐块工作,另外,教师也可以将“豆腐块”的体积计算、表面积计算与叠被子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又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用数学思维作为教育目标,鼓励学生善于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启迪学生数学思维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被子几何图,从几何图中观察数学知识,教师可以为披露有关数学的知识内容越多的学生提供物质奖励,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一般能起到启迪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四、总结
小学劳动教育对学生校内生活适应、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问题自主解决能力等均存在积极作用,教师在运用劳动教育时,可以从体育艺术、人文素养、综合事件出发,健全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学、心理扶持,培养阳光型、全面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青.创书香乐园激情趣 以“+”思维促整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行动与思考[J].时代教育,20_(8):230-232.
[2]陈楚.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_(1).
[3]刘应玲.走进“小综”,整合课程,彰显新课程理念:我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再认识[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_(33):167.
第2篇: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整合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更注重应试性教育,缺乏对学生劳动品德方面的培养熏陶。小学数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基础学习阶段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自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应试教育的一部分消极影响。为了克服这种消极影响,加强对学生劳动品行方面的培养,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主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讲者,作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道者,教师应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呢?本文对此问题展开探究,探讨劳动教育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劳动教育;途径探究
小学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数学教学需要在整合课程改革内容的同时,做好思想教学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将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内容渗透其中,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起到典范作用,让学生的劳动学习逐步走向正轨。同时劳动教育在小学教学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渗透劳动教育。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参与程度较低。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可以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但由于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相互分离,教学规划更加严重,导致参与学生人数少,课程效率低。
(二)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的教学模式相对简单,教学的灵活性非常有限:只能在课堂上解决,导致缺乏实践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导致小学数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现象不足。3.对教学的过程缺乏重视当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时,整个教学过程会变得非常重要。在目前的教学状况下,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注重数学教学的结果,导致在课堂教学上很少渗透劳动教育,这种举措并不高明。
二、劳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教师在课堂教育中,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在生活中提取劳动教育素材。课堂教育离不开生活实际,教育就是依托生活进行。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联系生活实际,制定教学计划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制定较为合理的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在进行锐角的讲解时,就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讲解,通过为学生展示一些农具(很多农具上都有锐角),还能渗透劳动教育,并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锐角的概念。接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快速理解,熟练地掌握,同时还能渗透生活的劳动本质。教师不仅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还要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品质修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
(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渗透。通过研读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虽然看似没有太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其实有许多的知识内容都与劳动教育有关,可以充当劳动教育的资源。例如,在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史料,对我国古代数学家进行了介绍,大多数都是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以劳动为本。如,早在20_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如何对土地面积进行计算来合理种植劳作,早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木匠就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同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古代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是有多么的伟大,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以劳动为本的社会使命感。
(三)教师言传身教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小学生有着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对于身边大人的行为习惯有着强烈的模仿兴趣。而作为小学生时常接触的人——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止自己的不良习惯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要树立模范榜样,这样学生才会受教师高尚品格的影响。反之,如果教师自身存在着懒惰的问题,反而对学生的行为准则提出各项要求,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先从外表着手,对自己的着装以及行为习惯进行规范。一般而言,着装整洁干净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赖,相反,穿着邋遢、行为放荡的人更容易被人所轻视,所以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另外,需要戒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许多教师喜欢抽烟,那么切勿在课堂中或者在学校中抽烟,否则也会让学生争相模仿,养成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2)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更好进行言传身教,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要改变以往严肃古板的形象,要做到平易近人,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从而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利用课堂例题渗透劳动教育。1.学习“应用题”这一课时时,教师可通过例题,比如:现有10吨垃圾需要处理,因处于山区地带,车辆难以直接到达,需要环卫工人进行处理,一个环卫工人一天的工钱是100元,每天可以处理1000斤垃圾,现有5个环卫工人来处理这些垃圾,需要多长时间和需要多少工钱来给工人们结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题意分析,与此同时为学生渗透劳动思想,通过这道例题教育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有效利用处理垃圾的问题来渗透劳动教育.2.以做家务来举例,小明周末在家做家务,爸爸妈妈为了奖励小明,并培养他热爱劳动的品质,决定小明每做一件家务奖励5元,一天最多可以做5件家务,最少做1件家务,请问小明想要攒够100元最少需要几天?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对应用计算的题型熟练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三、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数学课本中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虽然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很少,但是这些知识点都是由我国一些权威专家编订的。数学内容看似与劳动教育无关,但它包含了一个非常丰富和生动的劳动内容教育。许多内容可以用来进行劳动教育,就比如上文在数学例题中渗透劳动教育,还对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有必要充分重视这方面的要素,与同事进行沟通如何施教。平日教学研究,借鉴他人的良好实践,并运用实际的数学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在教学中找到有效的劳动教育要素,使学生因此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科书中对劳动教育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将数学课堂转化为数学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堂。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数学来源我们的生活。许多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很难学习数学的本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师应该在设计数学教育内容时结合生活现实,并根据生活的实际内容渗透劳动教育,而生活的实质就是劳动。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结合生活来思考问题的答案。这种情况在学生生活中很常见。学生知道数学在思考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改变学习数学仅用于考试的误解,这种接近生活的数学可以是有效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本金和利息计算,还要学习纳税人依法负责纳税。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将这个实际问题应用于数学课程的好处。在未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将贯穿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以及生活教学的实际设计。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普遍性和实用性。
(三)身体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快,小学发展的行为会影响未来的生活发展,因此,如果数学教师想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就必须向学生展示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劳动模范。利用自己劳动的魅力感染周围的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教育的态度必须细致,教学风格必须科学严谨,情感和热情都是最真实的才最有效。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素质教育快速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有效地挖掘数学教科书中的劳动教育材料,就会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数学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功能还有待挖掘、捕捉,只有抓住机会对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教育,不断摇摆学生的心弦,相信点点滴滴的渗透传授教育,终将达到劳动教育和智力教育这双重教育的目的。
第3篇: 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整合
摘要: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表现出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学教育不仅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还具有极大的道德价值。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具有诸多渠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有效整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教师要综合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提高数学教学的德育特征,通过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与能力,对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1]
一、深入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据调查发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是按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编制的,且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为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前教师应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德育内容,认真钻研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1500年前的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有关事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再如: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2]
二、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面对抽象、逻辑性强的果的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请景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并渗透德育教育,以此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小学数学“动物餐厅”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故事导入课堂:“动物世界新开张了一家餐厅,听说今天餐厅里来了很多客人,小猫和小狗洗盘子都忙不过来了。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同学们请你看一看是小猫的盘子多,还是小狗的盘子多呢?学生答出小狗的多之后,教部分数学知识时,通常不易、甚至无法理解。这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与接受德育效师可以引导学生:“那是不是就意味着22比19大呢?”以此引出“100以内数的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又如,教师在讲到小学数学“厘米”“测量”等教学内容时,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工具,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桌子有多长”这一教学情境,如:“同学们,相关部门关爱我们的成长,准备为我们的换上新桌椅。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给我们准备多长、多宽的桌子,你能测量自己的桌子后告诉他们吗?”学生得出测量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请你看看自己的桌子,有没有乱涂乱画、破坏桌面的现象?如果你有了新桌子之后你会怎么做呢?”
三、开展活动,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情境图导入教学的。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图,首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次,情境图包含的数学信息,蕴含的德育教育因素也内涵丰富,含义深刻。充分挖掘情境图中的德育资源,将是新教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亮点。如创设同学们为灾区捐书的数学情景,进行热爱人民,奉献爱心的教育。创设“神九”飞入太空教学情景,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创设植树数学情景,进行环保教育……情境图都是以学生平时易于接触的事物为对象,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不失时机地抓住情境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活动,而德育教育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我们教育培养的不只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更是一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小公民。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搜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据,从中受到教育。如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白色污染”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调查一周内,每个家庭使用和扔掉塑料袋的多少,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制作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到白色污染的可怕。让他们提出建议,提出解决方案,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3]
数学不是数字符号的堆砌,不是点、线、面的连接,不是干巴巴的计算,她是一副副栩栩如生的图画,一篇篇是声情并茂的散文,一把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他是一位智者,在讲述知识的同时,启迪你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应该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探索,让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超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的整合[J].现代教育教学杂志,20_:83-83.
[2]武婷,郭艳春.浅谈小学数学课程中道德教育资源的渗透[J].科教文匯(上旬刊),20_(6):123-124.
[3]农保雄.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效整合[J].企业科技与发展,20_(22):35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