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查报告【16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24 12:59:0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调查报告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乡村调查报告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重要选择。是用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所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重视程度空前绝后,上升为我们党的战略高度,写入了党章。并且为农村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自从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振兴"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热词,全国各地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纷纷开展了"新农村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但是进程十分缓慢,收效甚微。
  就xx村看来,我村近几年来围绕着特的现代化农业和生产经营方式现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村中的单亲及多子的家庭条件还是较为艰难。我到了村中居委会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将我村的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做了全面调研,对纯在的问题和我的有点看法做了一个整理和汇总,该村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范围和统计类容
  此次得调查范围争对的是xx村270人,有效的基本其中男性占了72.5%;女性占27.5%。且高于60岁的老年人高达25.5%,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为15.2%。集中暴露两个问题,文化水平及留守老人。
  二、村中纯在的问题
  1、就业岗位有限。与大城市相比,乡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就业渠道也比较单一,且发展机会少。这导致大学生们为了养家糊口离开自己家乡,到大城市里打工发展。劳动力从农村流失,让乡村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2、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的教育落后,很多人为了孩子的未来,会选择把孩子带在大城市里。确实如此,乡村的教育,与大城市的教育是没办法比的。在师资力量,学校规模等方面,大城市的优势都是很明显的。很多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打拼,再苦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样一来,别说中青年了,小学生以后都会选择大城市。因此乡村振兴的发展艰难险阻。
  3、基础设施差。乡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落后,像休闲、娱乐这样的都不能够适应人们的需求。现在的人们更是要讲究这样那样的完美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在大城市中,有灯红酒绿,有着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事物,像这些都是乡村里面所缺少的。而在乡村里面,人们都是过着太阳出来就工作太阳下山就休息的生活,就是这种单调简单没有乐趣的生活,这让当今的年轻人适应不了。他们喜欢在大城市和朋友一起感受夜生活,吃喝玩乐,他们已渐渐地不再习惯乡村的生活。
  4、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成为主力军,人才流失。目前很多农村都成为了“空村”,大部分的青壮年由于一直在外工作赚钱,就没怎么回来,这样导致了家里面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劳动能力差,对于建设新农村,也没有太大的概念。近年来的农村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影响了村民回乡发展。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路线
  1、以市场为主导,推动旅游持续发展。持市场的主导地位,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走市场化道路,持续发展乡村。农村那优越的自然风景是城市难以赶上的,是城市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乡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乡村特色,吸引广大群众来乡村。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服务质量更优越。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重要参考资料。政府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好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打通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高效交通。
  3、打造乡村特色品牌,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可以打造那些城市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可以把村民的房子改成游客在旅游途中的住宿;可以把农庄庄园打造成游客的休闲场所;还可以打造各种含有乡村特色的乡村酒店、乡村的度假旅游区等。整合城与乡的各种要素一起发展,打造更多的美好的有关于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让特色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它应有的生命力。
  4、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在中国,许多现在被我们所熟知的各界名人,他们的出身都不是那么富裕高贵。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那么优秀的先天条件,而那恶劣的环境正好将他们打造得更加坚强,更加的有毅力。而中华人民基数本来就十分的大,其中占大部分的还是乡村里的农民。现在的中国富起来了,但那只是城市的富裕,只是少数部分人的富裕。乡村的富裕情况才真正决定了中国的富裕。人不能忘本,乡村是生我育我的家乡,即便乡村经济落后,但在我们有能力给它做出改变时,我们就应该尽其所能。
  5、传承发展农耕文化。应当因地制宜,加强本地的文明建设在引进的同时还要注意要将自身的文明发扬广大。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尽可能的保留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在脱贫的同时也注意实现精神文明建设,让精神和物质双丰收。这样新的精神也可让地方的物质方面的到改善相辅相成。
  四、总结
  这次调查让我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策略的重要意义。农村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如今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有的已经超出了一下较为知名的城市,所以也要开始着手于解决乡村城市二元化的问题,让农村和城市共同进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乡村调查报告篇2

  20_年以来,长岗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总揽,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工作标准,牢牢把握精准,夯实工作责任,补强工作短板,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

  20_年以来,结合我镇实际,理出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工作主线,抓产业就业强脱贫支撑,抓政策落实强脱贫保障,抓党建引领强脱贫堡垒,抓作风转变促脱贫成效,抓项目推进促基础提升,抓因户帮扶促群众满意的工作思路,确保了人有脱贫办法、户有增收渠道、村有致富产业,实现了20_年全镇贫困村脱贫出列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提升了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我镇干部职工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上级脱贫攻坚会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及系列讲话精髓,增强了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认识了当前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切实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决防止急躁厌战情绪,克服自满松劲思想,杜绝消极埋怨现象,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做到了认识上再提升,落实上见实效,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三、坚持多措并举,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

  1、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一是完成了李庙村内外道路、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与舞台等项目建设;二是完成了李庙、三齐、后张、鲁庄、西村、朱庄等6个贫困村扶贫车间及其配套项目建设,企业入驻并投入生产;三是7个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并网正常运营且发电效益可观;四是涉及20_年第二批道路项目的鲁庄、朱庄、西村等3个贫困村的道路项目建设全部完工。

  2、推进产业项目发展。

  一是完成了三齐村蔬菜大棚种植项目建设,建设蔬菜大棚27座并完善了大棚配套设施及其附属设施,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二是李庙村、朱庄村以及20个非贫困村实施了中顺辣椒种植项目,种植中顺辣椒3000亩,逐步形成了辣椒种植产业。

  3、设立公益性岗位。

  全镇共开发保洁员、护站员、护林员等各类公益岗位641个,对已脱贫户和20_年拟脱贫户中劳动能力不强、持续增收措施薄弱的贫困户,每户选1个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从参与提供的公益岗位劳动中获得收益,确保了脱贫措施薄弱户顺利实现了脱贫。

  4、开展孝善敬老基金奖补与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一是孝善敬老赡养费基金奖补。我镇严格按照一名老人户奖补资金每年不超过600元,两名老人户奖补资金每年不超过1000元的标准开展了65岁以上老人贫困户孝善敬老赡养费奖补活动。截止9月底,全镇65岁以上贫困户921户1506人累计自筹资金319.4万元,发放政府奖补资金56万元,合计发放资金375.4万元。二是星级文明户评选。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和程序,我镇推选出七星级以上文明户700户,文明户标志牌全部挂牌上墙,全镇逐渐形成了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

  5、开展企业带贫分红及贫困户产业奖补等各类补贴的申报与发放工作。

  一是企业带贫。今年以来,长岗北郭新村合作社带贫150户,合计补贴150万元;长岗五丰合作社扶贫150户,合计补贴150万元;睢县城乡扶贫开发公司带贫609户,合计补贴21.924万元;睢县光伏项目带贫165户,合计补贴165万元;睢县锦灏服饰带贫200户,合计补贴7万元。通过企业带贫,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二是发放各类补贴。我镇按照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流程、时间界定等要求全部兑现了奖补资金,其中:申请种植补贴2024户,发放补贴110.3819万元;申请养殖补贴527户,发放补贴52.8万元;申请脱贫成效奖励补贴1046户,发放补贴160.1856万元;申请个体私营经济补贴34户,发放补贴3.4万元;申请务工补贴1533户,发放补贴131.41万元;申请辣椒补贴1150户,发放补贴59.568万元。通过各类奖补资金的申请与发放,大大增加了广大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6、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提升工程。

  我镇在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及户容户貌方面投资了600多万元,全镇各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特别是7个贫困村力度更是有增无减,通过清除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垃圾、修复村内主次干道的残垣断壁、墙体刷写宣传标语(图画)、种植绿化树、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多种措施,使村内外环境及农户家庭面貌焕然一新,效果明显。

  7、开展危房清零、独居老人户清零、五保户清零、六改一增等四项重点工作专项治理。

  一是危改。我镇每周定期召开村支部书记专题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危房改造工作,确保了危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截止目前,全镇共完成和验收危房改造429户,完成联建房6处,共26户780平方米。二是独居老人户。各村根据实际,能合户的合户,能并户的并户,符合条件的进入敬老院,最终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三是五保户。积极动员所有五保户入住敬老院,努力解决所有五保户的后顾之忧。四是六改一增。在六改方面,各村委严格把关,做实工作,尤其是改厕方面,我镇推广使用了无害化厕所,全镇贫困户累计改厕1000余户,效果良好。

  8、开展贫困户动态调整、脱贫退出自查与验收、贫困户遍访等工作。

  一是根据全县统一安排部署,20_年11月份以来,我镇按照标准程序认真开展了贫困户新识别、脱贫退出工作。经过新一轮的动态调整,我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59户5786人,其中,未脱贫199户506人(新识别贫困户51户111人),累计脱贫1860户5280人。

  二是开展县乡村脱贫退出自查和验收工作。11月7日-12日,我镇成立了7个乡级自查工作小组,27个村级自查工作小组。村级自查结束后,七个乡级核查组利用六天的时间对全镇27个村的脱贫户、拟脱贫户、边缘户进行了入户核查,通过普查全镇所有脱贫户、边缘户,核查退出达标、“三率一度”指标达标情况,进一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确保高质量脱贫退出。12月28日,经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批复,我镇李庙、朱庄、鲁庄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出列,至此我镇7个贫困村已全部实现脱贫出列的目标。

  三是开展贫困户遍访工作。长岗镇包乡县领导及长岗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按照遍访标准和要求,本着发现问题和整改问题的原则,紧盯“两率一度”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核查各类问题,使遍访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9、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

  12月份以来,我镇多次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及27个村委负责人参加的人居环境改善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会议,各村加大宣传力度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广大干部群众及保洁员对村内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空地、坑塘、沟渠、道路两侧等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清运。经过整治,效果明显,全镇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常态化运行模式。

  总之,虽然我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镇将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围绕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路径,通过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实施,持续巩固提升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举全镇之力,集全镇之智,聚全镇之能,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乡村调查报告篇3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_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_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_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讯不发达,农民对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走进农民家庭;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变局、时刻关注这个变局、全面把握这个变局,以至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局,使之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年,费老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多年前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费老的调查方法是典型性全景性的,对一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涉及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土地、生活、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一窥当时中国乡村的村落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全貌。调查采取的分析方法则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从村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等经济社会关系,契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费老那时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就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查,其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村,我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孝通纪念馆,召开了座谈会,走街串巷访谈农户。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小康,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充满生机活力,全然不是费老笔下木讷的村民形象。可以说,江村村民虽然还住在农村,保留着一些传统,但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新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20_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432元,村集体收入265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村民蒋伟芳一家三代从事纺织行业,爷爷奶奶民国时期在费达生创办的生丝厂做工,父亲母亲在公社办的丝织厂上班,蒋伟芳现在是村里最大私营纺织厂的生产厂长,他们一家是江村上百年纺织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到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村民姚玉坤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针织衫加工作坊,他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儿子和女儿女婿搞电商销售,去年10月到现在就卖了20万件。电商发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主占有,90%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或者成为佃户。1951年,江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逐步流转给30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改变,无论是费老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正因此,80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与清末和民国时期田底(所有权)、田面(经营权)两权分离相比,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村民陈月生说,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匠,家里5亩承包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流转出去了。座谈会上,大家表示拥护中央的30年延包政策,希望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农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养殖户也能安心搞生产。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1935年,江村有359户145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起伏,村内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目前,江村有420户1680人(不包括后来合并的村),较80年前分别增长了17%和15.2%;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4%,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只有10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多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老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在村民周小芳家看到一张五世同堂的照片,她的外婆、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生活在本村的不同家庭,这种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脉络联结起来的关系网络,在江村很普遍。江村至今仍保留着妇女开茶会的习俗,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轮流举办茶会,吃茶话事、交流见闻,建立起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子。外来人则始终游离于外,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仍不能落户江村,与本地人的关系仍然泾渭分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户不能获得耕地和宅基地。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年前,费老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不同,但婚姻、财产等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由于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全村现有139个家庭采取两头挂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访的两户人家都是独女户,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男女双方家里都有住房,来回走动。在家庭财产处置方面,家长仍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只有结婚后与父母分家,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样在自家的作坊里工作,村民姚玉坤给女儿女婿按月发工资,儿子因未婚而没有核算工资。也正因此,江村的家庭结构大体保持稳定,1935年江村户均4人,20_年户均3.98人,都是小规模家庭。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早在1929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80年来,江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8岁的周梅生讲,邻里有矛盾纠纷,解放前靠宗族势力,现在是找村委会,只有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才走司法渠道。走访的几个村民小组,涉及承包地调整、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很少有纠纷和矛盾。江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资望的群体,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类议事监督机构,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村民周新根曾任生产队会计和乡镇企业领导,在村里很有威信,退休后被村民选为小组长。在江村,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传统礼治、德治秩序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80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走在江村的里弄小巷,随处可见外观现代、装修精致的别墅楼房,一些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点缀其间,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到新房。传统与现代、变化与不变,共同阐释着江村80年来的变迁。这种变与不变的选择,已经渗透到江村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村民对土地承包问题的处理。江村的土地以组为单位发包,二轮承包以来,应对农民市民化的新情况,各组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可谓一组一策。有的“生不增、死不减”,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有的每5年调整一次,动账不动地;还有的每年调整一次。从江村的土地、人口、婚姻、家庭等制度看,即便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这样一个村落,村庄的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自然的,而不是断代的、割裂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江村,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将近一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看电影、跳广场舞、打篮球、上网等成为村民的时尚。走在村里,城市文明对江村的影响和冲击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新建起来的文化弄堂又保存着村里的历史档案、文化习俗,这是江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民姚富坤多次接待费老访问江村,现在是村里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他热心于向外界介绍江村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被人们称为“农民教授”。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乡村所追崇的,而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独有的生活习俗、丰厚的历史传承也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江村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78岁的姚大官家里四世同堂,每个月自己有几百元补贴,看病能报销一半,他感慨日子越过越好。谈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劲头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村民周小芳多次接待过费老,准备借助费老的名人效应办民宿。养殖大户倪林坤经营着140多亩蟹塘,想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从1936年费老初访到现在,江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第一代房子保持了近40年,当时是因为贫穷;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年,房子却换了四代。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规划,造成了巨大浪费。农房建设无序,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标准,以至于拆了建、建了拆,这是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市里的同志讲,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记得我20_年去波兰考察,波兰是土地私有制,当地农民建房,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结构、装修等,但建在哪儿、面积、外观等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管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五要坚持人才首要,确保乡村发展后继有人。江村巨变的根本,是有一批文化素质高、市场意识强、能吃苦敢拼搏的人才。村民周玉官上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乡创办了江村第一个个体工商企业,曾得到费老的鼓励和指导,带动了一批江村人下海创业。这次到江村,我还惊喜地发现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70后”沈斌先后在镇农办、爃烂村工作过,去年来到江村任村支书,他一心想着推动江村大发展。“80后”周春燕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服务。“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由于生活条件好、发展机会多,江村年轻人外流的不多。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这表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既搭好大舞台留住人才,又种好梧桐树引进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目前,农村还有2亿多劳动力,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挖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经理人等农村能人,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今天的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要搭建乡村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员及乡村走出去的工商业主、退休人员等回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

乡村调查报告篇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XX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结合XX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基本情况

  XX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大通区东北部,素有淮南市“东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个行政村:XX村、外窑村、窑河村、方楼村、云南岗村、红光村、马庙村、马岗村、余巷村、张郢村、泉源村;1个社区:XX社区。XX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为盛唐”七大瓷都”之一,以”秦墟”、”古瓷”并称,是中外驰名的古”寿州窑”发源地,现存古寿州窑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镇境内有安徽XX国家森林公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纪念林及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洞山观音寺等景点,已成为淮南周边乃至皖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名片”,逐步形成了以XX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游”和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红色游”两大旅游带。XX镇与怀远、凤阳、定远三县交界,境内有206国道、淮南东站及窑河航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调研问题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包村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汇报、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著,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因素。

  (一)乡村规划不全。各村建筑物规划不健全、功能不齐全。农村公路、物流、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和教育水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设施相对落后。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滞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农村垃圾收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

  (二)土地集约化利用低、强制化手段不足。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耕作制度被忽视,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由于生产资料不断上涨,农业成本大大增加,而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较低,种地经济效益不高,出现了撂荒、休闲农作。水资源缺乏同样是影响XX镇土地利用的最大障碍,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天然雨水不足,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也不十分丰富。同时存在耕地保护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开垦耕地的后续管理缺少必要的措施。

  (三)农村产业原始化生产,缺少深加工、市场、下游产业链配套。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观念传统,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式,事事都要靠人力,生产力较为低下。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项目缺少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体系的配套,无法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

  (四)缺少集中统一农业生产,规划资金缺口大。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单打独斗的思想观念急需转变,农村地块小、分散,难以机械化耕作,规整土地资金缺口大;对于统一集中的农业生产,政府服务、生产标准、销售渠道,还亟待提高配套、做得更好。乡村振兴,短板就是农村基础设施。XX镇规划沿高塘湖修建联通各村的环湖路,但乡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巨大,政府财力难以支撑,而社会资本参与动力不足;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较低,缺乏主导乡村振兴的基本能力。

  三、工作打算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深刻领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大部署,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抓好农作物及退耕林木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工作,确保连片农作物及退耕林木没有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秋种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市场信息提供,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抓好乡村产业布点规划,支持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现代化生猪生态养殖为契机,做优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绿色增效示范行动,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生产。

  (二)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大整合力度,盘活村级“三资”,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消除集体营收5万元以下薄弱村。在稳定粮食总产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示范园建设。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新增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继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再上新台阶,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妥善做好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努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产品XX品牌。

  (三)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认识优先发展“三农”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极端重要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时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美丽XX建设,改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步分区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推进环高塘湖沿岸整体规划,加快实施烟汕线206国道降坡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加强对第三方物业公司的监督,包括日常巡查、检修、水费收缴等工作,以及成立专业应急抢修队伍,确保农村饮水管道、水表受损有队伍、有保障资金。加快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燃气进乡村工程,完成自来水管网及水表入户工程。加大各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整治中心街周边车乱停、摊乱摆、线乱拉等顽疾。坚定不移推进“两治三改”,确保完成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坚决落实国土卫片整治专项工作。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严重危房动态“清零”。加大耕地抛荒治理力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改厕力度。创新乡村治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认真遵照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大范围改革,大踏步迈进,奋力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XX建设新征程,全面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这个战略目标!

乡村调查报告篇5

  xx市xx镇xx村是我美丽的家乡,村内有条小河,养育着当地人民。改革开放以来,xx村经济和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我的家乡,关心自我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期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调查过程及结果

  此次调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尽量获得第一手资料,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在村里选点实地观察并采取水样;到几家企业调查了排污及治理情景;走访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对环境污染的认识及对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并作出准确评价是很困难的,限于我们自身的本事,我们对家乡的环境现状、影响、趋势作出一些粗浅的评价。

  (一)实地观察过程及结果

  本次实地调查,我们进行了大气和水污染状况调查。观察证明,唐坪村大气状况尚属良好,晴天时大气能见度比较高。个别地方存在着必须程度的水体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浑浊,散发出臭味,水样ph值测定证明,其ph为酸性。经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体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

  据调查,很多人认为,目前唐坪村的环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水存在必须的污染,有些时候村里的空气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等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确实应当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被访者就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纷纷提出了意见和看法,他们也表示愿意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把我们唐坪村建设得更美尽自我的一份力量。可见人们对周围的环境还是十分重视的,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是很强的。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目前这种环境状况,光靠环保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也应当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我们应当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俭资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改善意见

  为此,我们提议从我们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俭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地点。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进取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进取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乡村调查报告篇6

1、镇情简介

xx镇地处xx县北部。东连xx市,南接快xx镇,西交xx县,北临xx镇。镇区距县城24公里,距xx市16公里,镇域内路网密集,国道集锡线,县道横孤线纵贯全境。通丹、通沈、通长高速,梅集铁路经由境内。20_年合乡并镇由原xx镇、马当镇、干沟乡和葫芦套乡合并为xx镇,合并后共有行政村16个。20_年xx国际内陆港务区成立,划走xx村、庙东村、德胜村、北甸子村、大连川村和西岔村6个村,现在还未正式完成交接,大多数公共事务还由xx镇代管;

葫芦套村划归市医药高新区代管,但扶贫工作还由xx县负责。现我镇行政区划辖9个村和2个社区: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八道沟村、干沟村、正岔村、迎门岔村、青沟村、孤砬子村、xx社区、铜山社区,总户数7112户,总人口15284人,其中农业人口2496户,7111人。9个村幅员面积185.31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294公顷(15.4万亩),耕地面积1512公顷(2.3万亩)。(划走7个村幅员面积137.3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2290公顷,耕地面积937.6公顷),域内有xx河(29.2km)与横道河(19.5km)两条河流。xx镇以工业经济为支柱产业,辖区内以化工、矿产、医药等企业为主导。现有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分别为东宝集团、化工股份、鸿宝药业、东宝五药、巨仁堂药业、通源新能源;

其他中小微企业28家。近年来,中基华交通、荣邦沥青、天瑞建材、宇航商砼等老牌企业均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xx双龄铁矿已恢复生产,企业效益稳定增长。20_年税收入库8500万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立镇、生态兴镇、产业富镇、文化美镇”为重心,荣获全国重点镇、吉林省综合改革与经济发展试点镇、省级十强镇、省级生态镇、省级精神文明镇、“吉林好人引领风尚”省级示范镇、市甲级经济强镇等荣誉称号。

2、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县级重点项目20_年xx镇纳入县级重点项目3个。

1.治马线道路项目(马当村—青沟村—孤砬子村段)。该路段全长9.9公里,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预计7月中旬开工,10月末竣工通车。

2.振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220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200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30人,解决贫困户就业12人。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xx镇新型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于20_年6月开工,预计20_年末全部完工,现已建成暖棚7栋,总面积11亩,其中2栋种植草莓,3栋种植大樱桃成树,1栋培植大樱桃幼苗,1栋大棚养殖畜禽。目前在建大棚1栋,计划新建大棚2栋,继续扩大草莓种植采摘规模。

(3)马当垃圾处理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050.24万元,其中债券800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300万元,自筹950.24万元。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马当污水处理厂项目。总投资约800万元,日处理污水200吨。目前已开工实施,管道铺设阶段完毕,现污水处理主体建设正在施工中。

2.教师周转房项目。总投资350万元,选址马当村,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辐射xx镇中学、xx镇小学、葫芦套学校、马当学校。该项目由县教育局牵头,现已履行招投标手续。

3.干沟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争取城镇化项目资金300万元,镇配套60万元,改造干沟村巷路油路约26000平方米,改造文化广场120_平方米,建设3道漫水坝。初步设计已完成,现进入评审阶段。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800万元,实施全镇9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道路、桥涵、护堤等涉及农田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工程设计,现已进入招投标阶段。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今年我镇计划在现有5个村集体项目基础上,20_年新上5个项目,实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

1.干沟村特色中草药材桑黄菌项目。投资20万元,以村集体自营方式管理经营,使用村集体土地1.5亩,建设5栋冷棚,该项目三年产生收益,每栋产量400斤,按照市场价格300元/斤,每栋大棚纯利润8.2万元,共收益41万元,平均每年利润达14万元。

2.正岔村中草药种植项目。计划投资10万元,租用农民土地6亩,每亩地租金500元,种植穿龙骨。预计20_年收益5万元。

3.迎门岔村蓝莓种植项目。投资20万元,租用农户土地15亩,每亩地租金500元,种植蓝莓。项目实施后预计20_年纯利润可达11万元。

4.曙光仿野生大叶芹项目。总投资3万元(村集体自筹),已于四月末栽种,20_年5月份上市,每亩产量500斤,市场价格在5元左右,每亩产值2500元,每亩纯利润达1000元,每年村集体收益3万元。

5.八道沟村中草药种植项目。投资35万元发展贝母基地,项目以合作社方式经营,集体筹集15万元,9户农户筹集20万元。20_年收益20万元,集体收益8万元;

20_年收益36万元,集体收益15万元。以上村集体项目均已正式启动,进入日常管理阶段。20_年,我镇正岔村为薄弱村,青沟村、干沟村、迎门岔村为空壳村,20_年计划消除1个薄弱村和3个空壳村全部消除,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至少达到5个。

三、乡村振兴基本现状

20_年xx镇区划调整后,我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对9个村进行统筹推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绿美化景点建设,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我镇马当村、曙光村、向阳村、干沟村为标兵村;

八道村沟、孤砬子村、正岔村为先进村;

青沟村、迎门岔村为达标村。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00万元改造11.35公里干曙线水泥路和曙光村外环路、青沟村水泥路工程,新修建浆砌石河堤3000余延长米,桥梁2座;

投资600万元实施干沟3.7公里柏油路项目,投资600万元,实施正岔、迎门岔、向阳、八道沟、青沟村巷路油路改造工程;

投资360万元实施干沟村、孤砬子村6.7公里巷路柏油路新建工程;

投资560万元实施马当村、正岔村围墙边沟一体化工程;

投资500万元实施孤砬子、青沟、曙光、向阳、八道沟围墙边沟一体化改造工程;

(二)绿美化景点建设投资470万元重点打造马当—八道沟—干沟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在公路沿线和高架桥下交汇处,新建绿化景点6处;

投资400万元实施马当村综合文化广场项目;

投资53万元打造马当村省级绿化示范村屯,投资57.6万元打造正岔村省级重点村建设;

全镇新增景点19处,补植云杉大苗5000株,新栽植绿化树2万余株,栽花73.5万株。投资30余万元实施干曙线水泥路绿化补植项目;

投资70万元实施孤砬子村、青沟村、向阳村、八道沟村文化墙建设工程;

投资85万元实施曙光村围墙新建改造项目,投资75万元实施马当村围墙一体化工程。投资60万元,在干曙线沿线新建景点3处。投资50万元打造马当村和正岔村5000平方米文化墙;

投资40万元新建八道沟村村部,投资70万元打造马当村、曙光村、干沟村、八道沟村、正岔村、向阳村6个党史村史馆。投资22万元,新建垃圾收集池83个,垃圾收集箱15个。20_年投资25万余元实施正岔村、青沟村、马当废弃垃圾场、县道正英线道路(正岔村——迎门岔村——四棚岭上交界)、马当小学和马当新垃圾分类厂苗木绿化项目。

(三)人居环境整治20_年实施xx河专项治理行动,镇村共投入资金195万元,实施了干沟、正岔、迎门岔以及哈泥河水源地青沟河坝前压柳、坝上坝后栽树工程19.9公里,共埋柳树干43万棵,坝上植树21753棵;

投资850万元实施八道沟村、青沟村、孤砬子村侵蚀沟治理项目,共治理侵蚀沟45条,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0.44平方公里。20_年我镇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与北为公司协调配合,狠抓道路卫生、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等突出问题,动用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理河道72余台次,出动车辆1500余次,垃圾清运3000余吨。目前全镇北为保洁员90人,专职河道保洁员9人,同时为应对偏远村组道路无法满足垃圾清运车行驶条件,北为公司与我镇积极协调,计划新建垃圾池,配备垃圾箱等,雇佣四不像进行垃圾清运;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和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村屯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明显提高。20_年全镇改厕180户,20_年改厕130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厕全覆盖。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

1.马当村无公害蔬菜项目(韭菜大棚)。20_年投资62万元(镇政府投入15万元,荣邦沥青15万元,东宝集团5万元,村干部6人每人入股1万元共6万元,村集体投入约9万元,组织部5万元,棚膜补助7万元),建成冷棚7栋,暖棚3栋,总占地面积19亩。20_年马当村被确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在原有基础上投资102万元(组织部50万元,村集体52万元),新建冷棚2栋,暖棚5栋,占地面积18亩,项目年纯利润达到20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6万元,贫困户13户24人每人分红800元,农户入股分红2万元,剩余10万元用于合作社后续生产和扩建。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43人,其中: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人,带动村民就业33人,每人每年可增收1500元。今年将利用97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继续扩大项目规模,建设暖棚2栋,占地约4亩左右,争取连续性收割韭菜,填补产值空白期。20_年1月—6月,马当村蔬菜大棚项目,收入约22余万元。

2.向阳村中草药材种植项目。20_年村集体自筹50万元,种植龙胆草(50亩)、威灵仙(15亩)、苍术(3亩)和白鲜皮(2亩)共70亩。20_年向阳村新成立xx县助民中药材有限公司,增加投资80万元(扶贫资金10万元,村集体自筹7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项目运营周期为三年,前两年投入资金,第三年方可产生效益。20_年发展龙胆草50亩、苍术5亩、桑黄大棚6个。20_年龙胆草见效50亩,预计收益70万元,净收入15万元。20_年中药材种植项目村集体预计获利80万元,净收入20万元。

3.xx百禾汇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向阳村招商引资项目,于20_年开始建设,今年10月试运行。总投资700万元,占地面积2726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达400万元。该项目以食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如泡菜、罐头、蔬菜泥、果泥、婴幼儿辅食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验收、回购,预计收购1000亩五谷杂粮和蔬菜;

收购年出栏散养土鸡1000只,年出栏有机猪100头。该项目将带动向阳村劳动力就业30余人,优先解决残疾人、贫困户就业6户8人,每年可促进农民增收40万元,同时,向阳村以地上物(老村部)作价款40万元入股该企业,每年分红2万元,该企业转让或转卖之前一次性支付给向阳村40万元。

4.青沟村蔬菜大棚项目。选址于青沟村四组(治马线路边),20_年投资27万元(农经局9万元、棚膜经济补助2万元、镇政府补助16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种植蔬菜和瓜果,新建暖棚2栋,占地面积3.9亩。20_年计划投资50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建设暖棚2栋,占地面积5亩。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入股该项目,带动项目建成后,预计村集体增收8万元。5.孤砬子村返魂草项目。总计投入20万元。20_年投资14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发展38亩返魂草,20_年投资6万元(组织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1万元,县建设银行支持5万元)进行补植,20_年预计收入6万元左右。

四、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20_年扶贫开发系统有贫困户152户275人,因病98户75人、因残52户98人、丧失劳动力2户2人、患慢性病99人;

危房户57户,其中c级37户、d级20户。除八道沟村9户14人和青沟村五组4户7人外全部通自来水。万户大排查发聩问题106个,现已整改83个。镇政府投入5.5万元对全镇44户贫困户粉刷墙壁、维修顶棚、雨搭、更换门窗和维修老化电线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新申报青沟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项目30万元,将带动。

1.进一步提升两不愁三保障。一是加大基本医疗保障宣传力度。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联合卫生院开展入户再排查,为贫困户讲解健康扶贫政策,安排每村一名扶贫工作人员协助贫困户办理医疗报销手续。二是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在孤砬子村新建房屋1处;

维修贫困户住房、围墙、大门、雨搭、吊棚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22户,对八道沟村钟瑞义家原有危房、德胜村王荣花家邻居危墙进行拆除;

解决贫困家中墙漆脱落、墙面发黑等问题49处;

完成39户贫困户庭院道路铺垫、硬化工作。三是20_年全镇贫困人口中有14名在校生,未出现因贫辍学现象,有2名贫困学生享受雨露计划政策,每人每学期1500元。

2.扶贫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投资486.8万元(县级以上扶贫资金138万元,县级部门帮扶137.8万元,企业帮扶20万元,镇本级26万元,村级自筹165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6个,20_年贫困户分红21.42万元,人均增收770元,累加县级扶贫项目分红,人均增收可达1341元。

3.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一是全镇34个贫困户已从事本村公益性岗位,并签订用工协议,工资总额12.24万元,人均收入增加3600元;

二是新农合参保率100%,新农保适龄人口除1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全部缴纳;

三是小额信贷发放15人,总金额3.01万元。四是全镇低保贫困户109户155人,低保金核算准确、发放及时,不存在低保金漏发情况。

五、其他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xx镇二轮土地确权9个村共1694户,册内测量确认面积15342.53亩,册外地测量确认面积12576.79,合计确认面积27919.32亩。20_年xx镇农作物播种面积27919亩(册外地12576亩),其中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4188亩,大豆种植面积4666亩,瓜菜种植面积1680亩,中草药村3032亩,其他农作物4353亩。生猪存栏1.1万头,育肥牛存栏5000头,育肥羊存栏4500只,蛋鸡存栏21万只,肉鸡存栏2万只。

2.开展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我镇对辖区内9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排查,未发现违建别墅;

镇安监站对各村、社区和企业单位进行拉网式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行动7次、专项整治4次;

对危化品生产经营单位及烟花爆竹零售点进行检查指导33户次,检查覆盖面达到100%,依法下达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3份;

开展夏秋百日攻坚活动,检查企业30家,消除安全隐患12处;

省专家对辖区7户危化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10余处,立即整改8处。

3.20_年新农保参保人数7023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258人,新增就业人数360人,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2个,劳务输出4300人,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36人次,累计14万余元。

4.20_年共召开扫黑除恶专题会议12次,党委会议7次,联席会议2次,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进企业宣传32家,受理涉黑信访举报5件,立案处理1件,了结4件;

20_年,我镇目前共排查信访隐患32件,建立三级包保联防联控责任机制,信访问题得到有效稳控,并积极化解。当前亟需化解的一是干沟木材园区占用征收农民土地问题,二是化肥厂老区供暖、搬迁和职工医保问题。

5.深入开发文化旅游资源。xx镇名起源于xx河,满语为“额尔敏”河,意为奔腾的马驹,是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在镇政府往东偏北2公里处有清朝康熙年间皇室为祭祖所设祭台遗址,史称xx台。同时我镇地处长白山脉的松花江流域,所辖青沟村是正宗的松花石产地之一,也是松花石砚文化发祥地,松花砚曾被清康熙皇帝封为“御砚”。我镇20_年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经查阅相关文史资料,现已确定在北甸子村剜眼沟曾经有过伏击日伪军战斗遗址,计划总投资159万元,建设纪念碑、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设施。

乡村调查报告篇7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需要深入调研、统筹谋划。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干部开展驻村调研,全面摸清我国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近期,我到费孝通先生80年前调查过并写出《江村经济》一书的村——江村(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开展调研,对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乡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前,中国之乡村,从内地到沿海,从城郊到农区,从山区到平原,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农村社会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城乡关系从割裂向融合转化,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市民化、1000万农村人口脱贫,农村即将消除贫困、全面小康。可以说,中国乡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江村也在微观层面,演绎着这个时代变局。乡村的巨变,既源于党领导农民坚持不懈的奋斗,也源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推动,是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国际化,让农业从计划封闭变成了自由开放。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统购统销等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时间和劳动的自由支配权,想种啥就种啥、想吃啥就吃啥,这在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大集体时期是不可想象的。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流通范围大大拓宽。江村的太湖螃蟹、太湖三白销往全国各地,浙江白茶、山东苹果、赣南脐橙等则摆上了江村百姓的餐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更是与全球农业融为一体。20_年农产品进出口额超过20_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不断加深的市场化国际化,既给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源泉,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使农民从土里刨食、温饱不足变成了进城务工、走向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洗脚上田、进城务工。20_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2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2.35%,2.8亿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割麦插秧累断腰”已成为历史,种田比以往更加省工省事省时。江村的村民跟我说,现在腰包更鼓了,日子更好了,笑容更多了,寿命更长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村当农民、搞农业,这表明农业农村正在逐渐成为稀缺资源。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作用,这不可避免地对农民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
  第三,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将农村从信息孤岛变成了与世界互联互通。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了农村与外界联系的壁垒,打开了农民放眼看世界的通道,这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过去通讯不发达,农民对外界知之甚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播的普及使农民听到了外面的声音;改革开放以后,收音机、电视机逐步走进农民家庭;新世纪以来,手机、电脑、网络向农村覆盖。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已超过2亿。现在,江村村民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微信交流、视频对话。电子商务也在农村遍地开花,足不出户就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信息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中国乡村面临着千年巨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组建农业农村部牵头统筹。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发展到今天的历史契机和必然要求,也是今后继续推动乡村变迁的内在动力和基本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研究乡村,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加快变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光荣的历史使命,必须深入了解这个变局、时刻关注这个变局、全面把握这个变局,以至引领和推动这个变局,使之遵循乡村自身演进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开弦弓村是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村内建有江村文化弄堂。弄堂两侧,一幢幢独立民居宽敞美丽。(资料图片)
  二、江村变迁是我国乡村发展的缩影
  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紧邻太湖,一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形状像一张拉开弦的弓,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1936年,费老到该村开展了两个月的乡村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记录下了80多年前中国乡村的历史图景,后来人们都以江村称呼开弦弓村。费老的调查方法是典型性全景性的,对一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涉及消费、生产、分配、贸易、土地、生活、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以此一窥当时中国乡村的村落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关系等全貌。调查采取的分析方法则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从村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入手,分析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乃至婚姻制度等经济社会关系,契合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费老那时仅是一个27岁的青年,就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查,其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江村,我参观了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和费孝通纪念馆,召开了座谈会,走街串巷访谈农户。今天的江村,与《江村经济》所描绘的情景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小康,家家住上楼房、通上自来水、装上抽水马桶、使上热水器、用上液化气,宽带、数字电视全覆盖,村道全部水泥硬化,90%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村里充满生机活力,全然不是费老笔下木讷的村民形象。可以说,江村村民虽然还住在农村,保留着一些传统,但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对比江村80年来的变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于乡村发展历史进程中。
  第一,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家庭经营传统仍然在延续。80年前,江村80%农户养蚕,主要是男耕女织,男的种植稻桑,女的养蚕缫丝。在蚕丝专家费达生等的帮助下,村里成立生丝合作社,办起了生丝厂。新中国成立后,村办生丝厂合并归属人民公社,成为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丝织厂等村办企业兴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经营不善破产。进入新世纪,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丝织、针织为主体的家庭工业,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20_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32432元,村集体收入265万元。江村男耕女织、农工相辅的传统农耕生产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实现了由农业村向工商业村的跨越,但传统仍在继承和延续。从过去的养蚕缫丝到现在的针织衫、窗帘布等纺织品生产,产业优化升级,链条纵向延伸,但江村以纺织业为主业的传统没有变。村民蒋伟芳一家三代从事纺织行业,爷爷奶奶民国时期在费达生创办的生丝厂做工,父亲母亲在公社办的丝织厂上班,蒋伟芳现在是村里最大私营纺织厂的生产厂长,他们一家是江村上百年纺织传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家家户户男耕女织到遍地开花的家庭作坊、“夫妻店”,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没有变。目前,村里有近60户从事针织衫生产的家庭作坊,有的代工,有的自产自销。村民姚玉坤利用自家农房办起了针织衫加工作坊,他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儿子和女儿女婿搞电商销售,去年10月到现在就卖了20万件。电商发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空间。
  第二,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但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时代命题。清末和民国时期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江村的土地被分为田底、田面两层,约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地主占有,90%的家庭只能去承租土地或者成为佃户。1951年,江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改革开放后,江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承包户通过村民小组将土地逐步流转给30多个农户发展水产养殖业。从私有私营到公有公营再到公有私营,江村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但农民重土惜地的观念没有改变,无论是费老描述的“地是活的家产,钱是会用光的,可地是用不完的”,还是现在村民认为的“家里可以没门,手里不能没田”,都是这一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正因此,80年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实践和探索始终没有停止。我在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看到,清代同治、光绪时期的清田方单和民国时期的执业田单上,就已明确界定土地的四至,面积精确到分厘。土改结束后按户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面积精确到厘毫。今天开展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是利用现代测绘技术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在此基础上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与清末和民国时期田底(所有权)、田面(经营权)两权分离相比,现在的“三权”分置不仅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更防止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公平。村民陈月生说,自己常年在外做木匠,家里5亩承包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流转出去了。座谈会上,大家表示拥护中央的30年延包政策,希望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这样农户能获得稳定收益,养殖户也能安心搞生产。
  开弦弓村位于太湖南岸,村舍依水而建、云绕水依。图为《江村经济》一书中的小清河。(资料图片)
  第三,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维持着传统的“差序格局”。1935年,江村有359户1458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起伏,村内人口经历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目前,江村有420户1680人(不包括后来合并的村),较80年前分别增长了17%和15.2%;60岁以上人口占比32.4%,增长了近26个百分点。80年前,村里只有10家外来户,主要从事理发、银匠等特殊职业;现在,来江村的外地人主要是打工就业,最高曾达1000多人。尽管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像费老所描述的那样,维持着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每一户都可通过亲属、血缘关系的扩展,在村内延伸出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我在村民周小芳家看到一张五世同堂的照片,她的外婆、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生活在本村的不同家庭,这种以亲缘和血缘关系为脉络联结起来的关系网络,在江村很普遍。江村至今仍保留着妇女开茶会的习俗,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轮流举办茶会,吃茶话事、交流见闻,建立起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交圈子。外来人则始终游离于外,现在的打工者与当年的手艺人一样,仍不能落户江村,与本地人的关系仍然泾渭分明。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户不能获得耕地和宅基地。
  第四,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传统家庭观念仍然根深蒂固。80年前,费老描述下的江村,人畜混住,人们每天为温饱奔波操劳,生活没有保障,甚至有溺女婴或流产来控制人口的传统。今天的江村俨然已经是一个城镇小社区,村民白天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生活居住,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江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城里人没有多大不同,但婚姻、财产等家庭观念与传统仍没有断代。两头挂花幡、招女婿等传统婚姻习俗延续至今。由于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婚姻模式越来越普遍。全村现有139个家庭采取两头挂花幡的婚姻模式,招女婿190人。我走访的两户人家都是独女户,结婚后新婚夫妻在男女双方家里都有住房,来回走动。在家庭财产处置方面,家长仍是绝对的权威,子女只有结婚后与父母分家,才能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样在自家的作坊里工作,村民姚玉坤给女儿女婿按月发工资,儿子因未婚而没有核算工资。也正因此,江村的家庭结构大体保持稳定,1935年江村户均4人,20_年户均3.98人,都是小规模家庭。
  第五,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发生根本转变,但自治和德治仍是重要基础。早在1929年,江村实行地方自治,由当地有名望的乡绅担任村长。1935年,江村实行乡镇保甲长纵横连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保甲制,建立行政村。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80年来,江村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变化和调整,但自治和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8岁的周梅生讲,邻里有矛盾纠纷,解放前靠宗族势力,现在是找村委会,只有大的经济民事纠纷,才走司法渠道。走访的几个村民小组,涉及承包地调整、集体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村民都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很少有纠纷和矛盾。江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有资望的群体,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各类议事监督机构,广泛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村民周新根曾任生产队会计和乡镇企业领导,在村里很有威信,退休后被村民选为小组长。在江村,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传统礼治、德治秩序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为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全面看待农村,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
  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江村虽只是一个微观主体,但其80年的变迁基本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发展历程。从江村可以看到,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很多传统仍然保持着稳定和延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平稳与跃升共进的状态。乡村全面振兴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科学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推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走在江村的里弄小巷,随处可见外观现代、装修精致的别墅楼房,一些传统砖木结构平房点缀其间,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们住惯了老房子,不愿意搬到新房。传统与现代、变化与不变,共同阐释着江村80年来的变迁。这种变与不变的选择,已经渗透到江村的方方面面,最为典型的是村民对土地承包问题的处理。江村的土地以组为单位发包,二轮承包以来,应对农民市民化的新情况,各组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可谓一组一策。有的“生不增、死不减”,一直没有调整土地;有的每5年调整一次,动账不动地;还有的每年调整一次。从江村的土地、人口、婚姻、家庭等制度看,即便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联系紧密的这样一个村落,村庄的发展变化也是渐进的、自然的,而不是断代的、割裂的。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既要着眼长远目标、不违背发展方向,又要立足当前实际、不违背发展规律。要克服求大求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处理好快与慢、量与质、点与面的关系,既把握方向,又把握节奏,防止出现颠覆性错误、系统性风险,打牢乡村发展的根基。
  二要坚持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江村,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将近一半的自然村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垃圾箱,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看电影、跳广场舞、打篮球、上网等成为村民的时尚。走在村里,城市文明对江村的影响和冲击无处不在。与此同时,新建起来的文化弄堂又保存着村里的历史档案、文化习俗,这是江村的“根”,维系着世代传承的脉络。村民姚富坤多次接待费老访问江村,现在是村里费孝通纪念馆的顾问,他热心于向外界介绍江村的传统民俗和乡土文化,被人们称为“农民教授”。在江村可以感受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各有千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时尚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乡村所追崇的,而乡村宁静的自然环境、独有的生活习俗、丰厚的历史传承也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因此,才有农村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的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开始加快,城乡关系正在重塑,城市与乡村的鸿沟逐步打通。推进乡村振兴,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拓展,也要尊重乡村文化、传承农耕文明,通过以城带乡、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融合互联、协同发展,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共存共荣、互促互进。
  三要坚持尊重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江村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村庄环境改善了,居住条件变好了,看病养老有保障了,挣钱渠道更多了,幸福指数更高了。78岁的姚大官家里四世同堂,每个月自己有几百元补贴,看病能报销一半,他感慨日子越过越好。谈到乡村振兴时,大家劲头十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村民周小芳多次接待过费老,准备借助费老的名人效应办民宿。养殖大户倪林坤经营着140多亩蟹塘,想联合村里的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凡是农民称道的、满意的、喜欢的,我们就要坚持下去;凡是农民急需的、期盼的、憧憬的,我们就要努力去解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农民、替农民决策,更不能排斥农民。
  四要坚持统筹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从1936年费老初访到现在,江村的农房经历了平房、楼房、别墅等五代变迁。第一代房子保持了近40年,当时是因为贫穷;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年,房子却换了四代。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规划,造成了巨大浪费。农房建设无序,没有统一规划设计和标准,以至于拆了建、建了拆,这是我调研时基层干部和村民反映最多的问题。市里的同志讲,目前农房建设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部门管理、没有总体规划、没有房型设计、没有建设标准、没有质量验收,这是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记得我20_年去波兰考察,波兰是土地私有制,当地农民建房,可以自己决定内部结构、装修等,但建在哪儿、面积、外观等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划管制。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防止折腾、防止浪费、防止走弯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必成美画。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和特点,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机理和历史文脉,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而不是缩小版城市,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
推荐阅读:

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认识不到位范文(精选3篇)

党组书记五个带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八篇

组织生活会请示范文(精选19篇)

学生观看微课感受范文三篇

2023度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范文(通用9篇)

幼儿园大班迎五一劳动节活动方案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